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捉知了日记(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7 18:41:03
2023年捉知了日记(实用12篇)
时间:2023-12-27 18:41:03     小编:雅蕊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捉知了日记篇一

放暑假了,我来到了一片青葱翠绿的外婆家。

一到外婆家,我就缠着舅舅带我和姐姐去捉知了。大家可能会问:你捉知了干什么呀?玩吗?不是,我捉知了是为了吃它那香喷喷的肉。于是舅舅立即做了一个精致的小网兜,插在长长的竹竿上,这样我们就能抓到知了了。

我们带上工具来到了小山坡上,这里到处是高大的树,树上的知了“吱吱”地叫个不停。姐姐说:“我想先试一试,看能不能抓到。”在舅舅的指挥下,姐姐抓到了一只,不过被她吓跑了两只。我看了后也跃跃欲试,可我太小了,竹竿太重了,我根本拿不起来,更别说捉知了了。舅舅看我们好久才捉到几只,就急了,一把拿过竹竿,自己捉了起来。虽然我和姐姐很生气,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舅舅捉知了的手艺好,很快就捉了十八只。接近中午了,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把热量尽情地洒向大地,我们又热又饿,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家。

吃完中午饭,我们坐上汽车,再次来到目的地————小山坡。可是,这次舅舅让我们在车上等他,一个人走了,我和姐姐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舅舅回来。大概过了一节课的时间,舅舅终于回来了,看看他手中拎着沉甸甸的塑料袋,我们急忙飞奔过去。天哪!这回不知十八只,至少有八十只,舅舅一会儿就抓到了这么多知了,真实太神了!我立刻谢过舅舅,接过知了拿到车上,心里美滋滋地想着:晚饭我和姐姐可以享受一顿美味的知了大餐了。

虽然这次我没有真正的自己抓到知了,但是这次“活动”让我与大自然更加亲密接触了。

捉知了日记篇二

一天晚上,我和洪昕怡,朱颜约好了一起去捉知了。带上手电筒和袋子,我们出发了!

来到钱塘江边,我大吃一惊,:“哇!这么多人啊!我们边走边看,咦?有情况。啊!是天牛!我欣喜的叫了起来。虽然捉到的不是知了,但我还是很开心。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走了差不多一半,可还是没发现知了,其它的小昆虫倒是不少。”耶!终于找到知了了!“我开心的叫道。天色越来越暗,知了也一只一只地被我们找到。哎哟!我的手好痛。原来是一只知了爬到了我的手上。洪昕怡妈妈连忙把知了从我手上摘下来。我们一共捉到了四只知了,怎么分呢?原计划是每人一只,剩下的一只放生,可是朱颜特别怕知了,不要,我和洪昕怡就一人两只。分完后,我们就各自回家了。

捉知了日记篇三

时光匆匆,春华秋实,如今我已经长成13岁的大姑娘了。童年的是就像一场梦,令我难以忘怀。

那时候,我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假小子,我在老家学校还有一个好笑的外号——狗娃。狗娃这个名字是一个体育老师起的。其实,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叫我“老大”,因为我身高比较高,胆子也是最大的。

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那就是我的“兄弟们”他们来到我家就喊“老大,我们去捉知了吧。”我说:“不想去,你们自己去吧,”他们又喊:“我们害怕,不敢去,所以才叫你呢。”我说:“让我考虑一下。”他们死缠烂打的说“走吧,走吧。”“好吧,看在你们是我弟兄的份上,就陪你们去吧。”我说。我准备了一个小桶,装些水,在放进去一点盐,听奶奶说盐可以防止知了进化。

我拎着小桶,拿着手电筒,“弟兄们”把我领到了老马瓜地,听着是瓜地,你们是不是以为我傻呀,其实是梨树地。爷爷告诉我原来这里是一个叫老马的在这里种了好多瓜,等到老马去世后,把地分给了村里人。我和“弟兄们”到梨地里转了一圈,之捉了20多只知了。“弟兄们”又要到红林地里去,我说:“如果从大路走就要绕一大圈,不如我们就从这里翻过去吧。”弟兄们说好。我是他们的老大,所以我要保护他们,他们一个一个的上去,把土都弄得不知让人怎么上,我飞快地跑到土堆旁,脚一蹬,哎呀!没踩住,脚一滑,我摔了下去,桶里的知了全翻了,我倒在地上,身上脸上都是泥水和知了,弟兄们都笑话我,我把他们瞪了一眼,他们就不敢出声了,他们是样子很搞笑,害得我也大笑起来了。

童年的那些幸福回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历久弥新。

捉知了日记篇四

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小升升与他的妈妈一起去了孟州市黄河滩捉知了猴(没有脱壳的知了)。

来到孟县黄河滩后,天已经开始变黑了。爸爸找到了一块捉知了猴的好地方。这里都是榆木,虽然稀疏,但还算粗壮。车一停,我就跑进树林,并且幸运地发现了一只正在往树上爬的知了猴,它的两个大钳子有力地抠着树皮,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我毫不犹豫,立刻伸手抓住了它,心里美得就像喝了蜜一样甜。突然,一阵疼痛传来。我低头一看,原来是这只知了猴用自己的钳子狠狠地夹着我的手。

我顾不上疼痛,又继续投入到捉知了猴的战斗中。没想到,我运气十分好,在别人都还没有收获的情况下,我就又连捉了四只,让大家都很吃惊。可是,接下来一小会儿,我却一只都没有捉到。这时,爸爸已经抓了十只了。我连忙向爸爸请教,爸爸对我说:“是这样的。你要跑得快,跑到别人的前面去;要仔细观察;你要往树的高处照,因为知了有许多都在高处。”

明白了爸爸的秘籍后,我再次上阵,连续捉了五六只。可是,我的腿也被划伤了,青一道紫一道的。可这些都丝毫阻止不了我捉知了猴的热情,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浑身都是粘糊糊的,我捉的知了猴慢慢地越来越多。

不知过了多久,听到不远处的妈妈喊:“该回家了吧。”大家听到喊声,纷纷往地头路边走。经过点数,我和爸爸都抓了三十多只,妈妈抓了十一只。我们家的总收获是80只,小升升家捉了十一只。在路上,大家问我:“你怎么捉的那么多?”我回答说:“我捉知了的方法好,我坚持跑动,不怕脏不怕痛。”这时,大家才注意到了我小腿上的伤痕,纷纷把嘴张成了“o”字形。

这可真是愉快的一个晚上,捉知了猴让我很是高兴。

捉知了日记篇五

今天傍晚,我和奶奶一起去树林里抓知了,抓知了需要很多工具,有手电筒、装有盐水的瓶子、、、、不一会儿就到了树林里,我一眼就看见了三只知了,天色渐渐变黑了,我看见非常多的人用手电筒往树上照,我也仔细的看着每一棵树,不一会儿我就捉到了五只知了,我仔细的看了看发现知了前面有个小钳子,只要你的手指碰着他,他就会把你的手夹流血,观察完之后我就继续向前找,我找呀找呀又找到了六个,奶奶对我说:“你找到的真多啊”。我说:“因为我认真、细心的找。”到了夜晚我们该走了,在回家的路上,心想今天玩的可真开心啊,回到家我数了数一共捉住了四十一个,捉知了可真有趣我明天还要来,一定要再多捉点。

在晚上我做梦还想着我捉了好多好多,我高兴的不得了,我喜欢捉知了。

捉知了日记篇六

夏天到了,知了又开始叫起来了。

今天傍晚,我和小伙伴牛牛一块儿来到我家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捉知了。出发前,妈妈先给我们全身喷上防蚊子的药水。我们带着强光手电筒和两个瓶子,开始了捉知了游戏。

我们一起用手电筒从地面、树根到树干仔细地寻找知了,每一棵树都不放过。可是我们找了好久也没有发现知了。忽然,妈妈惊喜地大喊:“牛牛,快看这棵树上有一个大水牛。”我和牛牛急忙好奇地跑过去。原来,妈妈说的大水牛是一只看上去身材魁梧的虫子。它的头上还长有长长的触角,就像是牛角一样,可以说是昆虫界的重量级人物了。

我们找着找着,突然,妈妈的手电筒照射到了一棵树的树干上。眼尖的我们发现树枝上有一个灰乎乎的东西,正在向上爬。妈妈把它从树上捉下来,我们一看大喜过望,竟然是只知了。这只知了是从来土里刚出来,还没有完全脱茧,一双小小的前足,好像螃蟹的钳子。它剩下的腿强健有力,看上去充满肌肉。它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上去好像是用钛合金做成似的。

妈妈告诉我们,知了天黑后从土里爬到树上。半夜里,人们睡的时候,它会悄悄退去外壳变成青色再变成黑色,飞到树上。为了观察知了的变化,我把捉的知了放在瓶子里,期待看到它的变化。

第一次体验捉知了可真有趣!

捉知了日记篇七

下午,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我发现一只知了停在我家窗台上,爸爸把它抓了回来。我观察了一会儿,我把我观察到的讲给你们听:

知了有一双硬硬的眼睛,爸爸说它是复眼,由很多的小眼睛组成,能有很宽广的视角,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它的嘴巴是圆形的,前端是一根细细的针状的,原来它就是用这个“针”嘴巴刺入树干,吸食树液。它有六条像刀一样又小又细的腿,可以牢牢地把自己固定在树枝上。它还有一双透明的大翅膀,大翅膀下面还有一双小翅膀,展开后薄薄的大小翅膀组合在一起,飞起来又稳又没有声音。

他的肚子长长鼓鼓的,爸爸说这个是它的腹腔,“知了、知了”叫的就是这个地方振动发出的声音,腹腔有一个开口的是雄性的知了,而雌性的知了由于生理特征的差异是不能叫的'。

知了是靠吸食大树的树液生存的,如果一根大树被知了的“针”嘴刺了很多的洞,吸食了很多的汁液,大树就会枯萎,所以知了是大害虫。不过爸爸说知了从土里爬出来时要脱去一个外壳,然后才是这个样子的,退下来的“蝉壳”是一味中药。

捉知了日记篇八

今年夏天的雨季一过,我们小区的知了便从地里钻了出来,爬到树上,用它锋利的钳子剥掉金色的外衣,站在枝头,哼起了悠闲的曲子,那许许多多的知了,一起奏起了大合唱,引起了我无限的乐趣,赶上放暑假,我决定去捉知了。

我和姥爷还有姐姐,首先我们准备了一根很长的网和一个小瓶子,便出发了!

我们来到小区,只听到知了叫,却找不到知了,这些知了真是太狡猾了,都藏了起来,这可让我们到哪去抓呢?没办法,我们只能慢慢的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咦,我看到了一个知了。”姐姐兴奋的低声喊道。我急忙蹑手蹑脚的走到了知了旁,用手一扣,结果扣歪了,知了“嗖”的一声飞走了。唉!抓知了失败,必须改变战术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我又发现了一个知了。于是拿着网悄悄的走到知了跟前,拿网快速扣住知了,但是网旁边漏了缝隙,我担心它会不会飞出去呢?可是,这只知了太傻了,直接往网里面钻,一下子被我逮个正着。我把它放进了瓶子里,扎了几个小洞,好让它透透风。就这样我抓了一只、两只、三只……大概有20多只知了。我开心极了!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在一瓶子的知了中,有的知了张开翅膀吱吱的叫着,有的却没有声音,好像不会叫,这是为什么呢?我去问姥爷,他说:“会叫的是雄知了,因为它们的肚子里有鼓膜,当张开翅膀尾巴一翘一翘的,振动起来就会发出吱吱的声音。而不会叫的是雌知了,因为它们肚子里没有鼓膜。”听姥爷这么一说,我很好奇就拿起知了摸了一下,果然雄知了肚子里有硬硬的壳,而雌知了肚子是软软的。唉!涨知识了。

这次捉知了我玩的真开心,既享受了快乐,又学习到了知识!

捉知了日记篇九

昨晚,我和爸爸、妈妈拿着手电向康乐新村走去。到了康乐新村,我们分工捉知了:我照树,爸爸挖地。只过了一会,爸爸就喊我说:“你看,我找到了三只无人要的小知了了。”我忙把知了装入袋子。过了五、六分钟,爸爸在地下挖出了一只,又在地上活捉了一只,我马上拿袋子,让爸爸把知了扔进去,我们再接再厉,结果没想到,我看了好多棵树、爸爸挖了好多次地都没再有任何收获,我们只好哎声叹气地去奶奶家休息了。到了八点,正是知了出来的`高峰期,我们再次去捉,哈哈!这次突击成功了,知了没有防备,没想到我们又杀了个回马枪,这下我们大获全胜。

在回家的路上,我给爸爸妈妈讲了一首自己编的“打油诗”

·捉蝉妙计

挖地三尺,埋上地雷,

晚上一到,马上拉雷。

地炸破了,蝉炸香了,

过去尝尝,还真不错!

捉知了日记篇十

暑假到了,我和小伙伴们又忙着到树林里捉知了了。

天越热,知了越多,我们每人一根带网兜的竹竿,来到树林里,开始捕捉知了。叫得欢的是公知了,很安静的是母的知了。当然不管公的母的,我们一网打尽。一路都是仰着头,看见哪棵树上趴着知了,我们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生怕惊动了它。

然后慢慢地树高竹竿,将网兜靠近知了,然后乘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套住它。另一个伙伴就负责把捉到的知了放到一个空的网兜里。在捉知了的时候,知了一紧张往往会撒一泡尿,在下面的我们不免会被撒一身知了尿。

被捉到的知了在网兜里也叫个不停,但是叫声明显没有在树上是那么地有节奏感,都是“知知知”地一个声调。在树上的知了却是:“知了-知了-知了”。估计是被说到的知了在召唤树上的知了救它吧。

很快,我们就捉了一网兜的知了,带回家去,有的喂鸡了,有的放瓶子里欣赏。

捉知了日记篇十一

昨晚,我正在小区里和邻居小朋友玩游戏,看见树荫下有手提灯在移动,我就好奇地跑了过去,哦!原来他们借着夜色在抓知了呢。

我赶忙跑回家,叫上爸爸也去抓知了。爸爸一听是去抓知了,也就来了劲,赶忙找出了手提灯。我们已经去晚了,互近的树早已被他们抓了个干净。

我们就一路上用手提灯来回地照射,终于在一棵大树杆上发现了一只知了。爸爸有些激动地说:”丫头,你快来看,“我顺着灯光看见了一只被包裹的蝉,我当时心里也非常高兴。

这时候的蝉身体很是娇嫩,除了眼睛是黑的外,它的四肢和身体是白里透黄,外面由一层薄薄的外壳罩着。

这时我记起了法布尔《昆虫记》中所写到的蝉。它在夜晚悄悄从土里钻了出来,罩着外壳艰难地爬行到树杆上,花费半过多小时蜕完壳,在漫长的夏夜里等待黎明的到来,需要阳光的温暖照射,才能真正意义上变成一只蝉。

我想到了蝉对生命是多么的执着和不易,就有些后悔不该来抓它们啊!后来,我和爸爸把它们又放回了树上。

蝉是我们的邻居朋友,从来不知疲倦地带给我们快乐歌唱,我们理应当保护它们,去爱惜它们啊!

捉知了日记篇十二

今天,我和爸爸去乡下,捉知了。

把一根铁丝弯成一个直径为13厘米的有把手的圆形,是可以做弹弓的那种。弯成那么小的圆形是鱼龙百变防止知了逃出去。先在这个铁丝圈上套上一个长长的、结实的塑料袋子,然后用针、线绕着铁丝圈缝起来,把多余的一段固定了一根固定在一根竹竿上,竹竿和河边的芦苇一样长,这样器具就完成了。

器具做完了,就要抓知了了,找到了知了之后,爸爸先循着知了的叫声找到它所在的树,然后一根一根树枝找,找到知了之后,爸爸先把铁圈的上沿悄悄地靠近知了停着的树杆上方,然后住下一刮,知了受惊之后往上一飞,被袋子罩住。它不停地扇动翅膀,袋子发出”扑棱棱“的声音,可它就是飞不出去,接着把袋子猛地往下一扣,知了就飞不出去了,因为已经把袋子扣到了地上。知了在上面,所以只要抓紧下面的袋口,然后另一只手伸进去一抓,哼哼,被抓住啦!不过,乡下竟然很难找到知了,只抓到一只。后来我们再没找到过,也就捉不了,有点小小的遗憾,城里可是一抓一大把的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556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