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一
在《狗猫鼠》中,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图》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父亲的病》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作玄虚、勒索钱财、革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二
《朝花夕拾》可以让年少的人珍惜好时光,让年长的人守望好时光。
父子俩一起看《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会发现他们都会露出笑脸。孩子是因为文章有趣而发笑,没有什么问题。而爸爸呢,也只是单纯的认为有趣吗?我想并不是吧,他一定回忆起了自己年少时的好时光。
鲁迅先生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这篇文章时,正因反动局被迫从北京前往厦门,可为什么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鲁迅先生能写出如此天真活泼,自由和欢乐的文章呢,一定是源于他对年少时天真、活泼、自由和欢乐好时光的向往。
虽说这篇文章只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抒情罢了,但何尝不是鲁迅先生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思想麻木的平民百姓的渴望?再回到今天,他依然是对当今的一些中年人的渴望。
现在的一些大城市的工作者们,拼命的奔波在白天与黑夜之间,早已丧失了年少时的种种宝贵心理,匆匆忙忙挤着人山人海的地铁,使他们丧失了活泼;快步走在如烟笼罩的马路上,使他们迷失了方向;枯燥做着不计其数的工作,使他们失去了欢乐,各种各样的困难,使他们失去了天真,日复一日的上班,使他们缺失了自由,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生活侵噬的心灵,我们都知道生活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追根求源一下,怎样的生活是美好的?
美好生活的前提就是要拥有天真活泼,自由和欢乐的心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不健康的,那他的生活又怎么会美好呢?
在任何时候心理健康,都是大于身体健康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鲁迅先生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一样去守望好时光,滋养好心灵。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三
要说起鲁迅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这些具有时代意义,可称得上伟大的作品。而《朝花夕拾》,一本回忆散文集,在这些颇负盛名的小说的光芒下就稍显黯淡了。可我这一次我阅读完这本散文集,却有别样震撼。
对于这本书的名称,作者在小引里这样解释:“带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不能够使他即刻幻化,专程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我从字面看,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早晨的花,傍晚捡拾。早晨的花是指年轻时发生的事情,而傍晚来捡拾,就是说经历过种种坎坷之后再回忆。而鲁迅要“朝花夕拾”的原因,便要从他自己的阐述中理解。若是事情发生后马上写下来,这样的文章是能完整地讲述出事情的经过,细节清清楚楚,可这事情的意义,也许尚没有显现,使人无法体会。若是多年以后回忆这事情,也许很多细节已经模糊,可那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恰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全书薄薄的一本,不过一天就可看完的。然而还是有多处值得好好回味的。先生的文章,年少时只记得书本上的段落了,及至现在仍有吃力的所在,不过好在随着年岁渐长,见识渐多,心境也没有年少时的无知,而对先生的文章也会多一些原本不曾有的见解和学习了。我想这应该也是不再年轻的唯一好处了吧。
这让我想起年轻时一无所作实在是让人赧颜的事。人世间的纷繁芜杂,一个人的卑微无谓还真的是转瞬即过的。但是有回忆也固然是好的,如先生《小引》中所说: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走过了这么多年的路,对事物的认识比年轻时透彻,这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也许才真正体味出了这事情的价值。这时再写出的,定是情感更加丰富的文章。《朝花夕拾》给我的震撼就在于,那精炼的文字中透出的厚重的情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四
翻开《朝花夕拾》这本册子,寻着书签,今天要读的这篇文章已到了《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确实先生杂文中的典型代表,读过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当初为何选择弃医从文,能感觉到先生那种以笔作枪的犀利!
文章的开头先从各路“神医”说起,那些神医的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给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是这些回忆总归和先生自己关系不大的,但是先生的父亲得了胀气病后,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这便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了。先生以其父亲的病穿线其中,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的过程,从他们的治病救人的态度,以及那些故弄玄虚的药引。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先生在年轻时,父亲患了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的“神医”来看。开了不少方,甚至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药引,如:一对原配的蚂蚱、经霜3年的甘蔗等。有了这些本该出奇效的药引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的很滋润。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当时那个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另大家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给人医病只为钱财而不顾医德。
其实先生何止是批判的那些庸医哦,先生批判的是当下的社会!那时的社会就如同先生的父亲一样病重了,其实先生对于庸医的批判就是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或许我更能理解先生为何弃医从文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五
轻轻合上最后一张书页,再看窗外已是夕阳西下。无限霞光映照着似水流年。脑海之中依然是故事情节,挥散不去。那是陈年往事中透出的青葱岁月,是难以忘怀的种种情怀,是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是那一本《朝花夕拾》。
读着读着鲁迅先生的故事,我仿佛也曾身临其境,参与经历过。亲身到百草园中游玩一番,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品尝美味的覆盆子;亲身到三味书屋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课;亲眼看到了《二十四孝图》和热闹的五猖会;亲眼见到藤野先生在笔记上仔细批注;亲自与范爱农谈天说地,畅聊古今。
我现在才觉得百草园真是神奇,不仅是个乐园,连治父亲病的草药都能找到。长妈妈对鲁迅先生的关怀备至令人羡慕。我是否也能遇到像藤野先生一般的老师,细心批画添补出每一处错误。我是否也会遇到如范爱农一样的朋友,交心知意。不过,我想我是不会像鲁迅先生一样仇猫了。对于《无常》这篇文章我理解不深,大概我还没有尝尽人生百态,接触社会,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吧。
还记得鲁迅先生在书中写到“到了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在茫茫回忆中,犹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过程如何华丽或坎坷,并不是结果如何重要,而是在其中所体会到的真情,流露出的实意。也正如鲁迅先生在书中提到曾屡次忆起儿时家乡的蔬果,后来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会让人一生牵挂。
我也曾想过几时给自己也编写一本“《朝花夕拾》”写我的同学,我的家人,我的老师,我的故乡,我所经历的各种见闻。这样至少在很多年以后,当我再次翻开,回忆往事的时候,还能忆起我的青春,那一份份感动和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能够感叹:哦,我的青春没有浪费,我的人生如此精彩。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六
在人的一生中,都会看很多书。而每一本书,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而在《朝花夕拾》里,我也有很奇妙的感觉。
这本《朝花夕拾》是鲁迅作的,然而我们就先从作者——鲁迅的介绍开始: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其中,小说集里面有:《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篇》,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八篇作品。而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原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而这就是作者鲁迅的简介了。
其实《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一直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文。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有点深奥,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看不懂的地方。可是,却一样很精彩。它让我知道了,鲁迅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玩耍。曾经我一直以为鲁迅从小就是这么严厉,这么严肃,但是我自从读了这篇作品后,才知道我错了,他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的。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鲁迅曾经的一些事。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七
我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曾经属于我们的日子。
《朝花夕拾》,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正和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中年写下的回忆录。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更加娇艳,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虽失去了刚刚盛开的娇艳,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怀念在百花园的日子,以小动物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精彩。趁大人们不注意,就钻进百花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生活的最好的诠释。悄悄偷懒一下,也会被寿镜吴老先生喊回来。整天十分无趣。
书卷里的天真烂漫,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 ,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说:只有感情才能把文章变得有血有肉。我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感情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在山水间留恋,与小动物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鲁迅变成了一个孩子。
每个人都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的体会童年味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快乐!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八
翻开《朝花夕拾》,呼吸着浓郁的墨香,品味着字里行间的年少轻狂,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个属于我的快活日子,神仙般地自在和逍遥。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著作之一,虽然回忆的是儿时的往事,却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所写下的。是啊,老了、累了,再回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心里还是会有当时的滋味,想必也带着些许的感动吧。清晨的花朵带着露珠采下,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傍晚才去采摘,虽失去了怒放时的绚丽与芳菲,却在夕阳映衬下,别有一番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在空气中弥漫着,使人浮想联翩。
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但他的童年生活仍然无比美好与快活。当然快活了,他整日在百草园嬉戏,采摘紫红的桑葚、覆盆子,品尝着野果的酸甜,与小虫为伴,聆听油蛉的歌唱、蟋蟀的琴声,在这首大自然的圆舞曲中悄然成长。在这里,我看到了儿童的天真浪漫和无尽的活力,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到了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似乎成了生活的代名词。但即使这样,有一个古怪的先生和许多难懂的功课,也挡不住孩子们折梅、寻蝉蜕的乐趣,压抑不了孩子童年游戏的天性。还有《五猖会》、《无常》,描述了鲁迅幼时对看戏的渴望与兴奋,以及它所带来的满足于乐趣。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语气讲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清新,引起我心中的共鸣,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温馨。曾几何时,我也曾拥有过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鲁迅或者说所有作家的作品,经常会将我们带回那个快乐的世界。在此,我也十分敬佩鲁迅先生,他用那朴实无华的语句,写出了他炙热的心灵,他渴望拥抱自然、拥抱生命、拥抱爱与阳光。
不经意间,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于是读读《朝花夕拾》,走入鲁迅的童年,体会那幸福的味道。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嗬,可真是让人留恋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九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过去写的一本书。从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早晨的花,到了晚上再把它拾起来。多么美妙的名字!
鲁迅先生是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不求语言华丽,只求能抨击人心。在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中,《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令我感触很深。一开始,我并不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是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描写,我深刻的体会到藤野先生的为人,他和其他日本人包括有些中国留学生不一样。他并没有嘲笑或者看不起中国人,而是很认真的教每一个学生,他教学很认真严谨,哪怕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血管图画的不准确,他都要亲自告诉鲁迅。因此我很佩服藤野先生。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让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的学习吗?就像鲁迅说得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弃时,我们应想想身边辛勤的老师时、我们应该想想身边含辛茹苦的父母时,便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努力完成作为一名学生的使命——好好学习!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十
鲁迅有一篇回忆记事的文集叫《朝花夕拾》,里面多侧面的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反映了鲁迅志趣的形成过程。十篇文章既表达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不合理现象,又抒发了对往日师长,亲友的怀念,也讽刺了一些社会现象。
在《狗·猫·鼠》中写的是作者仇猫和仇猫的原因,说猫的实质是纵恶养奸。其实是作者借猫讽刺和猫习性类似的一类人,我开始读这篇文集时还小,以为鲁迅只是单纯的讨厌猫,现在仔细的连接当时社会想想,那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就像猫对猎物一样施暴,实在寓意深厚。
《阿长与山海经》是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惦念以及对年幼的时光的怀念,文中写出了作者由不喜欢到尊敬的几件事,开始作者并不喜欢这位保姆,讨厌她的切切察察,但有一次,阿长给作者讲起“长毛”(洪秀全的军队)让作者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但渐渐的消失了,直到文章最重要的部分,阿长找到了鲁迅最喜欢的带插图的《山海经》,让作者感到惊讶的是阿长把《山海经》听成了《三哼经》,最后竟然找到了《山海经》这着实不易,我也对此肃然起敬了。
《父亲的病》是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文中两个“名医”开的药一个比一个稀奇古怪,毫无科学可言,讽刺了那些中医的故作高深,作者父亲病时花了大价钱请来“名医”效果都不见好,那些“名医”也相继借故辞去,父亲的病却一天天加重了,表达了作者对庸医的痛恨。现在看来,那些庸医确实可恶,可以说是草菅人命了,那些开的药完全就是异想天开,如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的,说水肿一名鼓胀,用打破的鼓皮就能克服,这实在是可笑。
这十篇写回忆的文章,确实像一面镜子一样放映了当时社会的陋习,迷信和黑暗,也为鲁迅以后的志向做铺垫。
朝花夕拾读后感2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篇十一
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不禁让我抚书轻叹,鲁迅不愧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笔锋如刀,言语幽默而辛辣,分析精辟;一针见血,他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让当政者如“骨鲠在喉”既吐不出也咽不下。
在《狗、猫、鼠》中的一段让我叹服“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结合现实世界,这段话难道还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充满童真又让人身同感受的《五猖会》中,最后一句话,让我沉思和玩味。书中写到“我至今,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有学者说鲁迅用最后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表现出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但这种不合理,不是依然发生在我们当代学生身上吗?那我们应不应该像鲁迅那样对这些不合理,发出我们内心不满的呐喊呢?
但我不会,这是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句简单的“虎毒不吃儿”可证明一切。也许我们会像鲁迅一样对父亲的严厉和冷漠不理解,但几千年以来“学而优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如果不是父亲的严厉,也许鲁迅不会成为一代文学家,也许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或像祥子一样是只卖力气的人。和鲁迅童年相比也许我们更不幸,在日新月异的高分数下,在提倡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又有谁不把好的成绩,好的文凭作为踏入社会的王牌呢?在先进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又有谁愿意去想没有好文凭的后果呢?
也许父亲的冷漠和严厉正是他们仅为人之父的责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确有着许多让我们借鉴、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2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