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15:07:03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4-10 15:07:03     小编:zx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一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二、教学重点:识字

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查询泼水节资料,了解周总理生平,事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时间:3月20日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本文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反思:问这个问题是预测孩子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凤凰花,想了解凤凰花的有关知识。果然,上课时就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就给孩子们欣赏了凤凰花的图片,介绍了凤凰花的习性。)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二、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恩、凤、凰”)

三、作业:

1、积累词语和句子

2、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者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二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主要介绍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通过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周总理穿着傣服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们,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所以讲课时按文章顺序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心,与人民的心连心。

上课之前先看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他们对这个节日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之前忘记布置学生查资料,所以我就来给大家大体介绍一下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因为周总理和傣族的`泼水节,学生了解甚少,且年代久远,所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学习课文很重要。

在板书课题时,和学生一起来学习生字“泼”,再结合图片理解“凤凰花、对襟白褂、咖啡色、象脚鼓”,简单介绍“周恩来、傣族、泼水节”,让学生了解,便于识字,解释“一年一度”的意思,便于学生识字和理解课文。但在理解“对襟白褂”时只是通过图片看了一下,没有详细地对学生解释。“襟、褂”这两个字没有强调他两的部首。

通过让学生大声朗读,如“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周总理来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和课文的六、七、八段。通过朗读,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欢迎和周总理亲近傣族人民、和蔼可亲,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连心。

在朗读句子时,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中让学生说出火红火红的词组形式,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词语进行造句,在朗读“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与“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这两个句子时,让他们运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来造句,并在做同步时,对这两个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知道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节课比第一次讲课好点,还应注意通过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会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堂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傣族人民光着脚”“为什么周总理没有来兖州和我们过节”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说课下我们来查资料一起解决。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只强调应注意什么,把学生可能写错的那个字不要强调说出来,这样小孩容易记错。在课前一定要备好课,查好资料,对课文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给学生讲好课,以后还要多努力。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三

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范文之教学反思: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教学反思《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http://)。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本篇课文,第一次感受到孩子们想主动获取知识,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本节课老师和学生都特别开心。

这篇课文我直接出示课题,先板书“泼水节”,叫学生说说自己对它的了解,孩子兴趣很高,说的比较好,然后我就直接指导写“泼”。写完“泼”,我就把完整的课题补充完整,这时叫学生质疑,学生问题提的到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走进课文。学生自己主动的自由读课文思考,读完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的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周总理”,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没有举手的,此时学生都看着老师,他们想从老师那里了解这个人物。老师看到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请看大屏幕,老师简介周总理,此刻学生听的可认真呢!

本节课我打乱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学生了解了总理后,人们为了欢迎总理,他们都做了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找到后叫学生看画面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怎样读才能感受出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呢?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效果可好呢。

看图看总理的服饰,再叫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外貌的句子画出了,学生动作快,找的准,读的好。

本节课在落实课题时,学生在读总理与人民泼水时,感受到他们互相祝福时,在此我叫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句子,总理泼水时泼到老人他会祝福老年人——————泼到年轻人他会祝福———————泼到孩子们他会祝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补充内容非常好,说的内容非常广泛,效果好。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写话训练。此刻如果总理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过泼水节,你会怎样做?总理会怎样做呢?

今后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喜欢学习语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五

姜主任告诉我星期三有人到校听我讲课,一接到通知,我就开始思索到底是上《难忘的泼水节》还是上《北京亮起来了》。

看了半天,觉得还是讲《北京亮起来了》了吧,《难忘的泼水节》讲的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发生在1961年,这泼水节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

可是,在我真正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学得兴味盎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根本没有的凤凰花和象脚鼓,在网上搜了图片,做好课件,这样刚上课时的图片新奇感深深吸引了学生,课堂上边学边放,惊呼声一片。

二是利用书上的插图,通过周总理的衣着打扮、动作、表情来体味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三是播放少数民族过泼水节的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就这样我利用课件巧妙地拉近了时空距离,学生读得富有感情,让这篇本以为上不好的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六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对表达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变成了愿意说、想要说。比如: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周总理祝福人们——”等。同时,这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了训练。比如: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句话吗?诸如此类。

1、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还被我死死的牵引着,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周总理资料放在课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在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时,与设计的自学指导脱节了。

4、整堂课零追碎问太多了,没有统领性的问题。

5、时间处理上前松后紧,使得后半部分讲的不透彻。

6、课文结尾处不干净利索,句子训练显得多余。

7、课文拓展没有进行。

今后,在教学中还需不断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同时,每上一堂课,都要深刻反思,查找不总,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七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本课第一课时教学中,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5-8段进行教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可以训练的资源,例如,用“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练习说话,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的特点,老师及时架设梯子,引导孩子说“扫地时,我们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吃饭时,我们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有了语境,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同学说:“扫地时,李明一手拿着扫把,一手握着畚斗,仔细地把垃圾扫掉。他干得多么认真啊!”有的同学说:“吃饭时,我一手拿筷子夹菜,一手端着碗,吃得津津有味!”

课文的第7、8两段语言非常有特色,“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这个句子主谓倒置,强调了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感受。这样的句式应当让学生模仿练说,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自如的运用。为了降低表达难度,我创设了语境:

多么____________,敬爱的周总理!

多么____________,傣族的泼水节!

多么____________,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学生看着图片,头脑中的`词汇和生活积累被充分激发,语言如汩汩清泉流出:

多么神奇啊!人民广场的喷泉!

多么和蔼可亲啊!敬爱的周总理!

多么开心啊!20xx年的六一儿童节!

多么绚丽啊!元宵节的烟火!

二、感受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教学中,我引入了周总理的故事。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故事最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这个小故事在教学中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傣族人民的风俗学生也会感到比较陌生。为了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了了解傣族,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提供了傣家竹楼,敲象脚鼓,跳孔雀舞,泼水节等图片,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傣族乐曲,充分展示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面貌,引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当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课程也就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这节课抓住了“祝福”这一契机,巧妙地扮演了几个角色,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当中,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使学生明白了要学会为别人祝福,从而也感受到了总理对人民深沉的爱。这就是说,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把知识、能力、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部编版《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我在二年四班执教了一节校级教研课,这节课是在梁校长的点拨和指引下完成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策略更有效地使用”的一节教研课。

经历了几次的试教,经历了几次的教案重组,最终3月20日下午,和全体老师一起走进一个新的语文教学的尝试。

此时此刻教研课结束了,但自己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特把自己的感受总结如下:

这句话是出自语文教研员张晶老师之口。很荣幸在这次语文教研课上,进修学校的张老师亲临我的课堂,和我们一起交流。张老师听完课之后意味深长地说:“语文课文不像数学教材,每个例题、练习,给的清清楚楚,教师稍一用心,就会明白,自己讲什么,怎么讲。作为语文教师,所面对的课文教材没有现成知识点、训练点,每一节课教学需语文教师要真正走进课文,和文中的作者共鸣,理清每一课的工具性、人文性。”听了张老师的话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上任务之巨大,但也更加明白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获更需自己面对每一节课要多看、多思、多为学生着想。

这句话出自我校的梁校长之口。为了让我更好的以教材为蓝本,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一条条、一串串”这种类型的数量词以及初步认识比喻句,会仿写文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感受总理和人们心连心的.情感;帮助学生体会到傣族人们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幸福。在真正教研之前我和梁校长进行了几次试教,试教过后我总是感觉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是语一出,学生的反应很缓慢,甚至有很多次我话一出,学生的想法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反。试教后当我失落地望着梁校长时,她居然将我领至另外一个班级,同样的问题她比我更完整地表述,更有指向性地表述,学生立刻知道怎样做,而且学生表述的结果和我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此情此景,梁校长说:“不要总说学生不行,试想,你讲清让人家做什么了吗?你的每一句过渡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了吗?你真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是呀,我在为谁服务?

那么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过渡语,应该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懂,尤其是我们的过渡语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教学顺利进行到下一个环节,更是为了学生所学的提升。

教研课结束了,它所带的精神上的压力是巨大的,但在和梁校长的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在和同仁们的课后交流中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受益最多的,它让我更加地明白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怎样做学生是乐有所得,得到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691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