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7 14:18:07
最新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优质11篇)
时间:2023-12-27 14:18:07     小编:JQ文豪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一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

了解文章大意,体会蕴含在文中的爱国情感。

体会文章表达的炽热的爱国情感。

课前板书:

难忘的一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祖国语言,觉得没有太多感动,而在《难忘的一课》中,作者对一节国语课铭记在心,作者经历了怎样震撼?请大家首先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依次读文章各段。7、8自然段及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并思考。

师:来说说。

生1:作者在乡村小学听一节国语课。

生2:一位x的年轻教师领着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介绍一件事,有几点一定要说清楚,这几点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师辅助生概括大意:

课文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作者在x的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国语课,课后,教师带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作者为师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深深震撼和感动的事。

板书:

抗战胜利 x 国语课 小礼堂 感动 震撼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多次,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出现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默读思考并做批注。

师: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

生:三次。

师:找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形,读一读。

指名读一至四段。

生1:一笔一画。

生2:很认真、很吃力。

师:写字时一笔一划,说明教师

生1:很认真,怕写错了。

生2:很敬仰祖国的汉字。

师:这位国语教师,怀着敬仰的心情,端端整整的写下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下的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得

生:很认真、很吃力。

师:一个中国人,写中国字,怎么会吃力呢?

生1:他好长时间没写过汉字了。

生:爱国心。

师:他先用

生:闽南语。

师:先用家乡话读,然后又用国语

生:一遍一遍的读。

生齐:老师和孩子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那火热而真挚的心吸引了作者

生自由读7至12段。

师: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作者坐在教师最后一俳的空位上,和师生一起读

生:我是中国热,我爱中国。

师:作者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怎样在读?

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师生们是否发现了作者?

生:发现了。

指名读第9段。

生1:人们都希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生2:日本人不许中国人学习汉字,光复了,中国人可以学习自己的语言了。

生3:每个中国人都渴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二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2课时。

投影仪,投影片。

审题:难忘的一课。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

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2、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

(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1、指名读。

2、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三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是很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文章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似乎是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他们无法真正走进作者情感的世界。

这样一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文章,教师需不需要使用一些教学策略?该使用哪些策略呢?备课时,我反复思考,《难忘的一课》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只要了解文章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中国台湾历史的背景材料。我想,第一课时先介绍故事背景,并补充相近例子和学生交流,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背景气氛便于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再去发现。整堂课以“激情—阅读—发现”为主线,应该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过程

12月1日,五(1)班,上午第一节。

师生问好后,我开始做进入文本的铺垫——介绍背景、唤起体验。于是我开始谈,谈郑成功收复台湾,谈中国台湾的“光复”,然后我又满怀激情的谈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受到的蹂躏和屈辱,谈到南京大屠杀中的近藤支队……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高涨,觉得学生也很有感触。于是我适时收口,对学生说: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阅读《难忘的一课》。大约过了五分钟,我问:阅读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本来以为学生会水到渠成地说出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但让我失望的一幕出现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说话。很多人都看着我的脸,似乎在揣摩我的心思。有几个同学在下面偷偷地交流着,有几个轻轻地说出:“感动?”另外有人连忙否定,说:肯定不对,应该是对侵略者的痛恨吧。课在尴尬中进行着,虽然主题和大意都说的不错,但我总觉得他们在猜测我的心思和理性分析中小心翼翼的阅读。没有激情,没有感觉,甚至连起码的交流感也没有。一切就像机械的操纵,一问一答,顺利得有点麻木。

这堂课学生学的被动压抑,我也懊恼不已,为什么会这样?课后,我有点烦躁。从理论上看,这一节课的安排应该没有问题。从营造背景气氛到文本阅读到探究发现,似乎很符合阅读的规律:由浅而深,由感性到理性;有学生的阅读,有教师的引导,有师生的互动;有探究也有发现。但为什么学生仍走不进文本真正的情理世界呢?是不是我的引导反而是一种束缚一个障碍?我突然有了另一个念头。我同平行班的老师商量,下午到五(3)班上一次。

12月1日,五(3)班,下午第二节。

进去的时候,里边有点吵。我走到讲台前,一反以前插浑打科式的组织方式,只是静静地站着等待,等他们静了一点下来,我说:“静一下,再静一下,让我们静静地,细细地,来阅读一篇文章。”学生被我这异常的肃穆感染了,静静地望着我,眼里写满了惊异。“让我们静一点,再静一点,静静地,细细地,阅读《难忘的一课》。”他们开始认真地阅读,教室里异乎寻常的安静,也异乎寻常的认真。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抬头,又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人出声。我说:看完了吗?有几个人点点头。“那好,请你们闭上眼睛。”他们听话的合上眼睛。“现在,假设你就是作者,请你再静静地经历一次这难忘的一课。”时间过了多久,也许五分钟,也许十分钟?都无从知道。只知道他们睁开眼的时候,眼睛里装满了东西。我们对视了一会儿,开始了以下交流:

问题一:心情怎样?

他们回答:激动!难受!悲愤!……课堂里真的十分的感人。我的心也酸酸的、涩涩的。

问题二:你读到了一些什么?

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爱国的感情让每个人彼此亲近……课堂里严肃起来,似乎大家都跟着作者来到了这难忘的一课。

问题三:你想到了什么?

听的学生都露出愤怒的、惊异的复杂表情,大家似乎都被带到了那个动乱的屈辱的时代。

他们激动了,愤怒了,走进文本走进自己的心里去了。

“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精确,最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他们在课堂结束时的总结。

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从未有过的短暂。

反思和讨论

两节课的构成相差无几,但课堂气氛迥然不同,效果也应该是有很大的差别。五(1)班的语文阅读成绩向来优于五(3)班,但今天,阅读的效果却刚好相反。什么样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我想,也许应该是自主的、完整的、真实的阅读吧。

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在第一节课中,我自以为精心设计的导入,实际上只是我体验感受的的结果,并非是学生在阅读中实际的、自主的、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所以反而给学生的阅读过程造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环境,给学生的阅读思维编织了一个樊笼。整堂课下来,不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而是学生围着教师的发现在不停的猜测。学生的读,是为了去附和教师设计的情境。课堂的中心和阅读的主体,已经不可逆转的由学生转向教师,这和“尊重学生主体”完全背道而驰,主体错位了,于是,一切都错位了。

真实的阅读应该是独立的阅读。反思我们自身的阅读,有多少是在别人的干预下进行的?真正意义的阅读,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是“阅读者、作品、写作者”之间的对话和思维交流。这三边构成一个相对完整与和谐的思维环境。阅读时,读者和作者的灵魂借助文字发生碰撞,产生“主体间对话”——真实的读者与完整的作品。如果太多的加入教师的干涉,学生阅读的就是教师版的作品:学生思考的就是教师指出的,学生感悟的就是教师暗示的,学生欣赏的就是教师赞美的。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恐怕要改为“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至于一千个学生吗,恐怕只有他们老师的那个哈姆雷特了。教师的好心反而在读者和作品之间造成了一条人为的鸿沟,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障碍,这恐非教师的本意。

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完整的阅读。就像造房子要一层一层的造,真正的阅读应该遵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自表及里的规律,有一个自然流畅的完整过程。而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氛围,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阅读感受实际,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感受过程,直接将阅读有可能得到的最深、最高的结果呈现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被迫产生了极大的跳跃,一下子被放置到一个极高的层面上,就像一座“空中楼阁”。像第一节课,教师的导入将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就呈现出来,因为缺乏基础的稳固和循序渐进的积累,所以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被迫猜测甚至接受,使得“空中楼阁”最终变成“海市蜃楼”,时间一过,烟消云散,什么也没留下,于是他们拼命回忆开始的导入,猜测教师的心思,将自己的阅读拼命的往印象中的教师思维靠,结果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自己阅读所得也丢了。

关于课前的导入,尽管教师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教师的启示有时反而是对学生思维的严重干扰,说的越多,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坏的越严重,就有可能再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也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谈发现与创造了。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而奇怪的现象,一篇普通文章一旦“荣升”课文,阅读者(学生)的阅读就不再自由,“读者”与课文对话的时间、方式、条件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读者”在课堂上缺少充分阅读的条件,也缺乏自由思考的空间,一句话阅读“不由自主”。这里,我无意混淆阅读教学与阅读行为的区别,更不是否认阅读教学对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恰恰相反,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个案例至少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么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教”都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有些时候教师过分的、强势的“教”阻碍了学生充分的、直接的感受与思考,反而成了对阅读的一种束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不仅仅意味着“先声夺人”的积极介入,还意味着“欲擒故纵”的延迟介入,甚至“放虎归山”的不作介入。“发现教育”所珍视并追求的正是阅读主体经过自身亲历而获得包括体验、感受、问题、认识等在内的一切。语文阅读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需要我们对教师介入的程度、方式和时机作出新的选择,我以为这是这个案例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一点启示。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四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这也正是第七单元的主题要求。在了解课文主要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四、课前准备:台湾资料、理解台湾光复、闽南语、国语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7月1日,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冉冉升起,谁回归了祖**亲的怀抱?(香港)两年后的12月20日,(澳门)也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母亲的怀抱;那么,还有哪位游子没有回家呢?(台湾)

2、了解台湾资料:你对台湾有什么了解?(学生汇报资料,师补充:台湾地图、)

2、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六十多年前的台湾,和一所乡村小学的师生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23*、难忘的一课)学生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要从课前导读入手。默读课前导读,用“——划出本课学习的要求。(学生读导读,画要求,汇报。)

2、提炼要求:齐读。

3、分解要求,出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语文新课程91面第一题;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在课题上头空白处。

4、学生读文,完成练习。

5、指名完成练习,反馈,评价,订正,齐读。再出示两个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6、反馈主要资料:课文写的是一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清楚明白,简洁概括。(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引发自己深切感受的事。)(板书: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参观礼堂)

(三)深入感悟

1、主要资料我们就顺利完成了,第二个问题老师也帮同学们化解了一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三次)请用横线画出来,并标上序号。(汇报)请认真读课文,完成语文作业本82面第四大题第一小题。

2、学生读书,完成练习。

3、反馈:第一次:

(1)指名填空。

(2)幻灯片出示: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之后,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3)请同学们跟老师一笔一画地、认真地写这句话。(师生共写)你觉得吃力吗?为什么台湾的老师写起来却吃力呢谁来谈谈。(生谈)

(4)介绍背景——台湾“光复”: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以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里,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不许了解中国的伟人。他们企图让台湾人民忘记祖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归还中国。

(5)日本人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没有)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6)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没有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祖国的语言文字,虽然写得很吃力,读得很吃力,但他们却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7)请你和他们一样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地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已经听到了你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第二次:

(1)指名填空。

(2)幻灯片出示:

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齐,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3)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都没有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谁来谈谈。(生谈)

(4)不用吃惊,共同的民族语言,证明我们都是中国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5)同学们,请和他们一齐读——

第三次:

指名填空。

幻灯片出示:

(3)年轻的台湾教师为什么“必须要领我去”看“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呢?(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4)学校礼堂的中国历代伟人: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还有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可能还有——还有——(生补充)

(5)看着这些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激动地重复着台湾教师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引读。

(6)完成语文作业本82面第四大题第二小题。反问句改陈述句。分组朗读,比较,哪句好?齐读反问句。

填空思想感情:

填空。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朗读)

(板书: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

4、反馈状况,订正,齐读练习题。

(五)联系实事,总结延伸

1、同学们,这天我们感受到了六十多年前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六十多年后的这天,日本又一再挑衅,企图争夺中国的钓鱼岛,同学们,你们愿意吗?不愿意,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国!

2、看板书,总结写法。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参观礼堂两个场面,其中前者详写,后者略写,做到了有详有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犹如一条线把文章串联起来,所以它是全文的线索。

3、完成语文作业本、新课程上的练习。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交流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感情朗读。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再次体会思想感情。

六、深化主题。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来了;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2、同学们,让我们高声齐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难忘的一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六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潜力目标;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在文中出现时作者的不同感受。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一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受。

认真地阅读全文,从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受,用笔划出有关重点词句。

三、讨论交流。

1、我们首先来看看当作者在窗外看到那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讲。)

3、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受呢?(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讲。)

过渡:共同的爱国心使我们更加亲近了,下课后,我们进行亲切的交谈,那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还必须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4、听着老师的话语,看着这些伟人像,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他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七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ppt课件。

一、导入课文

(澳门。)

师:九年前的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得又是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香港。)

师: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还有哪位游子没有回家?

(台湾。)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都是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同学们听一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师放乐曲。)

师:听完这首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板书课题:

难忘的一课

二、介绍背景

课文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以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人权侵略。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台湾收复后的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找出课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用“——”画出来。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学生汇报:

(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出现了三次。)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引发自己深切感受的事。

四、围绕主线,体会情感

(强调:“我”每一次都有怎样的感受)

生谈作者的感受。

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感受:

师:我们走进文中看文章第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段。“为什么这位老师第一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么吃力?”别着急回答,我们现在每个人拿起笔来,写一写这句话。

(师生共同写这句话。)

师:你写的时候是不是一笔一画写的?是不是认真来写的?你吃力吗?为什么台湾的老师却吃力呢?谁来谈谈。

生谈。

师:写完这句话后,老师又是如何教自己的学生读的?

他先用闽南话,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样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为什么他们读这句话是那么严肃认真?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能看出他很爱自己的祖国。所以读这句话时,严肃认真而又富有感情。他们读这句话那么认真,更加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

师:他们是一遍一遍地读,请同学自己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四遍)(注意读出严肃而又那么认真的感情。)

(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火热的真挚的心。)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

师:好像每个字——

(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船员和学生在教室里共同读这句话。)

师:我们看到在教室里老师这样认真,这样富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有谁能不被吸引,又有谁能不会被感动,不会为台湾人民的这种感情而产生敬意呢?于是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室里,跟着孩子们怎么样读这句话,但是台湾的老师和孩子们却没有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呢?谁来谈谈。

生谈。

师:不用吃惊,共同的汉民族语言,就证明了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张明敏歌中唱的那样:“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应该是没有吃惊,没有意外,是大声的、整齐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师:读到这,是不是很激动。

师: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节目。下课之后在上小礼堂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下面的一幕。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然后领着“我”到了小礼堂,在小礼堂我们又参观了——(中国伟人的画像。)

师:那么谁愿意当老师,还有谁想当台湾的学生,还有谁想当‘我’”。请你读课文最后这一部分,也就是第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学,一会儿老师要采访你们,看看同学们是否读懂了,而且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自己反复读这一部分,然后小组之间合作,分工扮演老师,扮演船员。现在开始准备。

(开始讨论准备表演。)

学生先自己表演,再到前面表演。

师生共演,师扮演台湾教师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船员介绍中国伟人的图像及其他伟人)(争取让学生感受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包含浓郁、真切的爱国感情。)

师:大陆朋友就要和我们告别了,就让我们伴着《思乡曲》,共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来送别船员。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可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心里就只会涌出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师:下面就请拿起你的笔,再写一写这句话抒写你的心情。

(师生再次写这句话,教师用红笔。)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中走了一趟。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惟独不能选择的是你的母亲、你的祖国。也许母亲丑陋但你绝不能嫌弃,因为母亲的周身血液化作了喂养你的甘甜乳汁;祖国贫穷,儿女绝不嫌弃,因为祖国的周身细胞铸造了你做人的灵魂之躯。是呀!我们的国家并不富强,需要发展,虽然也有黑暗的存在,但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她,改变她,因为你是她的孩子。现在出国留学已成热门,不过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国外,请别忘了,赵老师和你们上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请再读这句话。

师:可以说,这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当然可以成为——难忘的一课!

(教师在课题后边加上叹号!)

【教学板书】

23、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何利用本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回顾课堂,我感觉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是以下两点:

一、激趣导入,在歌曲中感受爱国之情

上课伊始,我首先演唱了《七子之歌——澳门》,接着,又让学生听了《我的中国心》这一首爱国歌曲,在听完《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后,又专门让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在学生的谈话中,我不但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而且更主要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那赤诚的爱国之情。这种初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紧抓主线,读中激情

为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决定抛开烦琐的讲,而是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随着我与学生共同表演“参观小礼堂”,随着学生一把握着我的手,随着学生的一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的泪不能自禁,夺眶而出。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再回眸整节课,我还有些遗憾:时间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虽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上了,却又没把握好学生的感情的发展的程度,以至于没有见好就收,耽误了时间。这其实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学艺术缺乏“自然”,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作为课改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具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应该学会大胆取舍。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八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

了解文章大意,体会蕴含在文中的爱国情感。

体会文章表达的炽热的爱国情感。

一、引入

课前板书:

难忘的一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祖国语言,觉得没有太多感动,而在《难忘的一课》中,作者对一节国语课铭记在心,作者经历了怎样震撼?请大家首先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二、概括文章大意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依次读文章各段。7、8自然段及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并思考。

师:来说说。

生1:作者在乡村小学听一节国语课。

生2:一位年轻教师领着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介绍一件事,有几点一定要说清楚,这几点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师辅助生概括大意:

课文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作者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国语课,课后,教师带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作者为师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深深震撼和感动的事。

三、品读重点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爱国情感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多次,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出现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默读思考并做批注。

师: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

生:三次。

师:找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形,读一读。

指名读一至四段。

师:作者在抗战后,走进一所乡村小学,看见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国语。他正在黑板上写字。文中用了几个词语形容这位教师写字的样子。

生1:一笔一画。

生2:很认真、很吃力。

师:写字时一笔一划,说明教师

生1:很认真,怕写错了。

生2:很敬仰祖国的汉字。

师:这位国语教师,怀着敬仰的心情,端端整整的写下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下的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得

生:很认真、很吃力。

师:一个中国人,写中国字,怎么会吃力呢?

生1:他好长时间没写过汉字了。

生:爱国心。

师:他先用

生:闽南语。

师:先用家乡话读,然后又用国语

生:一遍一遍的读。

生齐:老师和孩子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那火热而真挚的心吸引了作者

生自由读7至12段。

师: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作者坐在教师最后一俳的空位上,和师生一起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作者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怎样在读?

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师生们是否发现了作者?

生:发现了。

指名读第9段。

生1:人们都希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生2:日本人不许中国人学习汉字,光复了,中国人可以学习自己的语言了。

生3:每个中国人都渴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九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2课时。

投影仪,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

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2、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

(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十

教学目标:1、认识“闽、诸”2个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题,激发情感。

1、板书(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同学们,谁能读一读板上的句子。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二、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黑板上的话出自课文《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介绍文章背景。

三、初读课文,扫请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课文着重写了那几个主要场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两部分其中一部分。

3、汇报并说明原因

5、出示最后一句设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五、总结全文,了解详略

《难忘的一课》中“一课”都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哪一部分详哪一部分略?

六、感情升华,读写结合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2、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获奖篇十一

1、认识“闽、诸”2个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同学们,谁能读一读板上的句子。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1、黑板上的话出自课文《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介绍文章背景。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1、课文着重写了那几个主要场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两部分其中一部分。

3、汇报并说明原因。

5、出示最后一句设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难忘的一课》中“一课”都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哪一部分详哪一部分略?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2、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5425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