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8 00:29:03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优质18篇)
时间:2024-02-28 00:29:03     小编:字海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可以通过提前制定大纲来帮助撰写。在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一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内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语,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二

语文是三门主要科目之一,学好语文就需要同学们的不断积累,而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下面总结出五种小学语文课上的朗读教学方法,一起来学一下吧!

1.要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例如《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怎样才算正确地读?想必有的人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

只有联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w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

“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从教材要求上讲,小学语文教材低段(一、二年级)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说来就是:

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

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

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

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6.课后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学习。这个阶段中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多数是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到的。

小学语文的中段(三、四年级)教学,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这时的中年级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

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

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

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教师或家长在这个阶段中,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小学语文的高段(五、六年级)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三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1.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2.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3.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4.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5.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

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五、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中高年级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而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

三、培养兴趣,轻松写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首先讲明道理,引起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离不开作文。如班级要评选“出色班干部”,我就在班内开展了评选活动,选出出色班干部,然后让同学们讨论他为什么能被评选上。最后我提出一个作文题目:记一名“出色班干部”。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也觉得写文章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就有了作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2、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赋予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在玩中学,学中玩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譬如写《快乐的课间活动》时有关“老鹰捉小鸡”、“丢沙包”、“传书包”等游戏片段,我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参加游戏时的场面,回想游戏时同学们的神态,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如“张开、闪、扑、躲、抓”等,再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学生在紧张、兴奋又快乐的气氛中领会到神态、动作是怎样的,然后再开始写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内容充实、语句生动、条理分明。

3、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课堂上,我先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如:“狐假虎威。”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写?”并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勇敢地写。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一听,个个迫不及待,互不示弱,拿起笔一鼓作气地将故事续写出来了。并且多数学生写得都很具体、生动,有些学生还增加了一些情节,使故事变得更有趣。通过这样形式的训练,学生既感兴趣,写作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4、在教学中应将起点放低,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写作时每一点成绩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哪怕“一个词”都不要放过。他们从教师对待这些成绩的态度中判断老师对他们期望值的高低,老师要用诚恳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成功。根据小学生喜爱表扬、鼓励的特点,每次习作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时刻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四、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五、注重平时的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2、通过写日记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五

小学三年级学生辅导语文应注意:了解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如果连字词关都过不了的话,就应该从字词开始再到句,到简短的短文;阅读和作文是三年级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教学要有的放矢。按照课标规定的习作目标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和作文训练计划。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平淡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多写日记,经常练笔。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学生刚接触作文应多给予帮扶,如:开头、结尾,结构段,好词句的积累,鼓励学生写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让孩子有信心写,乐写。

根据班级学困生现象,老师心中要分类进行帮扶,属于学习态度的要谈话、沟通提起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弱,接受慢的学生,鼓励的情况下,多进行练习题训练,有针对性切实解决疑难问题,以便进步更快。

二、批改。

作业及时批改、用心评价。因为很多学生在认真完成作业之后,正满心期待着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所以教师不仅要及时批改作业,更要用心准备作业的评价。批改作业是我们教师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批改作业一定要认真、及时、细致、不漏批,不错批。

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的最好能当面批改,当面指出错误,并让学生当场订正。

评价应该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作业质量特别好的,应该及时给学生积分、奖励;特别对于需要订正的学生,教师一定也别忘了及时鼓励评价,直到学生学会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让快生和慢生都不会丧失对作业的兴趣。

讲评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应该在答案要点的同时,充分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讲解阅读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出处,了解分析的过程,形成思维的习惯。在作业的讲评中还应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后进生,请好学生将基础题答案写在黑板上,为他们学习提供条件。

而对优等生,由于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作业讲评中掌握基本知识和答题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全面考虑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兼顾“两头”的同时,也要带好中等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得到发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作业讲评课上都能有所得,作业讲评后,学生的作业订正好了,而且订正得正确、清楚。

作业的批改及时得当,作业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但仅此还不够,有时感到很满意,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际上部分学生往往对有些习题仍一知半解,存在着认知上的“盲区”,这时,加强作业订正后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更可以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沟通。

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加强家校的教育合力。通过沟通,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学生三年级中段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要让家长重视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些变化,希望家长多一些严格督促,少一些溺爱迁就!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共同帮助孩子提高。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六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首先难在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说有话不愿通过文字诉说,也就是没有写作的激情。因此,作文教学重在启发,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学了例话《分辨事物和联想》,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在的一天,我班一位同学驾驶着宇宙飞船将教师带到月球上作客……你们知道是谁吗?”由于故事新奇,加之我娓娓动听地叙述,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

我趁此机会加以点拨:在飞往月球的途中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在月球上会有什么遭遇?学生一下领悟了老师的用意,提笔跃跃欲试。我让大家以《老师的梦》为题完成这篇作文,很多学生一气呵成,更可喜的是平时那些抓耳挠腮的学生也顺利完成了习作。在本次作文指导过程中,我较好地创设了与写作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运用启发的“导语”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消除了学生在作文上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二、注重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一)丰富课内外阅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同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归根到底都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重视营造读书氛围。教师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

2、重视教给读书方法。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如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二)丰富业余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

1、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不停息。”故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的亲身体验获取第一手资料,让每一个学生“有所为而做”,让他们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以“我”为先,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愿望。第十册中有一篇看图作文《农贸市场》,作文前我布置学生都去一次农贸市场,亲自买一次菜,尽可能做到物美价廉,事后再指导学生完成这篇看图作文。学生在说图时展开想象:“一位农民从鸡笼里提起一只羽毛鲜艳的大公鸡,熟练地用草绳捆住脚挂到秤钩上,那只鸡拍打着翅膀,咯咯地叫着,他边称边说……”因为有“市场经验”,觉得图中情景似曾相识,所以能够合理想象,语言富有真情实感。

2、接触自然,观察生活。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文真意实。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河流山川都是那么新鲜迷人,都能让人充满遐想。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都是作者走进大自然的收获。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七

我是在小学语文这块沃土中辛勤耕耘了十八年的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对于字词教学有很多的体会与感悟,现在总结如下:

一、字词的认读。

字词教学的第一步是识字教学,得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认读字词,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记忆识字与趣味识字相结合;生活识字与阅读识字相结合等。

二、字词的理解。

字词教学不仅仅是认读,正确的理解也相当重要,对于字词的理解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重点字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来理解词语;拆字组词法来理解词语等。

三、字词的积累。

字词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具有发散性。我在字词教学中,常常让学生来做一个词语游戏——生字开花。即:根据生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多组几次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想有由这个生字词想到哪些成语、哪些古诗句、哪些俗语警句等,这样孩子们由一个生字可以积累好多新词,认识好多成语,俗语,古诗,名言,警句,这样的字词教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

四、字词的运用。

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了。所以,在字词教学中,我让不仅让学生正确认读,正确理解,丰富积累,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我从兴趣入手,展开星级运用闯关赛,如:1、书面运用要求:能用一个词说一句话;能连用两个词些几句话;能用更多的词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甚至用给定的几个意思毫不相干的词语、句子等写一篇小练笔。2、口头语言的运用,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表述表达中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字词。

总之,字词的认读——理解——积累——运用是字词教学的四部曲,这是我在字词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希望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都强调了兴趣的作用。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就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而从写作中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那么一篇出色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当中,老师要营造各种写作氛围,使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选材、构思、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真正的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此外,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内在兴趣都能得到极大地激发。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摒弃了“审题式”的开场白,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或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写剧本,排练话剧、小品之类的小节目,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对写作的积极性,还让他们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学生习作的热情被逐步释放出来。

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

作文教学究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生活基础是作文的源泉。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泉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命力,可是一写作文内容就惊人的相似。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向生活索取素材了。

一个年轻的画家曾经向莫奈求教,莫奈指着天空、树木和水面说:“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从大师的话中不难看出生活对于创作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老师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促使其形成观察的能力,“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学生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时就不愁没有东西写了。

三、引导学生读有所悟。

古人曰“劳于读书”确可“逸于作文”。这与我们熟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样的。”所有的文学作品多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生活情趣美的总结和作家情感的铸炼,是作家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写照。现在的学生多是作文于课堂,囿于课本,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少一些,而阅读可以说是间接地生活积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实践也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古人读书讲究一个“化”字,即对读的书要消化。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我们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收文章的营养,并且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使之能为我所用,这样一步一步积累下来,写起作文来才能左右逢源。

四、讲究“真”字,表达真情。

巴金先生曾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表达的应该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之基,“真性情”是文章的灵魂,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过去,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习作中反映出他们善良、勤勉、友爱、诚信等高尚的真,因为这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可是,学生作文中一旦流露出自私、虚伪、缺乏毅力等尚待引导的“本真”,我们就可能斥责学生,让他重写。实际上,后者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因为它反映出学生没有说假话,没有隐藏真实的自我。小学生正处于对社会认知朦胧的阶段,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只要老师能善于抓住机会,善于引导,就能够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接受思想和灵魂的洗礼,逐步净化内心世界,使读书与做人,作文与做人实现红花绿叶一而二,珠联璧合二而一的统一。

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说真话,做实事,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在作文中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显示自己的心理历程,让自己在自己的作文王国中自由翱翔,真正达到“人融于文,文高扬人”人文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作文教学要追求的真理。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九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合适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合适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01。

激疑设思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方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题目有没有让你好奇的地方?”学生急不可待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太不可思议了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鱼游到纸上不会死吗?”等等。无需教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再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怕蛇吗?”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么怕蛇,不愿意见到它,可却有人特意到外地买蛇养,哪有这样的人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些我们看起来‘不正常’的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02。

释题入课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浓缩。从解析题目导入,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领起全文。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解题”让学生明确诗歌的内容。一个与众不同、别致出彩的题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解题眼”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是一般的石头吗?”“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说得好,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样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03。

情境渲染法。

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宜用情境渲染法。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言、辅以精彩的影片剪辑、音乐,可以创设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潜心研习文本,他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时,让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然后问学生:“图片美吗?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景象有哪些。”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可以创设轻松、唯美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欲望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

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关于趣味导入语,教师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比喻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品设计,等等。在上《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则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然后提问:“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猜谜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趣味导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文学趣味,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他们通过思考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获取胜利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

05。

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悠久文化传统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其语言精练、优美、含蓄隽永。教师用恰当的诗歌导入新课,语言精练简洁地将学生带入一种如画般的优美境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学习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教师可吟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与《长相思》内容、意境相同,一个现代、一个古代,由现代很轻松地引申至古代。在轻轻的吟诵中,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意境。

06。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讲《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先背《游园不值》,那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看看夏天在苏轼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是酷暑难耐还是大雨滂沱,还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投入诗歌的分析中。

07。

故事导入法。

故事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富有启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历史故事、探险故事、神话故事等为线索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导入方法。在教学《将相和》时,我先问学生:你们有谁看过或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哪位学生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接着让一位同学给大家讲故事。然后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蔺相如怎么样?厉害吗?”教师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蔺相如的另一个故事――《将相和》,看看这篇文章蔺相如又有着怎样的精彩表现。”这样,就调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从而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能够产生神奇的魅力,引导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磨砺的一块磁石,放射出强烈的磁场,带领着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能虎头蛇尾,要在已授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结尾,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使知识升华,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01。

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02。

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当然主要是对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加深解,进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阳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的、且有大无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03。

悬念式结尾。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04。

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目光引向课外更深更远的空间。《恐龙》一课,我是这样结尾的:“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我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研究种子发芽、母鸡生蛋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依托写下水文,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老师自己动手,才会懂得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写不出,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如果一个题目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2.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教师在设置作文题目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第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范读优秀的文章,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作文比赛,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轻松、容易地完成写作内容,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写作题目,使之赋予文章趣味性和生活性,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流露于文字之间。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趣味,并使之把感情抒发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协调性强的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足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等,在活动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描述对活动的认识,或者是对伙伴的认识,抑或是对集体的认识等等,同时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多使用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生动与活泼。

4.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切身体会到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流露真情实感、开启创新思维。如自己坐车回家,自己去看医生等,通过接触社会来开启学生对事物的思考;通过体育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开展义务劳动,积累劳动的感受和素材;通过游览名胜古迹,积累学生的游记素材等等,切身融入生活,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5.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优秀的作文是具备创造性和真情实感的,小学生写不出好的作品,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创造精神、缺乏想象力、知识积累不足、生活体验不足、情感投入不丰富等。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教学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如词语接龙、讲故事比赛、小型辩论会等,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评论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感受到写作的不同思路以及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进行加工再创造并恰当地用于今后的写作中,使自己的写作思路得以扩宽、知识得以丰富,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综上可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完善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信与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愿意表达、善于动笔,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一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上《父子骑驴》这篇课文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的坏处,让学生认识到保持主见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养成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学会这些知识,能够知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较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对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个别教学与小组辅导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整体性,文章的思想含义、词句结构和内容具有统一性。作者通过段落安排和词句应用来表达中心思想,而学生要想真正体会文章的含义,就必须全面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形式。

而教学的阶段性是指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其教学要求不同,高年级的教学要求较高,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较低,但是,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小学的教学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对应的训练任务。通过实施有计划性的教学措施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二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

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出处 www.xuEfEN.COM.Cn

---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三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怎么把连五分钟都坐不住的孩子引入课堂,怎么把他们那股调皮劲儿,转化为兴趣,真的很不容易。

一、学习计划的制定。

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几门课程,每周、每日学习的内容都不同,各主要学科都要布置课外练习,如果没有学习计划,就会手忙脚乱,杂乱无章,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小学生明白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明确学习计划的内容,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

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宜,从总体上对各学科的学习作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计划以一周为宜,对本周内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保障措施和作息时间作出详细具体的安排。

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执行中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根据实际适当调整,目的在于使学习计划更加切合实际,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

(2)注意看。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

(4)主动练。在课堂上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

(5)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

(6)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

一、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图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蛾眉道上》的教学,要学生理解铺路人的辛劳,可从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蛾眉道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蛾眉道特点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铺路人要在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上背着一块块大石头上山铺路是多么的辛劳。

二、以演助学,提高兴趣。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把《西门豹》一课中西门豹怎样查访,怎样揭穿河伯娶媳妇的谎言,如何教育人们相信科学这一过程栩栩如生地活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文剧表演,使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御课堂的好方法。

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四

这里的自学指课堂中的预习,是训阅读能力的最生要阶段,它包含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个关口把握不好,学生就不会主动探讨问题,接受新知。因此我们在上导读课时首先要做好诱导学生自的工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自学的最佳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诱导学生自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以造成学生“心求其通而未得”的最佳心里境界,使学生的好厅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大概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贾雨村在葫芦庙卖文为生时与当地富户甄老爷的交情及甄家的破落和英莲的悲惨身世,学就会对以下的故事情节和课文节选部分更感兴趣,迫切想要知道苦命的英莲这回遇到了昔日他父亲曾救助过的故人,是否可以帮助她脱离苦海。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的自学不断深入,收到成效,形成能力的习惯,我们应平日时就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常用方法。如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读书应如何圈点、划线、默读、精读、速读、跳读的方法;如何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教材内容的方法。在导读教学议论文时,教给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开头部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引出中心论点;论证的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等。在教学散文时教给学生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文章叙事或抒情的线索进行阅读。在教学说明文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的顺序、抓住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一阶段是导读教学的关键时刻,是“教者”与“学者”相互结轨的时刻。学生经过自学预习之后,迫切想要知道自己自学的结果是否和老师的见解即正确答案相吻合,老师也想知道学生的自学预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设疑。为使下面的讨论有的放失,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疑:

(1)抓住全局设疑。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一篇独立而完整的文章,教师就是借助一篇篇文章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因此首先在从全局考虑,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认识,这是设疑的基础。如在教学驳论文《友邦惊诧论》时可以这样设疑:一是驳论文的特点(与一般驳论文相比较而言);二是驳的反对论点及论据和立的正确论点及论据;三是得出的结论。

(2)抓住重点设疑。也就是把握好教学重点,尽量抓住文章关键、精华部分或易时产生歧议的地方设疑。如学生自学预习完《腾野先生》后会提出许多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最重要:“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医呢?到仙台后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藤野先生,又为什么弃医从文呢?”学生研讨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医,是为了学成归国之后救治象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伤性命的人,战时可以当个军医,报效国家。这和那些整天游玩吃喝、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不屑与他们为伍,因此千里迢迢,来到了环境、生活条条件都不如东京但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医。而“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使他医学救国的美梦破灭了,要根除国人之顽疾,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和灵魂,所以鲁迅先生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问题一解决,就等于让学生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里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上下求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拳拳爱心。

(3)抓住文章思路设疑。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读文章的人只有遵循作者思路,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因此在辅导时力求把文章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结合起来,进行人人合乎规律的教学设计,做到设疑有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作者的基本思路。如《竞选州长》朗读开头和结尾后,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我凭什么参加竞选州长?(或我有什么长处?)按道理应该获得怎样结果?可事实上呢?我原来的心情怎样?现在呢?竞选前后我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地设疑,就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这样设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后围绕这个问题就理清了这篇小说的结构: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即分别为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也会明白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个人前后几种不同的变化,说明他们丝毫不含骨肉情分,是以金钱的有无做为标尺待人的,从而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露裸的金钱关系。

2.研讨。疑问设置完备之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疑难问题。在探讨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积极思维,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辅导学生研讨问题里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并自做结论,允许保留意见。在研讨问题、探求事理的过程中,师生要处于平等地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他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已的某些观点已接近老师,有可能超过老师,产生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原动力。

(2)研讨方式要灵活多样。问答式、讨论式、选择重点发言人及辩论会都是可行的方法,最好能展开交锋,通过辩论的徒工澄清道理,得出结论,同时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愉快。

(3)展开研讨要收发有度,以提出的问题研讨到什么程度,得出怎样的结论,老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收之过紧,使学生缩手缩脚,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见解;也不能放任自流,把研讨问题过程搞成一盘散沙式的乱谈乱侃。要使研讨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围绕本节课中心任务进行。

3.精讲。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讨过问题之后,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但这只是些粗线条的认识,一些问题还未得要领,这时教师就应从幕后上前台,抓住精要,以点带面,以画龙点晴之手笔,拨开云雾,指点迷津,诠释群疑。我们一般可以只讲以下几种情况:

(1)讲学生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如时代背景、文章重点、难点等。如《挥手之间》右以向学生讲清毛主席同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赴重庆谈判场面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菜园小记》可以向学生讲清记叙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六七号牢房》只讲清个别语句如“他给我带来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的含义。

(3)讲精要部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果树园》、《太阳的光辉》等篇目,只讲第一部分即可。

(4)讲精要语句。如《孔乙己》中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我们右以讲清“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两名话,学生便轻而易举地把握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到鲁迅对他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在导读教学过程中,一篇文章或一节课要讲哪些东西,教师必须在课前计划出来,事先准备充分,讲要有启发性,有画龙点睛之效,学法走向另一人极端——“放鸭式”,不成其为发刊词教学法了。

从自学预习到设疑研讨,到教师精讲,导读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已基本完成。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是散乱零碎的、感性的,还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方法或能力。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达成共识,形成规律,并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分析的方法。接普通过练习使学生反馈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技巧,并把这些能力技巧用于今后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友邦惊诧”论》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作如下总结:一是驳论文批驳敌论的角度和方法——通过批驳论点、论据、论证达到敌论〔包括敌论点、论据、论证]树起靶子再有的放矢,展开批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读教学法如何进行、导读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只能仁者见仁,这里仅仅是笔者的点滴体会。其中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不有待于今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五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如,教学《梅兰芳学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段京剧,让学生自然走近梅兰芳,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但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初读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记得在一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我认为很扎实、很有效。她把初读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第二阶段,读通读顺难读句,老师引导交流,并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第三阶段,在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全文赛读,使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读熟课文的过程,又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提高读书情趣的过程。

有些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不能对课文进行精读感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课时划分和课时目标来确定,适当地进行精读感悟。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如教学《“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文中多次描写了明明的“笑”,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明明“笑”的语句,进行重点朗读,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对下阶段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交流心得,设置悬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的体会,述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例如教学《雾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初读后,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雾凇的美,课堂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六、写字指导,突出重点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低年级是学生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由于他们写字速度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有足够的写字时间。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生字中的每一笔、每一画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做到书写正确、美观。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学生学有所得。不要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六

对于不同的学生就应该用不用的教育方式,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看吧。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每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的学生,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周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德育以其方向性贯穿与诸育之中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方向,起统帅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期开始拿到语文课本后,要通览教材内容,了解编者意图,针对各类型课文的内容作出统筹规划,制订本学期德育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品词析句、朗读体会、作文教学等来渗透德育。平时,课堂上我们要与学生通过平等交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踏上将来的人生道路,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并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活动中学。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有时引进音乐、游戏等形式,赋予教学内容以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当我们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老师进课堂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其实,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就从学生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老师那毫不吝啬的表扬的话语,使学生找到自信,学习起来信心百倍,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又都是从自信开始,而自信,可能就是从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的。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识字与写字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

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但课堂上多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让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辅导中,对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个别学困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

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利用好语文教研活动,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写作方面,在课堂上多做一些小练笔,然后进行指导,从细节着手,写一个小片段,拿出几篇各种类型的文章,师生共同交流,找出优点与不足,然后自己再去改。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学生就会学会学习,自觉学习,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这样会受益终身。

六.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打铁本要自身硬,自己不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怎么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呢?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建立不起来,学生对你的教学也会不买帐。

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教育的四大观念:一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三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四是树立一种大语文观。

一、辅导。

小学三年级学生辅导语文应注意:了解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如果连字词关都过不了的话,就应该从字词开始再到句,到简短的短文;阅读和作文是三年级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教学要有的放矢。按照课标规定的习作目标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和作文训练计划。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平淡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多写日记,经常练笔。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学生刚接触作文应多给予帮扶,如:开头、结尾,结构段,好词句的积累,鼓励学生写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让孩子有信心写,乐写。

根据班级学困生现象,老师心中要分类进行帮扶,属于学习态度的要谈话、沟通提起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弱,接受慢的学生,鼓励的情况下,多进行练习题训练,有针对性切实解决疑难问题,以便进步更快。

二、批改。

作业及时批改、用心评价。因为很多学生在认真完成作业之后,正满心期待着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所以教师不仅要及时批改作业,更要用心准备作业的评价。批改作业是我们教师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批改作业一定要认真、及时、细致、不漏批,不错批。

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的最好能当面批改,当面指出错误,并让学生当场订正。

评价应该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作业质量特别好的,应该及时给学生积分、奖励;特别对于需要订正的学生,教师一定也别忘了及时鼓励评价,直到学生学会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让快生和慢生都不会丧失对作业的兴趣。

讲评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应该在答案要点的同时,充分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讲解阅读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出处,了解分析的过程,形成思维的习惯。在作业的讲评中还应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后进生,请好学生将基础题答案写在黑板上,为他们学习提供条件。

而对优等生,由于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作业讲评中掌握基本知识和答题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全面考虑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兼顾“两头”的同时,也要带好中等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得到发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作业讲评课上都能有所得,作业讲评后,学生的作业订正好了,而且订正得正确、清楚。

作业的批改及时得当,作业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但仅此还不够,有时感到很满意,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际上部分学生往往对有些习题仍一知半解,存在着认知上的"盲区",这时,加强作业订正后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更可以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沟通。

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加强家校的教育合力。通过沟通,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学生三年级中段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要让家长重视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些变化,希望家长多一些严格督促,少一些溺爱迁就!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共同帮助孩子提高。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七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诸多传统且僵化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新兴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于实践,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亦是如此。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学习进步的要求,尤其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方法,丞待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阅读这一板块造成的语文教学的空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因其重视阅读与语言环境在语文教育界悄然兴起,被诸多小语语文教师应用于阅读教学板块的实践,本文将围绕“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板块中的实践经验与革新意义来展开探讨。

小学是学生个性与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特征,新课改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口号,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为最终目标。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正是一种以学生自主进行的方式为主,且可以改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素养,开阔眼界与心胸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应当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重视并坚持长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培养。“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将进入新的教学状态。

新课改后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语文教学的阅读板块的得到了重视,老师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一是课外阅读全凭学生自觉难以得到有效反馈,二是学生自我选择的阅读资料良莠不齐,且即为单调难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付诸更多的引导与关注。但部分老师的教学技巧无法有效的指引学生改善阅读方式,一是不注重选择材料与学生实际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难以因其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不注重收取对学生阅读所得的反馈,难以形成教学经验就无从谈起改进方法。三是缺乏对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讲解,学生只是阅读了材料没有对材料主旨及意义或是材料的延伸有所理解收获。最后在没有一定方法的状态下自由阅读不论是阅读本身还是知识的获取都缺乏效率。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种种问题。而教师们也在孜孜不倦得寻求着改革之法,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得以提出。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教育者乔姆斯基的普遍与特定理论为其依据,又根据中国的汉语环境分析构建学生的阅读机制并结合过去听说读写并行的优良教学传统原则形成了一种读听并行,说写跟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行为-认知”教学法。

3.1建立在小学生的独特心理与思维方法之上的特定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高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学生缺乏学习竞争意识与升学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更需要学生自我管理约束才能有所效率与收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有技巧性的从旁指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力不够持久的特定状态上,提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尽量选取难度较低学生易于理解,富有新意,易于抓住学生眼球的文章。

3.2“行为-认知”教学法对阅读的延伸培养

在如今的阅读课上,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如何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才是该模式重视的地方。在“行为-认知”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即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布置数道阅读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对文章的主旨,立意,表达手段等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不仅是该教学法的目的也是一种过程,在阅读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相应问题有所理解,学生在思考中,不自觉的就会促进自我的思维与智力发展。三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培养,小学生的表达习惯较为直白,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慢慢使学生接触一些别样的表达技巧,并让学生依样画瓢,尝试不同的表达艺术,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乃至作文表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行为-认知”教学法下的阅读模式往往需要听说读写相结合,需要学生全程保持高度集中与积极参与,前文中已经提到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一般会在阅读的选材上有所侧重,但即使是这样,在教学过程在也需要老师耐心引导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阶段都能积极参与。

4.2阅读是感情的追踪

阅读不但是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也是对自身感情的摸索。老师在选定材料是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行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与人生意向等。学生带着一定的了解阅读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有读后感任务时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体悟,在同题材写作中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收获老师在课堂上无法传达的生活领会与情感交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也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感与眼界。但在小学生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自己很难达成有效的收获,因此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老师在付诸实践的时候也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1]胡尹强.“语文是什么”讨论之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j].语文学习,20xx(04):6-8.

[2]李跃东.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xx(24).

作者:李怀球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

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处篇十八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语文学习。因为小学生天性爱玩,以及受到先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使他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性格差异。同时,这也导致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不一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有效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对每个学习小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可以促进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记忆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语文学习情况也都不同。随着语文学习时间的变长,他们的语文学习综合素质也会发生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个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度以及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就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提前分层备课。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地熟悉教材当中的内容,对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有效地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展示自己特色能力的机会,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积极地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学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授课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待新生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都不一样。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教师的想象能力不一样,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地对待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即使学生说得不对,或者是有说错的地方,教师也要耐心地给他们纠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课本当中的文章进行大胆的创造和想象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积极发挥每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学习。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分层教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模式,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念。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学习理念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因材施教,那么,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对分层教学模式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感受。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想获得非常大的成功,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得到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需要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具体的偏向某一位学生。这样,教师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发挥,才能够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层教学,使学生之间能够做到互动学习,进而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资源共享,一起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在朗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让一位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朗读一遍,再请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请一位学生边朗读边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来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发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完善。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

因为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非常明显,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教师普遍重视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被迫退学或者是厌学,使他们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同时,这些学生也给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并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这样,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学习当中。教师通过这种分层评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之间渐渐地形成一种竞争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促使学生变得更为谦虚、严谨,并不断地在语文学习当中超越自我,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调整,将那些语文成绩长期下滑,语文课堂上表现不好的学生换到差的学习小组,将那些语文成绩和课堂表现有所提高的学生换到好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灵活分层的教学方式,能够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更为有利的基础。不仅如此,由于对每个学生层次划分的标准不一样,教师应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严格遵守小组内部的规章制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让他们将这种主体意识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这样,教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鼓舞和激励学生,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692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