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节俗和来历(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0:59
端午节节俗和来历(四篇)
时间:2023-06-06 15:00:59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节俗和来历篇一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节俗和来历篇二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端午节节俗和来历篇三

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在伯嚭的蛊惑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本为忠良,忧国忧民,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京城的东门上方,让我看到越国军队是怎样入城灭吴的”,以提醒国人对越国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后,夫差听到他的遗言不仅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传,端午节在江里划龙船、赛龙舟等活动是纪念伍子胥的。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还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寻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曹娥虽死,但仍抱着父尸浮出水面。乡民传为神奇,称赞她是孝女。继而曹娥事迹传至县官耳中。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碑,并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郸淳作诔辞加以颂扬。

端午节节俗和来历篇四

我们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吗?那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赛龙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简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组成。端 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节,又该吃粽子了,但你们会包粽子吗?我会包,刚学的,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我包粽子的过程吧。

首先找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粽叶,把两个粽叶往外拉长一些,然后从中间往里裹成一个像漏斗一样的三角形,这样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开始往里放米了,放一点,使劲压一压,再放一点,米压的越结 实越好。接着是把左这的叶子往右边裹,右边的叶子往左边裹,一定要裹结实,这样大致就包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缠线,手拿着粽子,缠三个角交叉缠,缠的越结实越好,这样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起来简单的事表,做起来却很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301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