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经典名句句篇一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论语经典名句句篇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名人名言 )《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论语经典名句句篇三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4.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准备好。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但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8.言必信,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强加给别人。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又好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真正高尚的人重视的是正义感,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而卑贱的人仅仅狭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
14.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1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而改正缺点。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2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冬天来临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单纯追求速度就无法达到目的,只顾小利,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26.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无法共事。
27.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习礼仪,就不能够在人群中立足。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性情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
3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3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当初我对于别人,是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是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34.有教无类。
不管贵贱贤愚,哪一类人都给予教育。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36.当仁,不让于师。
遇到行仁义之事的时候,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3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
4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4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往,要守信用。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经典名句句篇四
【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原文】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qī。(《述而》)
【直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原文】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直译】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样。
【意译】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样,从不沾边。
【原文】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直译】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意译】战场上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原文】13.知(通“智”,读“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直译】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意译】聪明的人足以明礼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爱人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忧愁,勇敢的人出自礼仁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畏惧。
【原文】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直译】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意译】年轻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将来的造诣不如现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直译】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意译】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直译】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意译】品行好的人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直译】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意译】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直译】君子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意译】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原文】19.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直译】面对仁德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意译】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直译】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
【意译】工作上想做好某件事情,一定要做好事先准备。
论语经典名句句篇五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孔子说:“管理国家要以身做则。如同北极星,安然不动而众星绕之。”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2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2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
24、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注释】太宰:官名。
2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2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注释】复:实现。
30、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3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33、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论语经典名句句篇六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名人名言 )《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8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