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七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9 17:40:14
最新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七篇(汇总)
时间:2023-04-09 17:40:14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 及远或由远及近。

【检查预习】

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

1、 标段序,画词句。

2、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

一 、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 对比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 人物描写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

【质疑探究】

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

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

荒地 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八、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干涸(hé)坍塌(tān)戳(chuō)

酬劳(chóu)流淌(tǎng)水渠(qú)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狂风呼啸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奇迹

泉水长流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点:通过深入阅读,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新课

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人们的笑声在乡村聚会上荡漾。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滩,荒无人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一丰功伟绩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他就是本课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出示图片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演示ppt文稿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赞美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几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高原上都有什么变化?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四、精读赏析

1.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奇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牧羊人伟大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50字。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1.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品读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领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知识

(1)积累重点词语

干涸(hé)坍塌( tān )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薰衣草( xūn )废墟( xū )不(毛)之地刨(páo)根问底沉默(寡)言

(2)积累重要词义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涸:干枯,没有水。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2.初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造福众人的故事。

3.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分享与疑惑

(1)我的收获与分享

(2)我的疑惑

预设:标题,段落首尾,结构,人物的补叙,人物的精神……

三、探究赏析

(一)体会精彩句段,感知形象。

1.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这一细节运用了动作描写,“戳、放、盖上”这几个动词以及“轻轻地、仔细”两个修饰语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及种橡子时的认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

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

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9.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五、深入探究

1.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2. 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六、分析艺术特色

1. 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 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 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七、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

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

2、教师ppt的制作。

学法指导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1、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表格。

3、根据表格,归纳课文记叙顺序及写作手法。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指名生朗读课文生字词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准关键信息,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生归纳整理,汇报交流

五、作业布置

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1、检查学生生字词及课文朗读情况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3、学生展示,师点评。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指名板演,其余听写写在听写本上

生代表朗读课文某些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表达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铺垫

二、荒原变绿洲

三、首尾呼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321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