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8 09:56:53
最新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4篇)
时间:2023-04-08 09:56:53     小编:zd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篇一

10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哿嘉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说哿嘉放学时打奶奶,啊!怎么会这样!原来奶奶去接哿嘉放学,他正和同学玩得高兴,不想跟奶奶走,奶奶去拉他时,哿嘉一反手打到奶奶脸上。李老师特意打电话告诉我这件事,奶奶是老人,又是长辈,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家长要怎样来教育他呢?特别是学校正在进行21天培养好习惯的训练,而且也在学习国学经典。"百善孝为先"怎样让哿嘉明白懂得这个道理呢?

回到家里,我和哿嘉爸爸商量吧奶奶接到我们家来住一段时间,我们做给他看,让他懂得什么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天晚上,我们一起去把奶奶接到家里来,首先我们向奶奶道歉,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孩子,对不起奶奶,让哿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应该。

在奶奶住在我们家的这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起床首先向奶奶问好,下班回家,进门先去奶奶房间问好,吃饭时,哿嘉先给奶奶添饭夹菜,等奶奶吃了第一口后我们大家才开始吃饭。晚上我们一起读"弟子规",学习里面的内容。因为心里想着要给孩子言传身教做榜样,我们家长特别认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深深体会到这古人传下的《弟子规》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谛,不仅对于教育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创造和谐的家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知晓呢?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家里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对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这样子在我们晚辈的心中就扎下了"孝"的根。现在因为没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反而忽视了这些,通过这件事也让我们家长警觉,老祖宗的东西一定不能丢,不能忘。

哿嘉在我们的带领下早就知道了打奶奶是非常不对,非常不应该的事。现在不管走到哪里,他首先会想到奶奶,出门牵着奶奶的手,有好吃的先送给奶奶,笑容又重新回到奶奶脸上。学习"弟子规"让我们家受益匪浅!

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篇二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篇三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两全。”

实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

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不过是略表谢意罢了。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弟子规心得体会500字篇四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

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你愤怒吗?读《弟子规》吧!你痛苦吗?读《弟子规》吧!……”大意如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

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一个晚上熄灯后,同伴讲灵异故事,我被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结束后,一个上铺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头,猛的大叫一声“啊……”。

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被吓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来。过了几秒钟才发现是他恶作剧,我是愤怒的灵魂出窍了,忍不住骂了他几句。虽然马上语气缓和了下来,可我还是一直没有睡着,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边,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头发,摸摸我的脚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节也在我头脑里闪个不听,长发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鱼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这个捉弄我的这个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些我多年前写给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来越平静,后来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见这个兄弟,虽然依旧心理上有些障碍,但是敌意已经没有了。现在,已经好如当初了。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506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