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散文朗诵 经典散文故乡(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1:10:06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 经典散文故乡(实用13篇)
时间:2023-12-14 11:10:06     小编:影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一

青石桥,黄梅雨;孤窗寒,山阶斜。

黄梅时节,细雨殷勤,独倚在窗台,聆听风雨吹过。这雨,绵绵无期地漫过春夜,散入风中,涨满村舍间零落的池塘。湿润的寒风,吹起心中阵阵的离愁,思绪便在此刻逸散。漫天的雨丝模糊了时日的足迹,视线就像一盏摇曳的烛光,踟蹰在飘雨的苍穹,却划不破垂雨的天幕。伸手探过窗台,轻掬那飘飞的雨丝,就像聚拢一腔透明的离愁。

行人匆匆的足迹磨平了石桥密致的凹凸,如丝的细雨就如镜面平展其上。石桥两侧鳞鳞的斑纹也收敛了昔日的幽暗,聚集着雨丝的光亮。点点的雨珠缠绵在石桥的边缘,悄无声息地滑入浅溪中,杳然而去。几株青翠的溪梅向着竹梢稀处,伸向石桥的另一端。青黄相间的梅子挂满婆娑的枝条,细致的叶片交叠在湿漉的雨汁中;雨丝滑过青绿的叶片,缓缓地凝聚,聚到梅子的最尖处,滴落,渗入故乡的土壤。

是雨丝的漫过涤净了梅子的青绿?是圈圈的雨水划出了梅子圈圈的黄晕?此刻却只愿心似梅子,也有被成熟的色泽爬满的时候。

离愁正浓,梅雨正潇,回首梅雨浓尽处,应是故乡。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二

每个人都拥有值得用一生的情感去热爱和眷念的故乡,一个人生命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不会忘记那片生养自己的故土。

一、曾今两次搬家

我的故乡坐落在省城北面40多公里的老206国道路边,记得小时侯妈妈给外地舅舅寄信的地址是这样写的:长丰县吴山人民公社王楼生产大队弯塘生产小队,即现在的吴山镇王楼村弯塘村民组。

弯塘村民组有两个自然村庄,一个叫王小郢,一个叫弯塘面。

几年前,农村进行土地整合,离公路较远的王小郢住户全部搬迁到了弯塘面沿公路两边定居了,原有的王小郢被夷为了平地,上面种上了庄稼。所以现在回老家,只能看到弯塘面,而没有了王小郢的踪迹。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前,我家一直住在王小郢,和姑妈家做邻居。姑父在合肥教书,经常礼拜天骑自行车来家。姑妈家表姐大我一岁,我们每天一起上学、玩耍。王小郢杂姓较多,以王姓人家为主,我们李姓的主要居住在弯塘面。我母亲是外乡人,父亲也在外地教书,不过学校没姑父的远,也不会骑车。好像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我家的房子让给了二叔家,重新在弯塘面爷爷家的老宅旁边建了新房。

住到弯塘面后,四奶奶家的.小老姑小芹也比我打一岁,我们也是同学,从此我便天天跟着小芹一起上学、玩耍。虽然比我大一辈分,但那时她一直是我很好的同学和玩伴。后来她嫁到了邻村,很少再有见面机会,这次见到了小老姑,已是当奶奶的老大妈了。

我家在弯塘面前后住了七年,度过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少年时光,直到我在省城读书的第二年,全家才搬到父亲工作的学校,而弯塘面的老房子又再一次让给了二叔家。

二、二婶,一路走好

二叔比我父亲小十岁,二婶今年还不到七十,没想到刚过元旦,二婶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了。

二叔、姑妈和我家,同在一个生产队,每家都是三男一女四个孩子,因孩子多收入低,六七十年代里,二叔二婶、姑妈、母亲为了挣工分起早贪黑在生产队里劳动干活。二叔家虽然多一个劳动力,因为家里没拿薪金的,所以日子过得也很艰苦。

记忆中二婶年轻时候做事干净利索、勤劳俭朴。大包干后,二叔二婶甩开膀子一番大干,在村子里率先致富盖起了二层小楼。我母亲和姑妈虽然因缺少男劳力受了不少苦,但很快苦尽甘来,因中教五级教师家属可转户口,她们前后都脱离了土地。

这几年二叔家三个堂弟开公司的、做装潢的,眼看日子越来越好了,孙子们也都大了,二叔二婶也该享享福了,不料二婶前几年患的类风湿病年冬突然加重,虽经几次住院,多方医治,却仍无回天之力。

那几天二叔一直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每当我们安慰他时,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二婶累了一辈子却没享到福啊!

是的,二婶的突然离去,我们做晚辈的也都十分悲痛。

三、大井的故事

辛劳一生的二婶长眠在王小郢搬迁后复垦的一块麦田地里,这里是二叔家原先的老宅基地,现在的承包地,麦子还是二婶和二叔秋天亲自播种的。

麦田西边不到五六十米处有一口老井,上小学的头几年天天从井边路过,当年这儿是王小郢最热闹的地方,两个村庄的人都依赖这口水井生活。井水冬暖夏凉,郢中的人家几乎天天都用井水洗衣洗菜,用过的水自然流淌到井口南面的一条水沟里,可以浇灌旁边的菜地。

原来水井旁有个高高的土堆,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如今却早已无了踪影。井口上面井字形的四块条石,现在还剩下一块。记得小时候我们在土堆上玩过瘾后就到井口上玩。井挖得很深,水面也很深,我们就经常往井里扔小石子,然后同小伙伴们趴在井口往下面看,等着听石子落水后“咚”的声响,观看溅起的水纹把我们一个个的小脑袋来回晃荡,直到又重新恢复。

不过这样开心的玩耍,后来被我的一个大胆的举动给彻底封杀了。少年时我很调皮,胆子也大,有一次和小伙伴们打赌,看谁敢用两手支撑在井口石头上,把身子悬在井里面。有点类似后来中学里双手支撑在双杆上的姿势,只不过身下是几十米深的井水而已,打赌的结果是我和比我大一岁的小伙伴两人赢了,而回家后我们两也受到了同样礼遇,都被大人狠狠地体罚一顿,而最严重的结果是从此以后谁家的孩子再也不准去井边玩耍了。

后来我家搬到了弯塘面,离大井的距离也远了,上学也不需要从井边经过了,感觉有两三年都未曾去过打井那儿了。

不过,随着年龄的长大,我和弟弟开始尝试着到大井里提水抬水。那时刚上初中,弟弟读三四年级的样子。我们用小桶把水提上来再往大桶里倒,兄弟两抬着一桶水到家往往只剩下大半桶水了。有一天傍晚放学后,我和弟弟又去抬水,由于井绳没栓好,小桶不慎掉到井里了。因为以前被大人惩罚过,我再也不敢逞能自己来捞水桶。等到天快黑了,有大人来挑水了,才帮忙用桶钩捞起我们的小水桶,并帮我们直接提了一大桶水。我和弟弟这才垂头丧气地抬着一大桶水慢悠悠地离开了夜幕下的大井边。

如今早已废弃的井里,还能看到清澈的井水,井里面原先的井砖也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砖缝里仍然长着许多七叶草,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可以治疗蛇伤。抚摸着井口的石头,看着依然可以照镜子的井水,再回想着当年的生活景象,感觉这次回到故乡,不仅是一次参加长辈的葬礼,也是一次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寻。

四、姑父的自行车

这次回老家总共呆了三天,除了正事,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许多久违的长辈、亲友和儿时的伙伴,其中姑父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位长辈之一。小时候,我家和姑妈家做邻居,姑父在合肥教书,经常礼拜天骑着自行车来家。以前常听姑父讲,从合肥骑到吴山一共有十八个大坡很辛苦,可那时我们觉得骑车是个很快活的事情,心里一直盼望着早点长大,能有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在农村还很稀少,除了公社的邮递员能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一个大队也没一辆自行车。

那时姑父的自行车就经常停放在我家门口,可惜那时我还不会骑,不过叔叔们大多都会骑。因为姑父脾气好,他每次骑车一到家叔叔们就抢着学车、骑车,有好几次姑父准备骑车上班了,才发现车子被摔坏了。

不过有一次姑父还是发了不小的火,据姑父回忆,有一天他从合肥回来,在离家还有四五里路的时候,遇到二叔和一个小叔抬着一口水缸往家走,就下了车打招呼。小叔见到自行车,就央求姑父给他过一下骑车瘾,谁知这个小叔特调皮,直接把车骑回家不回来了,害得本来已骑车劳累的姑父又帮他抬了几里路的大水缸。

这次在老家相聚,姑父还是愤愤不平地当着这位叔叔的面提起几十年前的这件窝心的往事呢。

我是在读初中以后才学会骑车的。不过没多久姑妈家搬走了,我就很少再能骑到自行车了。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二叔和同村人买了二手加重自行车搞长途贩运,我才又有了骑车的机会。

记得最过瘾的一次骑车是为村里通电买东西,好像是一九七八年暑假期间,大队部的电线终于拉到我们生产队了,可电线通到村里不到一半,电线和陶瓷夹板就都不够了。二叔上午骑车跑到吴山没买到,回来就让我骑车再到下塘集看看能否买到。一听让我骑车去买东西,当时特别激动。一是急切希望装好电线点上电灯,再就是又可过一次骑车瘾了。

从家里到下塘集,来回近五十公里。那时年少气盛,也不知什么叫累,前后三个小时就办好事骑车到家了。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就是今天骑着高级的山地车去办那件事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家乡已经今非昔比了,变得都几乎难以辨认了,但童年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可爱的亲人们,连同那口深井,都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三

梦回故乡。离开故乡多年了。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频频回故乡。

梦回故乡,古风悠悠。我的故乡是一个古村落。一曲悠久的叙事曲古老而年轻:数百年间,魏氏耕读的土地,古老的故事与缠绵的曲子相应和,锅碗瓢盆交响曲回响在家家户户。古老的街道悠长,从家谱的字里行间时不时走出乡贤,一路走来,跫音悦耳。翻开家谱,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如椽如柱,时光的纬编悠长,岁月的链扣闪光。

梦回故乡,寻根问祖,被一缕源头的风唤醒本真。梦见故乡的亲人,走过四季轮回、大地循环;从那镌刻在心中的家谱上读懂乾坤:太阳的源头垂爱,在植物上落脚,最后,收束在农人的锄头上;从节气里寻到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田园诗篇。她承载着麦香谷黄,引导着蛙鸣蝉唱;她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出蜜甜酒香;她浸润着淳朴农人的丰收之梦,也润泽着知性文人的华美诗章。

梦回故乡。故乡是流香的宴,是酣醇的酒。故乡是朴素的,大地袒露着顺应四季而蓬勃或凋敝,谷仓张开着等待节气来填满粮食;故乡是浪漫的,谚语音韵婉转,仄起平收,是一首首民间的诗歌,在传唱中将美和善传递。故乡是柴米饱满琼浆溢芳,滋润着绵长而实在的日子;故乡是芬芳的花朵,被人们过成节日,装扮着有梦的日子。故乡是严肃谨慎的家史,在魏氏族谱的血脉中传承;故乡是平平仄仄的诗行,在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季风四野吟唱。

梦回故乡,春风又回头。故乡是时光的碑刻,心中的花朵。并肩毗连的老房子,在古老土地的怀抱里沉静地矗立。那些洁净如洗的砖瓦,在日月俯视下传响着诗的韵律。多么令人高兴啊,纷至沓来的游人的脚步声和谈笑声。这是人们发自心灵的对于人类文明的赞美与呼唤。眼前的风景摇曳生姿,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创造时刻在动人地歌唱。

梦回故乡,会发现故乡的美。故乡有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映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绿了杨柳红了芙蓉;故乡有韵律之美,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薄,四季交替炎凉对接,世间更迭,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故乡有朴素之美,泥土芬芳,那是百姓的烟火日子,那是北雁南飞春红秋黄的'风景。梦回故乡,我的血脉更蓬勃,我的骨头更坚硬,我的精神更昂扬,我的家族、我的基因、我们的灿烂历史,被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四

从故乡走出去的是肉体,留下的是灵魂。——题记

作者:冬天小雨

故乡的风,如同母亲温暖、温柔的手,一下一下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拂去了我们心中的不快、孤苦、无奈,抚慰了我们幼小的心灵,抚慰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抚慰着我们在小村里逍遥自在地长大。

故乡的风是温柔的。阳春三月里,吹面不寒,催促百花吐艳,催促万物蓬勃,迎来了春天,更吹进了人们的心里。“杨花落尽秭归啼”。春天里的杨絮、柳絮被风吹得如蝶、如雪,伴随着布谷鸟的声声啼叫,满天灵性地飞舞着,飘飘洒洒,就是不肯落在大地上。榆钱挂满在枝头上,招摇地俏丽着,诱惑着不懂风情的春天,摇动着一串串的幸福,引得孩子大人们投去渴望的目光。草芽率先顶破了冻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漫绿了我们的眼睛,向人们郑重地昭示着生命的顽强与伟大。“玫瑰一笑暗香来”、“丁香吐蕊十里香”。那一簇簇的玫瑰花、丁香花也不甘落后,次第打开花苞,鲜艳艳地开放了。花开了,在小暖风的微微吹拂下,花香就长了翅膀、长了灵动的眼睛,窈窕地飞腾了,漫步在农户房屋的里外,院子的里外,还有村庄的里外。来到村庄,我们就走进了翠绿的.世界,就走进了馨香的世界,完全浸泡在故乡的馨香里。此刻,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我那乡村啊,真的是香村、香村啊!”

故乡的风是亲和的。透过那风的吹拂,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小村里,老少爷们你帮我扶,大事小情有人张罗,红白喜事办得周全,盖房上梁人声鼎沸,大伯、大娘、老婶子、小哥、老妹子、大侄子叫得特殊亲切,真是家家互相帮助,户户亲如一家,人人热情相待,一家有难大家帮,一家有喜大家欢,大团结的乡情氛围相当浓厚,弥漫着整个乡村。所有这些,都是和谐和睦的民风,都是朴善敦厚的民风。

故乡的风有时也是疯狂的。那时,我们多想停止狂风的脚步,却被狂风嬉笑着无情地拽走了,拽得东倒西晃,就是不肯停下脚步。呼呼作响的大北风、大南风,扯天连地凶猛地刮着,刮黄澄了天,刮混沌了地,也刮出了故乡的大气、粗犷、豪放的性格,有时还让我们听到了小村贫困、落后等等沉重的喘息,以及艰辛、苦熬、无奈的低吟。尽管如此,可那风啊,就是没有刮歪故乡人们的身子、没有刮垮人们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时代的烙印,躲不过,绕不开,我们就得无谓地、勇敢地面对。

故乡的风,是苍天恩赐的美酒,我们就应该坦然地、欣喜地跪地接受。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五

前几天,微信圈里忽然收到一条信息,说是故乡要拆迁了。

我和老头第二天就赶急赶忙回到故乡,不用我打听,邻居就告诉了我这事,通知我到上面办理各种拆迁的协议。

故乡的老屋,留在那里其实早己失去了它的居住功能。好几次人们要向我租借,但我总是舍不得。我会抽时间回到老屋打理,虽说这是很费神费力的活,但心中还是念念不忘老屋的好。这里有我童年的`梦,这里见证了我坎坷的爱情,在外拚博身心俱疲时,也只有这窝让我倦鸟归巢疗伤。

晚年虽然成了大城市的居民,但每年的祭祖我总是要在这里举行。

每逢这种日子,七大姑八大姨,平时不来往的亲戚,自会在这个时候来了。乡下的小楼里那天会多出好多人来,人们巴巴地等着我张罗操持一切祭祖仪式。

我每次祭祖的菜肴总会弄十八样,亲戚有告诉我只要四样就可以了,我说:老祖宗一年才来吃一顿饭,这顿饭我就必须尽量弄好点。

十八碗大菜被装在高脚盆子低脚碗中,层层叠叠,摆好菜,给各位老祖斟酒,酒过三巡,后面就是给老祖宗们添饭,过了会儿,是磕头的仪式,磕头自然是按照辈分次序来的。

熊熊的火苗,袅袅的青烟中,我的心里满是祈祷,祈愿各位老祖在天安好!

今年的祭祖时,我手里重复做着以往的一切,但心里想,明年的祭祖我让老祖宗们到那里呢?祖宗们,故乡要拆迁了,等一切安定好以后我会在爹爹的坟上通知你们再到那里聚会。

呜呼!虽然深知一切皆属虚无,但这样一告,心念己了。

以后要见故乡,只能是梦里重游了!

望一眼故乡的云,心中满是酸涩。

看一眼故乡的人,明年何处找你们?

我只觉得心好疼,好疼……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六

事实上,我只需花一点钱,坐不到四十小时的车,就回到故乡了。

但我一直没有,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倒不是为了所谓的理想在外打拼,而实在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这期间从故土到异域,从春天到秋天,我就这样一直在行走,我的生命就像踩踏在一条虹桥之上,维系在故土和异域的两端。

前几天在潘漠华的《离家》中读到一段话,他说:亲情是一张网,一张缜密的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过这张网的束缚。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心底的故乡总是长满太多牵绊的滕蔓,人一辈子往往就会因这张网而耗费一生的精力。我有时候甚至就在深夜的梦里,很明确的看到故乡那广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上那漂浮的云朵,我还在正在拔节的庄稼的枝头看到唱歌的小鸟,它“唧唧”的叫声如同亲人殷切的呼唤,让我往往在异乡的梦中满面泪痕。

我想任何一个哲人都难以拿出绝好的理由让我信服:在他乡的水土中生活却老是做着故乡的梦。梦里的一山一石总是带着故乡的温度,梦里的一草一木总是带着故乡的色彩,就连在他乡给我恩惠给我感动的人都总是带着故乡亲人的体香。其实我的故乡只不过如一片绿色的叶子静静的躺在季节的深处,没有我所在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但故乡的山水却赐予了我安身立命的好修养和好性情,让我在绚丽和繁华中始终保持笃定和朴实的.情怀。因为我的心中永远铺展着一幅完美的田园山水画卷:柳树发芽的“咝咝”声顺着我童年的足迹延伸,秧垅间“呱呱”的蛙声在深夜敲醒我少年的忧郁,“哞哞”的牛叫在黄昏驮起我青春的遐想。远处朦朦的山野传来的“杭育杭育”声想必是父亲挑着收获的庄稼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呢?站在门口撒米喂鸡的情景还重复着她那几十年不变的动作吗——将撒完鸡食的手捋起腰间的围布轻轻搓揉。

这些情景都成为滋养我心灵的养分,让我在他乡漂泊的心永远保持水淋林的状态。故此使我有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因为在我心中有一个用不干涸的梦想:我要努力工作,积聚更多的财富去改变故乡的模样。其实这些年走出故乡的人太多,但我想每个人大致都会做着相同的梦的,同时在每个人心中都怀着相同的梦想。而这样一来故乡是不是承载了太多的牵挂,原本平静的故乡是不是就有些不安宁了。就像我在深夜了还依然以一段文字来陈述对故乡的依恋,若如此,我也就不写了,就以一颗虔诚的心对故乡的打扰致以深深的歉意。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七

我站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每当面对眼前那一望无际的绿浪滚滚的稻田、麦地时,我便会想到故乡的海。

故乡的海叫黄海,我的家就在黄海之滨,南行十里便是碧波荡漾一望无涯的大海,当地人称为南海。村西一里之遥,便是一片广大的海滩,称为西滩。不知从何年何月起,西滩被辟为一片片晒盐的盐池,盐民们大都是我们那个叫“慈家滩村”的人,因此,小时外村的孩子见了我们总说一句顺口溜:“慈家滩,门朝南,出来个小孩会晒盐。”这是好听的,不好听的就把“小孩”变成了“小鳖”了。

因为临近大海,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不少有关大海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母亲讲的关于一条大鱼的真实故事。

母亲说,她当姑娘时,一年夏天,她和姐妹们正在树荫下绣花,忽见一里之外的海面上,有一只船帆徐徐倒下,姐妹们惊慌地喊叫起来:不好啦!不好啦!有渔船翻啦!于是,村里知道信儿的人,都拼命地向海边跑,去看个究竟。到海边一看,哪里是翻了船?原来是一条几千斤重的大鱼,临搁浅在沙滩时,其尾鳍高高扬起,然后无奈地落下,远看似船帆倒地。

母亲说,那条不知道名字的大鱼,两只眼晴都没有了,只留下两个笸箩大的黑洞,很是吓人。人们都说,这一定是条犯了罪的鱼,受到龙王的惩罚,被抠掉双眼才搁浅在海滩。

那条鱼是东边长会口村的两只渔船在海里发现的,一直跟踪到姥姥的寨东村的海边才搁浅的。寨东村的人赶到海边时,张会口村的渔民,已象征性的在大鱼身上揽了几道绳子,证明这鱼是他们先发现的,应归他们所有。可寨东村的人不干了,说这条鱼是自动来到我们的海边,非他人所为,当然是我们的财产了。两方争执不下,寨东村的人越来越多,仗着人多势重,就有人带头动手割起鱼肉来。于是,寨东村的人都跑回村,拿着菜刀斧子,一齐奔来,把那条大鱼围个水泄不通,砍的砍,割的割,忙得不亦乐乎。长会口的渔民,阻拦不住,看看再不下手,连一片鱼鳞也捞不着了,忙跑回船上,拿来家什,挤进人群,也抢割起来。

母亲说,刚开始割肉时那条鱼还活着,不断发出瘆人的哼叫声。可红了眼的人们哪管这些,不但肉被割走,最后连脊锥骨都没有剩下。到我长大些,在寨东村好多家,我都看到了用那条大鱼的脊锥骨做成的坐墩,已被磨得溜光铮亮。前些年我还查阅了《文登市志》,想找到大鱼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这鱼的名称,可惜这么一件奇事大事,在这部史志里没有记载。凭直觉,我认为那条大鱼应该是鲸鱼类。

在海边居住的孩子,都有赶海的记忆。赶海,就是趁大海退潮之际,在裸露出的海滩上抠蛤蜊,拾海螺等。我记忆中的最初赶海,是跟随表哥和我哥去南海拾海蜇。那时的秋季,海蜇特别多,上潮时随海水而来,退潮时随海水而去。可有的`海蜇退潮时漂漂荡荡退走不及,就被搁浅在海滩上了,成为赶海者的拣拾之物。那天我们三个孩子,各挎一只柳条筐,来到退潮后的海滩上,分散开来寻找落下的海蜇。不大一会儿我就发现了一只磨盘大的海蜇,我们三个人也拿不完。我举目寻找我的两位哥哥,可海滩上那么多人,已分不清哪是我的哥哥了。我只好掐下海蜇的一角,装进筐里,人小我也实在拿不了许多。我挎着筐慢慢地向回走着,等两位哥哥回来走到我的跟前时,表哥看了我筐里的海蜇说,你咋拣了个“沙子”?我说什么沙子,这不是海蜇吗?表哥告诉我我才知道,海蜇分“面蜇”和“沙蜇”。面海蜇纯白色,个头小,表面是光滑的,含水量少,是优质品种;沙子蜇青蓝色,个头大,最大的有碾盘大,表面像撒了一把沙子似的不光滑,含水量极大,是劣质品种。我看两位哥哥的筐里,果然都是纯白的“面蜇”,可已走出这么远了,我只好将“沙蜇”挎回家了。

到我十五六岁时,我还趁涨潮赶海抓过一次活海蜇。抓活海蜇需备两样工具,一个是钩杆,就是用一根长木杆,顶部处用一拃多长的细木棍做成倒钩,用作钩海蜇之用;另一个是织一个大网兜,兜口的网眼用一根绳穿过,形成一个绳套,绳套斜套在下海人肩膀上,网兜拖在水里,用来装抓住的海蜇。

抓海蜇要脱去下衣下到海里,随着涨潮搜索海哲的身影。海蜇身体半圆形,上面有伞状部分,在海水里像一口倒扣的小锅,随水漂来。发展海蜇时,要静静等待,切忌急燥,人一走动,海蜇会立刻沉下水去,半天也不肯出来。要等到海蜇在你的钩程之内,才悄悄举起钩杆,对准海蜇,用力刨下,把钩住的海蜇拖到身边,用手插进蜇体内,掐掉蜇头(那时抓海蜇不要蜇头),然后把海蜇皮装进网兜内,再去搜寻另一只海蜇。

那次抓海蜇,我收获颇丰,共抓了11只,推回来小半车。

我小时候最多的是“赶小海”,就是就近在村西的西滩赶海。西滩不是沙质海滩,而是结构紧密不易渗水的泥质海滩,所以才适合晒盐。西滩有一条直通大海的港渠,涨潮时充满了海水,落潮后便只有穿村而过的一条小河的涓涓细流。大渠的作用是涨潮时引来海水晒盐,另外是一条交通渠道。过去交通不便,盐场晒出的咸盐,大多由帆船装载,涨潮时通过港渠进海,然后走水路运往全国各地。同时,港渠也是各种海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如两岸有密密麻麻的各种滩蟹的洞穴,渠底有多种蛤蜊,坡岸有蚶子、蚬等等。这些都是小时我们赶小海的索取的对象。

摸蛤蜊,要走到港渠接近大海的地方才多,拿着筐在渠底的烂泥中摸,较大的有面蛤、花蛤等。最多的是一种乳白色像花生米大小的“选蛤”,摸这种小蛤不能像摸大蛤一样一个个摸,那一潮也摸不了多少。要连渠底的稀泥一起扒进筐里,在海水里不住晃动洗涮,稀泥随水流出,筐里就剩下“选蛤”了,倒在岸边堆放,然后再扒再洗。这种蛤虽小,但其味道鲜美,拿回家来洗净,煮熟,汤可做菜,小蛤盛出,闲来无事,一边唠着嗑,一边扒蛤吃,在那时很贫困的农村,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倘若要获取蛤肉,将煮熟的“选蛤”拿一部分盛在笊篱内,在煮蛤的汤锅里不住地旋转,煮熟张口的小蛤,就把肉“吐”了出来,蛤壳被旋到锅里去。用获取的蛤肉和原汤做打卤面,那是最美的饭食。

而我最喜欢的是“掏滩蟹”。滩蟹不仅港渠里有,晒盐用作储存海水的壕沟里到处都是。天暖时掏滩蟹,男孩都把上下衣脱个溜光,一个个“光肉子”手提布袋,滚爬在泥塘里,找准蟹洞,伸手进去掏蟹。品质最好的滩蟹叫“石夹楞子”,但这种滩蟹取之不易,因为它的洞都直打在离渠底较远的两岸滩地上,这里土质硬,要把铜钱大小的洞,扩大到胳膊能伸进去很不容易,有时还得到沟底搿水做润化剂,方能扩开。而且这种蟹打洞又深,有的把整个胳膊伸进去,还是够不着。品质最差的是一种腿上长毛的“毛蟹”,取得也最方便,它的洞都斜打在渠底部的斜坡上,洞浅泥软,几乎是伸手可得。滩蟹春、秋较肥,当地有民谣说:“稻子黄了梢,蟹子半拉膘”。当然最肥是冬季,但得来更是不容易,天寒地冻无法掏蟹,只能是挖、钩,那是小孩子很难操作的。冬季滩蟹不出窝,而且全都用泥巴把洞口封死,挖蟹时只能凭它在洞的四周留下的如芝麻粒般的脚印判断。找准方位后,先用铁锹挖开,蟹洞便露出来了,然后用一种专用工具——蟹钩,探进洞内,只要碰到洞底的滩蟹,便迅速提钩,那只滩蟹便皮毛未伤的随钩出来了。原来不是钩出来的,而是滩蟹的螯,钳住铁钩被带出来的,当然这需要极有挖蟹经验的老手才行。没有经验的人钩一只滩蟹,得费好大力,等把蟹钩出来一看,已是腿脚不全的残废了。

夏季的滩蟹瘦成了一把骨头,得来都被家人用碾子压细,盐制成蟹酱,省了买虾酱的钱。

我20刚出头就离开故乡,来到了北大荒,可时时还记挂着故乡的海。42年后的春暖花开之际,我重新回到故乡,不顾年老体衰,又到南海去赶过一次海。我惊奇的发现,现在故乡的海,给她沿岸的人民带来了那么多的福祉,就拿我所在的泽库镇来说,全镇拥有海岸线长37.84公里,所有能够利用的滩涂,都辟为海产养殖场,年渔业收入22.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8.5%,使泽库镇成为全文登市最富有的镇。

当然我还知道,地球上维持生命的氧气,90%产生于海洋,整个天气体系变化的动力也是海洋。海洋对地球上的维持生命系统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又是一座尚未打开的宝库。有资料表明,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不如远离地球24万英里的月球所知道的多。因此海洋的深海,是尚待探索的最后一个领域。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打开海洋这座宝库为时不会太远。那时我故乡的海,定会给她沿岸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八

提及故乡的旧事,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不为什么,就故乡的那些事而已。我的心不再空虚。

好了,我已经准备了一杯浓茶,提醒今夜。

夜凉了。茶凉了,自己续上。这是难得的清静。如诗如画的境界。

时光,在跑道上跑得真快哦!如果我的年龄,一年算一圈的话,那你就在这个世界里,完完整整地跑了三十五圈了。我的记性真差,记不住你的忽悠。在今夜,我点着手指头,拼命地掐,才记忆犹新。

太阳起起落落,在故乡的山头上,仿佛就是在父亲背脊梁爬上滑下。也在跟着季节走。它的温度灼热了那件满是泥土印痕的衣服,汗水淋湿了。庄稼感动得无话可说,一切尽在无言之中,都一个劲地长齐、长高。以一种绿,表达最直接的心意。往后,便镶嵌入秋天的图景,以饱满的情,来回报朴实的故土,老实的父亲。在故乡,能读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版本。

月亮深了,又浅了。那种柔情的月光,和着夜风吹拂,池塘的水也会皱起微波。屋角里的那只蟋蟀,在唱了一段情歌之后,点数着女友姗姗而来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它是最了解我的,总学着我的模样。也代替我,心有灵犀一点通。

故乡的白天与黑夜相连着。我的童年就在其中穿过。

那时,我家不算很穷。一个月能吃上一次猪肉。总比邻居两个月吃一次肉好多了。有肉吃,自然是一件盖住嘴偷笑的事情。有时候,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常常弄几个“三步跳”。或者伸手向着天空,大喊我要飞。现在,想起觉得幼稚。那时那地那种心情是不可比拟的。

那些苦日子里。小孩的我,也爱思考。总想找些能吃的,好吃的。

每当下午放学回来。囫囵吞枣似地喝两碗稀饭。碗筷一放,手拿一把捞鱼具,一个篓子。飞快奔向屋前的那条小河。沿着河边,跟着河水而下,走到那段落差大的山崖为止。匆匆地卷起裤脚,一只手把捞鱼具放在下水口,一只脚在捞鱼具的上方搅动,水中的小鱼,受到惊动,顺水而下,往往就进入了捞鱼具。赶紧把捞鱼具往上提,哗啦哗啦的流出了水。小鱼聚集在渔具的底部。小鱼就在捞鱼具里蹦跳,最后,精疲力竭,也懒得跳了。等待着被放进鱼篓里。

太阳渐渐地西下。照着小鱼白白的肚子,它们想哭。我却想笑。在那饥饿的日子里,我也没有那种放生的欲望。

我依然继续打捞。争取时间,打捞更长的河段。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家。我逆水而上,抛下一条长长的河流,和一河流的.浊水。在料定的时间内,能够赶到约定的位置,一般也有一大碗的小鱼了。

一股劲往家里冲。因为家里的烟囱冒烟了。大概,饭已经做好了。就等做下饭的菜了。往往也是亲自下厨,煎出香香的小鱼干。晚饭,其乐无穷。

另一条菜篮子的途径。便是捕山里的白肚鼠。那时,故乡的山上有很多白肚子的老鼠。身体的毛是黑色的,肚子的毛是白色的。因而取名“白肚鼠”。每逢周五,我就和邻居带着夹鼠器一起上山,寻找老鼠的路。说来,也真是的,“蛇有蛇道,鼠有鼠路”。这一点真不错。找到烂熟的鼠路,是它经常出入的路。在那下坡转平处,安装夹鼠器。老鼠这个精灵,也不是吃素的家伙。也很懂的行家。遇到陌生的景象或现象。便三思而后行。或者,干脆绕道而行。终会避过一劫。让人落空一场。

生活之中,群争群斗,斗智斗勇,适者生存。伤心总是难免的。喜悦也总是难免的。

每当装下夹鼠器,就轻轻地敷上一层干幼土,用一把生树叶轻轻地扫平整。使夹鼠器上的泥土与周边的泥土一致,很难识别出来。就放心回家了。

第二天,天亮了。赶紧进山,取猎物。因为,夜里老鼠一旦踩上了夹鼠器,腿被夹住了,是很痛的。一到天亮,没有了夜的掩护。心里更加害怕,老鼠会拼命地挣扎。扭断了腿,走了。去迟了,往往就让它跑了。捕猎物时,一定要将它击晕,否则会咬人伤人。带回家,烧烤美味啊!你别觉得吃老鼠肉很恶心。山上的野味,是很干净的。与城里的老鼠不一样,是没有经过污染的。放足姜蒜,炒焖,很好吃的咧,可香得很。相信你吃过一次,想起来也会流馋水。

童年也爱玩。

自制独轮木车。那时没有钱买轴承。就在木轮子中间凿一个圆心,穿一根较硬的木,当作轮轴。再用木条钉一个车架,两条扶手。便成了所谓的木车。推着弟弟妹妹到处跑的感觉就是好。有时候,也吸引来很多邻居。他们也想坐车,但他们先得推推我。在村头村尾尽情地奔跑,玩得很开心。

时光匆匆。如梭如箭。不知不觉中,人也渐渐地老了。

回忆起故乡的旧事,苦乐其中。

今天的生活,苦吧?!好了百倍!真的……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九

新一周工作已经过半,这几天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天气,好像咱们也是伦敦人似的。的确,2016年的这个夏季中国大地上绝对大多数地区都有过汛期预警,都有过暴风骤雨。这不,前两天济南市发布了重要天气预报,预计这两天有特大暴雨,而昨日晚上预计的大雨也是到了深夜姗姗来迟。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的洪涝灾害还是比较严重,好多地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期望这些地方能够克服困难,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这天中午我下班骑车回家,在路上,我听见了刺耳的蝉鸣,又听见了连绵不绝的蛙叫,这样的情景只有在大雨过后,天气放晴后才能遇到,他们的叫声让你感到欢愉,因为这是大自然的交响乐,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深夜此刻,外面还是蛙声一片。我想起了小时候做过的趣事:“记得当时跟小伙伴去稻田地里捉青蛙,白天捉青蛙不那么容易,夜晚去田地里捉青蛙个性简单,因为青蛙在夜里遇见手电筒强光照射,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不会逃跑。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之后才明白,青蛙的眼只对移动物体敏感,对静止的物体无用。而夜晚强光使得它的眼睛无法看见强光外的移动物——就如同开车被对面车辆的远光照射眼睛一样,所以它就没有反应,于是就乖乖就擒。

记得当时抓到青蛙以后,我将它们放在一个大水缸中,我以为他们必须活的很久。但是,没过几天青蛙就接二连三地死掉了,养的小动物死掉难免心中有些失落。如今回过头,我在网上查找如何饲养青蛙。发现自我当时的想法真的太幼稚了,尤其是我只给他带给水环境而忽视了它陆地环境的'需求,也就是我忽视了它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

青蛙的饲养方法

1。准备一个通风的水箱子,要分成陆地跟水喔,就是一半是泥沙,一半是水,不然青蛙的皮肤会变得很干燥,甚至会死亡。旁边推荐放水草等植物,这有利于青蛙的栖息。

2。养青蛙要选个好地方,选一个“通风好、采光佳”的场所。这是因为青蛙十分怕热,如果太过闷热,它但是很容易生病或死亡,同时也对饲主比较好。若真的无法避免的话,记得装个抽风扇。青蛙还是需要照照阳光,比较不会生病,切忌不能被阳光直射到。在养青蛙的容器上最好加上一层网纱,防止青蛙跳出来。

3。用来放青蛙食物的容器,选取一个大小适中、深浅适宜的塑胶盆就可了。食盆如果小到仅容一只蛙进去,那你会发现食物常常被特定几只贪吃鬼吃光;反之,太大的食盆则太占空间且看起来就很突兀,若是能够多放几个在不一样的地方,则可让更多的蛙都有机会吃到。

4。青蛙的食物是以活的昆虫为主,例如蛐蛐,死的昆虫喂食时要用一条线在青蛙面前晃一晃,这样它才会进食。

5。如果遇上流水型的青蛙,例如斯文豪氏赤蛙,这时要在饲养的箱子里制作瀑布或者溪流,这样才有利于蛙的生长。

我记得当时乡下好多人晚上出去捉青蛙,一次能捉一麻袋的青蛙,听起来真的太残忍,更残忍的是他们把捉完的青蛙拿回来煮熟当做美味来享用。”

大家都就应明白青蛙是益虫,能够吃害虫,所以大家就应主动保护他,给他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青蛙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未经批准擅自猎捕是违法行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今夜的蛙声这让我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有蛙声农民就有播种的期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青蛙是丰收的象征,它们披着绿衣裳,蹦蹦跳跳的,得到很多人的喜爱。蛙声里充满喜悦、活力,会让你莫名地有田园生活的感觉,蛙声也是祥和安乐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里,我们都能够假想自我与以前的大作家、大文豪同处一样的场景,去体会他们对生活的不一样的视角。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十

有友问及对“背叛”的看法,提笔的时候,就以“over”开始,归于本源的因果简单的关系,因结束的开始而至结束的结果。

在任何人类生活的范围内,都存在维系彼此的某种关系,就个体而言,大到祖国与你的关系,小到亲情,爱情和友情,这其中还有利益甚至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交易的条件彼此对等的话,接受中亦不存在情感的因素,只有欺诈的可能,无所谓的背叛,要上纲上线的话,前提是你既已在环境中,却拿着自身存在的环境作为自己条件的筹码。例如叛国的汉奸之流,骂名千古,殃及后辈。

除了亲情的稳固外,常听到: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们期待真爱,希望可以接近于亲情的稳固,但往往事与愿违,每每用心之后的'结果,是更大的伤害,对自己的,最大的可能从此变得不再信任,甚至抱怨优秀用心他人不可极的自己,为什么总遇到“背叛”,而忽略了对自己的潜在占有欲的剖析和定义。

如果一个个体,各种人生的价值观定位清晰的话,就象九大星系中的一颗,有核心的自转,也便会在短暂的人生旅程里,出现其他的星球与之公转,一个体系,在浩浩的大社会中与其他星系再次公转和谐。明白了此理,你还会问:为什么地球没有“背叛”太阳?!月亮没有“背叛”地球?!如果在系统里,真有了所谓的“背叛”,那太阳系应该不复存在了。而你所想占有的不背叛,如果不是你的定义自己有问题的话,那个背叛的不就是那擦身的流星,管他作甚,反之,在对方的角度上你或许也是那擦身的流星,谁更透彻和觉悟的问题,都在自己的体系内。

有些人看似很豁达,进出系统的自由,就象博客里的圈子,加入再退出算不算背叛?虽然是个极小不起眼的问题,但可以很直接的诠释文中提及的稳固,一个纯粹的爱好的系统,你有且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圈子,圈友,文章,没有利益,没有惩罚,在这样的前提下,都还会出现莫名的可能,加入亦或退出,更何况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的可能。

看清楚自己,爱自己才懂爱别人,也才有可能跟他人互动,展现自己的精彩,没有轻言的交换条件,没有占有的无聊,就像地球从不怀疑太阳发出的能量到底有什么企图,因为那是彼此在系统的真爱,维系自己的原则和大爱。

对于各种借口的所谓用心,就当是那颗不起眼的流星,划过就划过,看到亦或没看到罢了。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十一

如果说故乡是生命的摇篮,那么,童年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词。

我童年的故乡是一个老式的宅子,宅子被大宅沟四面围住,进出宅子必要经过宅门。

小时候的夏日,天要比现在还要热。中午时分,“知了”躲在宅沟沿中的杨柳树上拼命地叫,我和小伙伴们约定出去捕“知了”。

捕“知了”有二种方法。

一种叫粘“知了”,弄一把小麦放嘴里嚼得粉粉碎,然后吐出来,在手里捏成面团,再用水轻轻汰掉面团上松散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叫面筋,面筋很有粘劲,然后用面筋裹在长竹梢上,看到“知了”就悄悄地将竹梢伸过去,粘住了“知了”就赶紧抽回竹杆捉“知了”,但这个方法不如扣“知了”来得好。

扣“知了”拿出一根粗约四毫米的铅丝,先将铅丝掰成碗口大的圆圈,然后再把铅丝圈牢牢梆在长竹梢上,再将透明的塑料袋的口缝在铅丝圈上。这是最理想的扣“知了”工具,几乎一扣一个准,为什么?主要是透明的塑料袋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让“知了”失明。

还有一桩开心事,就是在宅沟里采紫菱角。

家的后面就是水桥,从家里拖一只洗澡用的大木盆,从水桥上把木盆缓缓放入宅沟里,宅沟里满沟都是紫菱的叶子,老辈人说,这菱角叶子只要听到惊雷会一叶中一下子长出七叶来。想想也是,不然不久前还稀稀落落的几枝藤叶,一场雷雨后竟铺满了一沟。

将大木盆放到水里,然后人慢慢站到木盆里,用竹棍拨开菱角叶,再捞附近的菱藤翻过来,菱藤下面总会有好几只菱角。成熟了的菱角很硬,摘下来煮熟了吃,真是一种美味。嫩菱角剥开来,那白色的棱肉放嘴里一嚼,嫩嫩的,有点甜,稍微有点涩。那种独特的味道,至今都让我怀念。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公社在宅子大场心上放电影了。太阳还在天上,宅子的大场心上就支好了幕布,小朋友们坐在太阳底下一步也不敢挪,生怕别人会占了自己的位置。我家很得益,家门正对着那块大屏幕,但小孩的心性使然,我仍然也会端张小木凳坐在太阳底下,总觉得这才像看了电影的样子。那时看过的一部部电影,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十二

现在的湛江,在人们共同努力创造下,把它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扮得如花一般,让人们看到了就如走进了梦寐以来的仙境一样,让人如痴如醉。

例如,在雷州的西湖,那里的.景色可美了;碧波翠柳,亭园相映,具有一番独特的风景。记得那一次,我原本只是想去观赏一下那里的风景,谁知风景就犹如一位导游一般在不停地介绍给我那里优美的景色,让我不舍得离开继续留在那里观赏。

那里的柳树是多么美丽啊!那柳叶长长地不停地在水里摇摇摆摆。就犹如一位淑女在河边洗头发,一边摇着头发,一边照着镜子,一阵威风吹过来,那头发随风飘动,美丽极了!如果你当时在场的话,我相信你一定被它迷得如痴如醉。在西湖的中央有一座亭园,亭园的四周有许多柳树,他们倒映在湖水中,简直就如皇宫一样。在亭园里面有许多桌子椅子,那是为了方便人们可以坐在那里一边欣赏一边记录这美景的一举一动。

更具有一派生机勃勃、生灵的要算观海长廊了。绿树红花点缀其间,如一条绿色的绸带,飘拂在蓝色的港湾上。在晚饭后,有很多人在长廊上漫步,一边漫步一边欣赏日落的一番美丽的景色。当日落时,在天空中的云朵是多么美丽啊,一块金黄,一块绿,全都撒在大地上,让人的感觉好像太阳为大地缝制了一件金光闪闪的衣裳。每当一个人看到这时的景色如一幅画面的美景一样,都会连声称赞:、太阳就是这一番美丽而让人带来音乐感觉的使者。

在晚上,观海长廊的每一处地方都开了灯,像天上的星星那么明,照在人们的脸上,感到有一股温暖和浪漫的感觉!

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你们是祖国的栋梁,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现在挑起你们责任吧,努力学习,为祖国以后的繁荣、美好而刻苦学习吧!

故乡的河散文朗诵篇十三

终究还是要说说我的故乡。

金溪地处长江以南,春天多半来得早。或许因是城里,混合水泥的世界,春来得并不那么明显。春寒还未殆尽,新绿也未吐翠。故乡的春,总是那样咋寒咋暖,但等你悄然回头之时,已是满城春色了。竹篱台阶上,有春的踪影,窗前檐下,有春的娇气。树枝上开着绿叶,冬眠的动物们也都由冷冬惊醒起来,好不热闹。我虽未见春的来临,但我已知春到此处了。

近一个月都在下雨,而雨往往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春雨袭来之际,又让人格外的敏感和畏怯。企盼了许久,终究给我盼来了那窗外灿烂的日光。自己度了过来,终于安全了,甚至还有些甜蜜。但还是要对春天保持警惕,尤其是这种特别明媚的好天。

吃罢晚饭,天色尚早,便出去散散步,活动一下筋骨。出了家门,沿着早已修好了的水泥路走。我家的附近是织纱厂,听说厂里有很多很多的人,下班时候骑车的工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惜我来迟了。沿着这条路下去,很快便到了金溪的老街。近些年在街道的两边盖起了房子,很是整齐,当然也修了路。穿过了小巷,行走在满是沧桑的青石板上,这也莫不是一种体悟,一种对历史的轻触。就这样一直走,不知不觉走向了朴实,走向了自我,走向了情感。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才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名利一时忘却,天上人间只剩下安宁与寂静。外界的一切皆幻化为想象,显得那么的遥远。

房屋旁总有孩子们在玩耍,两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在谈笑。一个老奶奶追着一个姑娘跑出来,带着一分的怒气,却有着九分的疼爱。尽管我一直距他们较远,也听不清他们的说话,只是觉得很好玩。小孩子在笑,大人也在笑,对面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年轻母亲也在笑。他们笑得很单纯,很干净,没有欲望,平淡而又真实。我也笑了,我把他们当成了我的风景,也许在他们眼里,我这个独自漫步的男孩也成了他们眼里的风景吧!看着他们,我感觉心里很踏实。春天,就是要这样的坦荡,老百姓的生活,一切都那么真切自然。

走着走着,走到了仰山书院。仰山的古迹还在,似乎往昔的精魂也有少许留存。走进仰山,回顾四周,顿时心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严谨,这感觉让我深信,在此时此景下,任何人都会放下那轻快的笑容,肃起虔诚的神情。如今的仰山,门庭太小,文化古迹不多。接近厅堂,脑海中浮现出陆象山的尊容,那每一丝的皱纹都显得如此的完美,在他那塑像面前,任何的世俗荣耀皆已忘记。我曾妄图正视它,结果我的灵魂似乎被触动了。

我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阻隔,感到面对一圈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漫步在仰山书院的里廊中是一种奇特的经历。一幅幅图画,一间间门房。门都开着的,让你去寻觅它的蕴藏。转过身去,刚要起身离开,却望见那院门旁的工作台位中空缺了的席位,桌上放着一摞报纸和未饮完的茶,桌旁还贴着“免费开放”.我猜想那管理人员也许是位睿智老者,也许是位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若是睿智老者,我会既满足又悲凉。若是知识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悠悠岁月,清清我心,春风春雨今又至,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407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