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汇总(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1:16:23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汇总(三篇)
时间:2023-04-03 11:16:23     小编:zdfb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篇一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篇三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明白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透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忙。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能够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veryok)但这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必须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社会、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群对它的明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正因真理就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好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787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