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学科网(通用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15:14
2023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学科网(通用6篇)
时间:2023-06-06 16:15:14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级化学教案篇一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级化学教案篇二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级化学教案篇三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1)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2)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 h2o ═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

h2co3 ═ co2↑+ h2o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5)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第六单元课题1所学):

co2 + c 2co

(6)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

h2o + co2 有机物 + o2

(1)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已经有所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给学生充分提供探究的空间。切忌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或用教师的方案替代学生的方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案进行操作。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探究活动,都只能说是“戴着探究帽子”的虚假探究活动。同时,这个探究活动需要的仪器较少,操作也简单,也没有危险,所以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即便有“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的时候,仍然对于“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感到困难。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避免提前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容,人为造成学习的困难,增加学生学习的畏惧感。

(3)在学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一般情况下”,不要将问题绝对化,一是以免产生知识性错误,二是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留有发展的空间。

(4)不要忽视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这个反应本身为人类作出了极大贡献,也是扭转人们“误解”二氧化碳的证据之一。同时,这一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用途

利用的性质

性质类别

灭火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化学性质

气体肥料

促进光合作用

化学性质

光合作用

在光照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化学性质

制冷剂

(冷藏、保鲜)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

物理性质

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

物理性质

制作碳酸饮料

二氧化碳溶于水,并部分与水反应

化学性质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略)。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

控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②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④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1)要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体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学科思想。

(2)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温室效应”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意识。

上课前的课间几分钟,教师在教室中播放着《两只蝴蝶》,引得很多学生也在小声或大声的跟唱,课堂观察组的几位老师,既被歌声感染者,也在心中猜忌着“老师播放《两只蝴蝶》的用意是什么呢?”很快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也有了答案。

【师】庞龙的《两只蝴蝶》好不好听?

【生齐】好听!

【生齐】紫色的纸。

【生齐】想。

【师】紫色石蕊。

【生1】老师,紫色石蕊是什么东西啊?

剧情一:教师在一盛有少许热水的盘子中(很少的温水即可,目的是让后面的现象更明显),然后再盘子中加入几块干冰,立即产生大量的云雾。

剧情二:(教师画外音)有两只紫色蝴蝶飞呀飞(学生自动给老师伴唱“飞过丛林,飞过小溪水”),飞着去看人间仙境(指刚才制作的干冰云雾)。

剧情三:(教师画外音)忽然,天降小雨(同学帮忙用喷壶喷水),赶紧跑,可惜其中的一只蝴蝶没躲开,被淋了个“落汤蝶”(老师故意让其中一只蝴蝶被喷水)(学生哄堂大笑)。

剧情四:(教师画外音)赶紧躲一躲呀,两只蝴蝶分别飞进了两只集气瓶(里面均盛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被雨淋湿的“紫蝴蝶”变成了“红蝴蝶”(学生们睁大眼睛,困惑不已)。

【师】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蝴蝶剧”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1:有没有同学猜出来老师是用什么物质制造出来的“云雾”呢?

有学生能够说出“干冰”,并能够说出“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教师追问“干冰是怎么形成云雾的?”,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干冰能够升华,升华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产生“云雾”。

问题2:集气瓶中盛的是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对刚才老师表演“蝴蝶剧”的观察,你发现了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生1】直接观察得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师追问】“气味”你是怎么观察到的?(众生笑)

【生1】(不好意思笑笑)应该闻一闻。并按照老师要求到讲台前闻二氧化碳气味,证明“无味”。

【师追问】二氧化碳一定是“气体”吗?

【生1】是。

【生2】不一定,刚才老师表演时用的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

【师】很好,你观察非常细致。应该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气体”,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也可以转化为液体、固体,比如生活中有“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生3】根据集气瓶口向上,推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提出的方法有:(1)书上的“二氧化碳熄灭阶梯型的蜡烛”方法(如图1所示);(2)利用简易天平倾倒二氧化碳(如图2所示)。

图1图2

教师演示了方法(1),即图1所示实验,其他均留给学生课下继续自主探究。

【生4】根据“紫蝴蝶”变“红蝴蝶”说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师追问】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们意见不一致,认为使“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1)是二氧化碳使“紫蝴蝶”变“红蝴蝶”;(2)是水使“紫蝴蝶”变“红蝴蝶”;(3)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生成了新物质使“紫蝴蝶”变“红蝴蝶”。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二氧化碳气体、水、紫色纸蝴蝶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观察中要注意通过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变量。

图3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得出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能够使石蕊变成红色。生成的新物质叫作“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

【师】再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即教材实验6-4)。

图4

问题4: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生5】现象是:塑料瓶变瘪;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瓶内压强变小,所以塑料瓶变瘪。

【师追问】有不同意这位同学观点的吗?

【生6】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塑料瓶才变瘪的。

【师再次追问】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位同学的观点对比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和水发生了反应。

【师继续演示实验】打开塑料瓶盖,剧烈振荡塑料瓶。

问题5: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受热分解的速率会更快。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 ═ co2↑ + h2o。

问题6:根据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你还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co2 + c 2co;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h2o + co2 有机物 + o2等。

级化学教案篇四

【知识归纳】1、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装置从下图选)

氧气 二氧化碳 氢气

药品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稀盐酸和石灰石 锌与稀硫酸

锌与稀盐酸

(1)

(2)

发生

装置

选择

依据 固体+固体反应

需要加热 固体+液体反应 不需要加热

收集

装置

选择

检验

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 ,若木条 ,则该气体为氧气。 把气体通入 中,若 ,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验满

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 集气瓶 ,若 ,则氧气已经集满。 把燃烧的木条 放在集气瓶 ,若木条 ,则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a b c d e f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2、不同(固体+液体)发生装置的优点

(1)图一:仪器简单,容易检查 ;

(2)图二:便于添加 ,操作方便;

(3)图三:节约药品, ;

(4)图四: 节约药品, 。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一(图三类似): 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则气密性良好。

图二:用止水夹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内倒水,若长颈漏斗内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图四类似,只是将“用止水夹夹住导管”改为“关闭活塞”)

4、多用途瓶

(1)收集气体

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co2,用图1装置,a进b出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nh3,用图1装置,b进a出

(2)干燥气体、检验气体、除杂质气体:用图2装置,a进b出,使气体充分与溶液混合接触。

5、干燥和除杂的顺序是:先 ,后 。

气体的检验顺序是:先检验 ,后检验 。

6、常见的干燥剂介绍(能用来干燥的打“√”)

酸性气体:

co2、so2、hcl等

碱性气体:nh3等 中性气体:

h2、o2、n2、co等

浓 h2so4

naoh固体

生石灰(cao)

【课堂训练】

1、在实验中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 ②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

③用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2、有下列如图收集装置,请回答。

a b c d e f

(1)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收集nh3可选用 装置。收集有毒气体so2时,常采用d收集装置,则气体应从 端通入。还可用e收集,气体应从 端通入。

(2)实验室制取h2、o2、co、co2、nh3等五种气体,可用装置c来收集的有_____ _______。

(3)如果要选用d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端通入。如果用f收集氢气,应从 端通入。

3、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给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补充写出其他你认识的仪器名称)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收集装置应选用 。

如需随时控制反应速率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编号)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编号);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如用e装置收集o2,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不用na2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不用cac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不用caco3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2)用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o2,可选择发生装置c,其优点是 。

(3)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注意的是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 和 ;

②选择合适的 ;

③需 所制得的气体;

④选择收集装置时,必须考虑气体的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o2、co2的实验室制备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1)用a制氧气时,若所用试剂是一种混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将b装置产生的气体通入c装置中,c装置的现象为 ,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 。

(3)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o2气体,d、e装置按导管字母连接的正确顺序是:b→( )→( )

→( )→( )→f装置。

(4)d瓶中nah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6、某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收集氢气,并试验氢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的仪器有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和 ;

(2)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c装置中的紫色石蕊溶液的作用是 ,当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 。还可将紫色石蕊溶液换成 (写化学式)溶液,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5)图中 装置(填字母)有明显错误,f装置中应装 。

(6)如果将a装置中的浓盐酸换成 ,则b和c装置是多余。

(7)本实验设计试验了氢气的 性和 性,实验装置分别是 和 ,现象分别是 和 。

(8)实验前,为了安全起见,应先滴入浓盐酸,还是先加热氧化铜?

级化学教案篇五

1. 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材料,了解它们的主要性能与应用;

2. 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比较棉、毛、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3. 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

4. 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5. 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级化学教案篇六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的性质,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氯气的知识。

[板书]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节课所观察到的和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板书]1.氯气的物理性质

(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易液化()

(3)密度比空气大

(4)能溶于水

[过渡]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请大家根据氯原子的结构来分析和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板书]2.氯气的化学性质

[讲解]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极易得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显示-1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金属、非金属及化合物发生反应。

[设问]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氯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可提醒学生在学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时所学到的例子)

[答]氯气可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也可和非金属h2反应生成氯化氢。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展示铜丝、回忆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演示实验4―1,铜在氯气中的燃烧)

[讲解]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棕黄色的烟是cucl2固体小颗粒。cucl2溶于水可因为溶液浓度的大小而分别呈现出绿色和蓝色。

[板书]

[提问]写出cl2和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谁是氧化剂?

[学生活动]

[板书]

[讲解]铁比铜更易和氯气反应,由于氯气的氧化性较强,所以,当其和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的总是高价氯化物。

(通常条件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起反应)

[过渡]初中我们学过氯气能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它们反应时的现象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试即知。

[板书]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演示实验4―2,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讲解]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它极易溶于水而形成盐酸,也叫氢氯酸。实验时我们在瓶口观察到的白雾就是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此反应也是工业制盐酸的主要反应。

[板书]

[讲述]氢气和氯气不但能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在光照时,也能发生上述反应。

[演示实验4―3,氢气与氯气的混合爆炸]

[板书]

[讨论]通过刚才铜在氯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想一想,燃烧是否必须有氧气参加?为什么初中课本对燃烧的定义是:通常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学生讨论]

[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

[讲解]氯气不但能与氢气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与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p在cl2(不足量)中燃烧生成pcl3

p在cl2(足量)中燃烧生成pcl5

[教师]回忆上节课内容,氯气还有哪些性质?

[板书](3)氯气与水的反应

(4)氯气与碱的反应

[总结]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我们学过的氯气的性质,总结出氯气的用途。

[板书]3.氯气的用途

[学生回答]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除用于消毒、制造盐酸和漂白剂外,还用于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多种农药。

[过渡]氯气与金属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其中大多数能溶于水电离出氯离子,在初中我们曾学过检验盐酸的方法,对于可溶性氯化物中的氯离子,我们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检验。

[板书]二、氯离子的检验

[学生回忆盐酸的鉴别方法]

[演示实验4―6]

(在hcl、nacl、kcl溶液中滴入agno3,均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学生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演示]na2co3溶液与agno3溶液的反应,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

[板书]2ag++co =====ag2co3↓

[设问]怎样防止检验cl-时co 的干扰呢?

[演示实验]将上述有白色沉淀的试管中滴加稀hno3,请学生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2co3+2h+====2ag++co2↑+h2o

[结论]检验溶液中的cl-,可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来检验。

[投影]思考题:1.液氯与氯水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2.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成分是否一样?

[小结]cl2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化学性质活泼,显示出较强的氧化性,有着广泛的用途。检验溶液中的cl-,我们可用酸化的agno3溶液做试剂。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易液化( )

(3)密度比空气大

(4)能溶于水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3)氯气与水的反应

(4)氯气与碱的反应

3.氯气的用途

二、氯离子的检验

ag++cl-====agcl↓

2ag++co 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599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