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荷塘月色内容提纲 荷塘月色导课六篇(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48:36
2023年荷塘月色内容提纲 荷塘月色导课六篇(精选)
时间:2023-06-06 15:48:3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荷塘月色内容提纲荷塘月色导课篇一

1.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篇目、作者)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荷塘,平凡吧;月色,普通吧。要从其中创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我们就慢慢欣赏吧。

二、诵读感知

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主要写了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作者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很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

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

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味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

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寻找“惊异”之美。先鉴赏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

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准备好了请举手。(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很好。我们仿佛感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把“清香”比作“歌声”,用了通感手法,非常形象生动。

生:美好,沁人心脾。

师:再加上屡屡和渺茫的修饰呢?

生:还有若有若无、不清晰的特点。

师:同学们以前接触过通感这种手法吗?

生:接触过。

生:(一时想不出)对不起,想不出来。

师: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多么生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都是。还有一首通俗歌曲,名字叫“暗香”。

师:同学们继续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作者看到流水,觉得它很有情意。“脉脉”本来是形容人深含感情的样子,这里用来写叶子,很新颖。

师:体会得不错。不过,作者看到流水了吗?

生:哦,没有,是……听到了。

师:好,你这也是“通感”了。谁还要说一说。

生:我喜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用“田田”形容荷叶相连很形象,我觉得“田”字的字形就像一张大荷叶,田田当然是荷叶相连了。

师:你真是富有想象力。谢谢你用这么形象的方法教我们掌握了这么美的一个词。学习母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冰冰的。

生:我觉得“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读成zhàn)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很好。风吹过来,叶子纷纷卷起,像多米诺骨牌,一下传到另一边。而且用“挨”字形容叶子,是拟人吧,很有情趣。

众生:(笑)

师:“像闪电般”,是形容风势之大吗?

生:形容速度快。

师:有一个词,读颤(chàn)动还是颤(zhàn)动。

生:颤(chàn)动。

师:继续鉴赏。

生:我喜欢“一粒粒的明珠”。“ 粒粒”这个叠词有一种音韵之美。

师:自清先生钟爱甚至是偏爱叠词,文中还有很多,不仅强化了丰富了词的意蕴,还有音韵之美。下面我们齐读一下第四段,感受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继续鉴赏第五段。阅读文本,还是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喜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月光比喻为“牛乳” 和 “轻纱”,很清新,朦胧。

师:牛如和轻纱是形容月光吗?

生:是“青雾”。

师:前面把月光比为流水。牛奶和流水有浓淡之别,所以分别形容青雾和月光。

生:我喜欢“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同样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把光与影比喻为小提琴的曲子,显得轻灵飘逸。而且我特别喜欢小提琴这个词用了音译——“梵婀玲”,就像一个女孩的名字。

师:你说得真精彩,体会得很细腻,从一个音译的词语体会到作者的一份匠心。

生:我喜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不仅写了光,还写了影,使塘中景物的层次更丰富了。

师:很好,还有比这更美的影子吗?

生:(齐)还有杨柳的“倩影”。

生:我觉得“映”字没有美感,没有情感;“印”字太生硬了,有一种硬物与之挤压成像的感觉。

师:体会的好。画字还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是谁画的呢?是用月光做水彩,以荷叶做画纸画成的吧。

第二部分:质疑探究

生:这和文章的写作对象有关,月下的景物当然应该柔和一点,朦胧优美一点。

生:也和作者的心情有关。写作背景是1927年7月,社会黑暗,江南血雨腥风,作者作为极富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很不平静,心情沉痛,情绪低落,不可能写出太昂扬的东西来。

生:(大笑)

师:同学们自然地联系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背景来谈,非常好。形象和语言风格要考虑整体语境。

四、体会情感(问题探究)

生:因为作者的心情很不宁静,而且这种情绪时时涌上心头,所以不喜欢这种热闹。

生:江南采莲图看似热闹,内在却是很宁静的,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干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很神往。

生:另一特点是都很美好。

生:还有都充满温情。

生:还有个特点就是人在其中都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江南采莲图”里的人们可以自由热烈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荷香月色图里作者也可以尽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说的很精彩,二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如同梦境。“荷香月色图”是作者静夜的一个梦,江南采莲图是作者一个久远的梦。同学们再回想一下“荷香夜色图”是不是充满了梦幻的特点,朦胧、宁静、安逸。

生:是的。

师:作者那么喜欢美好的梦境,可惜这种美好照不进现实,所以内心还是充满了苦闷,这就是他的心情一直有一种不宁静的底色的原因。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美的东西等待同学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鉴赏。

师:最后送同学们几句话。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有时候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还有的时候,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阅读精美的文学作品,培养美的鉴赏力,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荷塘月色内容提纲荷塘月色导课篇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它是一篇典范的,又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对于这样的文本,披文入情,因情动心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因而《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在整个高中阶段,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而这一文本也站在了初高中衔接的承上启下的位置上。

同时,教师通过这个文本的教学,能够加深对朱自清作品的内涵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并在教学中进行课改尝试,也能在与学生互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此文本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之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多篇写景抒情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高一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还不够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审美情感也停留在较浅层次,基于这样的基础,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口,而兼顾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升的教学定位,是附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科学的。

三、设计思想

根据文本,《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质疑自觉和质疑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因而,本课教学设计拟通过引导启发,引起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整合。下一步,通过师生互动,对文本阅读进行深化、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探究方法的习得,探究过程中情感体验的丰富。

教学的内容可设计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介绍,词语积累,启发质疑。第二课时为阅读的深化,拓展,探究解决问题,总结评价。

在第一课时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的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中心,可先看看有无价值,若无多大意义,可以删去,有些重要问题学生也可能没有发现,可对之进行启发、引导,引出问题,总之,要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保证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这样的设计突变因素可能较多,有些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跟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启发,甚至可以超越课堂,课后带学生去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师生就都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发展。

同时,本课设计也注重教师在新课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从而完成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学习通感修辞及其作用

②探究行文线索、文章结构的安排

③探究文本语言特色

2、过程方法:①质疑自觉意识的培养及质疑方法指导

②探究的兴趣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健康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即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②对作者的苦闷彷徨的理解及原因的把握

4、教师发展目标:①通过备课全面深入了解朱自清的散文情况

②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师生互动,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方法、技巧。

③与学生情感互动中丰富教师的审美体验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写景状物的特点

②通感及本文语言特点

③质疑与探究意识的培养

难点:①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②为什么想到“采莲”之事?

③对探究问题的方法指导及探究中出现的突变因素的控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导入,介绍,词语积累,问题的发现及整合。(时间最好安排在周五,以让学生利用周末上网查阅资料,上图书馆或请教专家。)

1、导入:多媒体播放清华园荷塘月色,同时播放配音朗读带:课文4-6自然段。

释题及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词语积累

2、问题的发现

教师引导启发:朱自清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想和我一样,大家可能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对某些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对语言风格的概括,对中心或篇章结构、行文线索等方面的把握等等,凡涉及到这篇文章的各方面问题,都可能有待深入探讨。接下来我们把同学分成四-五组,大家先阅读,边读边思考,之后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把问题集中,然后把问题列在黑板上。

学生质疑过程中,可能提到并经过有效整合后的问题有:

①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写了荷塘(4-6段)的哪些景物?

③本文写景特色是什么?

⑤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⑥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江南采莲的事?为什么两次写到“妻”?

如果有其他问题提出来,但对这篇文章意义不大,可略加评价,肯定其价值,然后删除,评价以鼓励为主,以促进学生质疑意识的自觉和兴趣。

可能不会提到但必须提到的问题由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如可提示在审美领域的问题有哪些。学生没有提到但对这篇文章至关重要的问题,可由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提出来。这个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向难点探究,以完成教学目标。整合后可有如下几个问题。

⑧作者思想感情怎么变化?

⑨这篇文章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在第一课时把这些问题整合,布置学生回去思考,讨论,待第二课时来解决。教师也应在这一时间里查阅相关资料,思考问题,备好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以利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二)第二课时:深化拓展阅读文本,探究解决问题,评价总结。

1、探究问题:

问题①探究:层次的划出因为标准不一而结果不同,允许学生有多种划分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学法指导:侧重于探究中帮助学生找到划分标准。启发时注意筛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抓住亮点,一步步向标准引导。如学生回答中有“作者”,就可以引导到“作者写作意图”“动机”这一标准上来。

层次划分参考标准:

可按动机:想起荷塘(1)——夜游荷塘(2-6)——荷塘归来(7—完)

按场景:院内外(1)——小路(2-3)——荷塘(4-5)——四周(6)——回家——路上(7-完)

按行踪:出门(1)——小径(2-3)——荷塘(4-6)——归来(7——完)

问题②探究:这个问题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己探究找答案:叶、花、香、波、水、月光、青雾、树影、光影、树、山、灯光、蝉声、蛙声。探究指导:找名词中心语。

问题③探究:探究指导:确立思维方向→寻找答案表述→举例证实,探究方向:多角度,动静结合,想象力丰富,修辞运用,意境创设。

问题④探究:探究指导:侧重指导学生探究通感与比喻修辞不同的地方——感官上的互通,然后可以确定其修辞的特点,为了巩固,可让学生再造一个句子,提向,评价。

问题⑤探究:探究指导: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探究:修辞、遗词、意境创设,可举具体例子分析或让学生找例子印证。

问题⑥、⑦:这是文章的难点之一,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是:让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突破。

a、帮助学生探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感情状态。

b、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

c、用多媒体提供其他相关资料(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朱自清《哪里走》、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学·散文》导言)。

d、参考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相互探讨,发现学生找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线索,教师也应积极思考,互相启发,以利问题的解决。答案可允许有创选性的解读,也可以从纯文学角度回答。

有这几种解读可供参考:一、“1927年7月”表时作者对政治不安的担忧。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妻已睡熟好久了”说明妻始终不解作者心情的变化。三、引用《采莲赋》、《西洲曲》说明作者借古代美的诗文以消愁。四、作者生活面临困境,所以心中不宁(资料查阅)。五、朱自清性格使然,可观其他作品风格知悉。

问题⑧探究:探究指导:探究课文中有心理感情变化的地方:

不静→求静→得静→不静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指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深化,拓展。通过问题“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情有没随之变化?”来完成这个任务。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可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互动。这样,教师的情感体验也会在新课程中不断丰富。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到“原来,像朱自清一样,排解不宁静的心情的方法可以如此高雅,别致,月光淡淡,我愁悠悠,思及旧俗,我心幽然,虽然是暂时,但却余时无穷”。

问题⑨探究:这个问题可自由展开讨论,答案也不一定统一,具体可有: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等方面,教师可有自己的看法。并与学生提出的看法平等对待,师生可互辩,不确定熟是熟非。

问题⑩探究:对于此问题,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也可让学生写一段自己的评价,可在课后完成。教师可自己表达观点,与学生相互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高各方面能力。

2、小结:根据课堂具体情况来作小结。

(三)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释题、时代、作者  词语积累

↓           

问题(质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解决(探究)→ 审美

小结→评价

(四)作业

①完成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表,可填abcd等级,也可以简单陈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评价表来检阅教学效果。(本作业设计目标:学习评价多元化的尝试,持别注意学习主体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检阅自己的学习情况,寻找不足,发现差距,以利于下一步的完善提高,并让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吃透课改理念)

《荷塘月色》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表

具体内容

效果评价(自评)

知识能力

写景特点

语言特点

通感及其他

过程方法

质疑能力

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审美情感

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②师生同题作文:用借景抒情手法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三选一)《校园月色》、《乡村月色》、《都市夜色》(本作业设计目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能训练,描写表达审美能力的提交,情感体验的进一步深化。教师也借这一作业完成自己与学生共同的新的一次情感体验)。

七、教学反思

1.以质疑——探究为主线来安排文本教学,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次新教学法的探索。传统教学法,对学生的质疑——探究意识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处理相对比较薄弱。而质疑——探究能力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又尤为重要,所以,本设计意在通过这一安排强化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

2.教师在课程中的发展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教师在新课程中能获得的不应该是沉重的负担、更大的精神压力,以及对职业的厌倦感,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获得新鲜的知识、能力的提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职业的满足感、崇高感、幸福感。如果学生在新课程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而教学环节的重要的组织者、指导者却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那么,课程改革肯定不是完美的改革。而教师的实际发展的任务不仅仅是一些培训所能完成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探索、学习,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来提高、丰富自己、使自己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切实有效发展。而这一点,也是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本设计的另一个试图要探讨的问题。特别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问题⑨探究中,教师以与学生一样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探究中,与学生一起辩论,与学生一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体验,即是这一尝试,另外,作业②中师生同题作文也是基于这一点而设计的。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本课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也即思维的开端),并让思维向纵深发展或创新方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本设计在对学生探究深度的进一步挖掘以及学生质疑的可控性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空间。

八、点评

本设计努力实践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富有创新精神。

在第一课时设计中,通过任务(提出的问题)的布置、指导来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并能注意到问题在教学目标框架下的整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整合过程中,也注意到细节问题,如对“意义不大”的问题只略加评价,突出重点。

1.对问题的探究比较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问题①的探究。

2.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如问题③⑦⑧的探究。

3.教学民主精神也得到较好贯彻,如问题⑨的探究。

4. 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贯彻“多元评价”,检阅自己的学习情况。

5. 在学生表达能力提高方面,通过作业来完成。

本设计在可操作性方面,还可以有更具体的交待,如关于每个问题的探究,如何落实,如何安排等,有的可用小组讨论,有的则须先讲解再探究。此外,本设计只是对实际教学的预设,在实践过程中,学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都要求教师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堂整合与宏观调控能力。

荷塘月色内容提纲荷塘月色导课篇三

《荷塘月色》课文我相信大家小学时候都学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此文文笔优美、想象丰富,因收入中国大陆地区及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但也有人质疑此文的价值。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动声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

2.荷塘月色高一课文原文

3.郭沫若诗两首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4.课文《离骚》的课文习题

8.化石吟主要内容

9.《内经》的主要内容

荷塘月色内容提纲荷塘月色导课篇四

第一单元

一    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 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 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 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 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前两课为教读课文,后两课为自读课文。教读课文每两课时完成,自读课文每课一课时完成。

进行教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进行自读课的教学,更应该体现由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种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教师作出结论。这种方式适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级使用。另一种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课文的任务交给几个或几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拿出分析意见,在课堂上各抒已见展开讨论。教师不要下结论,让学生对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课下继续进行思考,在校刊上发表他们的意见。这种方式适合于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较高的班级。

一      荷塘月色

课文说明

一      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    构思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 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 眼”。

三    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而《绿》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浓烈。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写作时代不同。《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则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的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的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这些看法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各抒己见。对于“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种说法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实在不能说笼罩全文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而应该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悉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给学生 以引起思考。

四      写作特点

《荷塘月色〉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什么这样说呢?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看,他是一个很擅长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觉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咎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笼罩在下文那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

第4段写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写月色,先正面写,后反衬。

第6段照应第二段,再写荷塘四周环境,着重写树。

在作者笔下,这是个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四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 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统观全文,内心 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和哀悉融为一体,构成了《荷 塘月色》的特色。

五     语言特色

这篇散文用词准确生动。

如《荷塘月色》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了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这篇散文用了许多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这篇散文还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

荷塘月色内容提纲荷塘月色导课篇五

课前预习内容: 

讲授导语 :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作品结构分析 

行文线索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景物描写 

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2、深味作者匠心: 

认识“通感”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收束及思考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

荷塘月色内容提纲荷塘月色导课篇六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

1.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2.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风中轻轻闪烁的动态之美。让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刚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想到诞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维纳斯,从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冰清玉洁之美。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这个比喻以虚喻实,把轻雾笼罩的荷叶荷花比作梦,使画面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状态。正如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江南采莲图”红花绿水碧叶、红男绿女蓝天,色调明丽浓郁,情感热烈活泼,那“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情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种热闹和风流,那种富有情趣,展现了丰盈饱满、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显现。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满生机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而这正是朱自清的梦中之“梦”。

小结: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江南采莲图就是一幅活泼鲜明的水彩画。但是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里却传递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由、和谐、美好。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幅图画其实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是心灵的风景而不只是自然的、历史的风景。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情与景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虽是别人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情怀。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将这种想象中的场景与眼前的荷塘相对照。“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对江南采莲盛况的回想,虽暂得解脱,却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作者一下子回到现实中来,然而现实的不断干扰,使寻梦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这也是那个时代人无法越出的牢狱。这种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们的主题。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着清洁高雅,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洁淡雅、自由和谐、静谧朦胧,它显然已经渗透了作者浓浓的内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而不是纯粹的真实的存在。钱理群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他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发的理想世界。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

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轻轻作别的是自己昨日的“爱,美,自由”(胡适语)的梦幻,而沈从文的《边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凤凰小城,那个交织着爱与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自然之明净,也是人的心灵之明净。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田园牧歌情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而《边城》的结尾:那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岂不也是沈从文的等待吗?翠翠等待的是她的爱人,而沈从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边缘,等待着已经凋露在现实里的那个美丽的梦。

《荷塘月色》反思

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达的深度,将直接决定课堂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钱理群教授所说“梦的世界直接呈现,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如何区分“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入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理解荷塘月色对一代知识分子的潜在的深层意义,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也是绝对不可以轻轻绕过的,因为这其实是课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课时将对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时间、内容、格调上的割裂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理解这种“冷”与“热”,阳光与阴影的交织,正是一个在社会和生活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这样紧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与“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现实的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感受朦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笔背后的那个欲求超脱而不得的苦闷的灵魂世界。这样再适时扩展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沈从文的《边城》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198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