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一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 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 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 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 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5、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6、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用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老师是怎么样做的。
(4)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7、、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2)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3)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4)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8、继续剖析老师说的话。
(3)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4)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画杨桃》课文语言浅显,但是文章的内在联系紧密,故事也有吸引学生的较不曲折的情节,同时,文章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这一堂课的难点。
陈老师在这一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陈老师以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入文,展开教学,受用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话是哪一句?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到了文本中,继而对课文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父亲的话为经,以画杨桃中的插曲为纬,引导学生深入地解剖课文,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掏出老师的话,并与父亲的话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仔细,做事踏实,相信自己!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陈老师在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它事呢?将引向学生的生活。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条理清晰,但是过多细小的问题引导,导致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动性的弱化。
2.学生的角色转移没有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地认识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像观察事物那种情景,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或许课堂还会精彩的多,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①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②我是怎样画的?
③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①注意地看。②集中注意力看。③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①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②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习题3,读下边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说话。
1.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
①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 )想当然,( )实事求是。
②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 )同学那样讥笑我,( )父亲那样要求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③同学都讥笑我的画( )杨桃,( )五角星。
2.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各说一句话。
胡红卫老师是湖北省的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画杨桃》教案是她1997年参加我省黄冈市教坛新秀评选时的`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怎样做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教材理解深刻,把握正确。教师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思想内容和语盲文字训练明确,文中重点词、句、段把握得好,训练形式多样,训练密度大,训练价值大,训练落实得好。
3.教学思路清楚,教师能遵循阅读教学原理,根据文章的思路安排教学。她采取从课题人手,直奔重点,进行中心设疑(同学和老师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理解重点词、句、段,在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过程中,注重联系,由表及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教学思想端正。教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5.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注意从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听、说、读、写髓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注意朝着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板书设计独具匠心。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了文章内容的焦点,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不仅如此,胡老师的教学设计还符合本年级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三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诲、受用、想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学着运用。
2、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3、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片段的内容加以复述。
1、重点: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本课重点段及杨桃的不同角度的样子的多媒体课件。
指名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1、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习相关的词语,再读读有关章节等)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预计涉及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有(请学生在黑板上写问题,抓住关键词语)
**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三)深究
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
2、汇报:通过探讨,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汇报时可综合小组意见,也可是个人看法。
(1)重点抓住学生的变化。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角星。
联系上下文读这两组句子。
分别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呢?
(2)结合理解我是怎样画杨桃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或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①我的座位是前排*边的地方,在我那里看,杨桃的确像个五角星。
②我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相机引进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导: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的话。
出示父亲的话。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结合理解老师的神情。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a、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
b、没弄清事实真相就取笑人;
c、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4)读好同学当时说的话,读出难过、内疚、惭愧。指名读,比读,齐读。
(5)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6)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7)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8)指导读。老师的教诲同样是语重心长的,谁能把这个语气表达出来?先自己练一练,看看那些地方应该重读,体会体会。a、抽读评价;b、男女同学分虽竞争赛读。
(9)引导,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明白其中相似之处。总结归纳,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4、同学们,通过大家充分地考虑、讨论,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五、延伸。课外阅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
网站总裁 张朝阳
一个人要使有很强烈的成功愿望,除了奋斗之外,得不停息地去思考,忍受内心的炼狱和折磨,能够从灰烬中站起来,反败为胜。
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我念书念得有多好,虽然书我也念得不错,但我认为,事业的成功是应该首先归因于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观察和文化感受。
我喜欢从人的本原心理上去思考问题,这样能不断地医治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在内心深处做一个勇敢者,做一个成功的人,最后就会有许多机会向你走来。
学会观照内心,独立思考,经常体会自己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学会以第三只眼睛看自己,通过每件事情来了解内心。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个人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世间的道理没有任何规矩可言,没有成套的既定的说法。也许某种既定的说法是对的,但未必适合你,一定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你也许目前是弱小的,对某些事情内心感到很恐惧、很不安,没有信心,你会听到别人对你的评论和批评,但你必须告诉自己:你自己对你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你自己的道路。
从具体操作上来讲,你必需多参加各种活动,不止是念书。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观察自己内心的成长,做一个内心成功的人、内心的勇敢者,消除误区。
与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你成长的部分,你要加大你每天事情发生的频率。必须牢记,重要的是去做,只有做才能带来某种真实,如果只是在思想里打转,你就永远跳不出自己潜意识的圈子。
让事情发生,让单位时间里事情的发生频率加大,这样,机会就会加大。这里面,做是最重要的,再从做里悟出很多道理来。在做的时候同时想。只有在做的时候,你的潜意识才会最大限度地来吸收你做时的感悟,这也是一个重要思想,一种务实传统。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四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引导自主学习,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师说的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1.引导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2.理解老师的话,弄懂句与句的联系。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作者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一件难忘的事;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在课上的一件事;)
同学们能换成这样的课题,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错。
1.引导质疑。
2.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3.指名交流。
4.结合学生回答,梳理板书一些问题:
(1)父亲、老师的话相似在哪?作者为什么说一生受用?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明?
(3)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难忘?
1.第二自然段: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画成这样?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到?(第二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
(用------划出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句子。)
(3)把划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果关系)
(4)试着用因为所以连句,加深理解。
2.第三至十七自然段: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讨论。
(3)师生交流归纳:a
审视杨桃
b提出像不像好笑么的问题
c请同学们轮流坐我的座位,并问他们像什么
d对同学们说了一段话
3.第十八自然段:
(1)自由读,认真读懂每句话。
(2)指导分层。
(3)指导朗读:a指名读b评一评他读的怎样c
引导抓住不要要相信是什么样的就画成
(4)齐读这一段话
(5)读了老师这段话,你懂得了什么?
(6)解答老师、父亲的话相似在哪?(找出父亲的话,师生分读父亲、老师的话,加深理解)
师过渡总结:
他们的话还讲了做人的道理。当别人的看法、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的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
(1)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一生受用?
神情变了?
直接说明?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五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引导自主学习,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师说的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1.引导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2.理解老师的话,弄懂句与句的联系。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作者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一件难忘的事;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在课上的一件事;)
同学们能换成这样的课题,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错。
二.引导质疑:
1.引导质疑。
2.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3.指名交流。
4.结合学生回答,梳理板书一些问题:
(1)
父亲、老师的话相似在哪?作者为什么说一生受用?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明?
(3)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难忘?
三.
抓重点,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画成这样?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到?(第二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
(用------划出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句子。)
(3)把划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果关系)
(4)试着用因为所以连句,加深理解。
2.第三至十七自然段: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讨论。
(3)师生交流归纳:a审视杨桃
b提出像不像好笑么的问题
c请同学们轮流坐我的`座位,并问他们像什么
d对同学们说了一段话
3.第十八自然段:
(1)自由读,认真读懂每句话。
(2)指导分层。
(4)齐读这一段话
(5)读了老师这段话,你懂得了什么?
(6)解答老师、父亲的话相似在哪?(找出父亲的话,师生分读父亲、老师的话,加深理解)
四.
师过渡总结:
他们的话还讲了做人的道理。当别人的看法、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的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
五.
指导背诵:
(1)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画杨桃
从重点句段提问:
实事求是
父亲
叮嘱
不要想当然
印象深刻?
终生受用
老师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似在哪?
一生受用?
神情变了?
直接说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5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