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一
走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生活、工作、学习都步入了正轨。这段时间里,有成就感,也有受挫感,但的确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模式并不贴合学情,导致我开始工作之初便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
我实习的学校在北京,担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共负责80名学生。
在北京市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和生物这四门学科均不参加中考,只参加八年级下学期的会考,九年级不再学习这四门课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们需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年的时间里学完初中三年的课程,时间很紧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十分大。目前我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的教学任务,是初中阶段的第六本课本,也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富裕。
(一)教师更换过于频繁。
由于学校历史老师资源不足,到目前为止我是任教班级的第四位历史老师,过于频繁的更换老师,是导致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师生之间是需要时间来彼此磨合,彼此适应的,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更换一次老师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对这门课程也会失去归属感,使他们从心里认为这门课不重要。
(二)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学生需要在两学年的时间内学完六本书,资料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迫于教学任务,老师不得已加大课容量,讲课速度也偏快,以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为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在历史方面下的功夫可能就相对语文数学等少一些。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截止到这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课,在将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善的方向。
(一)学生状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理解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务必要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资料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明白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资料是什么,甚至有些资料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之后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习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资料要用两个但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忙学生对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平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忙学生对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到达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能够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用心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二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三
1、课前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好处:一是弥补学生课外很少看历史教材的缺憾,使学生能大体了解本课将学习哪些内容,改变过去的盲目性、被动性;二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2、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约10分钟。好处:一是增强对历史的兴趣;二是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学生间知识分享和自信的培养。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查阅一课内容,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查阅两节课的课外资料。
3、教师点拨重、难点,约10分钟,好处:完成本课的课程目标。
4、疑难问题解答,约8分钟,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二是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
5、小结,约2分钟,由学生自己总结,好处:一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二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6、训练评价,约5分钟,好处:一是巩固本课内容,二是对学生做以正确评价。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由主要听讲,偶尔发言,转变为读书、查阅资料、展示自我、疑难质疑、互相交流、知识分享、共同进步。教师由主要讲授到查阅资料、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四
我们的小组学习,组与组之间可以看作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较量,在预学中,我为了提高效率,10多分钟的预习紧跟着一个检测,每个小组都会尽其所能的去力争“上游”,可是接下来的环节没有了检测,学生好像有些松懈,所以新课结束后,在几分钟的巩固紧跟着一个抽测,那么学生在前面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学生的思维不会在中途“退场”或“偷懒”,这样我们所追求的高效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课堂知识的落实——从点滴做起
由此我们老师在抓落实的时候,可以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环节等等去落实,不一定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量积攒的多了,时间久了,学生会总结、反思,或许就会变为质的飞跃吧。
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五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落实了以学为主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让学生自主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在自主、平等的地位上交流,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心灵。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讲课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从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生的“学”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尤其是刘、彭老师的设计更是出色,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分组、放映录象片段、漫画、讲故事、表演小品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的导进行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在课堂实践中推处了“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构建了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效果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这样就使学生充满了自信和勇气,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令人欣慰。
(一)、学生方面
1.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语言不流畅,部分学生有些紧张。
2、由于本课概念性问题较多,学生展示时不能做到完全脱稿。
(二)、教师方面
1、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地方我点拨、提升、指导的不到位。
2、自己放手的力度还不够,还应该再加大力度,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节教研课进行的反思,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倍努力,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在平时教学中要多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5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