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意义(大全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38:01
元旦的意义(大全四篇)
时间:2023-06-06 16:38:0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旦的意义篇一

“砰!”2021年12月31日的下午,五(4)班传出一声气球爆炸声,这一声,似乎震开了我们班庆祝元旦活动的帷幕。

下午第二节的铃声响起,大家都飞一般地跑进教室,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将举行庆祝元旦的活动。铃声响过,主持人陈睿琦和冷一凡先是说了几句话,把我们引入正题,然后就是沈泽仑的萨克斯表演,一曲结束,同学们鼓起了掌。

接下来,是第二组的猜字谜游戏,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一个又一个谜语被猜了出来。

游戏结束后是沈泽仑的《彩云追月》,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曲子,所以显得沉静、幽远。

然后,是第一组的传话游戏和第四组的猜成语游戏,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组的传话游戏,这个游戏就是主持人给每组的第一个人发一张纸条,然后一声令下,,第一个人就开始把纸条上的话传给第二个人,后面的人也要这样做,等到传至最后一人,他就要跑过去,把听到的话告诉主持人,如果正确,就可以让全组的人上台抽奖。第四组的猜成语游戏也不错,只是演得不太到位,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应该让三个人分别当黄雀、螳螂和蝉,不能只让一个人又是抓又是跳的,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夕阳西下,我们的活动也结束了,但我依然想再搞一次这样的活动。

元旦的意义篇二

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我们班要利用最后半天的时间开元旦联欢会。

下午,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发现教室已经被布置的五彩缤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联欢会没开始前,同学们聊得热火朝天,趁老师没来,一些同学已经开始玩了起来。瞧!有些同学成了雪人,有些同学成了被黏在蜘蛛网上的小昆虫,有些同学成了小花猫。咦?怎么多了一个花脸美猴王,仔细一瞧,原来是我们的组长。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教室里鸦雀无声。哦,原来是老师来了。不过同学们因为老师的到来更加玩性大发,一位同学趁老师不注意把奶油摸在老师脸上。这同学还没来得及高兴,只见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赠了他。玩闹过后,主持人宣布联欢会开始。第一个节目是由屈夏雨和雪玉婷表演的小品《买菜》,同学们看了之后,笑的肚子都疼了。然后是高晗和曹营这两位歌王为大家唱《星空物雨》。接下来到了_时刻,是由朱元江组合表演的小品《开学了》,让大家笑的合不拢嘴。最后一个节目是刚才介绍的两位歌王唱的《爱的华尔兹》。

接着,大家决定击鼓传花,鼓声起,大家开始传花,鼓声落,花传到哪位同学手里,谁就要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第一回合开始了,大家的心也跟着鼓声起起伏伏,生怕传到自己这儿。说巧不巧,花落到了老师手里。老师给大家讲了个笑话,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联欢会就结束了,大家仍然在回味刚才的快乐,舍不得离开。

元旦的意义篇三

1、中国古代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具体日期在西汉以前各不相同,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太初历”,以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直至民国时期。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茗》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的演变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在我国,还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元旦传统食物 年糕出现时间:南北朝

综合简介:年糕,又叫粘粘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年糕这一食物历史悠久,但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主要在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

历史记载:明末《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饺子出现时间:明清时期

综合简介:饺子是由馄饨转化而来的,每到元旦佳节,北方人都会吃饺子。但是元旦节吃饺子的习俗,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历史记载:《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元旦的意义篇四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旦意义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16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33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