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的记忆 端午的随笔端午记忆(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8 07:34:04
最新端午的记忆 端午的随笔端午记忆(精选10篇)
时间:2023-12-18 07:34:04     小编:琴心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的记忆篇一

阿琛

我对端午节的美好回忆都还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这记忆与屈原和龙舟无关,它是由彩色葫芦、艾蒿、荷包、五彩线和母亲包的馄饨切割成的一个个记忆碎片。

小时候,端午节是格外被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绝不意味着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从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为这个节日做准备了。

家家户户都要叠葫芦――各种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端午那一天要把这些纸葫芦挂在门和窗户上,据说这样可以消灾免难。母亲们给孩子制作装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线绳。翻出那些经年积攒的碎花布,如果是缎面的更好,跟母亲一起缝制荷包,是那个年代最自然的亲子交流,一点也不刻意。过节时每人脖子上挂一只香喷喷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脚踝处都系上五彩丝线,那也是那个朴素年代难得的装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会把我们从被窝里“拎”出来,然后“赶”我们出门走一走,据说这样可以祛百病。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反正小时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过懒觉。一大早起来尽管还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着着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气息的空气,便顿觉清爽,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姐妹们结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经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细雨。一下雨,母亲就会担心年景不佳,预言会有虫灾。我不知道这两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联系,但母亲的预言几乎每次都能应验。不过顶着蒙蒙细雨去采艾蒿,也是蛮有趣的。

相对于水蒿,艾蒿的叶子比较圆,叶面有白色的小绒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长得也没水蒿高。但那时太小,我们经常会错把水蒿当成艾蒿采回去。回家的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采艾蒿的人,有的刚来,有的则满载而归。总之,不论你起多早,总会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识的见了面相互打个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来越难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过的水洗去一脸污垢,清爽极了。采回来的艾蒿要插在门上一束,再分插于各个窗户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几枝。冲洗几枝叶片饱满的投到水缸里,据说喝了艾蒿泡过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灾。

对于北方人来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鸡蛋。而且尤其以农历五月初一到端午这几天下的蛋为佳。据说这几天下的鸡蛋对祛病消灾更有效。那时母亲养了几十只鸡,家里唯一不缺的营养品便是鸡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鸡蛋要做好标记,待到端午这天,煮上一锅鸡蛋,锅里也不忘放上几片艾叶。尽管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觉得鸡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鸡蛋是必吃的。我向来不爱吃蛋黄,因为觉得太腻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会连黄带清把鸡蛋全部吃掉。

那时,我家乡还没有吃粽子的习惯,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经准备停当。印象最深的端午饭是母亲亲手包的馄饨。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亲一个人包馄饨。洗菜,剁馅儿,和面,包――这些环节要全部在一个清晨完成,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是早上几点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母的辛劳。

都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对母亲的感恩,绝不仅仅因为母亲给了他/她生命,这种情感的维系要靠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做铺垫,再由一个个记忆碎片编织起来。味觉的记忆往往更具体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馄饨的香味儿还飘荡在我脑海深处,那是母亲给我留下的童年记忆之一。

现在城里人极少在端午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粗壮新鲜、卖相极好的艾蒿。也极少有人给孩子们做荷包和五彩线了,这种东西在商场超市甚至地摊儿上都能买到,而且样式也越来越漂亮。葫芦也还有卖,但已经极少有人往门窗上挂了。粽子成了端午节饭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场超市精心包装的礼品,唯一不变的还是要吃鸡蛋,但再也无法区分哪些鸡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期盼各种传统节日,他们向往的或许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年轻人过情人节要比过春节兴致更高。我们过节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种必要的仪式,而现在过节,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发条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选择的单一性,总是让我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经验,多年后也容易唤起同代人的共鸣,于是怀旧的感觉会更强烈;而选择的多样化,则让现在的孩子们经历趋于个性化,却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幸福的阈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满足并感到生活充实。相反的,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却再也找不回那种简单的快乐了。或许这种失落也仅是我一厢情愿的多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只希望每个孩子在如我同样的年纪时,都还能在内心深处保留那一方纯净的空间,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纯粹的幸福记忆。

出自公众号:会诗读诗会

端午的记忆篇二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亲手包了一个粽子。清新的粽叶,洁白无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个卖相不好却意蕴深长的粽子。当时,我手握着三片粽叶,轻轻地握成一个锥状,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着糯米,填满后,我把粽叶慢慢地扣过去,尔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粽叶绕着粽子握了又握,再拿线艰难地捆上,于是一个粽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着氤氲之气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后,我拿起那带着沸水余温而又散发着清香的粽子静静地打开,轻轻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轻轻地咀嚼着……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仿佛又尝到了那历史的味道。那只有棕叶和糯米所包成的粽子,渐渐地俘获了我的味蕾。留意着口中清香的同时,心底因怀念而泛起苦涩。

说到端午节,谁能不想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了。人们带着无限的哀伤悲怨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以此而设立了端午节。那时的端午节是悲伤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尽后,我忽然感觉到了屈原当时悲愤的心情,仿佛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了。手中粽子的宁静淡泊,清新所致的温文儒雅、刚正不阿和屈原仿佛也有几分神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所凝结成的屈原的爱国精神,我们哪能不去学习、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对祖国的悲伤而投河,他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那份爱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也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他,使我再一个热血澎湃,再一次为之动容。

记忆中的端午节,给了我一次对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给了我一次对人生的认识,让我难忘。

端午的记忆篇三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因为我很喜欢吃粽子。

端午节这一天,老远就可以听到超市里的工作人员清脆响亮的吆喝声:“卖粽子啦,卖粽子啦,香甜可口的粽子,快来买呀!”所有的顾客都被吸引了过来,挑选自己喜欢吃的各种口味的粽子。超市里结账的地方也排成了一条长龙,每个人都提着一个大袋子,露出满意的笑容。回到家,左邻右舍的厨房传来锅碗瓢盆撞击的声音,好像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原来他们在家里包粽子呢。

我和妈妈把材料准备齐全,就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先把粽叶洗干净,煮四五分钟,煮完后把粽叶放凉,再把糯米搓洗干净,然后将两张粽叶折叠成漏斗,放入少量的糯米,当糯米装至漏斗的一半的时候,再放入我最喜欢的肉馅,最后盖一层糯米,将糯米按实,用绳子将粽叶裹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蒸二三十分钟。过了一会儿,我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气,口水直流,真想快点吃啊。

端午节真是一个难忘的节日,我期待今年的端午节快点到来。

端午的记忆篇四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司马迁,心里充斥着分歧,充斥着无可奈何,你是多么的期待可以报效国家,战死沙场,但是壮志未酬,不知优秀人才得老大不让你机遇,他昏庸无能,把很好河山毁于一旦,你被眼巴巴地看见土地被一次次腐蚀,直至再无燕国存有。大河彭湃,奔涌着向东流去,你的爱伴随着这江水那般变化无常,江水消逝了是多少苍桑,燕国已荡然无存,但你更觉得前途一望无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缓缓的悲叹,内眼角间流下来无法掩盖的眼泪,一滴滴打车那麼晶莹剔透,传出多么的软弱的泪水,惨白的面色中,钩住往日,眺望蓝天白云淡淡地悲叹一声,无可奈何的吟诵起一句句诗文,歌唱传遍乾坤,好像想激发趾高气昂的人的“忠义”。可悲的响声中,表述了你对我国、对老百姓的喜爱之情;表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无可奈何情绪;表述了你对老百姓处在生灵涂炭中的哀怜之情!但无论你怎样高声,可“伯乐相马”却不知道在哪里,你的一腔热血只有转变成一肚子悲痛。你无可奈何,传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上你那哀痛的情绪!

泪罗江边,风大狂吹,江水更为奔涌,恼怒地敲打着江岸,一小伙轻轻地一跃,从此殉身。你,便是这一跃。此后,大地面上就少了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此后,中国传统式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得知,就在你殉身以后,有几个给你而泪如雨下,直迄今日,仍有几个给你感概不己。你那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使我们惊叹不已,作为华夏儿女的大家一定会承继和弘扬你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龙舟比赛”便发生了,和“吃粽子”一起变成端午的特点,和你一起变成中国的传说故事。为了更好地什么?为了更好地纪念你——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悼念你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国文化增加了新的魅力;一个端午,使中华文化有着热血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国人民的品性更崇高!而这一切,全是源于你——司马迁。也许在你跳江以前,你给自己没法救黎民百姓于生灵涂炭当中,而感到失望,可是估计你如今了解你为中华文化的老百姓干了那么多事,一定会觉得很高兴。我为你而自豪,又给你而可悲。自豪的是大家有那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而引以为豪;可悲的是时期的情况使你的才气没法使出,正所谓“骏马”经常出现,而“伯乐相马”却不经常出现,你是何等悲剧地碰到那样的“主”啊!

今日,大家依然过着这端午,为了纪念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司马迁!

端午的记忆篇五

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所里过的,端午节这天正好要值班,所以一大清早便从新化坐车赶到所里。

工作这十几年,似乎我的端午节都没在家过过,对于自己都如何过的端午节也没有丝毫的记忆了,感觉端午节对我个人而言也没有丝毫的意义,奇怪着国家为什么要放这天的假……然而在我的心底,却珍藏着那么一个端午节——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天。

也不记得是哪一年的端午,只知道那时候很小,父亲还能够抱着我,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看划龙舟,但那时我应该是读书上学了的,因为我记得是学校放假,在放假的先天老师还特别的叮嘱我们不要去看划龙舟,以免掉到河里或者出什么意外。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的叮嘱是对的,当父亲带我到资江桥上的时候,桥上的人之多简直把我吓傻了,真的是人山人海。我非常的兴奋,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阵势,也把老师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我知道,有我父亲在呢,他会牵着我,会保护我的。这时候划龙舟比赛还没有开始,可是桥上的人都已经挤在桥边上了,尽量的占据一个位置,被挤在后面的也尽力把头往前伸,看看比赛什么时候开始,一听到下面有异常,就趴着前面人的肩膀,并大声的问:在哪,在哪,开始了吗?被趴的人也不懊恼,会心的笑笑,说:还没有呢,划船的应该还没准备好吧。看着他们这么好奇的样子,我也想去看看究竟,就往别人腿缝里挤,父亲眼快,一把抓住了我,说:注意安全,你坐到我脖子上来看吧。父亲一把把我抱上了他的脖子,我伸着头往下面瞧,也没看着什么究竟,看了好久脖子都酸了,就要父亲放我下来。父亲领着我往前走,说我们去买点东西吃。走了好久,看到一老奶奶挑了一篮子杨梅,父亲说:这杨梅好吃,买点你吃吧。看到这么诱人的鲜红的杨梅,我口水直流,连连点头。

那次吃杨梅应该吃的很爽吧,我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吃杨梅了,那个时代物资是比较缺乏的。

从此我一过端午节,首先想到的就是杨梅。在我的脑海里,端午节是和杨梅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什么粽子,当然还有划龙舟,因为我总记得骑在父亲脖子上看划龙舟的兴奋,以及当时人山人海的宏大阵势。可惜,直到现在,我都没再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也没再过过这样让我记忆深刻的端午节了。

端午的记忆篇六

我对端午节的美好回忆都还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这记忆与屈原和龙舟无关,它是由彩色葫芦、艾蒿、荷包、五彩线和母亲包的馄饨切割成的一个个记忆碎片。

小时候,端午节是格外被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绝不意味着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从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为这个节日做准备了。

家家户户都要叠葫芦——各种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端午那一天要把这些纸葫芦挂在门和窗户上,据说这样可以消灾免难。母亲们给孩子制作装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线绳。翻出那些经年积攒的碎花布,如果是缎面的更好,跟母亲一起缝制荷包,是那个年代最自然的亲子交流,一点也不刻意。过节时每人脖子上挂一只香喷喷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脚踝处都系上五彩丝线,那也是那个朴素年代难得的装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会把我们从被窝里"拎"出来,然后"赶"我们出门走一走,据说这样可以祛百病。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反正小时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过懒觉。一大早起来尽管还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着着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气息的空气,便顿觉清爽,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姐妹们结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经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细雨。一下雨,母亲就会担心年景不佳,预言会有虫灾。我不知道这两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联系,但母亲的预言几乎每次都能应验。不过顶着蒙蒙细雨去采艾蒿,也是蛮有趣的。

相对于水蒿,艾蒿的叶子比较圆,叶面有白色的小绒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长得也没水蒿高。但那时太小,我们经常会错把水蒿当成艾蒿采回去。回家的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采艾蒿的人,有的`刚来,有的则满载而归。总之,不论你起多早,总会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识的见了面相互打个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来越难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过的水洗去一脸污垢,清爽极了。采回来的艾蒿要插在门上一束,再分插于各个窗户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几枝。冲洗几枝叶片饱满的投到水缸里,据说喝了艾蒿泡过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灾。

对于北方人来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鸡蛋。而且尤其以农历五月初一到端午这几天下的蛋为佳。据说这几天下的鸡蛋对祛病消灾更有效。那时母亲养了几十只鸡,家里唯一不缺的营养品便是鸡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鸡蛋要做好标记,待到端午这天,煮上一锅鸡蛋,锅里也不忘放上几片艾叶。尽管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觉得鸡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鸡蛋是必吃的。我向来不爱吃蛋黄,因为觉得太腻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会连黄带清把鸡蛋全部吃掉。

那时,我家乡还没有吃粽子的习惯,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经准备停当。印象最深的端午饭是母亲亲手包的馄饨。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亲一个人包馄饨。洗菜,剁馅儿,和面,包——这些环节要全部在一个清晨完成,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是早上几点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母的辛劳。

都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对母亲的感恩,绝不仅仅因为母亲给了他/她生命,这种情感的维系要靠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做铺垫,再由一个个记忆碎片编织起来。味觉的记忆往往更具体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馄饨的香味儿还飘荡在我脑海深处,那是母亲给我留下的童年记忆之一。

现在城里人极少在端午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粗壮新鲜、卖相极好的艾蒿。也极少有人给孩子们做荷包和五彩线了,这种东西在商场超市甚至地摊儿上都能买到,而且样式也越来越漂亮。葫芦也还有卖,但已经极少有人往门窗上挂了。粽子成了端午节饭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场超市精心包装的礼品,唯一不变的还是要吃鸡蛋,但再也无法区分哪些鸡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期盼各种传统节日,他们向往的或许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年轻人过情人节要比过春节兴致更高。我们过节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种必要的仪式,而现在过节,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发条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选择的单一性,总是让我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经验,多年后也容易唤起同代人的共鸣,于是怀旧的感觉会更强烈;而选择的多样化,则让现在的孩子们经历趋于个性化,却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幸福的阈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满足并感到生活充实。相反的,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却再也找不回那种简单的快乐了。或许这种失落也仅是我一厢情愿的多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只希望每个孩子在如我同样的年纪时,都还能在内心深处保留那一方纯净的空间,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纯粹的幸福记忆。

端午的记忆篇七

小时候的我,眼里的美好似乎只有春节,春节时的无忧无虑,春节时的走亲访友,春节时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对于我而言,似乎只是一个舶来词,因为我家压根儿就不把它当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来,悄无声息地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变得怀旧,也就开始重拾了散落在身边的传统文化,端午就这样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视端午,在我的记忆中,也就有了这么几回。

端午记忆之一:那套黄黄的虎皮衣

儿子的降生,我们一家人开始忙碌了许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节,那时的我似乎还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个玩意儿。记得妈妈回了一趟老家,拿回来许多东西,什么虎皮衣服,什么虎皮裤子。母亲瞧见我疑惑的眼神,连忙走到我身边说:“这些衣服就是给小孩子穿的,这样那些蛇虫八脚不会来咬了。”我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一会儿给儿子洗澡,一会儿给儿子更衣。说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裤穿在儿子的身上是那样合身,那样帅气!那年夏天,许是虎皮衣裤的庇护,许是我们的心里作用,儿子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第一个炎热的夏天。从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与黄黄的虎皮衣裤维系在了一起。

端午记忆之二:那片长长的菖蒲叶

搬了新家,底楼的那户人家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每逢节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见面。我记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门的门框上方挂上了艾叶和菖蒲。上楼、下楼时分,我总是不自觉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来了。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儿子笛子班的时间,来到了吉水菜场门口,巧遇了卖菖蒲的老人,于是,那根长长的菖蒲就来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给我在门框上方订一个小小的钉子。像得到奖品的孩子似的,我满心欢喜地拿着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来,心里自然也默默地祈祷:全家老小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记忆之三:那个暖暖的下午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点年纪的妇女都会包粽子,我的母亲自然也不例外。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都去乡下。听说我们回去过端午,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始准备粽叶、糯米和各种食材。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间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把多余的粽叶包过来,用线把叶子捆好。一来二去,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结实又漂亮,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在睡觉。不多时,那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不用说,那个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驻足。

那身“时尚”的虎皮衣裤,那根长长的菖蒲艾草,那个香甜可口的粽子,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共同描摹了一个甜甜的端午记忆。

公众号:南湖文学

端午的记忆篇八

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里有晒龙舟的,有晒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还是晒吃和晒娃,再不然就是晒娃吃东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晒的小朋友拿的蛋袋,还有拿小粽子,桃子,还有漂亮的荷包一样的饰品。

想起了小时侯的蛋袋,那时没有这么花里胡哨绣着漂亮的图案,却是简单又接地气的很。

那时候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绑成一个蛋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用艾草煮过的鸡蛋,一个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镂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开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谁的颜色好看,谁家的鸡蛋大个,谁得毛桃新鲜。有的小朋友蛋袋大个,能钻下两三个鸡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劲,可真是别提了。

即使是很嘴馋,那也是先得瑟过了再说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节,都会用艾草水洗澡,现在因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来洗手洗脸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闻,人家把晒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门的两旁,有着节庆的意义。

端午的记忆篇九

儿时的端午节,似遥远记忆里的一条小河,穿越时空的回忆,历经岁月的洗礼,醇美的让人难以忘怀。

又是粽叶飘香时,那曾经儿时最美的记忆依稀就在昨天。端午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记得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街上到处都是卖香包、结五彩绳、炸油糕和卖粽子的小贩。那琳琅满目的香包、金黄酥脆的炸油糕和清香诱人的粽子,看得人是眼花缭乱,食欲大开,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人们都在为这欢乐的节日忙碌着,儿时的端午节处处弥漫着亲友团聚的喜悦,曾经欢度节日的一幕幕情景时时刻刻浮现在眼前。

五彩绳是由红、黄、蓝、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做成的,做好后于端午节当天戴于孩子们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据老人们说可以辟邪或防毒。这种五彩绳一直要戴到六月初六才能取下来扔掉,据说扔掉意味着扔掉疾病,也就是祛灾祛难的意思。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陕西关中的端午节更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包粽子、炸油糕,结五彩绳或是送香包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端午的记忆篇十

我不反对许多人崇尚洋节日,我却极为厌恶有些人忘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族节日。我们的端午节,据传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形成的,南方赛龙舟,北方吃粽子,还有许许多多各有特色的文艺活动。

我的家乡是平原,当时光进入阴历五月,田野里麦浪滚滚,麦穗金黄。树林间弥漫着鸟语花香,天地间有一种清新的芬芳,人世间有一种丰收的渴望,池塘边芦苇赛过绿色的红高粱,夹杂于草丛里的艾蒿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大人总是用艾叶编织成辫子,挂在门口熏蚊子。忙于玩耍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大人已经用青绿的芦苇叶包好了散发着米香的粽子,里面还有糖汁和红枣。清晨刚刚睡醒,姥姥和母亲用爱抚的目光和慈祥的声音将我叫起来,母亲已经用上林草打好了荷包鸡蛋,每个人一碗,谁也不能少了,据说喝了这种鸡蛋汤再累再苦的力气活也不会累伤。那种汤有一种特别的气味,仿佛是浓郁的草,似乎是清芬的.药。闻一闻神清气爽,喝一口芬芳四溢,喝完后不仅浑身是劲,而且心旷神怡。我还没有喝完,母亲已经去了麦田劳动了——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了。虽然简单,却十分庄重;虽然朴实,却是其乐融融。一颗颗粽子,仿佛一股股母亲的爱心;一串串艾叶,又恰如母亲的一丝丝深情;一碗碗上林草打鸡蛋,饱含了母亲对家庭的无限关爱与温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057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