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5 01:18:02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范文(18篇)
时间:2024-03-05 01:18:02     小编:BW笔侠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多次修改和润色总结,提高总结的质量和可读性。通过模仿优秀范文,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好方法。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一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且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里,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把个性、主体性的充分实现作为社会发展的终级目的。因此,就这个方面讲,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个性问题在教育发展史上并不是什么新课题,在西方个性研究可以说有着长久的历史。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虽在大力推行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但始终做的并是有西方教育或者是预期推行个性教育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讲,目前国内对个性发展的探索也是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推断,无论是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还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都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

个性发展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而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文化中的级别把人分成九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当代人的学生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当代人的尊师观依然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为主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由于一些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直接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原则是:

1.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教育。

2.学校教育提供足以使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

3.使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

4.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前提。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所谓学生在专业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学生在专业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

1.能动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趋势,以致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日常管理中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2.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在教学活动中,凡属教师能够科学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诱导学生独立地探究,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作用。

3.创造性。学生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具有探索研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的,尽管他们的主体性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其主体性的嫩芽孕育着创造性,所以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激思,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4.自为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这是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是自为性,失去了自为性就偏离了发展性,就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可言。

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

现在的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授业者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工具。考试把人简化为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标准件一样,无视被试者的一切人的特征,学生被规格化了;考试强制学生违背己愿,如同从事简单劳动的熟练工那样,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机械的背诵、演算上;考试使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成为唯命是从的机器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考试造就的是顺从的社会劳动者,而不利于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考试导致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是难以发挥潜能、越加重其负担,甚至利用分数夸大学生个性差异上的弱点,称其为“差生”,由此陷入恶生循环,使他们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动力。现今考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必须予以革除,以实现考试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选拔人的科学价值,以考试强大的正导向作用,创造个性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二

一、适应时代发展,创建特色品牌。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鼓舞和支持学生充分自由,自主和丰富多彩地发展。然而在全日制初中教学阶段,许多学校仍存在追求升学率,开设科目单一,忽视素质教育,忽视特长培养的现象。在我市乃至全省,尽管人们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的研究,但全方位衔接小学阶段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特长训练的学校未见端倪。从学生自身及理论角度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这已形成共识。因此尊重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需要涌现。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极化及人们的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各式各样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家长们在这一形式面前更期待孩子适应社会,具备一技之长,甚至于早具备一技之长,有创意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的趋向。

针对这一现实,我校经研究确立了办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认真学习新的理念,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前提下,强化体音美微机教学,创办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品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特长型建设人才。

二、确立奋斗目标,制订具体措施。

1、期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建立以校委会为龙头的领导小组,确定以体音美、微机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实验教师。以保证此项工作的扎实进行。

&n。

[1][2]。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三

大学生价值观是在大学生自我和外界事物及外界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客观事物、现象和对自我行为效果、自身价值进行认识、判断的评价体系。大学生价值观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部分组成。

价值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是他们行为活动的动力源泉及最终目标。大学生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是一个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而最终达到总体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评价主要由评价对象、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三部分组成。大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客观事物、自身行为以及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情况,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为价值评价。大学生只有掌握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各种事物、矛盾、关系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它具有决定、支配主体价值选择的作用,具有具体性和不稳定性,常与价值观发生矛盾。因此单从价值取向来看,很难判断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状态。

总之,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结构体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一)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前,大学生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向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关心。他们了解社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更多的是为自己将来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而做准备,并注重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大学生既不以绝对的社会奉献程度来考虑自我价值的取向,也不完全以自我索取程度来确定自我价值,而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倾向于奉献和索取并重,并寻求兼顾二者的价值选择,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已不再完全坚持一个真理、固守一种价值观,而是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选择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形成多样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多数学生能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多样性。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定、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价值评价标准多样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过去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所进行的价值评价活动,往往以个人利益为主,从他们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绝对,而是表现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和宽容,他们理解和接受任何现存的事物,他们的价值评价标准逐渐多样化。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成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在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影响下,人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激励人们前进。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价交换原则、主体意识、自主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同时,网络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断冲击着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多种文化的影响。首先,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热这一现象普遍出现在大学校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全面,“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认同实际上是出于社会文化惯性力量的推动,而并非是由于对传统道德理论的深刻理解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其次,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及休闲娱乐的需求,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同时,它的商业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物欲和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冲击社会主流文化,甚至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重构。再次,西方文化的影响。丰富的西方文化,既包含人类先进的文化思想,如自由、平等的价值信仰;又包含由资产阶级局限性而带来的糟粕,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并为他们审视人生和社会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

(四)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上,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认知上的矛盾,使一部分大学生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文化思潮所吸引,并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从而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改变。在情感上,大学生的情感具有鲜明、激烈、丰富等特点。大学生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面对社会所产生的问题时,他们还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这一切会造成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中的波动。在意志上,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缺乏自律意识,使他们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能力没有与其较强的自信心获得同步的发展。因此,对自我价值的高标准追求,与相对缺乏的意志力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他们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一些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参考文献。

[2]臧蕾.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3]白光珍,朱续章.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探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四

心理教育作为新办专业,其制定怎样的培养目标才能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其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这类问题尚处于探索之中,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可以确定该专业有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教育专业实践性不断加强。

心理教育来源于实践及政策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需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国家急需心理教育实践人才这一现状,各高校应将专业实践性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沟通合作,建立心理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养成提供职前环境。

2.心理教育学科逐渐凸显特色。

心理教育专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尚未形成该专业独特的分析视角与方法。今后心理教育将从众多的心理学、教育学分支学科中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自己的特殊模式。同时,我国心理教育发展应结合本国实际,在吸取各国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3.心理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现今,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断扩充,不少人通过考研、出国深造等方式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今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加上高校心理教师在国外不断深造学习,必将为心理教育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心理学家提出了三项要求: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资格证书,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我国需要借鉴、明确心理教师的任职资格,确定心理教育教师在录用、聘任、晋级、评定职称等问题上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和权利,以保障受过正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教育部门应自上而下地加强对学校配备心理教师的监管,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勒令整改。

四总结。

心理教育专业是一门适应教育实际需要的新兴专业,该专业起步晚、发展慢需要更多的学者研究与探讨。高校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如今各大中小学校急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似乎相矛盾。怎样提高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需要高校顺应教育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安排等方方面面;同样,各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政策规定,为心理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五

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改善了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为使心理咨询室更温馨,更符合来访者的心理需求,本年度,对心理咨询中心重新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整改方案。但今年因经费限制,本中心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对咨询中心的硬件设施进行了部分改进。增添的设备有:预约等候室的组合书柜1套;接待员(值班学生)的接待桌1台;个体咨询室沙发1套;心理书籍50余本,另外还有用于装饰的水养植物、金鱼,用于接待来访者的果盘和糖果等。这些设备的增添令来访者有更加舒适放松的感觉,为心理咨询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完善了心理咨询工作的体制机制。一方面,针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制定了两项新的规章制度:《学生心理状态周报制度》和《关于学工人员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针对心理咨询中心自身的运行和管理,中心在往年的制度基础上,结合本年实际情况完善了《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制度》、制定了《江西工贸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规定》和《心理咨询中心接待员工作职责及注意事项》。由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章可循,在制度的指导下更规范,更系统。

(三)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作用。该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接待个体心理咨询。本年度,特别是20xx―20xx学年上学期,中心对心理健康与咨询的宣传力度大幅加强,主动预约的学生数量显著提升。20xx年,共接待主动来访53人次,虽然总量不多,但下半年与上半年比较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从10月中旬开始,预约咨询的学生平均每周能达到4名左右。第二,实行心理状态周报制度。该制度从11月1日开始实施,通过实行该制度,中心借助系部和班级二级网络作用的发挥,有效排查学生心理危机,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处理且上报,截止12月31日共上报48名学生,中心帮助辅导3名学生。第三,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建立全体学生心理档案。本年度,共测试3739人,占总人数的97.1%。并对筛查出的223名心理问题较重或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约谈。其中,赴约的学生共171名,占总约谈人数的76.6%。

(四)丰富了心理工作的宣传手段。第一,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从9月1日起开始运行“工贸心海阳光”微信公众平台。除特殊情况外,每天都发布心理相关的文章至少3篇,其中包括我院最新心理活动、心理学常识、心理测试、心理故事、幽默笑话等,不仅向同学们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扩大了我院心理协会的影响力,丰富了同学们参与我院心理活动的形式。截止12月底,已有千余名微信用户关注。第二,创办了工贸心理协会的标志。一个简单醒目有含义的标志不仅是一个组织的代表,更能提高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和价值感,为此,创办一个属于我院心理协会的独特标志并不容忽视。本年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力下,最终创立了以“心海阳光”命名的心协标志。第三,编印了4期《心海阳光》报,并在往年的基础上重新改版,版块设计更丰富、合理,文章的选择更具普适性和专业性。在本年度共出版的4期心海阳光报中后两期为改版的。第四,制作并创新了咨询中心宣传栏。本年度共制作了4个宣传栏,其中三个位于食堂门口橱窗的宣传栏,开学初主要宣传心理咨询制度和值班老师情况,展示心理咨询室的图片。学期末主要展示了本学习开展的心理活动。另外一个是位于心理咨询中心走廊的宣传栏。该栏一改往年的全体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工作人员照片展示,而是仅展示学工领导、心理咨询师和几位学生干部的照片,其余的大部分空间用于心理咨询流程介绍和心理活动介绍,较为特色的是留出了“留言板”,来访者咨询后可以把自己的感想用便签纸写下来贴在留言板上,不仅让写者留下回忆,更能促使其他参观的同学改变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来自 XUefeN.CoM.Cn

(五)提升了心理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为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本年度着力提升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开办第六届心理委员培训班。共培训168名学生干部。本届培训班与往届不同,重在培训学生干部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一样的纯知识性教育。培训包含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学生心理问题的辨别与干预,班级心理活动的开展,还包含心理情景剧的编排。此外,对各班心理委员,各系部心理部干部们都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第二,定期召开心理协会成员和心理健康部成员例会。单周召开心理协会成员例会,双周召开心理健康部成员例会。时刻了解学生们的工作情况,有效指导学生们的工作。

(六)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建设。本年度,我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设立为必修课,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遍及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我中心也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活动。一是利用宿舍寝室灯光开展为失联飞机mh370平安祈福活动。二是第七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包括签名活动,手工艺品制作,母亲节活动,心理趣味测试活动,手工艺品拍卖,第六届心理情景剧大赛)。三是9月初举办的新生身心健康教育讲座。四是12月新创办的“21日习惯养成计划”大型活动。3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五是积极组织班级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往年不同,今年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并不局限于心理咨询中心或院心理协会举办,在心理委员接受了实践性培训后,他们都能在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团辅活动。本学期规定大一年级每班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团辅活动。经统计,截至12月底,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团辅共5次,各系部班级自行组织团辅活动至少两次。根据班级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各系部共推选出34个优秀班级进行了表彰,并刊登在冬季心海阳光报上。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在学院中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二、存在的不足。

近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协会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作用。心理协会作为院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的主体,虽然经常开展团体活动,但多在群体成员内部,并没有将活动的影响力扩大到全体学生,校园的心理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是没有发挥兼职咨询师的作用。我院有近十名老师有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但并没有发挥其资格证的作用,极少部分老师能够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值班,即使参与了值班,也没有严格遵守约定如期值班签到。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严格的值班制度;二是对兼职咨询师的宣传力度不够;三是兼职咨询师的咨询技术有所欠缺。

三是没有发表心理学相关论文。本年度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实务性工作上,忽略了科研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和研究。

三、明年工作改进计划。

第一,进一步改善心理咨询中心的硬件设施。根据明年的预算,对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简单的装修。

第二,建立完备、实效的危机干预机制和转诊机制。将院系(部)领导、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家长三者的力量紧密整合,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预机制。多了解和借鉴其他院校的处理方式。

第四,定期召开咨询师座谈会。提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意识,提升咨询师技能。

第五,改进社团管理思路和方法。提高对心理协会成员的要求,充分发挥心理协会成员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心理协会和心理健康部成员组织院级心理活动的能力。

第六,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预计明年春季,在全院举行有别于十月运动会的“心运会”,以素质拓展的活动形式进行运动比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六

20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生产力迅速提升,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乃至环境灾难,也接踵而至。在遭遇无数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污染,饱尝环境问题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和生命健康威胁之际,人类在反思“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一“霸权”行径的代价,在忧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相继爆发污染公害事件,源于传统学科的治污技术,作为环境科学的前身,开始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一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科,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发展与环境的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与能力的环保技术人才,有赖于成本适宜、实用、环境友好的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高等环境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作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等院校作为环境科技成果的重要科技基地,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育自70年代建立以来,经过近20余年的努力,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性差,就业渠道单一等,难于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能力环境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不仅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使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自身面临困境。因此,必须尽快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以生为本、分流培养、面向社会”为核心,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环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就业多元化的要求。

环境科学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已从各相关传统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具有如下显着特点:

1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1.1综合性强。

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1.2研究领域广。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即从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诸多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宏观的宇宙环境到微观粒子,时间跨度从万年到皮秒计。

1.3分支学科多。

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1.4研究的科学整体化。

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在科学整体化过程中,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2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2.1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质量的要求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展而提高。

针对日益恶化的世界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己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的都是巨大的。社会需求直接表现在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上,产生了比较广阔的就业前景,并影响高等环境教育的培养规格与规模。近几年来,发达国家高等环境教育在学科分布、专业设置、专业规模、专业多元化等方面发展很快,而这与社会需求是相一致。根据《加拿大大学研究》(《universitystudyincanada》),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的成员共有89个,其中设有环境类专业的学校有33个,占总数的41%。日本大学环境教育发展更快,专业设置更多,据邓南圣所作调查,加拿大的20所大学共设置了41个专业,专业总数65个,专业数与学校数之比达3.3,平均每个学科开设3个专业,比90年代初増加了51.5%。

2.2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同日本、加拿大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在本科专业设置院校数、专业招生规模、社会适应性上存在较大不足,且考生报考意愿不强,就业渠道不畅。但笔者认为上述困难是暂时的。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因起步较晚,经费短缺,环保欠账较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大多属能源资源高耗型,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己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全过程控制。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存在四方面的需求増量: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对一些旧的环保项目实施末端治理为主的措施,二是对一些新建、待建项目,须实行从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三是中国加入wto必将刺激iso14000认证等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随着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的加大,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必须加大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吸纳,提高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因此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应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2.3我国持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几年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九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3600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高于“八五”期间0.73%的水平。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期间,占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例又分别提高了0.37%和1%。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带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数的増加及规模的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防治领域扩大,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4我国“十五”期间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类别。

分析我国制订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可得“十五”期间国家将分别投入2700、2800、900、500、100亿元,加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等五个领域地建设。其中,水污染治理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新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削减工业污染源,推行畜禽规模化养殖;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主要用于煤炭洗选加工、火电厂脱硫、城市清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治理;固体废物治理投资于新増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生态保护主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基础能力建设用于加强环境监测、生态状况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和流域、区域等环保规划,以及信息、宣教、执法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等。从上可得,我国“十五”期间污染控制治理人才需求最为迫切,适合生态保护和基础能力建设需要的环境规划管理人才需求应有较大増长。

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之一一环境服务业,据国家环境保护局调查资料,从事环境服务业己有3537家企业和机构,24.7万人,其中企业和机构的数量各占总量的一半。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増强,国家环境保护投入的増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我国加入wto,环境服务业所从事的环境技术发展(主要包括对各种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环境项目设计与施工、环境产品销售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将新増更多的'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从而带动对环境评价人才、环境科技人才和环境科技企业家的需求。

我国的环境科技发展己经历了20多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委和市、县都相继成立了环保局、环保所、监测站、环境研究机构、环境认证机构,部门企业设立了企业环境保护机构。随着我国环保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环境科研机构、管理机构必将有所増加,进一步充实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管理类本科人才,原有的从业人员中未受过环境科学类本科教育的己无法胜任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分流或接受培训。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一)》要求到20在全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要求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县以上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各省、市环保培训基地,要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环境教育及培训工作可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提供就业渠道。

教师开放体系的建立,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另一就业市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作为环境科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成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科学作为初中教育中新増科目,教学内容涵盖化学、生物、物理学内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需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即学习科学或化学、生物等相关科目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基本技能等课程,即可胜任中学科学、生物、化学等科目教学工作。此外环境科学科目的开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日本为加强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才,文部省己决定在高中开设“环境科学”新科目。因此中学教师可辟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就业补充。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需求持续上升,就业前景广阔,因此继续深造不失为本科生的另一发展途径。

3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我国国情特别是“十五”期间该专业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笔者认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通过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可从事环境科学、科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培训工作。

4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环境科学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科学整体化等特点,对复杂环境问题性的认识,文理工的交叉与渗透是不可避免,因此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因此教育部在19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对环境类本科专业作了相应的调整,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好基础,在环境类本科中只设立“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原环境科学包含的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应成为专业方向。通过两年的时间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主要课程,通过生态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实验等主要专业实验掌握环境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按环境科学“大类”方式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是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必然。

鉴于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趋势多元化,学生素质、个性、爱好差异性,高等院校应紧密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实验教学设施建设状况,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治学理念,后两年按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四类,并以前两类为重点,按社会需求及学生意愿进行分流,多模式培养环境科学本科人才,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根据分类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状况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如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模式,紧扣当前及近期环境科学发展特点、国家环保工作重点,可将教学重点定为大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治理与资源化技术。有志于教师工作的学生可通过辅修科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师范教育课程,取得教师资格,承担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训工作。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七

其实这个看似矛盾的结果并非那么难以理解,可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美国强大的国力和顶尖的科技创新能力,认为只要让学生自由散漫就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种理解难免过于片面了,因为美国公立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它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而学生也并没有任何必要去进行尖端的学习。

美国的公立教育,其实是美国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在美国社会中,整个社会的结构是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的,作为社会精英存在的人群只占了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而占社会大多数的美国群众则是处在金字塔的下方,他们人数众多,但却衣食无忧,美国教育并不希望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金字塔顶端最为精英的人群。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美国的公立教育中,学生并不需要承受过多的压力,因为他们并不需要面对“必须成为精英”这种硬性要求。

不过,在这样轻松的公立教育背后,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社会保障。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发现在接受了散漫的公立教育之后,出了校园却很难立足的话,那这样的公立教育是无法持续的,必然结果会是改变教育模式,让更多的人进入精英阶层。而这对美国社会来说,显然并不是一个问题。例如,美国修冷气的工人,建筑工人和木工,他们的年薪甚至比美国中小学普通教师的年薪还要高。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美国会让高学历的人无所适从,在金字塔尖端的人生活自然更富足。不过,作为接受公立教育的大多数,他们的生活已然是非常有保障了。

精英教育:跻身金字塔尖端的人。

那除了这些看似自由散漫的公立教育之外,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有其他途径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除了大多数公立学校之外,还有少数的“精英”公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后面两者所面对的家长人群,就是希望能够跻身金字塔尖端的人;或者已经在金字塔尖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留在尖端的人。

比如,地处纽约的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highschoolofscience)和史岱文森高中(stuyvensanthighschool)。类似这两所学校的“精英”公立学校,它们的选拔和管理就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和自由散漫了,同样的,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一般公立教育难以企及的。

从前面的描述看来,似乎美国的教育让处于底层的人难以拥有上升空间,好像金字塔顶端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可是在现实中,又有不少美国顶尖企业(尤其硅谷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正是来自那些普通公立学校。这似乎和前面说到的又产生了矛盾,但其实不然。

虽然美国的公立教育是不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的,可是公立教育也并不会埋没了真正的精英,因为美国的教育是一种个性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接受教育。美国中小学选修课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其实不亚于大学所开课程的量了。而且,在没有那么大学习压力的学习环境下,美国中小学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这些深度的钻研会对他们未来的大学申请和学业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美国高中有一种课程叫“ap课程”,ap是advancedplacement的缩写,中文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指的是美国大学理事会(thecollege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可见,只要一个学生真心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话,他不仅有机会在高中就学习大学的课程,甚至还可以获得大学的学分。

而这种采用学分制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以国内现在的教师水平,是很难做到开展这些课程的。而且,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也很难去自由组合自己的课程内容,既然没有了自由组合,又何谈个性和兴趣发展呢。

校外机构: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除了这些教学内容方面的个性化之外,美国的高中很早就与校外的机构建立联系,让教育真正的走出高中课堂,高中的教室早就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比如说,很多美国的大学会在暑期的时候开设夏校,在这些夏校中有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开放给高中生的,让高中生能有机会进入真正的大学,提前感受大学的学习氛围。

而在这些夏校的课程中,又有很多是与美国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有合作的,这让美国的中学生们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社会运作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暑期社会实践”。比如芝加哥大学的“美国法律与诉讼”课程,参加这个夏校课程的高中生,被允许前往芝加哥联邦法院参观学习。

从前面的描述来看,在美国的公立高中当中,基本上有三类人:一类是整天无所事事,挥霍青春的人;第二类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兴趣发展,最后成为中产的人;第三类是热爱自己的兴趣,并且能投入钻研,最后进入金字塔尖端的人。

无论哪一种人,所走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自己的发展拥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和个性化。虽然并不见得人人最后都能成才,但至少人人都接受了自己最想要的教育。

中国教育: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反观中国,虽然我们的应试教育进行的很早,可我们的个性化教育进行的太晚;虽然美国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从学习的能力和知识面来说,没有中国学生好,可是他们的精英阶层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特培养;虽然我们精英阶层的人数在增多,可是大部分人的底层保障仍需要完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向美国这样教育条件优秀的国家虚心求教,但是,中国教育事业要想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更需要我们具有自力更生,立足自我的精神,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来。立足本国,借鉴美国教育中的积极因素,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让中国学校完全复制美国教育,是个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寄语: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优点,又要借鉴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元发展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吸取各自好的经验,使教育更加完善。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八

“如果没有报上名,我们就是挤垮校门,都要让孙子读到实外西区。”为孙子“小升初”报了名的张大爷算是松了一口气。新学期开始,他就一直关注着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网站,看是否发布了招生报名信息。最近,学校终于发出了招生简章,他一清早就来排队报名了。但他心里还是很忐忑,“听说去年近万人参考,只录取了千人……”孙子考取的几率到底有多大,他的心中始终没底。

实外西区学校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很多家长就是冲着校长肖明华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执着进取信念来的。近年来,实外西区发展稳步推进,教学业绩显著,生员逐年翻番,现有学生已超过4500人,教育行业和社会大众的眼光也多次聚焦于此。

“我来麓山这所学校做校长,就要办一个我心目中的素质教育学校,办成一个素质教育典范性的学校。一个学校,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师生都非常乐意来的地方,一个很好的快乐的集体场所。设施设备高档漂亮、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课堂内外能看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学生可爱、懂文明、有礼貌、有自信、充满阳光,既有一种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又有一种积极向上竞争拼搏的观念和意识。男生能体现出绅士风度,女生能体现出淑女神采。我要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同时,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要多元地、全方面地评价一个学生。”

肖明华用缓缓而出的话语道明了自己的办学理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终身成就,致力于创办成“绅士淑女的摇篮,素质教育的窗口”的学校——用理想的教育去实践教育的理想。而那个理想的主题,就是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却又看不清、认不透、真谛不解的“素质教育”。

他不愿意再看到“学校沦为考试的监狱”,而是要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其创新意识,全力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应该培养人才必备的成功人格和科学思维。

说到素质教育,肖明华认为有一些突出的现象应该彻底纠正,确立科学的教育观。

课业负担重、机械的训练、睡眠时间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如此种种教育现实,如何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快?肖明华例举了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实验: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没有愉悦的心情,便没有肯学、想学,就不算乐学,更谈不上善学。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所以,肖明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秉持“民主、尊重、主体意识、个性差异”的'学生观;坚持“人”重于“物”的价值观;突出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实践观;实施情感与制度并重的服务观。

“读书与学习,无形地被扭曲考试考什么就给学生教什么,最终让学校沦为了听课、做题、考试的监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到毕业之后没有了考试,他们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监狱里,犯人听话因为有法律的震慑如果学校始终是教啥考啥,那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无法形成,又何尝不像监狱?”

有的教师上课不仅沉闷难堪,还不自然地压制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注重单向传授,成为了“知识中转站”;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机械训练,演化为“思维屠宰场”。肖明华特别反感这种教法,“不仅降低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更严重的是让学生陷入失去创造力的窘境。”他经常用“跳蚤变爬蚤”的科学小实验警示学校的老师们:学生需要自由的生长,教师不能抹灭了学生的发展个性,不能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科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身体发育以及能力锻炼和心理成熟上,而忽略了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的需要——作为人的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精神成长,是理想信仰上的追求,人生人性上的拷问,性格习惯上的养成,情感情怀上的熏陶。

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是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园地。而素质教育的职责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情感的滋润、信仰的引领、实践的砥砺、书籍的润泽等等。

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获得哪方面的成功,都是靠他的特长与优势,而不是靠他的短处与劣势,所以学校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弹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开放。

肖明华说,“有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习惯差点或学习方法没有掌握,产生一定阶段的学习困难。这就可能在课堂上、生活中给一些教师产生负面印象,从而觉得这些学生可能在人品、道德上存在问题。于是,‘双差生’自然不自然地出现了。”

素质教育实施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着爱和责任。肖明华时常告诉老师们,“我们的教师要像爱国宝级的麋鹿一样爱我们的学生,让校园充满着爱的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每个接受教育的人,更关系到下一代的明天和全民族的未来。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九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4).

[10]辛锋,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1]贺东科.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开展心理辅导,家长密切配合,巩固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在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与信任学生,把学生人格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感到老师心中有“我”,再施以教育策略、方法,学生就会钻入教师的“圈子”里,改掉坏习惯,从而努力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及表现就会出现新的春天。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作为一个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这样才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学生批评要讲道理,不要骂他们,侮辱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谁如果不完成作业都要补,在课间辅导他补,老师尊重、相信学生,也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信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三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学生与教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施暴,历来是被人唾弃的,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即使是孪生子女,也不一样,这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的。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走近孩子们,走近孩子们的心灵,用心同他们交流,那你的收获会很大。

二、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

教师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我们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这样使学生心理压力大。在一个班集体里,有讨人喜欢的学生,也有看上去有点令人讨厌的学生。教师的情感倾向无是存在的,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又懂事,令人喜欢,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又调皮,令人生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上,任何情感倾向都应该压抑下去,而不能随便暴露情绪,更不能有任何讨厌某些学生的心理。“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班主任,不应区别“爱学生”与“厌学生”。相反,越是后进的学生越应该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对于好学生也要在鼓励其做得更好的同时,培养他们戒加骄戒躁的心理,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后进同学一起进步。有的班主任,当某个好学生犯错误时,很宽容地就原谅了,但某个后进学生犯错误时,就严厉批评。虽然班主任对后进学生没怀有恶意,但这么做容易激起矛盾,分化了班级。所以,教师有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切不可厚此薄彼。洒向学生都是爱,只要有了爱,就不会有“生厌”的`学生,也不会出现排挤后进学生的现象。后进学生更需要爱,更需要关心、帮助。

三、用爱心呵护学生成长,用细心走进学生心灵。

“有爱才有责任”,爱心是责任的体现。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奋斗竞争精神。作为教师,除了用集体的力量感召每个学生,还需要帮助后进生,能够紧紧地随着班集体的齿轮转动。而做到这一切,爱是前提,另一方面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用行动感染学生、感召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富有爱心。爱心教育也包含了感恩教育有感恩之心,就会逐渐转化为爱心。细心地观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面对每个学生的变化,都要细心地去发现,老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观察分析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只要认真探索,不断创新,用心体会,就会心想事成,只要多与学生交流,就能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需要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学生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一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重视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习品德的重要时期。在我看来,教育品德是最基本的教育。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将影响他一生。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社会公德等等。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

第二段:重视语言的发展。

语言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多说多听。对于孩子来说,口语的表达是他们在沟通中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他们交际能力的起点。为了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书、多看电视、多交流。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例句、概念词以及核心词的学习。

第三段:重视学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进步。如何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孩子要建立学习的目标。其次,家长可以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再次,我们也要教孩子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最后,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如何调节心态,让自己能够更好的面对学习。

第四段:重视情感教育。

孩子的情感发展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基本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家长一定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同时也要时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方面则要注重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动的话语和具体的经验去培养孩子的感悟能力。

第五段: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持续的发展。从通识素质、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素质是孩子以后发展的基石。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总结起来,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我们应该从品德、语言、学习方法、情感和素质教育五个方面去考虑孩子的发展需求,全面帮助他们成长。潜移默化中,孩子将成为我们心中想要的优秀人才。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二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而是那些与“根本性任务”密切相关的素质要首先和重点发展,从而牵连并引起其他素质同时、相继、相同或不同程度的依次发展。所以,发展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循环往复一致无穷,从而形成整个人生发展的链条。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时段艰苦磨练的历程之后,其原有的心志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完成发展过程。再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同时发展平均发展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总之,不论在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之时,还是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样的主题: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决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得以更新,所以要历史的和发展的对待“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三

引言:

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接受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下面将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五个方面,探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养成和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学生通过教育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分辨是非对错,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这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充满动力和激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三、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教育者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发展的舞台。

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之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和社区服务等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结论:

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等方面,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初衷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有价值的人。因此,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四

他们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玩伴关系不稳定,经常变化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3-6岁幼儿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缺乏,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的活动,这是3-6岁幼儿园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而游戏就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它是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四种儿童游戏(以智力发展水平分)1.新奇的、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游戏:如手舞足蹈、反复撕纸、逗引时的嬉笑、扔掉拾起的东西、敲打手中的玩具等。2.简单的动作模仿:如拿筷、匙自己吃饭,模仿演员的表演动作等。3.象征性游戏:如办家家等。4.创造性游戏:如搭积木、主题游戏或角色游戏等。

游戏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的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松散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玩伴不稳定,经常在变化。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或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使别的孩子服从自己。不过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5)情绪和情感。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他们的害怕随年龄的变化也在变化,对声音、陌生人或东西、痛或身体失去平衡等的害怕逐渐减弱,而对想像中的事物,如黑暗、动物、鬼怪等的害怕加剧了。对讥笑、斥责、伤害等的焦虑也在增加。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和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幼儿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形成。在集体生活中,道德感得到进一步发展,能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准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理智感产生,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和好问,他们的提问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们的注意。他们还特别喜欢收集“破烂”、拆装玩具,这是探究性的强烈表现。幼儿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和自制力考试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仍不够稳定。

(6)个性发展方面,这一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3-6岁幼儿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的因素不同,在幼儿身心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别,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幼儿开始形成自己最初的个性倾向并会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保留其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经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知道自己是聪敏的还是愚笨的,是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讨人喜欢的还是惹人讨厌的等等。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智力超群或有特别才能的“神童”崭露头角。孩子的行为习惯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他们一般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反之则是不好的行为。要特别关心那些动作笨拙、胆怯、不合群的孩子,通过指导尽快使他们受到同伴的欢迎。

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只能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亲身经历一次次出现极严重的转折,否则是很难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幼儿性别3岁儿童已知道自己的性别,但对性别会不会变化还不太清楚。6岁儿童已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因为服饰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教育的影响,已意识到不同性别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与同性或异性玩伴都玩得十分融洽;4岁后,男孩女孩的游戏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五

教育是引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首先,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获取各种学科知识和实用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加知识面,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计算技巧,还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在学校里,老师们通过引导和教育,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劳动、尊重他人、追求真理等价值观念。同时,教育也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让我懂得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从而塑造了我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再次,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而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激发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在学校里,老师们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潜能。我曾经对音乐非常着迷,老师们不仅给予了我专业的指导,还鼓励我参加音乐比赛和演出,使我的音乐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在学校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学生能够接受道德和思想教育,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友善度和坚韧性等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总之,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人格和品质。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努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六

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发展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适合的课程。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幼儿学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段:体会1。

在幼儿的学习中,我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事情。首先,幼儿学生非常聪明、有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总是充满热情和兴趣去学习。我发现我们需要让他们更加活跃地参与课堂,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段:体会2。

另外一个让我深切感受到的体验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点,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教育帮助。

第四段:体会3。

另一个我得到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习惯。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毫不犹豫地进行引导、帮助和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从而让幼儿更加容易适应社会生活。比如,我们常常教导幼儿们保持整洁、讲礼仪、不损毁公物等良好的行为。

第五段:结论。

幼儿学生发展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投入。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们的兴趣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技能也需要不断提高和更新。相信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我们会更好地支持幼儿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七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日益发展,小学教育也不断向前推进着。近年来,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生,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担负的使命更加重大。作为家长和老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学习成果,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第二段:关于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心智发展生理上成熟,心理上不断调整。他们具有天生的良好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才有了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内容和技能的渴望和谋求。而且,小学生的认知也逐渐转向抽象、独立、理论方面,他们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快,学习能力强,承受能力强,同时他们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同时寻找自我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塑造一个孩子的最好时期,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全部优点。首先,家长和老师应该建立良好关系,互相理解,协调配合,相信和支持对方。同时,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而非疯狂的接受数字和字母的填鸭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准备良好的环境、术具和有趣的游戏活动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和奋斗信心。

第四段:培养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品德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为小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品德学习环境,通过读书、言语和行为的示范,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廉耻、诚实、宽容、勇敢、智慧、认真等优秀品质。同时,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分享,多听他人意见,少批判和抱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韧性和决策能力。

第五段:总结。

经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生是一个可以得到潜力最大的阶段。正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个多彩世界,发展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和习惯,从而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地走向成功和美好的未来。因此,透过上述一些经验和教育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栽培每一个小学生,从而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人类有用的团队成员和杰出的人物。

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关键篇十八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经常思考如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在这个领域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幼儿学生的发展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孩子成为一个有自信,充满好奇心的成年人。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在知识、技能和生活中面临很多挑战。发展适当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为他们未来生活的成功奠定基础。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持续探索,以期树立富有竞争力的价值观和自我的认同。

要实现幼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提供给孩子们支持、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学习新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个性差异,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三段: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

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教育体验。创建一个开放、安全和支持性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放松和自信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并相互合作和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发现和学习新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

第四段:探究式学习的优势。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幼儿。在探究式学习中,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来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探究式学习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积极参与和营造教学环境。我们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倡导探究式学习,并学会鼓励孩子们学习新事物。希望这些经验对正在从事幼儿教育的人们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815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