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优质(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7:49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优质(六篇)
时间:2023-06-06 14:37:49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篇一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

童年

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杜甫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①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②波澜莫二:师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③鸿洞:弥漫无际。

④玳筵: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⑤澒:音“轰”,去声。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

学习

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

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

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

关于

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跃跌宕的笔法。不过,序文的内容仍然是清楚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是

什么

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1.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赏析

2.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赏析

3.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经典赏析

4.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

5.

《观舞赋》原文赏析

6.

舂陵行并序诗赏析

7.

《观舞记》的赏析

8.

有关《观舞记》的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篇二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①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②波澜莫二:师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③鸿洞:弥漫无际。

④玳筵: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⑤澒:音“轰”,去声。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

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

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跃跌宕的笔法。不过,序文的内容仍然是清楚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篇三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1、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2、波澜莫二:师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3、鸿洞:弥漫无际。

4、玳筵: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篇四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篇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译文]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波澜莫二:师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鸿洞:弥漫无际。

玳筵: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澒:音“轰”,去声。

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 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 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 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 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 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 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 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 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 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 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 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诗人以神来之笔,通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拟,写出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祥、光曜九日的逼人的气势。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写。

公孙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贯、身世不详,擅舞“剑器”,舞艺超群,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表演剑舞技艺。是唐代见于记载中,既活跃于民闲,又闻名于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

唐诗与史籍记载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诗序说,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内人”(指宜春院中常为皇帝表演,技艺最高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类似宫廷以外的“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诗中又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句。郑嵎《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千秋节宫中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明皇杂录》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公孙大娘不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杜甫诗序中提及的“西河剑器”、“剑器浑脱”外,还有“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想来是指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改编的一部舞蹈,其间地位调动很大,满场飞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文网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篇六

舞台艺术的美妙,往往是可观而不可言,作者用高超的语言技巧传神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的精湛表演,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学此文,在立足理解文章的语言之外,可进行扩展阅读,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片段一:

课前五分钟,我已经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些诗句,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斗薮龙蛇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huo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部分同学在我写时就已经在下面小声念诵,于是,我让大家大声地诵读一遍,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的诗句。你们知道这几句诗写了哪种艺术?舞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鉴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首诗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稍加解释。剑器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劲舞,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是侧面描写,通过观者和天地的反应反衬出剑器舞的声势;huo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指舞者舞姿低垂时好象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高扬时好象天帝驾着龙在天空翱翔;舞者出场时往往锣鼓震天,待舞蹈正式开始,锣鼓声戛然而止,所以来如雷霆收震怒;舞蹈时,光艳四射,魅力无穷,气势宏伟,结束时,却只见一素衣女子立场地中,所以罢如江海凝清光。给学生稍作讲解,可以加深印象,利于积累。

2、片段二:

现在,且看著名女作家冰心是如何描绘舞蹈的?让我们随着冰心优美的语言去欣赏卡拉玛姐妹所表演的印度古典舞蹈之一──婆罗多舞。接着,要求学生自由地放声地朗读第 11至18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甲:我认为第13段写得好,非常生动形象。

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点儿?

学生甲:比如,深深地低头合掌亮出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这分明是眉目传情。

该生一边说一边做了个低头合掌的动作,引起一片笑声。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老师,我喜欢第17自然段。话音刚落,引起了一片共鸣。确实,这一段用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受第一位同学的启发,我要求学生在欣赏此段时,要向全班摹拟舞者的神态动作。这下学生兴奋不已,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低回婉转的娇羞张目嗔视叱咤风云的盛怒画眼描眉蛇舞等等,其中不少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乐趣无穷。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片段三:

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们不仅要能欣赏,还要去研究,要提出问题,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问题的。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嘛!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只要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来吧,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我看看哪位同学最善于思考。

稍微停顿后,一女生站了起来。老师,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呀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一句我不理解。

师:程蔚蓝同学勇气可嘉,这句话确实是个难点。(听到表扬,她喜上眉梢)

生:又惊又喜。

师: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一位平时较调皮的男生高高举起了手,因为他是一个婴儿,还不会说话,只会咿呀。(全班笑了)

副班长站了起来,他平时想得挺深,总是很有见地。他侃侃而谈:我认为这里是比喻的'说法,作者的意思是舞蹈实在太美了,美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作者很谦虚。

学生说得太好了,我高兴地问程蔚蓝:这个回答你满意了吗?她欣然点头。接着,问题纷至沓来。

开头用的几个排比句,意思大致相同,我觉得有点罗嗦。

为什么要在台中间的小桌上供奉一尊湿婆天的舞像?

4、片段四:

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吹口琴《送别》(事先安排),全班同学写写聆听时的感受,一、二百字。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们又阅读了叶君健的《看戏》,以及高尔斯华绥的《观舞》,视野向课外延伸。

执教新课程一年来,我常想,新课程究竟应该怎么上,思路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在探索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对语言的敏感以及对语文教学的一份执著。

语文课堂是一个学生建构自己思想与语言的动态的场,学习是一个学生内部的通过外在关系消解他原有思维-语言模式进而建构新的语言-思维模式的过程。课堂,让学生沉入文本,精读细节,感受语言,体味情感;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发展思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720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