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一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二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孟子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而连续三次迁居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同时,这个故事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对待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启示。我在阅读这个故事后,深受触动,有以下几点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孟母三迁故事表达了母爱的伟大。故事中,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连续三次搬家。这种母爱的伟大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如今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很多家长以事业为重,忽视了对子女的陪伴和教育。而孟母不仅全心全意地关注孟子的学习,还亲自为他创造了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孟母的无私和付出,不禁令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曾付出很多。这让我更加感激母亲的爱,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其次,孟母三迁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教育的思考和启示。故事中,孟母迁居是为了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让他能够专心学习。这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家长要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另外,孟母还聘请了很多老师来对孟子进行家教。这启示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孩子的自我发展和品德修养。只有综合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再次,孟母三迁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孟子的良好教育品质。故事中,孟子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始终保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只顾玩乐和消遣。与孟子相比,我深感自己的不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孟子的敬业和执着精神,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进步。
最后,孟母三迁故事也给我带来了对于教育观念的启示。而今社会,学生们在面临着诸多的竞争与压力,很多家庭和教育机构都追求“名校”的梦想,而忽视了对孩子个体的关爱和培养。而孟母三迁,不仅是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是为了提升孟子的整体素养和品质。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学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格修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孟母三迁故事在古代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它讲述了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连续三次迁居的故事,彰显了母爱伟大和孟子良好的教育品质。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体教育的关怀。同时,也启示我在今后的学习和教育中,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不断完善自己。也要注意到不仅要追求分数和学历,更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品格修养。希望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启示和思考。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三
孟母是战国
孟子
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教育
家,是仅次于孔子
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
读书
,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 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故事的启发: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
生活
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启发人更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孟母三迁的故事篇四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透过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人,一个人从生下来,带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化过程。孩子在现实社会里学习社会的行为方式,同时参加各种和会群众活动,理解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进而发展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成长总是受环境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从而构成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获得必须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故事中,说明了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复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
现代社会,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的时代,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就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有些知识、规范是社会要求他们而学校无法学到的,就需要他们到校外学习,所以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不能只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用心能动的。
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我。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
三、教育要有选取性与主导性
从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我们可明白择善而居,三迁而择邻,妙在选取。这种选取,体现了母亲教育子女的主导性。对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个性是班主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构成和成长,取决于教师所把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用心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贴合发展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要以发展的观念去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不能不说是《孟母三迁》给我们的教育与学生成长方面的又一启迪。
总结精选(3):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五
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孟轲自幼丧父,跟着母亲长大。最初孟母带着孟轲住在墓地附近,附近常有丧葬之事。孟轲小时候在旁边,然后就模仿人家出殡、下葬、哭丧之类的事,还学着造墓埋坟。
孟母发现这个情景,自言自语道:“那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她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可这次孟轲又学起了商人那套叫卖、做生意的本事。孟母又说:“那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这次,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旁。于是,孟轲平时遇到的都是些有才学的人,所了解的都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学问了。孟母说:“那里才是能够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等到孟轲长大成人,学精六艺,最终成为有名的大儒,被尊称为孟子。之后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感染的方式教化孩子。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教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十分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着重要的主角。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吃饱穿暖之外,还要言传身教,给孩子供给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所以应当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才能有所成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学成,他的母亲功不可抹。
孟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孔子思想的继承,更是儒家的大力发展,异常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民主理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还提倡“仁政”,“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让人民拥有自我的“恒产”,也就是保护私有财产,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不去触犯刑律。“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有恒产,还要有道德,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美满,天下太平。能够说孟子关于民主和仁政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先秦思想的精华所在,放在两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十分了得,放在中国管用,放在外国同样管用。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六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七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八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吃饱穿暖之外,还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才能有所成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学成,他的母亲功不可抹。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九
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举家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玩些做买卖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孩子,于是孟子的母亲决定在学校旁边定居下来。这就是几乎人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6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