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日习俗解析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1 04:19:03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范文(20篇)
时间:2024-03-01 04:19:03     小编:笔舞

生活中总有一些细小的瞬间,让人不禁沉思和总结。如何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面临的挑战。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样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一

周礼规定,士人婚礼有六项内容: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六礼数千年来一直相袭沿用,清代婚礼亦贯彻其立意,分为议婚、定婚、结婚三个阶段。议婚就是选择对象,相当于纳彩、问名;定婚就是确立男女双方的婚约,分为小定和大定,小定相当于纳吉,大定相当于纳征;结婚就是举行婚礼,相当于亲迎。

1.议婚:周礼中议婚重视的是女子的名字,用女子之名占卜婚姻是否吉祥,故有问名之礼。清代重视的是生辰八字,在家世嫡庶相貌等基本条件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双方过门帖、庚帖,门帖书祖宗三代的籍贯、职位、功名等,庚帖书自家儿女的生辰八字。八字经核算互不冲犯,议婚即告成功。

2.定婚:议婚成功后进入定婚阶段,首先是小定,由婆家出一名全福太太,即丈夫子女公婆俱全的中老年妇女,将小定礼送往女家。小定礼汉人重视戒指,旗人重视如意。放定之日,姑娘盘腿端坐在炕上,由全福太太将戒指或如意亲手交给姑娘,这门婚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六法全书》仍然规定,只要经过小定,婚约即告成立。

之后就是大定了,时间通常在拟定的迎娶之日的一百天以内,主要内容是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并商定迎娶日期,告知亲朋好友等事。大定礼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鹅,代雁也。

3.结婚:迎娶之日前一天或者当天,女方要将姑娘的嫁妆送往男家。嫁妆以抬论,民间富贵人家,总要送上一份“全堂”嫁妆,即六十四抬;至少也要“半堂”,即三十二抬。嫁妆种类从田亩产业到痰盂夜壶以至于破鞋烂袄子种类俱全。至于亲迎,旗人重古礼,“以婚为期”,迎娶新娘必定在晚上,而且一定要赶在子时之前将新娘迎进家中。

如果过了子时,新郎新娘行过合卺后就必须退出,等到第二天晚上才可以同房。因为古人认为子时之后阳气渐生,不利于阴阳平衡。若如此,新娘就必须在炕上呆上一整天,因为习惯要求新娘在同房之前不得下地。

所以旗人姑娘在上轿之前,基本不吃东西不喝水,顶多吃几个鸡蛋充饥,就是为了一旦误了吉期不致引起个人问题的`难堪。迎娶是坐轿,旗人通常是红呢大轿一顶迎新娘,新郎和四名或八名送亲老爷则骑马前往。花轿可以用八抬,不受官员平时用轿子只能四抬的限制。婆家的全福太太要先乘车前往女家,和女方的送亲太太一起为新娘上头。新娘上轿前要穿婆家送来的破旧棉袄,越破越好,如果婆家没有就会去找至亲世交借。

当然棉袄穿在里面,外面还是会罩上鲜艳的新褂子。脚上穿蓝布鞋,盖清人以蓝黑为正色也。迎娶时以贴囍字牛角灯前引,乐队仪仗设而不作,和乡间的吹吹打打决然不同。

新娘进门之后,并没有拜见来宾的习俗,更不会点烟敬酒地应酬,宾客祝贺的对象,是新郎的父亲而不是他本人。至于拜天地、坐帐、喝合卺酒、吃子孙勃勃等,都在喜房中由送亲太太和迎亲太太操持,新娘拜见公婆则在第二天,古板点的人家甚至坚持古礼“娶妇三日,始见舅姑”。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二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的习俗――猜灯谜。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三

日式民居地面大多是由榻榻米构成的,所以日本人在进入玄关的时候会脱鞋然后换上脱鞋再进屋。所以你在进入日本人家里或日本的旅馆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脱鞋。

2.日本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

日本的自来水非常干净,可以直接饮用。只要是自来水喷水口喷出的水都可以喝。在大一点的酒店、餐厅都专门备有矿泉水给客人饮用。

3.出门一定别忘记带伞。

日本是海洋性气候,经常下雨,带上一把伞有备无患。而且最好带长柄伞,这样方便不用时把伞放到商店或住宅前的筐里。

4.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日本人很爱干净,出门时会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他们会把垃圾装到袋子里自己带走。所以,在日本切记勿乱扔垃圾,也不要随地吐痰。

5.不要闯红灯。

日本人很遵守交通规则,他们会严格按照红绿灯的指示在走。

6.上扶梯时要靠左站。

日本人的确很严谨,连上扶梯都很有秩序,排好队站在靠左的方向。

7.说话习惯。

吃饭时,日本人会说:“我开动啦。”吃完后会说:“谢谢款待。”回家后会说:“我回来啦。”走的时候说:“我走了。”这是日本人每天必备的寒暄语。

8.电车上不许喧哗,更不许抢座。

在遵守规则这一点上估计没有人比日本人做得更好了。坐电车时大家都很安静不吵闹,也不争强座位。

9.自带手机没办法用。

去日本不必带手机。因制式不同,自带手机在那儿根本没法用。另外,日本的电压为110伏特,(主要是两脚扁插头)所以,自带的相机、录像机等电池充电器如不是110-240伏特兼容的,也无法使用。

10.出行最好乘坐地铁。

在日本,地铁是最为划算的交通方式。而且日本地铁线路多而密集,出行选择余地也很大。

11.兑换货币不方便。

在日本,兑换货币须在指定场所兑换,而且还须出示自己的护照。日本银行兑换业务只在上午9:00到下午3:00间进行。而且星期六、日及主要假日,银行还全天休息。所以一般只能在饭店里换钱,但要比银行兑换稍贵一些。

12.为打电话方便最好买个ip卡。

日本打电话需要分颜色。红色及粉红色电话:适用于打日本国内电话,只接受十日元硬币(十元三分种)绿色及金黄色电话:可以打国际长途,接受电话卡或十元或一百日元硬币。

13.出门必备物品。

去日本春天的话最好带上口罩,冬天下雪的时候还要备上墨镜、帽子,不要穿高跟鞋。日本温泉多,享用时最好自带相关用品。日本酒店房间内很少有牙刷、牙膏,拖鞋,住酒店时最好也自备。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四

蒙古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85年后放宽对私有牲畜头数的限制。1988年拥有各种牲畜2259万头,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工业有畜产品加工和煤、铜、钼、莹石、钨、金等采矿业。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上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面。传统上蒙古人把锅灶、火盆和篝火堆等当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过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优点。马奶酒又弥酸马奶,是蒙古人最爱喝最尊崇的一种饮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欢自制马奶酒。蒙古人大部有抽烟的习惯,对烟具也很讲究。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

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他们忌吃鱼虾、海味、肥猪肉,也不爱吃糖醋、过辣的或带汤汁、油炸之类的菜肴以及蔬菜等。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五

广州人过年有逛花街的习俗,所以年二十九我们全家人去天河体育中心逛花街。

一走进花市,远远地我就闻到了花的香味,花市里人山人海,大家脸上带着笑容,好多人都是满载而归的,有的抱着一大盆蝴蝶兰,有的扛着一大棵桃花,还有的手上拿着一大束剑兰。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拿着各种各样的玩具。

花市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卖花的,一部分是卖吃的,还有一部分是卖工艺品和玩具的。我们先逛了卖花的地方,这里各种各样的花,多得数不清。我看到剑一样笔直挺立的挺立在花瓶里,蝴蝶兰远看就像有好多蝴蝶在树枝上飞舞,水仙花像一位白衣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难怪人们叫它水仙。这么多花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菊花了,菊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它们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高高地挺立着,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美貌;有的像准备照相一样,争先恐后地往前面挤;还有的羞答答地低垂着脑袋,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多在别人的后面。

逛累了我们就去买吃的,爸爸给我买了羊肉串,里面放了孜然,好辣!我们还试了臭豆腐,可是这个臭豆腐不怎么臭,我最喜欢的还是冰糖葫芦,妈妈给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真的很好吃。

今天逛花市,我既看到了美丽的鲜花,又吃到了好吃的冰糖葫芦,真是开心的一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六

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我和爸爸去内蒙古呼和浩特旅游。一路上,导游陈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常识。

蒙古人的服饰,男人穿的袍子,腰上系一根带子,怀里面经常揣着银碗和筷子,还带着蒙古刀,到了别人家里,直接就动手可以吃了。在重大节日上,女人会佩带银的首饰。蒙古人的衣服一般是左边开襟的,只有死人是右边开襟。蒙古包其实是很有学问,门的边上有一根绳子,如果刮大风,就放松绳子,整个蒙古包会变矮,就不容易被风刮起来,如果下大雨,就收紧绳子,整个蒙古包会变高,门也变高,雨水就不容易进来。顶上还有一个圆形天窗,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而且一看木条的影子就可以知道时间,连钟都不用,以前的牧民也没有闹钟啊。而且,安装、拆卸也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可以搞好,用一个勒勒车就可以拉着走了。蒙古人很爱马,他们认为马是忠实的朋友,有“四不杀”,主人的`坐骑不杀、救过主的马不杀、好的种马不杀、下过驹的母马不杀。

到了地方,下车一看,现在的蒙古包都是固定住了,不过顶和天窗还是一样的。蒙古人确实很爱马,看他们训马的时候也是很凶的。

这次内蒙古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习俗和知识。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七

卫拉特蒙古受到宗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习俗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习俗。据文化人类学家研究指出,居住习俗最早追溯于原始时代,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卫拉特蒙古的居住民俗就深受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习俗。居住习俗最主要的三方面表现是:衣、食、住。下面做具体阐释。卫拉特蒙古一般是搭蒙古包为居住地,卫拉特蒙古人一般讲究室内的陈设摆放,如佛龛摆放的朝向是他们最为重视的。在新疆土尔扈特蒙古包内,日常用具的摆放位置都是十分讲究的,柜子的朝向正对着蒙古包的门,在柜子上摆放着佛龛,卫拉特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摆放位置是因为佛龛中的佛是他们最尊敬的神。另外,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中,佛龛朝向蒙古包的西北方向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位置,就是因为受到他们崇拜原始宗教萨满教“翁衮”的信仰的影响,后来藏传佛教传人到蒙古族,人们便开始信佛,供奉的对象也转向了佛像。另外,还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的佛龛是朝向正北方向的,这也是受到当地藏族的宗教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开始佛龛的朝向是西北方向,因为他们视西北方向为神灵,后来他们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改变,用正北替代额西北,于是佛龛的朝向就成了现在的正北面。由此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活上的习俗是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观念的影响的并且是随着宗教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关于卓罗斯的两支——准噶尔和吐尔伯特的神话,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后期佛教的色彩,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卫拉特蒙古人崇拜萨满教的信仰。这些宗教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卫拉特蒙古人,并且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现在卫拉特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个炉灶,这家人经常会以炉灶为中心,围绕着它全家人进行祭祀活动。卫拉特蒙古人崇拜火,而且火中会藏着神灵即火神。火神在他们心中是至髙无上的,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去净化不洁之物,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祭祀活动,他们希望火神能够保佑他们家人一切安康。

二、人生礼仪。

又k礼仪是翻译佛教术语而来的,它的简称是通过礼仪。卫拉特蒙古人的人生礼仪深受巫术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人生礼仪的习俗包括生育礼仪、婚姻礼仪等。从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看来,每个民族的人生礼仪信仰都与这个民族的信仰息息相关。在藏传佛教进人卫拉特蒙古族以后,人们的人生活习俗处处带有藏传佛教的影子,包括牧民迁移牧地、婚姻丧葬、生病、天灾、出门远行等。但是卫拉特蒙古原始崇拜萨满教的信仰一直保留了下来,体现在卫拉特蒙古人的洗婴仪式即诞生礼中。新疆卫拉特蒙古人在给刚刚出生的婴儿洗澡的时候,会举行仪式,货在洗澡水中放置羊骨,或者放盐。这是因为在卫拉特蒙古人看来,盐是人们日常所必需的,是有益于人民的一种东西,用盐给婴儿洗澡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像盐一样造福于人民。在洗澡的时候,卫拉特蒙古人还会在婴儿的脚底下铺上两块石头,这是深受新疆卫拉特蒙古人所信仰的白色习俗和崇拜岩石佛教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人们希望婴儿长大后能有像岩石一样坚强的意志力,能够为国建功立业。

在萨满教信仰和藏传佛教二者的结合下,卫拉特蒙古人的婚姻习俗和婚姻观念打上了宗教信仰的烙印,体现在卫拉特蒙古人举行婚礼的过程中。在婚礼的仪式上,都会先驱邪,然后拜日、月、天这是出于卫拉特蒙古人对日、月、天的崇拜观念。另外卫拉特蒙古人还有着浓厚的崇拜大自然的信仰,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日日月月都是神灵,体现在他们的婚礼上从头到尾都会唱赞祝词,向天地、山水祈祷让他们能够白头到老等,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婚礼习俗深受他们宗教信仰的影响。

三、节曰庆典。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人们的宗教信仰,这点在少数民族的人民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卫拉特蒙古人的节日庆祝方式体现了浓郁的额宗教色彩,下面以白节为例。

白节来源于卫拉特蒙古人对白色的信仰。在他们看来,白色是纯洁、美好、坦白、善良等美好品德的象征。因而卫拉特蒙古人特别注重对白节的庆祝,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庆祝这样的节日中祈祷自己和家人万事如意。在白节到来之时,卫拉特蒙古人在除夕一直到初三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他们张灯结彩、祭祀长辈、载歌载舞、骑马拜年、互赠水饺、摆放吉祥物等。如在初一的早上,他们会去向长辈拜年,他们会互相赠献哈达,互相说祝福语。另外他们还会将食物放人火中,以祭火神,体现了卫拉特蒙古人崇拜火神的观念。人们在白节的活动多种多样,几乎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关,包括藏传佛教信仰、拜火信仰、英雄崇拜信仰,英雄崇拜观念和自然崇拜观念等。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节日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平平安安。同时卫拉特蒙古人的其他节曰也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卫拉特蒙古族在其他民族的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宗教信仰的烙印,寄予了卫拉特蒙古人的各种美好愿望。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八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这天是赏月的最佳时期。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

3、送秋牛。

古时秋分,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古人很重视秋分节气,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习俗流传下来。

“秋牛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出自 xuEFeN.cOM.cn

在这一天,主人家开门以后,艺人们会说些祝贺丰收的吉祥话,有时还会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即兴创作,以讨主人家的欢喜,得到赏钱。

4、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5、放风筝。

秋分是第十六个节气,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此时正是秋高气爽,历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而在秋天,想必都要秋游放风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把它竖起来。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节气,不但北方,连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秋天,暑热迅速消退。所谓“阴阳相半也,”是指秋分时节天地之气阴盛阳衰,正到势均力敌的程度。与繁茂的夏季比起来,这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人的情绪也容易产生凄凉、抑郁之感。这种“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的代表,是战国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分需要多运动以防秋乏。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即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故秋分也称降分。

要避免中午感觉疲乏,让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多数健身教练的建议是多做些中等强度的锻炼,也就是让心跳达到目标心率70%至80%的运动。要倾听身体发出的声音,如果你处在压力很大的工作环境中,那么剧烈运动或许不能让你感觉更舒服。做修复瑜伽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你的大脑能够放松下来。

理想的安排是一周进行两到三次高强度锻炼,并加入瑜伽、健走或负重训练等强度较低的项目。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九

每一年的七月十五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从季节来看是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个节日在以前是个重要的日子。但到了现在,这个节日有了不同的意义。

中元节是丰收的节日,大家会为了庆贺丰收而祭天。庆祝,这是个欢乐至极的日子,忙碌了大半年的`农民伯伯们都很高兴,不管是庄稼,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迎来了收获。收获以后有了充足的粮食,便是一件让人十分欢乐的事情。

中元节这个节日在后来又有了不同的含义,又被叫作七月半,或称鬼节。小的时候在这一天大人们才会出门去祭祀,还记得我被要求这一天不能够出门要留在家里面。当时我还很生气,后来被爸爸吓唬了,说外面有不好的东西会吃小孩子。

我就不敢,在这一天出门了。这一天在古时候是要佩戴一种叫做却鬼丸的东西,传说是用雄黄做的。佩戴也有讲究,男左女右,这样才会有效果。

当然在这一天还会放河灯,传说是为找不到路的鬼魂指引道路。后来还有好多人在河灯上许愿。中元节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既代表了丰收,又是一个祈愿的日子。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爽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响彻云霄。参赛队员们用力把木桨向后划。紧接着,船慢慢地移动起来渐渐地,渐渐地,每条船都越来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来一丝波纹。渐渐地,渐渐地红色的龙舟慢慢地超过了其它龙舟。黑色的龙舟显然是体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龙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红色龙舟遥遥领先,蓝色龙舟又追赶上来,两条龙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蓝色龙舟领先了。最后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蓝色龙舟赢了。蓝色龙舟的划手们下船后,都拥抱在一起,表示他们心中的喜悦。看完比赛,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古镇。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最好玩、最有趣。因为这一次的端午节让我领阅到了民俗风情。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一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到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其实吃豆腐渣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接下来的习俗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习俗,那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二

你好!你知道吗?今天是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么?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最熟悉的,就是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啦!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么?相传,屈原投江之后,渔夫们要找到屈原,于是渔夫们划上船,去追赶屈原,可是,一直划到洞庭湖,都不见屈原的踪影,这就是划龙舟的起源。再说粽子,相信你一定已经馋的流口水了吧!哎呀!不要急,听我讲讲粽子的起源吧。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和龙吃掉屈原的身体,而把糯米放到叶子里投进江里喂给鱼虾和龙,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在端午节,还有一种习俗叫喝雄黄酒,在这一天,大人们全喝雄黄酒来避蛇,可是,我们小孩子不能喝酒,这该怎么办呢?该诉你,大人们会用雄黄酒沾一点点在小孩子们的额头、手心和足心,这样,小孩子们也可以避蛇啦!

其实,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我目前就先说三样,再见!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三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蒙古国民族服饰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劝酒。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敬神。

马酒。

“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

/洗去一路风尘”。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到草原的人都要接受蒙古族最隆重的接待礼仪——下马酒。

其饮法是:

1、客人左手端乘酒银碗。

2、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称为“敬天”。

3、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称为“敬地”。

4、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额头,称为“敬祖先”。

5、双手端碗,一饮而尽(一饮而尽视为对蒙古族主人的尊敬)。

羊宴。

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奉整羊上桌时,羊头要向客人,首席客人在羊头上用刀刃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酒者(专管斟酒摆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头卸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块肉放在小盘里,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从羊背左右侧各切一条四指宽的肉,相互交换位置,将刀柄朝客人方向放在向内。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神),大家方开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妇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头的习惯。对于一般客人,则用肩胛骨、四根长肋骨等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羊胸叉骨招待。

接待礼仪。

客人来临,主人首先问候来人的身体健康、亲眷平安和工作情况。客人进门落座后,女主人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热奶茶,然后摆上各种奶制品。向客人敬酒和奶茶是隆重的礼节。为贵宾准备盛奶茶的碗必定是银质的,还要与奶茶一起献上哈达。主人向贵宾递酒杯的动作也是有规矩的。右手举杯,左手托住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在喝奶茶或喝酒前,还会有人致祝词,祝愿完毕,其他人则答:“愿祝此长存”的话语。除奶食外,还有糖果等食物。

款待嘉宾的最上等的菜肴是又肥又大的绵羊的“背子肉”,即羊胸椎下面至尾部的那块肉。

风俗习惯。

待客。

蒙古人喜欢养狗。狗有护畜作用,还能传递信息。狗一叫,孩子们首先跑出来,之后,向大人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出来迎接。迎客人时,服装要整齐。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客人要在营子外下马,牵着马进营子。客人是长辈或老人,主人要接马缰拴在马桩上。晚辈要向刚见面的长辈问候请安。请安礼仪,男人是将双手置于跻部鞠躬或打千,妇女行单跪礼请安。

按蒙古人传统,不论是不是亲戚故旧,认识不认识,来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烧茶,也要品尝点奶食品才上路。

献茶敬酒照例以长辈、老人为先。有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过来要放在长者面前。献茶要站起身双手奉上,不能坐着献茶。晚辈如果是男性,敬酒时作单跪姿势。

客人吃过茶,先向长辈一一敬酒,长辈们接过第一盅酒,照例说几句吉祥的话,用太阳指蘸酒弹酹。这时向老人献上礼物,分给小孩糖果。

客人递过礼物,家长向客人敬酒。如果家长年高辈长,一般由少辈人代替。晚辈忌讳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必须接过酒杯并酹酒之后,将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借故回避,给机会让同辈人饮酒娱乐。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同青年人一道饮酒。即使大规模喜庆,也必须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排坐。避席的长辈待年轻人饮到差不多时返回,与客人共同斟满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开始用饭。如果以整羊待客,则先由长者动刀。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

客人辞行,全家送别,有时老太太会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处是不能贸然去坐的。要沿房门西侧坐在门里或被主人让到正北延东一排坐下。不论天气多冷,不得在火盆、锅撑子上烤脚、磕烟袋、吐痰和进出跨越。鞭子、棍子之类禁忌带入室内。

有些地方,蒙古人生孩子,总要在屋檐下挂个标志,如果挂的是弓箭,说明生的是男孩;挂的是红布,说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针线之意。凡遇这些标志,客人须注意,不要贸然闯进妇女坐月子的屋里。

礼献整牛整羊。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

“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

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读到这首诗,我不由地想起那一次的清明节。

风呼呼地吹,雨哗啦啦的下,路上那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上覆盖着大小不一的脚印,就像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在欢快地跳起摇摆舞来。我们手捧鲜花,坐在一辆飞驰的车上,耳边不时响起了阵阵连绵不断的鞭炮声,真是太“壮观”了!我连趴带躺地扑在窗户上,观赏着“西洋景”呢!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一阵紧急刹车,把握这一天的好心情都烟消云散了。终于,随着鞭炮声,把我们“带领”到了一片“荒野地区”。只见,许许多多少男少女,手捧着鲜花与纸钱,看来也是来这上香的。对了!还有我呢!我也捧着厚厚的、金灿灿的一叠纸钱,心里洋溢得不得了,心想能自己亲手烧纸钱,别提多兴奋了。我随着大人们的带领,也来到了祖先的坟墓上。奶奶将预先准备好的蜡烛,小心翼翼地放在墓前,用打火机将蜡烛点燃。再将盆放在地上,让蜡烛将纸钱点燃,最后接二连三地投入盆中。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烧了起来。一切都非常顺利。但在这一天,是祖先们哀悼的日子,我不希望我的笑声让祖先“责怪我”。

我们上完坟,只见旁边有个小亭,于是我们有整理好“包袱”,到亭院享受去了。在那迎风吹来的亭院里,奶奶好像早有准备,她神神秘秘的从包里掏出一只风筝,我见了可高兴了,欢快的放起风筝来了。跑累了,我就去休息;肚子饿了,去买点吃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该回家了。我又顺便摘了一朵花,插在了妹妹头上,可好看了!

在回家的路上,窗外,雨还是哗啦啦下个不停,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果然,第二天,雨过天晴,种在地上里的花果蔬菜都发了芽,还真应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那句谚语。我越来越喜欢清明节了!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五

赏。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扫墓。

看到扫墓的人一脸凝重,他们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他们在自己的祖宗坟前放上一盘盘凉食。我问妈妈“这是在干什么?”妈妈用低沉的声音回答:“他们正在祭祖,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方祭祖的方式都不同,你可以在网上了解一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上网搜了“清明节”,跳出许多条内容:民间忌使针,忌洗衣服,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次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当然这些只是传统习俗。

妈妈还说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缘故,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比如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了解了这么多,虽然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在清明节这天,相信大家都是怀着同样的心情缅怀先祖,共寄哀思!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六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整装待发,去干什么呢?去讨饭。

你一定哼惊讶,现代的社会,还需要出去讨饭?这是有原因的:爷爷奶奶常在我耳边念叨:我们小时候,大年初一有个风俗就是小孩子去要饭,提个淘米的篮子就出门了,小伙伴三两成群的就出发了,基本就在本村或者邻村转悠,不会走太远,大人们也很乐意的给饭。晚上父母就会把我们要回来的饭煮煮吃了,俗称百家饭,吃了百家饭,新的一年就事事顺利了。听得多了,我就和哥哥、妹妹商量,今年大年初一,我们也去讨饭处,去体验一下。

这不,我准备了一个不会漏米的小篮子,整了一下衣服,出发了。我哼着轻快的小曲,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妹妹家,准备召集她们一起去,这样人多也热闹。不然我一个人走着走着无聊了也没有人聊天那。

等哥哥及两个妹妹都到齐了我们便去真正的目的地老宅基。那里空气很清新,不光光是因为树木多,更是因为这儿的人很多都是行走或骑自行车的。所以这儿环境很好。走了不知多少时间,吸了不知道多少新鲜空气,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我们开始工作了。先从第一家开始。只见大门半敞开着,门上还有一副对联呢。我蹑手蹑脚地走进门,好像里面有小宝宝在睡觉,生怕吵醒她(他)。在门里有一位阿姨正在看电视,她看到我们的样子,便说:今天是大年初一,你们是来讨饭的,对吧,我这就给你去拿,等一下。谢谢阿姨,祝阿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我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好谢的呀。没想到出事顺利,我们兴奋极了,讨饭原来这么简单呀!

接着继续下一家,下一家,下一家当然,我们也体会到了要饭的不易,有几家没有米给我们,我们只好扫兴离去,有些人家还态度很差,我们还没开口,就说:我们没米,快走、快走!但大部分人还是很客气的,半天下来,我们收获还不错。回家,奶奶帮我们煮了百家饭,吃着,我觉得,这饭,特别有滋味。

经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不少,不仅能讨到象征吉利的饭,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新年更有趣生动。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玩哟。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七

元宵节前的饭桌上总有几分不同:糯米粉、铁盆、木板、水杯——开始做元宵了!

妈妈总是那一句“揉一点面放一点水,揉到元宵的感觉时,停水续揉。”

在我面前的铁盆里。装着白沙般的面粉。在我左手指间乱摇一阵,掌心缓缓向面粉拍去,无论怎么用力掌心都不能压到盆底。

随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从指尖划过,用另一只手轻抚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这难办。我想。

“倒一点水?”我自言自语,一边专注地看着妈妈那双泛黄的手。只见十只手指干净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从四面八方向面粉挤去。她平缓的气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面粉都听话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闲着。雪白的右手紧紧握住杯子的腰杆,左手更是小心谨慎地托住杯口,紧皱的眉头似乎能随着上扬地手移动着,多倒那么一滴也要狠狠滴骂自己一下。

此时,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面粉好像活了起来,几下轻推慢揉,几次“雨水”滋润,那如沙般的面粉仿佛让那魔棍轻挥几下,竟变成了一堆巨大的庞然大物——这就是元宵的稚型。

“再把面团揉几下,记得要往一个点揉,用力!”妈妈两手互相摩擦着,细声细气地提醒,马上就好了。

我双手合并着,坚定的眼神自动锁定了方位,腮帮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面团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觉得血管像打了气般“快要炸了”,没想到,面团软而富有弹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脸蛋上没什么两样!

此时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齿,而面团已经有了元宵的味道。

紧接着,妈妈如鹰爪般的手抓在面粉的一点,捏出了一两个白的深的深洞。轻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刹那面团一分二,而分四,八个白团静卧不动——最乐的一刻“揉元宵”来了。

这时,可谓“全家动员”,五个人、八个面球,球在两手之中左游右逛,无头苍蝇般前扑后退,时而扁圆时而细长,在这千揉百磨之中,圆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个“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线,有谁能想到,再“推”、“揉”的锻铸下,竟会如此美丽‘和谐。

许久后,厨房里的铁锅脚踩火焰之上,在里面蠢蠢欲动、不停翻滚的热水下,鹅卵石块般的元宵静静在水底围成一圈,只为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八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忙碌的一年也将随着春节的临近而结束。

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从这天起春节的气息就已经在人们身边弥漫起来了。在腊八节这天,人们纷纷都拿出家里这一年剩下的一些谷物熬粥喝;还会腌制一些腊八蒜,留着过年吃饺子用。

过年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我们穿新衣、放鞭炮、拿压岁钱、看花灯。而大人们就不能像我们一样了,他们要忙活着准备过年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年货,还要扫除家里的尘土。

腊月二十三,我们的小年到了。这一天家里的人都会祭拜灶王爷,还要吃芝麻糖。

过了小年离春节那句不在遥远了,所以一过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这扫除屋子里这一年的尘土、擦洗各种物品来迎接新的一年!

俗话说的好:“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贴花。”这腊月二十八就是人们开始贴对联、窗花、福字的日子了。

最热闹的莫过于除夕了,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外面美丽的烟花爆竹也随之绽放,到处都是鞭炮的响声。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的起来吃饺子,吃完了饺子好去走亲访友的拜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给他们带来好的福气。而更让小孩子们高兴除了穿新衣,那就是可以拿到压岁钱和放鞭炮了。

还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们一家人兴高采烈的来到了爷爷家,我向各位“财主”们理直气壮的所要压岁钱,钱财收进了荷包,我便和哥哥姐姐们到爷爷家那宽敞的小院子里去放鞭炮了,可是意外在我们的玩耍终究悄然发生了,哥哥在雪堆上插了一个鞭炮,点燃的鞭炮在“飞天”的时候没有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撞上了墙壁,可鞭炮仍不死心的转弯向我这边飞来,我慌忙逃窜,躲到了姐姐的身后,可还是躲闪不及鞭炮蹦到了我的脸,跟我来了个“亲密”接触。不过还好没有蹦到重要的地方,不然这个年过的可真是倒霉啊!我至今想起那天的场景还唏嘘不已呢。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亮点,早晨吃过元宵,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到街头观看各种表演,晚上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美丽而新颖的花灯。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我都会和家人来到就近的公园观看花灯,花灯亮起,把整个公园装扮的犹如古代的“紫禁城”。

这年过到正月十五就算是告一段落了,过完这一天人们就又回复了往日的生活,大人们纷纷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孩子们也回归了他们的校园生活,都开始了新一年的努力!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九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的心里高兴地不得了,就情不自禁的向妈妈问起有关春节的习俗,于是,妈妈认真的讲起春节的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听了妈妈的详细讲解,我十分意外,原来,过春节,还有这么多仪式呢!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二十

蒙古共和国简称蒙古。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高原内陆国家。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191,47万。官方语言为蒙古语。蒙古族主要信奉喇嘛教。首都乌兰巴托(ulanbator)。货币是图格里克turgid。197月11日宣告独立。1949年10月16日与我国建交。

蒙古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85年后放宽对私有牲畜头数的限制。1988年拥有各种牲畜2259万头,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工业有畜产品加工和煤、铜、钼、莹石、钨、金等采矿业。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上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面。传统上蒙古人把锅灶、火盆和篝火堆等当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过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优点。马奶酒又弥酸马奶,是蒙古人最爱喝最尊崇的一种饮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欢自制马奶酒。蒙古人大部有抽烟的习惯,对烟具也很讲究。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

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他们忌吃鱼虾、海味、肥猪肉,也不爱吃糖醋、过辣的或带汤汁、油炸之类的菜肴以及蔬菜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737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