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1:42:2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通用21篇)
时间:2023-12-14 11:42:20     小编:飞雪

教案的评价应该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教学步骤的详细安排、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评价手段的科学设计。"下面是一些关于教案编写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一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求整年度的利率,只要根据利率表,把整年度的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起来,相乘、再乘本金即可求出整年度的利息。但是求半年的利息,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本金×半年的利息×6。看见根据公式的有问题,学生的利率和存期的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什么是利息,概念抽象、理解困难,六年级学生的心理上一看套公式解决问题,心理的松了,机械的带公式解决问题。学生没有理解半年的年利率的含义,年利率的和存期没有一一对应起来,导致错误。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错例对比分析,发现利率和存期是一一对应关系,

2.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学生理解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即可增加收入,又支援了国家建设。

2.出示存单,介绍利息,思考利息与什么有关系?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出示利率表,根据利率表解决第一个问题,王奶奶到银行存钱,到期后可以取多少钱?思考问题的同时介绍本金、存期、利息的概念,出示求利息的计算公式,解决王奶奶本金5000元,存期1年后可取回多少钱的问题。

存款是整年:只要用本金×年利率×存期就能求出相应的利息了。

5.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考。

改变存期由两年调整到半年,半年后的利率是多少呢?

出示计算方法,5000×1.55%×6=465(元)。

发现半年的利息怎么比一年的利息还高呢?问题出在哪里?

6.寻找出错原因。

(2)介绍另一种计算方法,突出利率和存期可对应关系,

5000×1.55%÷12×6=38.75(元)。

(4)通过两种计算利率的方法,理解利率和存期的对应关系。

存期用多少年表示,就要用年利率;存期用多少月表示,就要用月利率。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7.巩固练习。

王奶奶本金不变,存期三个月,到期可得多少利息?(独立完成)。

5000×1.35%×?=16.88(元)。

5000×1.35%÷12×3=≈16.88(元)。

四、小结。

8.扩展思考:存款、贷款、理财产品都涉及到利率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

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导。

生1: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把钱存入银行。

生2:爸爸妈妈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这样太不安全了,他们会存入银行。

生3: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呢。

……。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理过程。

师:先来大胆地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不可能说钱存入银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所得的利息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钱存入银行的时间有关。

师:对,利息的多少与存入的时间长短有关,存入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期。

生2:不可能说存入银行的钱不管多少所得的利息都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存入银行的钱的多少有关,存入的钱越多,相同时间内的利息应该越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进行过调查,在银行内很显眼的位置公布着不同存期的利率,利息的多少一定与利率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

o我知道了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

o我知道了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o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

师:你们知道利息究竟怎么计算吗?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下面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生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本金我们已经知道是5000元,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算出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利率表中对应找到存期两年的利率是3.75%,这样就可以算出利息5000×3.75%×2=375(元);再加本金,到期后可以取回的钱就是5000+375=5375(元)。

生2:我们也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5375(元)。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以往计算利息时,学生经常把时间漏乘,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简短的争论,练习时学生很少把时间漏乘,从简短的争论中,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要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好得多。

2.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们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b类。

存期年利率。

一年4.14%。

二年4.77%。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000×3.81%×5+3000=3571.5(元)。

b类:

存一年再存一年:10000×4.14%×1=414(元)。

(10000+414)×4.14%×1+414≈845.14(元)。

直接存入两年:10000×4.77%×2=954(元)。

954845.14直接存入两年比较合适。

教材习题。

第11页“做一做”

8000×4.75%×5=1900(元)8000+1900=9900(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三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7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四

分数除法的复习与应用。(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47页练习十)。

1.通过复习,很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正确列出数量关系,掌握四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倒数。

(1)师: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抢答,教师板书意义)。

(2)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抢答)。

(3)师: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分整数、小数、分数回答。

2.复习分数除法及其计算法则。

(1)师:分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板书类型)。

(2)师:写一道除法算式,让同桌算一算。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

(3)师: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题目)。

3×7=21÷3=21÷7=。

5/3×1/2=5/6÷5/3=5/6÷1/2=。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或小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板书计算法则)。

(4)点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应用题?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四种应用题类型)。

1.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之间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3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题?(点名学生回答)。

(3)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第1题:教师读题,学生判断正误,点名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第2题:点名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订正。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再独立计算。(教师订正)。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订正并总结。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2)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1/4。()。

2.粮店运来面粉140袋,是运来大米的袋数的7/9,大米运来多少袋?

140÷7/9=180(袋)。

12÷1+3/7=。

400÷1-1/9=450(元)。

1-9/24÷1/16+1/24=6(天)。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复习课我分成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建立知识网络,第二模块为检测效果,第三模块为质疑总结。

第一模块先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他们能快速读懂提纲、表格等形式的知识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需要改进之处是,我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块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质疑,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是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环节。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五

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六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9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七

8.为民旅社有床位840张,比扩建前增加了20%,扩建前比扩建后少多少张床位?

(2)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运来的大白菜比青菜多15%,运来大白菜多少千克?

(3)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比运来的大白菜多20%,比运来的大白菜多多少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八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九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利率有关知识: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税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积攒一些零用钱,我们积攒的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

3。谁存过钱?怎么存的?将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讨论利息的情况。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探讨利率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1。自读教材11页例4上面的部分内容:

学习要求:理清以下问题。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样计算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考查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对利息公式的理解。

检测:

(1)结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说说各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学以致用,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读题思考: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取回哪些钱?包括几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4)归纳整理汇报: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计算过程,避免丢落项和计算不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学生运用公式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1)妈妈需要慎重选择吗?怎么办?

(2)第一种方式的时间,利率是多少?第二种呢?

(3)分别计算后比较并做出决定。学生独立解答。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出选择,选择时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过程不要怕麻烦,按照时间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银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种,如活期、整存争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们还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时遇到步骤比较的计算时,要一步一步认真计算,有耐心,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板书设计。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时间)。

例45000×(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

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练习十五第6、9、10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一

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三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四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五

一、填一填(36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面,()条棱,()个顶点。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每条棱长都()。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

3.生活中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和()。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4m=()dm4.5dm=()cm50cm=()ml=()l。

6.7l=()ml2.03dm=()l=()ml800ml=()l。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油箱的体积是()。

(2)一间教室的空间大小约是220()。

(3)一瓶墨水的容积是50()。

(4)一本数学书和体积约是230()。

6.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0cm,5cm,6cm,它的棱长和是()cm。

9.一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6400cm底面积是64cm,高是()cm。

12.在括号里填上“”“”或“=”

300dm()3m4500ml()45l800dm()80l。

5400cm()54dm4l200ml()42l。

二、判一判(6分)。

1.每个苹果、梨、黄豆、花生、蚕豆、玉米粒的体积都小于1cm………………()。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3.一个观赏鱼缸盛水816l,相当于81.6万ml………………………………………()。

4.求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就是求这个油箱的表面积………………()。

5.棱长2dm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与它的表面积相等……………………………()。

6.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

出示笑脸和花瓶的一半,请同学们猜一猜(真聪明,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呢)。

2、师: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课件出示蜻蜓和蝴蝶图片。

师:小眼睛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师:你们说的真好,它们左右都是一样的。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特征的东西吗?

生说。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好孩子,老师要给你们点个赞。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记住喽,像这样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对称。(板书:对称)。

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有争议的图,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折一折)。

师:老师把它变出来,请大家折一折,说出自己的发现。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折一折。

师:我们就用折一折的方法看看它们是不是对称的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折一折,以小组为单位。

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对折后的两边,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得出结论: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板书:两边完全重合)。

2、剪一剪。

再出示花瓶。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这样的图形吗?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请大家先认真看老师是怎样做的。

师师范剪,介绍方法--(将长方形纸对折,画出你喜欢图形的一半,沿着虚线剪下来)。用老师的方法,还能剪出很多图案,比如刚刚我们见过的小衣服,试试看,相信你们一定会做的很棒!

生剪出不同的图案。

展示。

师小结:对折后再剪出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手中的图形,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引导说出: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板书)。

师:再次轻轻打开手中的图形,你看见了什么?

生答中间有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小结:画在中间、画直、画虚线。

三、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师:同学们画的很用心,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要给你们一个任务,有信心完成吗?我们一起去轴对称图形博物馆看看吧。

1、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简单的图形,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数字。

(3)小组合作说说字母和汉字。

(4)平面图形。

2、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课即将要结束了,你想和老师说什么吗?

老师非常开心能和大家一起上课!

五、图片欣赏。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轴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更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图片。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对称轴。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七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八

1、了解、认识、感知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的本质。

2、通过探索掌握平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讨论、探究、归纳的过程,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直观感受平移这种现象,理解平移是在做直线运动。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移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观察操作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推拉式的黑板。

六、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在商场和游乐园的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三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图片的三个物体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出示情境图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这三个物体都在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大小、形状、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做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也是平移吗?(学生根据刚才的所学思考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举例:拉抽屉、坐公园里的滑滑梯、电动伸缩门、电动推拉门等等这些物体的运动都属于平移。

大家真的很善于观察,知道的课外知识真多。老师相信大家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那么,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小结: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看看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形象,举例说明。

八、板书设计。

平移。

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九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

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一头大象重4()。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课桌面的宽是35()。

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一条跳绳长300()。

文具盒厚度约为19()。

粉笔长75()。

课桌高约65()。

一栋楼高约20()。

黑板宽约25()。

爸爸的身高约是17()。

小红每分钟跑200()。

二、实际应用。

1、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叠在一起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张师傅在包装纸箱时,把一根4米长的包装绳平均分成8段,每段包装绳长多少分米?

3、有10头猪,平均每头重150千克,10共重多少千克?比1吨多多少千克?

4、小金一年级时的身高是89厘米,现在的身高是135厘米,小金长高了多少厘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十

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体现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文章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学情分析: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深入体会母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文中母亲和儿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扣题质疑。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桌解决生字词。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4、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为妈妈包花边饺子。)。

5、自读课文,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妈妈喜欢包饺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妈妈给“我们”包花边饺子。

第三自然段:(4~6自然段):“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2.交流后出示课件: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

在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指导朗读。(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四、研读课文,亲情回报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3)“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绝不让其他人沾手。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4)妈妈的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如: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等句子。)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还是从“花招”入手,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引领学生体验我利用妈妈教会我包的花边饺子报答了无私的母爱,再次认识文中的“花边饺子”的内涵:爱的象征。]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幸福时光中的糖馅水饺,倾注着赤子报恩的深情。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相隔数十年的两种水饺,用“情感”之线编织在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最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学完了《花边饺子》这篇课文,你们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感情在涌动呢?请你们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你们的心声吧!作业设计1读课文,找出并摘抄自己喜爱的词语。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十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518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