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读书活动(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25:14
走进经典读书活动(三篇)
时间:2023-06-06 14:25:1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走进经典读书活动篇一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面对当前语文学习现状,我越来越觉得在高中推行全面的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有多么重要和迫切了。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学生一生的文化资产。

这次三中的阅读教学活动让我深受启发,三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他们的经典诵读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典直接带动了语文学习的全面提高,并且对其他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成绩就是明证。

2.专题讲座。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作者生平与创作主要人物关系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写作特点等,其中可以穿插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的精彩片段。

3.知识竞赛。每个学期可以围绕指定的经典名著从文学常识、主要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方面出几份知识竞赛试题。

4.读书报告会。以校或者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

5.与背诵结合。平时的语文课或者各种类型的考试穿插经典名著知识的默写。

6.利用相关媒体。要求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

7.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小论文,并进行展示、比较,最后做出总体评价。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生成长。高中生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我相信:经典诵读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会为我校的语文教学乃至全面教学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

走进经典读书活动篇二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走进经典读书活动篇三

有人说,语文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就是打破教材一统天下,将语文延伸到了生活中去。生活处处是语文,体现这一全新理念的是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型的开设。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路难以根除,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忙于讲练,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基本上被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成了写作的一种活题而已。为打破这一现状,姑孰初中语文教研组经慎重考虑,决定在七年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摸索,以便积累经验,取得成果,推而广之,打破语文课堂沉闷的僵局,实现我县语文教学的新的突破。

温立三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06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综合性学习资源可分为下面两组:1.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2.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我校校本部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他们接触的空间相当狭小,校内可利用资源(如图书馆,微机房等)相对贫乏。以多种形式解读一本经典著作便成了活动的首选。

走近经典,特别是与四书五经有关的经典,五四以降,从来仁智互见。我心中一直固守一种理念:如周氏兄弟,曹聚仁氏漫骂读经害人者,是立于封建一统的基础之上。他们自己何尝不是饱受经典浸染,从而信手拈来,文采飞扬,思辩雄健?经典之成迂腐之象征,非经典内部腐烂不堪,乃承载经典之土壤腐臭之故也。而今思想界先锋选起,文学界流派纷呈(近阅一自称垃圾派诗人大作,一首不足二十行的诗,跟屎屁有关的字竟达十余处),喧嚣过后,沉淀者有几?少年沉迷于图书,成年醉心于快餐,浮躁之气,迷漫社会。难怪有人慨叹:锺书君,启功先生,张中行老相继离世,文化大家几殆尽矣!

给孩子心中辟一块经典的空间,虽暂不能解,─又有谁人能真解?─能提供一些供日后反刍的原料,足矣!

(一).活动想达成的目标:

1.诵记积累(面向全体的根本目标)

2.培养兴趣(对孩子而言没有谁会说阅读《论语》是快乐的,活动其实也是增添一点调料)

3.加深理解(过多的讲解是无用的,但其中的道理又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在生活中寻找走近的机缘)

4.仅是走近,无法走进,坚决不存妄想。

(二).活动的.几个板块

a.活动前的预热:齐背(提示每则开头字)

b.活动内容

1、比诵(诵出情味)

2.比背(讲究速度与准确性)

3.书法展示(选自己最喜爱的一则)让学生体会一点文化的气息

4.演讲:我所喜爱的一则《论语》

5.辩论:正方:孝在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反方:孝在今天已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c.活动结束后总结:齐背论语第一章及第二章前四则

(三)。主要活动板块前的准备

1、书法展示:请同学事先选定最喜爱的一则,以统一纸张书写,教师选出其中优秀的展示;请书法家书写展示,给学生以熏陶。

2、演讲:事先作好布置。

3、辩论:事先分好组,作一点布置。

4、事先准备好评分表,请评委当场评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3547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