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答案篇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此句中的“小”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在这有了动词的性质是“变小”的意思,但是“变小”这个动作不是主语“孔子”发出的而是宾语“鲁国”发出的,但是鲁国并没有变下,只是孔子主观上认为的,所以翻译成“认为……变小”。
类似的用法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外,还有数词的活用。比如《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得活用作动词作谓语,翻译成“统一”。不过数词的活用并不常见。
文言文翻译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词类的活用现象。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三大实词的常见活用现象,以后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就又多了一把钥匙。我相信有了这把钥匙,我们的重溯古典文化之旅将会更加轻松。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答案篇二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一般只做谓语而不做主语和宾语。有时有受“之”和“其”的修饰限定,有了名词的性质。此外在文言文中往往两个动词连用,如果第二个动词受第一个动词支配,第二个动词就要活用作名词作宾语;如果第一个动词是第二个动作的发出者,那个第一个动词就要活用作名词作主语。
例句: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过秦论》
此句中的“亡”和“北”都做动词,分别是“逃亡”和“败北”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这两个动词都分别受它们前面的动词“追”和“逐”的支配,因此就要活用作名词来做动作的承受者,翻译成“逃亡的军队”和“败北的军队”。
类似的句子还有《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例句: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此句中“继”是动词,但“继”是有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故“继”就只能活用作名词作主语,翻译成“继承人”。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答案篇三
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鸿门宴》
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答案篇四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函”是匣子。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荆轲刺秦王》
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在这个句子中,水是名词,能是能愿动词。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能愿动词后面要加动词。因此,在文言文中我们遇到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的情况,就要让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此例句中的水就要翻译成动词“游泳”。
类似的活用现象还有“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中的“芽”,和“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7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