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知青典型6篇(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7:06:00
19位知青典型6篇(精选)
时间:2023-06-06 17:06:00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位知青典型篇一

;

记忆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东西,尽管我常常告诫自己,活在当下,不要去回忆过往的陈年旧事,但事实告诉我,抹去记忆何其不易,尤其是那难以释怀的八年知青岁月,总是时不时就浮现脑海,其中既有温暖温馨的感动,也有心酸苦涩的沉重,共同构成了那段绕不过去的人生经历。

工分一二三

插队务农,开始与工分打交道。关于工分的事儿,我归纳为“工分一二三”。何谓工分一二三?就是一个工分二毛三分。那个时候,农民的工作量是以工分来计算的,劳动报酬则是年终以工分值来折算的。我落户所在的生產队,有好几年年终分配的工分值都是一工二毛三分。

一工是多少?一个劳动力做一天一般的农活可以获得一个工分,技术含量高的可以超过一个工分,较轻松的农活则拿不到一个工分。一个正常出勤的劳动力,一年下来,减去雨雪天和节假日,一般也就做到300多工,按照二毛三分的工分值计算,再扣去生产队发放的粮草油,年终的收入所剩无几,有的家庭甚至还要在会计账簿上留下赤字。

于是,农民靠工分来生存,工分成为农民的命根。工分由记工员一天一清,年终结算。我下乡没多久就担任了队里的记工员,原来的记工员据说常有漏记错记的。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年纪大一些的社员到我屋里来,只为确认一下他们这一天做的农活是否已经记在我的记工本上。他们对我流露的那种信任、期待的眼神,他们查核无误后满意离去的身影,我至今都无法忘记。

一个工分二毛三分,这样的劳动报酬,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以,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大多很艰难,家里简陋寒酸,平时省吃俭用,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难以解决温饱。他们总要一个来月才能吃一次大米饭,多数时侯中饭和晚饭吃的都是菜粥,即放一点米加上青菜甘薯胡萝卜等一锅煮。我插队时也大多以这种菜粥作为主食。至于肉,要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次。

我下乡后,经济拮据的父母无法给我零用补贴,我也和社员们一样,靠工分养活自己。为了多挣工分,我尽量出满勤,抢着干送公粮等重活,真正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工分多,又没有负担,年终分配时常常能拿到几十元的现金结余。我把钱带回家交给母亲存起来,母亲后来用所存的钱给我买了一只上海造的手表。这只表,凝聚着自己用汗水挣工分的辛劳。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分计酬和工分一二三都已成为历史,成为我难忘的记忆和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青岁月让我付出了许多,但也让我经受了磨练,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知足和感恩,以及对当今好日子的无比珍惜。

烧饭那些事

我当初插队落户时,原本是两人同住,但后来那名同学生病未去,我成为单门独户的知青,每天既要干活挣工分,又要自己烧饭吃。我慢慢学会了最简单的烧饭后,烧饭的时间成了我面临的新问题。中饭、晚饭还好办,时间比较充裕,麻烦的是早饭,因为一天要出三次工,早上先要出早工,干完一个多小时的活以后才回来吃早饭,一吃过早饭又要投入上午的农活。

村民出早工,家里大都有老人或上学的孩子烧饭,可以一回家就端起饭碗。我一个人住,出工回来,肚子饿得咕咕叫,面对冷锅冷灶,来不及喘口气,又得马不停蹄地生火做饭。早上多吃米粥,按理,粥烧开后要用小火慢慢熬煮才好吃,可时间紧又饿得慌,我哪能顾得了好吃,能吃就行了,大火烧开再煮个几分钟,半生半熟的样子,就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了。

农村出工干农活,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晚一些收工是常有的事,尤其大忙季节。这对家中有人烧饭的村民来说,不是件事儿,而对我来说就成了叫苦不迭的大事儿了,因为给我烧饭的时间更紧了,我就更加心急火燎、手忙脚乱,常常搞得灰头土脸、焦头烂额。有好多次我刚端起饭碗,外面就响起了出工的哨声,只好扒拉几口就匆匆出门了。

有人会说,难道不能不出早工吗?我坚持早晨出工,既为了与村民打成一片,也为了多挣点工分。我曾想过早点起床先把饭烧好,但清晨睡眠正香,再说也没有闹钟叫醒,想想还是入乡随俗,听生产队长的哨声起床吧。哨子吹两遍,我在几分钟的间隔里先把米淘好浸在水里,等收工回来再烧了吃。中午晚上时间宽裕些,但仍是收工回家再烧饭,一样的忙碌而辛苦。

那时,当我干完农活,拖着疲累的脚步,沿着田埂饥肠辘辘地走回家时,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回到家里不用自己烧,有现成饭吃,该有多好啊。所以每年冬季开河挖泥,虽然任务重活儿累,要起早摸黑,但我都报名参加,因为可吃现成的大米饭,还隔三差五有肉吃,怪不得工地上到处可看到知青的身影。工程竣工时,我既高兴又失落,因为又要开始自己烧饭的日子了。

随着知青返城,我一心想吃现成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看着食堂里琳琅满目的菜肴,挑选爱吃的津津有味地品尝时,一种满足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再也不用为烧饭发愁、困窘了。成家后也多半由妻子下厨掌勺。退休后我虽然由“远庖厨”变成了买汏烧的“马大嫂”,但时过境迁,与插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自在而从容,多的是味蕾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诡异的“调包”

1973年,在高校停止招生六七年后,我国一部分高校开始招收由基层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包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一政策无疑为广大知青提供了一条新出路,受到知青和家长的普遍欢迎,而我幸运地被列入所在公社的推荐名单。

从1968年8月下乡插队,我已在农村度过5年多岁月,凭借吃苦耐劳、与农民打成一片,受到干部社员的称赞。业余时间我还坚持出黑板报,写新闻报道,担任了大队通讯组负责人。1973年,我光荣地出席了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表彰大会,还受邀到母校与同学们作交流。现在能有上大学这种机会,实现从小就有的愿望,心情真是无比兴奋和激动。

记得大队书记在给我推荐表的时候告诉我,这次公社推荐的知青就我一个,因为汇总研究各大队上报的材料后,认为我的材料比较过硬,获得最后通过的希望比较大。我虽然告诫自己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但总觉得有胜出的把握,并满怀喜悦地在第一时间告知了父母,他们显得比我还高兴。

令人诧异的是,推荐表填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下文,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从热切的期盼,到揪心的等待,再到无奈的失望,还有几许的不甘和疑虑。焦急的母亲托一位亲戚去县里打听消息,因这位亲戚有不少熟悉的人在县机关工作。没过几天,亲戚就给我们送来了内部消息,说我的名额被人调包了。这一说法后来也从其他渠道得到进一步证实。

原来,我被公社推荐上来以后,县里是准备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父亲是老工商业者)向上申报的,而且全县只有极少几个名额。后来一个在县教育部门工作的干部,得知有这种名额后,通过找关系走后门,把他的一个回乡务农的亲戚临时塞进了推荐名单并一路绿灯申报通过。这个本该属于我的名额就这样被荒唐地替换、被诡异地调包了。

满怀的希望落了空,我感到委屈不平、失落沮丧,母亲安慰开导我不要灰心,大队书记给我更多的信任和鼓励,让我及时摆脱阴影、振作起来。几年以后,终于春回大地,历史翻篇,国家重新走上公平正义的法治轨道,我不仅顺利地上调返城进了国企,而且后来通过公开透明、择优录取的外语人才招聘,由工人转为干部编制,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责任编辑:刘跃清)

相关热词搜索:;

位知青典型篇二

;

我开始认识廖小曼老师的时候,她还是下乡知青。

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个女老师生孩子,廖小曼就来到学校,成了我的语文老师。廖老师往教室里一站,袅袅婷婷的身材,头上垂着两只小辫,脸上洋溢着迷人的笑容,天使一般,全班同学都“嘘”了一声,接着,教室里静得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她领着我们读课文,声音像百灵鸟的歌声一样悦耳。全班同学都被她吸引住了。我屏住呼吸,专注地欣赏着仙女一样的老师,以至于廖老师提问我时,我竟浑然不知。下课后,廖老师问我上课怎么不专心呀?我说我只顾得看你了。老师笑了。她听见我叫她老师,便说,你怎么不叫姐姐了?我说你现在是我的老师,我不敢叫姐姐了。她说,没事,我喜欢你叫我姐姐。于是,我就继续叫她姐姐。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我得意极了。接着老师就给我补课,直到我懂了为止。

一个课问,我在追逐打闹中撑破了裤子,同学们都喊我“露屁股”。这时,我母亲还在坡里干活儿,我回家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困窘得不知所措。正巧廖老师经过,知道了实情,就把我带进了她的宿舍。她让我脱下裤子要给我缝一缝。我不好意思脱裤子。她看到我羞涩,温柔地笑着说:“你不是叫我姐姐吗?弟弟在姐姐面前还有啥不好意思的!”我想通了,就背朝着她脱下裤子,扭头递给她。她接过裤子,从床头上拔出一根针,引进线,就一针一针地缝了起来。我扭头看着她,她的脸庞是那么美丽动人,真盼望她能不停地缝下去。缝完后,她居然也像我母亲一样用她那洁白的牙齿咬断线头,递给我说:“好了,穿上吧!往后少调皮!”我点了点头,飞快地穿上了裤子,一溜烟儿地跑了出去。

我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五年级上学期,廖老师让我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有一段时间,我看见廖老师脸上失去了往日的娇媚,眼睛也少了光彩,经常悶闷不乐。听大人说,廖老师的男友调回了青岛,把廖老师“蹬”了。我心里暗暗地为廖老师打抱不平,但我没有办法。

新学期开始了。校长派人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校长告诉我,廖老师回家治病了,她让我把这本书交给你。我接过书,正是廖老师经常看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打开封面,只见扉页上写着:“祝你学习进步!”落款是“廖小曼”。

我的泪水,稀里哗啦地落在扉页上。

相关热词搜索:;

位知青典型篇三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段特别的人生让我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知青的经历让这一代人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在许多知青的身上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尤其这一代人已逐步的退出社会,成为边缘的一代,会更加怀念青春的时光,而这种情结会随着时间越发的深厚。

1),“坎坷的人生和曲折的人生道路,磨练了我的意志,也练就了我坚强不屈的性格。

从不怨天尤人,因为我相信党和政府。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退休教师,凡夫俗子,无所作为。

——蔡某云,1949 年生,1970 年下乡,学干农活,当过建桥民工,学过样板戏,干过宣传队,当过展览馆讲解员,1979 年,在下乡9 年后,胃出血‘三个加’,因病回城。

现是中学退休教师。

2),“当地乡亲淳朴善良不把知青当外人看,倒也平平和和的,没有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里面知青在北大荒刻骨铭心的遭遇。

因为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我回城后分配工作,不久又下岗了,却没有怨言。

临近晚 年,我自己开了一家日杂百货店,当起小老板。

如今儿子参加工作,我同也是山上下乡的妻子一起,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陈某民,1952 年生,1969 年下乡,回城分配工作、下岗、自己开店。

3),“下乡8 年,我独自去空手回,没有任何身外之物。

但这8 年,却为我以后的生活工作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做人的准则。

回城20 年里,尽管登过泰山,领略过黄山,到过香港维多利亚港,日月潭,大峡谷,但总觉得带有青草味的山村小路,走起来特别舒坦。

每 年多一定想办法抽时间回去看看小山村那熟悉的土屋,朴实的乡亲。

每次踏上这片热土就没法不被浓重的历史氛围所包裹,所感染。

……尽可能奉献一点微薄之力。

乡村那条小溪始终在心中流淌着,乡亲们曾经给过的爱护始终难于忘怀,……我已经两 年没有回去了,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依然那样使我迷恋、令我牵挂。

——陈某洲,1953 年生,1969 年下乡,1977 年招干当干事,现为人大副主任,副厅级。

4),“知青生活是锻炼人的。

在艰苦知青生活的磨练下,我们慢慢成熟起来。

进过繁重体力劳动的洗礼,我们深深懂得了:稻、麦、果、疏的收成凝聚了许多人辛勤劳动的汗水,粒粒皆辛苦,一定要珍惜劳动果实;经过与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同甘共苦,我们看到农民身上艰苦朴素和纯真厚道的亮点,大大陶冶了知青的情操;我们深切体验了农村、农业、农民的贫穷困苦,萌发改变这种面貌的意识。

——李某帮,1948 年生,1969 年下乡,1978 年上大学,1982 年分配市统计局工作,1996任局长,正处级。

5),“整整6 年的青春岁月,风风雨雨,激情燃烧,苦闷旁徨,酸甜苦辣,汇成一支难忘的歌。

……现在说起这些,孩子们像听天方夜谭, 年轻人也许不可想象。

但这些都是确确实实的,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黄某发,1952 年生,1969 年下乡,1975 年任民办老师,后转公办,读师专,留校、调动,今任副处级组织员。

6),“上山下乡,是我人生旅途的一段歌。

如涓涓细流,轻柔流淌于心田,似缕缕蚕丝,久久萦绕于心间,任凭岁月的风雨剥蚀,那遥远的记忆,如大海永远不消失的波涛,总唤起我对下乡往事、对山乡村民及一草一木的惦记。

曾记否,韶华易逝,记忆难泯。 ”劳动千般苦,思家点点愁”虽然领略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清苦寂寥,但也磨练了坚忍不拔的耐力和淡定从容的意念。

山民淳朴,视我们为尊贵的客人,手把手的教农活,劳动时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知青们被山民们的'质朴关爱、犹如春风拂面的殷殷情所感动,这种真诚善良的传统美德、这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我今后工作中为人的准则与人格力量的精神基础。

绵绵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村民对知青的好,点点滴滴在心头,把我们这些知青当做他们的儿女,我们也将村民当做亲人。

我每 年几乎都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点去走走看看,知青生活培养我做人做事坦荡真诚的品格、磨练了人生意志,一生弥足珍贵,感谢“广阔天地”为我提供了成长、成熟的土壤与平台体验了人生,使我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能历挫折而不沉沦,经磨难而能奋起。

知青们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知青生活,宛如人生一段歌。”

——王某芳,1953 年生,1969 年下乡,1976 年大学毕业,1987 年任市妇联副主席,2001 年至今市政府副秘书长,正处级。

她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评论、诗歌、通讯、小说、文学报告等。

——李某明,1953 年生,1973 年下乡,1975 年大专学习,1978 年中学任教,1985 年省委党校学习,1987 年任科员,现在任市社科联副主席,副处级。

8),“从‘文革’到下乡,尽管我家遭受很多歧视,但我从没有怀疑过共产党和毛主席,那信仰的虔诚,就像土楼一样牢固。

有一次生产队开会,公社党委副书记兼武装部长亲自来主持,宣布我为对政治夜校教师,满脸笑容对社员们说‘以后大家要叫吴某明同志吴老师,请大家鼓掌’。

白天学大寨,晚上办政治夜校,学什么?学文化,学农业科技,学技术,学毛主席著作和时事政治。

100多人的生产队有两间教室,因为队的中间隔条河,所以两边各有一间教室。

虽然我在招工招生问题上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从来没有遭到贫下中农的任何歧视。

这几 年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回村民组看望乡亲们。

正是:沧海桑田,岁月流金,方显人间真情!”

——吴某明,1951 年生,1969 年下乡,1978 年调公社文化站工作,1980 年回城工作,1993 年移民美国。

今 年来以“大地”为笔名在各报刊发表文章,著有长篇回记录和小说问世。

9),“说来真幸运,这是加入全国近3000万知青大军的最后一批,偏偏让我赶上了,这一天曾经让我激动不已。

……校园里贴满了用大红纸书写的决心书,豪情壮志处处了可见。

…..欢送大会推我上台表态……两侧有干部送行,中小学生的腰鼓队、花束队,沿街边舞边跳,边喊边叫,热烈欢送着。

此时心中泛起的激动劲要比刚才在台上表态还强烈。

——周某峰,1958 年生,1976 年下乡,1978 年调平和第二糖厂当工人,历经转折,现为市委编办主任,正处级。

——傅某仪,1947 年生66届高中毕业,1969 年下乡,1978 年上大学,官至副厅。

11),“那是一个实际并不遥远,但似乎已很遥远的 年代。

那些似乎已经忘却的往事,在此时此刻,一幕幕,竟是如此清晰的重映在我们的眼帘——当 年我们 年轻朝气蓬勃……,当 年我们……,当 年我们……,当 年我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大多数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时间飞逝,到1977 年慢慢全部走光。

1993 年4月下乡19周 年,2003 年4月下乡20周 年的纪念日子,昔日的场友们两次相聚在一起叙旧,有出国留学读博士的、有任厅级、处级、科级等各级领导干部的,有在企业工作的,有中小企业关停自谋职业的,也有退休在家的。

——蔡某娜,1955 年生,1973 年下乡,1978 年在县妇联工作,当过副县长、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县妇联主席。

12),“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多谈忘了,唯有上山下乡那段大大小小的经历都历历在目。

通过上山下乡的历练,我骨头坚硬了,思想成熟了,知识面更宽阔了。

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就没有我今天事业的顺利。

官坡是我人生起步的地方,是一个有苦有乐终生难忘的地方,一个离开了又老想回来看看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

——张弓,1947 年生,1969 年下乡,第一 年挣一部自行车;所学的文化知识有用武之地,机电技术、宣传栏、标语、读文件社论、小学代课,碾米、抽水;苦干受到表扬,经常改善伙食;白天干活,晚上当义务文艺宣传队的队员;入乡随俗和农民一起过节,为知青盖自行车修理房偷砍其他公社的松木;建设水库开山炸石,苦干加巧干,方法得到表扬和推广。

后来自己经商,现任某中美合资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某厂厂长,花卉盆景协会会长。

13),“时光如白驹过隙,33 年过去了。

当我们现在有机会有机会坐在一起的时候,谈起往事均不胜唏嘘,大家都有许多感想。

当 年,我们劳了筋骨、苦了心志、饿了体肤。

天虽无降大任于我们,但我们确实受益不浅。

我们的体质得到了锻炼,我们的意志得到锤炼。

我们懂得珍惜,我们学会宽容。

我们重视淳朴的友情,我们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我们很多人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格。

‘上山下乡’这人生的一段经历,我们终生受用。”

——黄某雄,1957 年生,1975 年下乡,1978 年考入师范。

现任教务处主任,高级教师。

14),“33 年前的知青生活,是苦,是泪,是锤炼,是炼狱,是一只五味瓮……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是说不清的。

位知青典型篇四

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x联谊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在线的朋友并经你们向各xxx联谊会的朋友们致以最深情的祝福!

xxx联谊会成立至今已有x年之久。成立之后已举办过多次大、中型活动,在知青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第二故乡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目前,我们仍在积极探索她今后的存续与发展。

上山下乡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规模之广阔,声势之浩大,结局之悲壮,影响之深远,善后之艰难,均属空前绝后。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不少有为青年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很多人至今未能回归。对那些失落者伸以援手,正是我们成立联谊会的宗旨之一。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有幸见证了两个千年。在上一个千年中,我们已无可挽回的失去了很多很多。在这后一个千年里,我们的身边虽已是千帆竟发,万象更新,但历史给予我们的际遇却不多,我们仍将承受因社会转型而伴生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度过并度好后半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也包括你是不是还想为你梦中的那片红土地、黑土地或黄土地再做些什么?

正基于此,我非常感谢各知青在此之前已经作出以及现在正在继续作出的努力。感谢你们为各知青之间、各知青联谊会之间以及一切今天在座或不在座的朋友之间,提供一个可供大家广泛接触的平台。让一代人对昨天的感悟,对今天的执着,以及对明天的追求,都能籍此得以真实留驻。

先生们,女士们,各位知青朋友们,让我们在下面的节目里衷情高唱同一首歌,希望明年这一天你我再次相聚,共度金秋。

知青聚会致辞 篇2

位知青典型篇五

亲爱的55团兵团战友们:

你们好!值此金秋佳节,在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周年诞辰之际, 55团上海知青联谊会组织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5团战友欢聚一堂,纪念我们上山下乡40周年,天津55团知青联谊会向你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并致以兵团战士的敬礼!

回首“北大荒”黑土地,忆往昔峥嵘岁月,知青们度过了十年的蹉跎岁月。

在查哈阳,我们摸爬滚打,用热血熔化冰雪,用汗水滋润禾苗,生活劳动中饱含着艰辛和泪水,我们同甘共苦、守望相助,有欢乐也有痛苦,有理想的追求,也有青春的彷徨,有环境的艰苦,也有思乡的忧愁。

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黑土地上。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最浪漫、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

然而,历史无情地把她和上山下乡结合在一起,在冰天雪地的北国边陲,在广袤无比的黑土地上,知青们的青春是那么悲壮,那么凝重!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可我们付出的却是全部青春。

知青们曲折、苦涩、悲壮的青春历史是共和国历史的缩影。

这段溶化和渗透在每个知青的生命和血液中的特殊历史,铸造我们这代人特有的坚毅、真诚、勇敢的性格和在思索中奋进的精神。

这种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是得天独厚的。

那种磨砺对我们是终生受益的。

正因为这样,这段青春史才使我们那样刻骨铭心,让我们那样魂牵梦萦!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到第二故乡----查哈阳,醒来已是泪水涟涟不能自已!为的就是曾经的那些事、那些人!

岁月流逝,一切都在变,没变的是我们彼此的情谊和流淌在心底的年轻时共经的风风雨雨。

回顾我们己走过的路,最艰苦、最难忘、最痛苦、最快乐、最美好、最浪漫、最值得回忆的,也许就是我们的知青时代,我们在查哈阳的年代。

40年沧桑巨变,40年风雨兼程,40年自强不息,40年辉煌成就。

如今,我们带着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自豪,怀着对黑土地的`感激、对战友们的思念,对的查哈阳第二故乡眷恋在上海聚会。

没有什么再比老知青久别重逢更让人盼望的了,没有什么再比老知青久别重逢更让人激动的了,没有什么再比老知青久别重逢更让人喜庆的了!感谢55团上海知青联谊会给我们创造了这次机会。

知青们聚会、回首往事,每次都有新的感觉,带来快乐。

往事的回忆、理性的反思让我们更清醒,可谓一生的积累,一朝顿悟吧。

40年,弹指一挥间。

我们即将迎来“花甲”之年,又一个新的人生转折,然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憧憬依然充满信心!

在此也特别感谢“查哈阳知青网”的创办人和管理者,它使知青战友们有了交流的平台,又可以看见查哈阳的麦浪稻田,又能看见了天各一方的黑哥黑妹,成为我们叙旧倾诉的乐园,令人愉悦、安慰。

祝查哈阳知青网越办越红火。

祝55团知青联谊活动圆满成功!

祝兵团战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祝查哈阳农垦区实现新的腾飞!

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天津55团知青联谊会

北京55团部分知青

二o**年九月二十七日

天津知青朋友们:

值此喜迎龙年、寒梅傲放的美好季节里,我们高兴地迎来了天津科右前旗知青联谊会的成立,中共科右前旗委、科右前旗人民政府代表科右前旗40万各族人民向联谊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前来参加活动的天津知青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40年前,你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富庶繁华的都市来到寂广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从那时起,你们就与前旗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注定了要与前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那段日子里,你们与前旗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战严寒,斗冰雪,患难与共,以勇敢、智慧和火一样的激情点亮了茫茫草原,你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前旗人民奋勇前行。

时光荏苒,年轮转过40年。

如今的科右前旗,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重化工、能源、矿产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非资源型五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鄂尔多斯乌兰集团煤化工、华锐集团风机制造、桃合木百万千瓦风电、雨润集团肉羊加工等一批企业正在加速建设。

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迅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日新月异,农牧民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建设成果斐然,历时五年、累计投资13亿元的前旗新址屹立于归流河畔,成为科右前旗乃至兴安盟城市建设的标志。

区位优势逐渐凸显,随着锡乌铁路、白阿铁路、乌兰浩特到新林北高速路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科右前旗经济发展必将步入快车道,一颗新的草原明珠正冉冉升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但前旗人民不会忘记,前旗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天津知青的无私奉献。

前旗过去的成就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天津知青的“第二故乡”,前旗正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紧追全盟乃至全区发展步伐。

我们相信,广大天津知青朋友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你们利用天津科右前旗知青联谊会消息灵通、宾朋众多的人际优势,为加快前旗发展牵线搭桥,帮助家乡谋求更大的发展。

知青朋友们,你们挥洒在家乡的汗水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回报家乡的功绩我们将铭记在册,科右前旗将永远真诚欢迎你们常回家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最后,祝愿各位知青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发达、万事如意!祝联谊会圆满成功!

中共科右前旗委员会

科右前旗人民政府

20**年1月12日

位知青典型篇六

;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我们幸运地降临人间。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奋战。

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

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我们知道,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建立政权跨过万水千山。

我们在镇压反革命的枪声中鼾睡;

我们在“三反”“五反”的浪涛中笑喊。

我们在“反右”的呼喊声中玩耍,

我们在大跃进的烈火堆里寻欢。

我们在饥荒的年代里渴望馒头,

我们在“四清”的风暴中袖手旁观。

十七年瞬间而过,

我们喝着狼奶长大。

嗜血的夲性急剧膨胀,

一颗火星便可点燃。

“文革”席卷而来 ,

我们投身其间。

在“反修防修”的战线上忘我无畏刺刀见红;

在打倒“走资派”的冲杀中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扫除一切牛鬼蛇神,

有我们砸出去的一记铁拳;

建立新生的革命政权,

有我们奉献的一块墻砖。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伟大领袖一声号令,

我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

哀泣别父母,

洒泪离故乡。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单薄的身体,

瘦弱的肩膀,

我们大都还未成年;

空虚的心灵,

苍白的头脑,

我们其实非常可怜。

战地斗天,

换来的是饥肠辘辘;

苦干实干,

得到的是坑蒙欺骗。

该上学的年龄没有书读,

没有知识却被称做“知识青年”。

没有人格,没有地位,没有尊严,

想打就打,

想骂就骂,

想捆就捆,

想关就关……

一个小村干部

就可以掌握我们的命运,

让你俯首帖耳,乖乖就范。

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未来,

只有煎熬,只有苦撑,只有等待。

高干子女走了,

参军、上学、做官,

平头百姓的娃娃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求人人不理,

当牛做马苦不堪言。

难道,

从井冈山燃起的星星之火,

要在神州大地熄灭?

难道,

抢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過草地,

子孙后代盼来的却是

风雷滚滚乌云满天?!

“我们要回家,

我们要爸爸妈妈!”

尽一份子女的责任,

给家庭增添温暖。

我们没有辜负革命先辈的期望,

我们勇挑重担责任在肩。

我们在各条战线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我们在人生旅途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从知识青年的队伍里,

走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走出了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走出了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走出了将军司令大学校长,

走出了工人、农民、教师、军人和其他普通劳动者,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先锋,

这些都是共和国的脊梁。

如今,

我们都已两鬓染霜风烛残年。

经历过严冬的人,

最知道春天的珍贵;

饱受磨难的心灵,

最懂得珍惜甘甜。

在余下的日子里,

我们要好好地过好好地活好好地乐,

迎着阳光歌唱,

向着未来飞升,

我们永远都是生活的强者,

我们永远都是老青年!

2019年4月8日初稿

4月24日改定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817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