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八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9 14:40:36
2023年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八篇(汇总)
时间:2023-04-09 14:40:36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一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 “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二

提起傅雷,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傅雷家书》,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对于《傅雷家书》人们也给了它一个很特殊的诠释:苦心孤诣之教子篇。由此可知,傅雷在教导孩子时的良苦用心。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傅雷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而在教育儿子时,他则是一个严厉而又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真可谓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父亲,而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对我很严格,无论是言谈举止或是学习上都要求我做到很好,对待事物要认真,专一,全心全意去做好它,而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到头来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我渐渐地成长为一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少年,在学习上也一丝不苟。但随着我的长大,父亲对我的管教则是少之又少。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对待事物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父亲对我的约束就没有小时侯那么多了。但是父亲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始终让我刻骨铭心,谨记他的教诲。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对于儿子傅聪的教导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败不馁,胜不骄。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我小时候体制很差,常常生病,而我又不爱运动,想要把体制锻炼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我小时侯体育运动也很差,几乎每次体育考试我都是不合格,尤其是跑步。如果是短跑的话我或许还能坚持下来,但要是长跑那可真是要了我的命,每次跑到一半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呕吐等现象。而就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亲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教导我不要灰心丧气,万事只要努力,坚持到底就一定能闯过去,父亲还陪着我一起练习,在父亲的耐心教导下,我的体育成绩渐渐地好了起来,体育考试都能合格过关。

同时,父亲对我学习上的教育也很注重,在父亲的教育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虽不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也算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小孩子,不免有些心高气傲,随着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渐渐地开始洋洋得意起来,就在这时父亲看出了我的端倪,但他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找我谈了很长时间,当时我只记得父亲的话像针一般扎进我的内心,很痛,也深刻地使我体会到自己的无知和不懂事。从那时起,我便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件事。我的个人宗旨便是:永远不灰心丧气,永远不骄傲自满。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傅雷家书》让我想起很多,收获很多,也让我感慨很多,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三

读书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逆境中的慰藉。阅读一本好书是一个人吸取人生养料的重要一步。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著作。他的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用色彩变化。

书中所学的《傅雷家书》两则让我们记忆犹新。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上的朋友,而且还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文革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四

书看了有一些了,书上的笔记也做了不少,翻看曾经的随想,蛮凌乱的,有些字迹自己都不识得,是要认真琢磨琢磨这笔记的事了。

摘最近看《傅雷家书》的笔记:

看书,怎么看就怎么记,把自己看书的过程与思考还有后续影响记下来便是读书笔记,而不是简单的摘抄。不管是父母还是师生,创设了没大没小之氛围时,彼此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多么有效的沟通,更是渗透本质的表达,因为事情最终于自己。

修炼:坚强,明智,意志力,耐性。

批注是解读,是共勉,是修炼于反复记忆。终身伴侣,每个阶段对人的认识与感受都有变化,此“变”若携手“伴侣”共化之,人生妙事也!此封一口气读至末,先把感想写下来,以防摘录完忘之。

音乐风格,风土人情,民族,多么丰盛的生活食粮,看之养眼,读之清口,品之醉心。人这辈子岂能不恋念生活,我想我光是通晓其一付诸此生不足矣,何况生逢互联网时代,动动手指信息来,这就更考验我心之专也!

刚看信时内心汹涌澎湃,此刻书写之略近含蓄,不过意境更深,慢慢尝试,读书与思考不断前进着。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自古就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书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说不出来的话更好的流露。《傅雷家书》就是这个例子。

《傅雷家书》摘编了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的读物,充满了父爱。

傅雷老先生曾说过,他给儿子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年轻人的思想,

三、训练傅聪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看了这本书,就似看到了傅雷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国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我从书中读懂了很多。比如“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当我遇到困难时,看了这句话,会马上斗志昂扬。读了“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使我明白无论得失成败,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足够了。读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让我明白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

有一段话一直令我有无限感慨:“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完美不一定全是好事,有块镜子的碎片一直想寻找另外几块碎片,由于有棱角,他走得慢,欣赏了许多美景,但当他找到其他碎片,圆镜子太完美了,但他们看不到风景了。

《傅雷家书》虽是父母与孩子普通的书信,但却影响了很多人,它是永恒的经典。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六

寒假我阅读了这样一本书:《傅雷家书》。以前我从未读过以家书为形式的书,所以我对这本书是有些好奇的。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翻译了许多外国名著。这本《傅雷家书》是1954到1966年这段时间里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一些家信。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总是出现着“挂念”、“牵挂”等一类的词语,表达的感情呢也大多是傅雷夫妇对于在国外留学的傅聪的深深挂念、牵肠挂肚的情感。这也难怪,从古至今,父母对出门在外的游子总是抱着一种思念的感情。这种思念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傅雷曾经一起床就想着给儿子写信,有时傅聪太忙了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给家里寄信,傅雷夫妇对此也深感担忧,可见傅雷夫妇对傅聪是十分想念的,这种淳朴而又真实的感情实在令我感动。

杜甫曾说过:“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我曾经有这么一个疑问: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年,如今,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父母对你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总会觉得父母实在太啰嗦了,但是当你只身在外,在异乡独自打拼时,你会发现你会怀念这种啰嗦,因为这种啰嗦是父母对你的爱,对你深深的爱,对你最真诚的爱。

父母对你的爱是极其珍贵的,无论是多少的金钱也是无法与这种爱相提并论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本《傅雷家书》看似寻常,只是一些无聊的家书,然而当你细细品读时,你会发现这是一本极其温暖、感人的书。家书,不是几张简单的白纸,而是父母对你最深沉的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七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以及其夫人从1954年至1966期间写给孩子们傅聪,傅敏的家信摘要。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充满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教导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他们先做人,后成“家”。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中的一封封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沉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例如:“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他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本段的书信内容由莫扎特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信中的父亲还要求傅聪,在做小事时都要养成一种干净的习惯。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严禁,面对困境不气馁,面对顺境不骄傲,礼仪要得体;对待艺术要真诚,有艺术尊严,有民族荣誉感;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

每个人都有父母,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到家书时,感到的是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那是大多教孩子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珍贵的交谈,拉近了我与书的距离,仿佛身临其境,我如一个乖孩子在感受,聆听着,感受着。

《傅雷家书》,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00字篇八

该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常话,感情深切、自然,令人动容。简单的语言和心平气和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心。再极致的人生算法都不如爱,溢于字里行间的亲情就是尘世里最美好的相守。

“你知道我们很想知道你的饮食起居,住的屋子、寒暖、床铺等等零星事。”“维他命b每顿三粒,维他命c每天二粒,勿忘为要。平日可多吃牛油。”“为了争取睡眠时间,希望尽量逼逼自己,把刷牙及大便时间减少。“睡眠八小时,对你恐不足,最好争取洗脸时间,多睡半小时。”“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信中,经常看到这位慈父对于诸如此类琐事的耐心嘱咐。作者对孩子的爱和期望都化作书信里那些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啰嗦”。

原来,父母的啰嗦就是对我们无悔的爱。

看到这些细节,我懂得了许多,更了解了父母。曾几何时,父母也是这样反反复复地叮嘱着我。可当时那颗叛逆的心,总是存在着分歧。一而再再而三的反驳、叛逆,导致父母为我操碎了心。在此,我忍不住想说,《傅雷家书》,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更加懂得父母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沉甸而又深远的爱,就在琐碎的生活里,就在父母不厌其烦的“啰嗦”里。

“回信时把此信放在旁边,则可逐条回复,不至于忘了这个或那个。”“最后,还要传令嘉奖你一件事:这次来信也报告了日常生活,我们特别感兴趣,而且也更加放心了。”“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对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看吧,畅所欲言的友谊以及贴心的引导在这对父子之间弥漫。

另外,对于为人处世以及工作的方法,信中的耐心引导重于直接说教,更多的是建议。体现了父子之间平等的话语权,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彼此间可以娓娓道来。例如,“你即使对自己要求很严,并无自满情绪;但因为了解的多一些,自然而然容易恃才傲物,引人误会。我自己也有这毛病,但愿和你共同努力来改掉。”“你有许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绪,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这个不易革除的脾气传染给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评,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父亲在自省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了尊重。

现在的我们,刚好是最好的“岗位”。父母眼中,“翅膀硬了的”那个少年,然而仍有父母爱的“啰嗦”陪伴。孩子眼中,那棵能够“乘凉”的大树,任凭大风吹都是孩子可依赖的港湾。学无止境,用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不过。学做父亲,学做子女。向作者学习,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傅雷家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思维却只能探识到这些浅显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知心挚友,一位人生路上的导师。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耐心、细心、耐心的呵护,我们才得以蜕化掉酸、甜、苦、辣中的人生青涩,逐渐成长、成熟。此时,父母已至暮年。不得不说,陪伴是一场马拉松。回望过去,温故知幸福。无论父母与子女,还是子女与父母,都在无时无刻的演绎着尘世间最美好的相守。只是,大多时候我们还处在不自觉状态。愿我们永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愿我们及时珍惜,在飞逝的时光中多留一些欢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204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