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方法。
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①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①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
②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①抓细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始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单,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素的生活。
②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②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③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④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老农创造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入思考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与情怀,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④作者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永远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希望,创造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单,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认识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伟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篇二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概括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生:交流
师:小结
师:(引)肆虐的风沙抵挡不住老人坚定的信心,满坡的翠绿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课件演示)1、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
(课件演示)2、(改造环境)
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即使干旱、霜冻不时冲击他们本已贫困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如此恶劣的地方会变为绿洲,太不可思议了
生:老师,我觉得太神奇了!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师:是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亲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读文用——画出来)
生:(读、画、说)
(课件出示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生: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不过60~70平方米,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
生:伟岸、高大。
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用赞美的声音读一下吧,来表达此时的心境。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生: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写出了绿渊的如此美丽,他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比喻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生:读比喻句(师加以品评、指导)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生:大环境,风沙肆虐
生:干旱、霜冻、沙尘暴
生:环境异常险恶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课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畅谈感想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生汇报(舒缓的音乐起)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篇三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篇四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篇五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1.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通过深入阅读,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通过深入阅读,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出示图片] 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风荡漾,叶间闪着粼粼波光。这如画的景色,让你一定想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齐读课题)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2.学生浏览过课文后,师:我们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注意什么?(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看来同学们不仅在预习时自学词句,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积累,真会学习。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交流批注。
4.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5.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出示,齐读。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青山不老”!
(六)作业:
1.将自己课上没写完的感受修改完善。
2.把作者含蓄表达的感受摘录在积累本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8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