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优秀(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9 08:27:59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优秀(七篇)
时间:2023-04-09 08:27:59     小编:zdfb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一

在老师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铁生作品精选集》,这一捧,便是一段沦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节节的文字,让我不惜废寝忘食,如饥似渴。《我与地坛》中的每个字句,都像一颗颗锐利的小石子,直击心门。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语气,叙述了一个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缓缓读下,用尽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这样,我仿佛就能看到,夕阳下,史铁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睁开眼望了望四周,孤寂、凄凉就这么瞬间蔓延全身。泪水早已充斥整个眼眶,却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学看到,免不了一顿笑话。可一个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击与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经痛到已经麻木了吧。

放下书,走到栏杆旁,远处的太阳即将要消失,可它还在用自己最后一点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时的阳光色调更暖,宛如一个个治愈的小精灵汇集在一起,驱走了心中的无限悲哀,只剩万千感慨。

人的这一生啊,由父母抚养成人,其中发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渐淡忘,可又从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从中的一丝细节,都能体会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无时无刻都能提醒着自己,或是看了这篇文章的你们:懂得感恩。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二

《我与地坛》是本不同寻常的书。

她的作者史铁生在我心中,本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的一个人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我不知道,我只感受到了,从它的文字感受到了一首悲凉的曲子。

可能是因为它的作者的原因,这本书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我之前在翻语文书时略看过,只觉得史铁生对她母亲的怀念是深厚的,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再回想史铁生的母亲时,只觉得她是一位辛苦的母亲,那样的富有文采,那样的爱花,可是因为生活的束缚她迈不开脚,当史铁生同意跟她去看菊花时,竟成了永别。母亲去世了,这时候的史铁生才好似猛然醒悟,要好好地活……我们沐浴在母爱中,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一切,这让我想起了张晓风写的《母亲的羽衣》中,母亲们曾经是天神宠爱的女儿,她们拥有着美丽的肌肤与无忧无虑,但有一天她们把羽衣自己锁在了箱子里——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她们曾经可以快乐的,自由的飞翔,她们可以凝望远方,她们可以和朋友去看遍世上绮丽的风景……

但有一天,她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变得成熟与稳重——因为她们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一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美丽的肌肤与宝贵的时间。

读《我与地坛》感触甚深。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三

史铁生,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一位“文坛保尔”。用一支笔,一本本子,一辆轮椅,创造了无数个奇迹。而这本《我与地坛》就是无数奇迹中的一颗繁星。

这是一本散文集,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地坛附近的家中生活的故事,也提到过一些治腿的细节。第一篇就直入主题,分为7个小节,都没有题目。第一篇给我们讲了地坛的美景和作者悟出的一些生活哲学和对作者来说一些值得纪念的人的故事。

《合欢树》这篇文章则有些像作者的自传。作者托物言志,借合欢树来比喻母亲,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思念和母爱的深沉。

《我21岁那年》是作者在双腿瘫痪后在医院度过的日子,认识了很多与他一样的人,还与医生,护士们搞好了关系。不仅学会了很多哲理,还发现了自己心中那个真正信仰的神——精神。

《我的梦想》讲的是作者想如果他的腿还是健全的,就一定去田径队。他还有一个偶像——短跑,跳高冠军刘易斯。可他有一次被打败,后来才知道他的对手服用了兴奋剂。他家乡的人却依然宽容地送他回了祖国。我懂得了宽容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残疾人宽容和爱。

《我与地坛》这本书我还有很多没有写在这上面。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建议大家买来看。这本书可以教我们非常多的生活哲理,教我们如何做人,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和现实。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史铁生留给这个世界无价的礼物。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四

《我与地坛》这本书使我感触颇多,一个病人的痛苦,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又或是一个有病作者谈生命。

我常以为生命是强大的,像我先前种下的豆种子。记得那年正值寒假,忘了去了哪,总之这豆子小十天没被浇水,回来一看,它正在一条裂口中昂首,生命变得那样不堪一击。就像破土而出的豆芽,我无意间碰倒了,就再也没起来。我想珍惜每一天吧,就像妈妈说:“珍惜今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

我认为生命绝不是平等的,我悟性挺高,但我数学、英语题的错误80%的原因是不仔细。可笑的是,从小学让用“>”排序,我都看成“<”,上次数学考试倒好,根本没看见这题!分类时,记得清楚“-0。168”把“。”看成了“,”,还想着怎么会有“-0”?是的,我绝对不勤奋,不细心。

然而生命又是公正的。我相信只要我沉静下来,细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我会变得十分优秀。有些事可以在后天弥补,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是否想改变,所以要重拾信心。

我现在突然醒悟,既然给了我聪明(当然只是有点)何不给其配上勤奋与自律?既然妈妈给我遗传了体育天分,不太用功就拿了羽毛球保定市冠军、河北省季军,我要努力打球呢?我要再努力拉二胡呢?

珍惜生命,珍惜你当下所拥有的吧!努力吧,真期待努力后的我!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五

“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

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大半生都在与病魔斗争,在漫长的轮椅生涯中是一个奇迹,志强至尊。

“志强至尊”是之后的事,这位奇迹也曾消沉过很久。

愤怒过、抱怨过、颓废过,不断“对死神抱有热情”,丧失对生活、生命的信心,满心都是“可活什么劲儿”。

他是那么不幸。然而不幸中的万幸,他有那群朋友,那位母亲,那支笔,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让他的心热了起来。

他心中的狂乱、消沉、颓唐,终归平静。他静下来,把自己和生命的意义寄托在文字中。“人活一天就不能白活”。他从冰冷的海水中探出头来,去拥抱暖阳。用笔绽放生命,有文字寄托内心,把这份坚强与骄傲传给更多人,重燃许多消沉者心中的炽焰。史铁生的确没有“白活”,他不仅把自己“拉”出了深渊,也影响了千千万万人乃至整个世界。

意志消沉?内心颓唐?不要怕。坚强一点,迎着生命的星辰与曙光,总能走出黑夜,直至黎明破晓。

当跨越时间与伤痛,玫瑰依旧是玫瑰,诗歌依旧是诗歌,生命也会再次发出眩目的光。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六

《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地作品。史铁生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又常年患病,且一直在和病魔作斗争。而《我与地坛》中记载了他的平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一部分,也是最有意义的的一部分。

那天,他进入了一座历尽四百年沧桑的古园,那就是地坛。只是一场没有预谋的相遇,却给了史铁生一次生命的奠定和寄托。古园历经一切的沧桑与风雨之后,只为等到这个双腿瘫痪,不幸的青年。

在这个古园中,史铁生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纯真小孩,有追梦的青年,也有正享天伦之乐的老年人。也在这个古园中,感受到了上帝对他的弥补,让他在这个古园中,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早晨与黄昏的轮回。

在这古园里的日子中,史铁生也经历和感受到了母亲的离世和失母之痛。在这个古园中,他走入了自己的宿命之路中,拿起了纸和笔,将自己的心灵感悟用笔写在了纸上。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也感受到了他所感受,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世间繁华或云淡风轻,明白到了他的心之所向。

史铁生的不幸,令人心痛;史铁生的自责,使人动容;史铁生的那份真实,让人感到了力量。

在快乐中融入些凄凉,在悲痛中点缀些阳光,在失望中加上些阳光,在释放中露出点躲藏,这是这篇文章是我感受到的美丽。这也是就是文学美,或者是作者的心灵美吧!但最终铸造出这一奇观的,我想应该是史铁生在少年之时的那份辛酸,为今天所带来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篇七

人这一生很短暂,而我们所得到的,也终将会失去,所以,趁着现在,好好珍惜,好好爱。

史铁生在快要堕落的时候,在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找回了活下去的信念。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很多人总是对世界不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因为他们没能够过上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他们不明白,真正阻挡他们前进的不是生活里的磨难,而是他们自己。很多人历经了一点磨就一蹶不振,但有些人,经历了这次磨难,却成长了,最终取得成功。“万物皆有裂痕,有的人只看到伤口,有的人却把它当做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总是抱怨,总是觉得身边的`人不够好不够优秀,总是对他们乱发脾气。人的欲望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们明明拥有着别人羡慕的东西,却依然羡慕别人的东西。可当我们真正得到后有很快失去兴致,才发现,原来的才是最好的。

史铁生在失去他的母亲后,才知道,他的母亲一直都在他的背后默默地鼓励他,爱他。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可惜的是,他知道的太晚了。“人总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或许只有历经世事,才会明白,我们眼前拥有的,才是真正应该珍惜的。

“远处是风景,近处才是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970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