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申论a类和b类c类的区别(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9:12
最新申论a类和b类c类的区别(3篇)
时间:2023-06-06 15:09:12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申论背诵篇一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再次强调指出: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要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明确思路举措,把降低能耗和节约资源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生产领域,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二、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节约方面的技术创新,既要大力推广已有的技术,使之真正发挥效用;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保护环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要加强大气、土地、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五、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目前,我们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的标准,建立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政府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政府机构在节约上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为此,各部门要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抓好政府建筑物和办公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还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以创新促和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2007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这表明在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不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党中央和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次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给为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为推动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

其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内容,是要努力建立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也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工作要做实,重心要下移,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做到了,才能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整体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浩大而艰巨的社会建设和改造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其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而评价政府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用于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与用于受益对象的资金的比例。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标志是60%以上的财政预算要用于社会发展,中国当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都在大力推进之中,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始有所转变。这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也是全国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福祉。

总之,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进。

怎样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才短暂的避风港而已。

紧,贷款数目少,这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又套上了一层圈。

面薄弱许多。

民营企业的这些制约性因素将导致民营企业虽然能在21世纪的今天风风光光,但其以后的发展未必仍然势如破竹,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其优越性。

力的优惠。

理。

政府着手,从各方面予以积极引导,使它这辆高速列车越开越快。

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近年来,国际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和资源性产品的供应安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某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面对的迫切问题,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我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节能减排已经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今年6月初,我国政府先后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方案提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方案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应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硬”任务来抓。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虽然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我国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近二十年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的配套措施,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全面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和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减排工程;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促进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进一步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制定、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

申论背诵篇二

2.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3.完善网上政务、新闻发布制度、听证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发挥媒体导向和监督作用,加强政务公开、科学民主决策。健全规范政府采购,发挥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导向作用。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

4.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

5.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做好粮食储备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实际困难,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6.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慈善组织的“三次分配”作用。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建立法律援助、心理援助体系。尊重人的尊严。

7.打造集约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证体系,迎接老龄化社会。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新体制。完善b超管理,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

8.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荣辱观,弘扬正气,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国民素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互联网管理监督和行业自律,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9.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管理、卫生防疫、知识产权保护、城市市容管理等执法工作中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服务水平。防止“ 粗暴执法”、“消极执法”、“人情执法”、“以罚养管”、“一阵风式执法”等问题。

治理***,首先要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加大惩处力度。要严格立法,进一步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立法,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将*****审批、发布、监控整个链条一管到底,使******没有空子可钻。要加大惩罚力度,不仅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还要考虑对进行虚假宣传的媒体处以欺诈罪,改变目前以罚代刑的状况。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要加强对广大****机构的诚信教育,使他们从*****的噩梦中觉醒,自觉认识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不断加强行业自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新闻媒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查(医疗广告)内容,发现违法内容及时向卫生、工商和药监部门举报。广告制作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审批内容设计制作广告,自觉抵制制作虚假广告的请求。

要引进“引咎辞职”制度。这不是对“一把手”的苛刻,而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惯例。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引咎辞职通常就是位居高层的官员,当自己所负责的机构发生了问题,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责任,但还是要提出辞职以示负责的一种惯例。当然,如果有证据表明“一把手”直接卷入了****问题,那就不是引咎辞职的问题了,而是要撤职查办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了。

经验证明,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类似追究“把手责一任”这样严厉的规定,缺少的往往是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在处的具体措施。这就使得这些规定往往成为花拳绣腿,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应该从******开始。

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做到执法公正、廉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公正和依法行政。

行政问责制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

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非典危机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的制度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都成为目前问责处分的主要依据。这标志着官员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深入发展。

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首先,企业应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将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要求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限产或关闭。其次,政府将监督、引导、鼓励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发、技改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改进管理措施。此外,政府将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投资责任制主要针对政府投资而言。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投资中,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为政必修德,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为政者都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之课、必用之功、必行之道。这是由为政者的身份与责任决定的,由道德在“为政”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我们党和政府强调为政之德的核心。

“和谐”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和谐是一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是 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间的联系,有物质利益的,有精神文化的,千姿百态,彼此交织,要使其和谐,道德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为政之德无疑又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勿以善小而不为。

诚信形象。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服务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真正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责任形象。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政府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推进政府工作,真正树立起“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真抓实干成就“中国梦”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全国两会将把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路径,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人民的期待需要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一件件好事实事。唯有真抓,才能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唯有实干,才能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弘扬中华文化 实现中国梦

——民富才能强国,国强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民富则是国强的内生动力。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申论背诵篇三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促进中央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廉洁从业,保障中央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中职教育免费进程,尽快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

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补偿机制的严重失衡。

煤矿主的高收益和矿工的高风险形成鲜明对比,矿主的高收益与所交纳税收数量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不断维修、更新安全系统,是防止矿难频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人,业主道德素质提高了,一切问题则可迎刃而解,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故仍是防不胜防。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到前面,做到家,做到位,以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当然是必要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在于在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过程中始终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根主线不放松,让全社会在普遍关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伴以道德的教育、宣扬、倡导,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并自觉付诸于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在形成共识。

“赶超式”发展不是你有多大能耐去超过别人,而是你看出别人走过的弯路可以自己选择直路去走。

农民工,这一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

我们在痛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徇私枉法等司空见惯的现象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道德的失却、良知的丧失、人性恶欲的膨胀。

德不立,行则偏,业则毁,政则败。

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预期•,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稳定住房价格。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价格听证会”的举行,意义深远。首先它在百姓与政府之间构筑了一道相互沟通的桥梁。其次,“价格听证会”的举行是我国政府决策法制化的表现。再次,举行“价格听证会”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映了新时期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

公务员是政府人员构成中的主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言谈举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为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二、短信有关问题

1、加强立法。利用短信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短信市场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2、加强监管力度。电信、网络公司要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相互协调,共同监督。要加大技术投入,对短信息进行充分过滤,对涉及色情、人身攻击内容的短信要立即删除,对情节恶劣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除不良短信生存蔓延的空间。

三、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解决办法:

保护农民工权益,解决欠薪问题,要多管齐下。

2要靠司法机关司法便民、司法为民,欠薪案件往往事实清楚,案情简单,如果司法机关降低费用、简化程序、有力执行、热情服务,就能让欠薪者知道欠债难逃,也能给农民工以诉讼的信心。

3要靠社会舆论的关注,农民工走上绝路,是走投无路的结果。

4,要建立起完善的维护农民工权利的机制,前提是要关爱弱者、以人为本。

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中央已经三令五申强调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应文件。真正做到让进城农民工子女人人有书读,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办学,动员社会捐赠。政府为主,三管齐下。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五、错误的政绩观的表现:一是偏,即片面理解“政绩”,二是散,即只求局部、不求全局的政绩,三是急,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求眼前政绩,不管身后“洪水滔天”。四是虚,即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五是混,不思进取,认定“无过便是功”,不冒风险、抱残守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错误的政绩观的危害:造成发展的片面与畸形,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宝贵时间的浪费,严重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二是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诱发领导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六、政府公信的标准与功能 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方面。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置、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问题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用的基础。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

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

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政府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决策程序的规范、决策制度的健全、信息化状况、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情况。

(三)、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四)、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第五,加强政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执政兴国的发展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巩固政权,就要得民心;要得民心,就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下大力抓好发展。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集中到发展建设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完善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规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康运行提供基本保证。

提高对利益关系的调节能力,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寓于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而如果不能把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关系调整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难以实现。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处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保持社会利益的基本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提高对社会各阶层的整合能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它的趋势是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变化,涉及到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正确地把握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坚持把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作为党执政的主要依靠和骨干力量。增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努力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在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区等领域的活动方式,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提高对社会意识的主导能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权的魂。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用社会主义文化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起来,也还有一系列问题值得研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我们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不仅要深入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群众日常生活所关心的事情入手,真正掌握群众的问题,坚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民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对社会风险的化解能力,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面对着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要围绕这个主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要建立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群众的困难、矛盾和情绪,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要建立严密高效的工作机制,以各种形式的灵活方法,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暂时困难,积极引导群众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推动改革和发展。

八、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九、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缺乏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二是城市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缺乏保障,三是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四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

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问题:

一、食品源头环节。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三、食品流通环节。

四、食品消费环节。

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却频见报端,党和国家政府也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效果却还不令人满意。

严格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健全食品标准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消费。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关标准,将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有很强的短期行为的色彩,通常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自上而下,进行突击检查和处理,而后很快偃旗息鼓。这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家三令五申之后依然泛滥的重要诱因。为保证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期性和规范化,应在目前“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协调小组”的基础上,从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公安部、国家药品监管局以及总后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抽调部分力量,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这样的常设机构,挂靠在卫生部,统筹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通过长期规范的管理遏制食品安全问题恶化的势头,促进食品安全。

3.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生产过程和流通渠道的管理,发挥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药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堵住一些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市场中流通,在必要的时候对剧毒农药进行必要的市场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高对农药的鉴别能力,促进农药安全合理地使用。其中,可以和最近几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通过科技服务的大学生对农民进行农药使用常识的教育。

4.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由食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行业协会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成员置身食品行业中间,对于食品安全拥有较政府和消费者更多的信息。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行业自律,向消费者推荐优质食品,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曝光,从而减少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作用在于对行业协会进行必要的治理,对其推荐的产品进行突击检查和必要的抽查等措施,对行业协会进行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取缔信誉差的行业协会,改变目前国内评奖过程混乱的局面。

5.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食品是“经验产品”,消费者在消费之后的体验及其反应对于发现假冒伪劣食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情况下,消费者消费了假冒伪劣商品如果不出现重大事故一般会忍气吞声,而不是积极举报。要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消费者在消费了假冒伪劣食品之后进行举报。国家可以在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罚款中抽取一部分资金建立起重奖举报假冒伪劣食品消费者的专项基金,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要专门设立食品安全问题举报电话,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并将检查处理的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并向公众公布。

十一、知识产权的保护

目前问题(申请数量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屡被侵犯)措施:

第一、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大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宣传力度,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增强人们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认识程度,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法律性条款。

第二、建立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既不去侵犯他人,也不容许他人来侵犯自己。

第三,国家应对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进行积极的保护,制定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人们在自己的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受到损害时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完善国内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第四、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五、建立对企业自身切实有效的内部制度(比如奖励机制保密制度等),主要是要形成一个法律、外部强制性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并要保证它是一个动态的、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体系。

十二、突发公共事件有关问题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对策: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3、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5、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6、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十三、房地产问题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措施: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对改进居民住房条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调控要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的原则。既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把房价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又要防止措施不当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同时,调控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另一方面,要重点围绕需求做好文章:要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类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逐步形成反映房地产真实供求关系的房地产价格,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改善投资结构,(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对一些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从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

人民网:

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等作用。

因而,抓住机遇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2/3左右分布在东部地区;文化创新能力比较弱;精品力作少,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也不能满足需求。《决定》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这对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调整结构就是指改变文化资源的存量构成和比例关系。首先,需要调整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次,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改造,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为了确保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鼓励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把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与面向市场统一起来,准确把握群众需要,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服务于群众,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赢得市场。

随着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文化竞争力压力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之下,《决定》提出,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力不强,知名的自主品牌不多。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走不出去,就连国内市场也难以守住。

因而,需要集聚各方面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名民族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产业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不仅文化产业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态势,而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既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从文化产业生产的角度看,只有加快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存储、传播和消费形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讲,文化生存在于传播。只有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传播,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认同,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决定》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

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用高质量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感召群众、打动人心。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要加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划,加大对优秀作品的扶持力度和推广力度,使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并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一部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我们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上述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对于好的作品,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鼓励和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导向、讲品味、讲格调,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和消解主流价值的倾向,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其中,社会效益是首位的。当下,有的文化产品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低级趣味,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对于这些,我们都应坚定不移地加以抵制。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认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价值理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在增加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等化。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满足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加大对年轻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文化是我们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不突破主流价值与社会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从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经济、产业属性出发,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让阳光照进微博”

如何提高微博可信度,促进微博健康发展,就成为这组报道着力的地方。这组报道提出了实现微博良性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二是引导微博使用者坚守道德底线;三是充分发挥微博的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正在发挥着重要信息平台的作用,但微博毕竟只是一个渠道,如何规范微博言论行为仍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密切的民间文化交流超过外交家的语言。近年来,北京市与一些国家的首都合作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对话周”、“文化艺术节”、“艺术家联展”等活动,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开辟了新的形式。

党的十七大更加明确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把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高度,既为我们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研究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把文化建设与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联系起来,为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强文化传播力,使当代中华文化之“魂”广为传扬、影响深远。特别是要深刻领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更加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做到形神兼备、强“魂”健“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并重,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如今,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颇为突出,媒体曝光的形形色色缺德官员的各色“事迹”,令人揪心,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有的官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官生活腐化、情趣低下,有的官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日记门、艳照门、微博门、短信门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为官必须修德,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重视官德的养成。古语云: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儒家笃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五德”并提,彰显了官德修养的时代意义与时代要求。事实上,很多官员出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德上。

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表面上,官德只是官员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是法治缺位问题。事实上,当下官德不彰,权力失范,其背后是权力制衡机制的严重缺失。正如学者哈耶克所说,“制度决定官员的变形与扭曲”。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无德官员不敢轻易作恶;而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天使变成魔鬼,将人性的恶无限放大。

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理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员的官德理应比一般群众的道德水准更高。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风气。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因此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得以提升。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风气。

官德问题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官员的道德修养决非官员个人的私事、小事,与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密切相关,官员的道德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官德”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培养,更需要外在的刚性监督制约机制。良好“官德”的养成,除了各级官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考核和培训固然重要,但都不是解决官德问题的治本之策。唯有法治和监督,才是解决官德不彰问题的根本之道。

拿什么拯救官德?拿监督拯救,编织一张权力监督的天网,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高度重视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将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曝光在阳光下,同时监督要见实效,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官员要坚决问责。官员要有敬畏之心,没有监督就很难培养官员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官员的道德水准就会滑坡,就容易恣意妄为和胡作非为。监督,唯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守护住官德的防线。

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官官相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等说法,实质上都说明,官员的“群体道德”超越“个体道德”而存在。一个自身品德优良的官员,置身于官员群体之中,往往不得不“舍个性”而“取共性”,主动或者被动地适应官场环境和规则,服从于整个官员群体的道德取向和道德作为。如果官员群体的道德价值发生偏差,那么,单独的个体官员的道德操守,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曾经“饱读圣贤书”的人,一旦走入官场,就不得不随波逐流,甚至变本加厉,面目全非。

加强官员“个体道德”修养,主要靠宣传学习、严格自律、科学考核、有效监督等,那么,加强官员“群体道德”建设,则更需要深化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强化对公权力的依法民主监督约束和绩效考核。权力有“权德”,官员才会有“官德”。两者相铺相承,整个“官德”建设也就事半功倍。

始终保持务实本色。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始终保持为民本色。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紧密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保持为民本色,坚持善谋大事、乐办小事、多办实事,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畅通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坚持每季度集中办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初步建立起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重要媒体建设

《决定》强调,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主阵地、主力军,必须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战略重点。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媒体传播理念、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加强重要媒体建设,必须科学把握这些新形势、新趋势,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数字化采编播能力、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能力。

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贯穿媒体建设始终。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大力推进宣传创新,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建立常态化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新闻工作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服务百姓生活。要健全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要积极探索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新闻信息量,提高现场直播能力,增强引导和回应群众参与互动的能力。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就必须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就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主动权。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切实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内容,着力扩大对外宣传,建设全球传输覆盖网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切实增强我国国际舆论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比,我国重点媒体在制播能力、传播能力、新媒体发展能力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国际舆论影响力、国际事务话语权还相对较弱。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实现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主流媒体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要立足我国媒体发展实际,充分借鉴跨国传媒有益经验,坚持硬件和软件并重,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内容建设。一要完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提高采编播发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能够做到现场报道、权威报道重要国际新闻事件,努力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二要加强内容建设。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利用现代传播技巧,运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要加强本土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采集、编辑制作等业务流程的本土化运作,切实增强传播实效。四要扩大海外传播发行、落地覆盖。在巩固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完善全球传输覆盖网络,扩大在境外的覆盖面。要注重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营销主体,构建符合市场运作规律、覆盖广泛的营销体系,不断提高新闻信息产品营销能力。

三、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党中央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对我国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国际上看,利用广播电视传播紧急信息、发布预警消息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欧洲、美国、日本等都把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应急体系中最重要的信息发布渠道,将广播电视机构纳入应急体系,建立应急广播系统。

在这些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广播电视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证明了其在应急处置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根据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无线、有线、卫星等传输资源,综合采取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等技术手段,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联结省市县,着力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的信息采集播出、传输覆盖、接收等系统,努力做到统一联动、安全可靠,使之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推进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充分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文化传播作用的内在要求,必须作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推进。

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型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网络利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样、快捷经济的信息和文化服务。

推进三网融合,必须加强内容和服务创新。要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互动电视、政务信息、远程教育医疗、电子商务等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多样化服务。加强和丰富节目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网络建设,从地市延伸到区县,扩大深度覆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收听收看的需求。要通过三网融合,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新变化和新实惠。推进三网融合,必须积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推进三网融合,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这是三网融合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贯穿于三网融合全过程。要落实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817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