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1:33:1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4 11:33:16     小编:紫薇儿

教案应该符合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教案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解形变的概念,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第三节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二

一、复习。

二、定量认识滑轮。

杠杆平衡条件特点。

f1l1=f2l2定滑轮:f=g能改变动力方向不省力二、定性认识滑轮动滑轮:f=1/2(g物+g滑轮)。

滑轮的分类不能改变动力方向可省力费距离动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四、运用。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跟被拉动滑轮组。

物体一起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三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四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

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49页练习3-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五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的明显,能够直接看到;有的很不明显,不能直接看到,只有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观察到.例如,用手按下玻璃瓶时,我们看不到玻璃瓶的形变,但用手按压图12.2-4中装满水的玻璃瓶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时,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样我们就察觉到了瓶子在受到按压时发生了形变.

实验时,最好选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大玻璃瓶,可使实验更有趣.当沿椭圆的短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小,可以看到细管中水面上升,松开手则水面降回原处.当沿椭圆的长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大,看到的现象恰与前面相反.

轻按桌面时,由于坚硬物体的微小弹性形变不容易看到,因此可以用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将微小形变“放大”到可以直接看出来,如右图.

在一张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线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只要用力压桌面,镜子就要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倾斜.由于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有明显的移动,而把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

2.略。

3.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渗透学科间的交叉.

4.略。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六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前面介绍形变的部分。

通过观看视频,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e),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动手做一做,然后讨论。

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

(2)将0.5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将0.5n、1n、1.5n、2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

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后面介绍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我们知道了弹性,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七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性。

3.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

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八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瓦(w)、千瓦(kw)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8b13扬程12.7m。

流量270m3/h允许吸上真空高度5m。

轴功率11.3kw转速1450r/min。

配套功率17kw效率83%。

出厂编号重量11kg。

水泵厂出厂日期年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九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1j=1nom。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小结。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1牛·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活动

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小组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一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二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五.小结,练习(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三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五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1、复习。

(答略)。

1题。

u=ir。

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r1、r2进行比较。

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i1=u1/r1,i2=u2/r2,i=u/r,

i=i1+i2,

u/r=u1/r1+u2/r2。

u=u1=u2,

1/r=1/r1+1/r2。

(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3)练习。

1:请学生回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回答略)。

nr=r'/n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

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

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已知、求、解和答。

(过程略)。

答:(略)。

i1/i2=r2/r1。〉。

4、小结。

5、布置作业。

1、2;本章末习题9、10。

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四)说明。

1、关于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教学大纲上未做要求,建议对基础较差的班级不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

2、在课时安排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一节复习题。总结第4—8章所学内容,并做适当的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篇十七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486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