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俗七年级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1:09:15
最新民俗七年级范文(15篇)
时间:2023-12-14 11:09:15     小编:XY字客

人们常常会试图去理解和解读自己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情感需求。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阐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下是科学界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关注环保事业。

民俗七年级篇一

在我们绍兴,春节一贯都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笑着迎接它的到来。

打腊月开始,人们就忙活开了。每逢艳阳天,家家户户的晾竿上挂满了抹过花椒又在酱油里浸过的鸡、鸭、鱼、肉,大老远走过,就有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腊鸭。奶奶将鸭子冲洗干净,用盐把鸭子里里外外涂抹一层,然后再涂抹上五香粉,最后将白酒喷在鸭子里外,放入大碗入味。两天后,取出鸭子,日头里猛晒两个小时,然后挂在通风的地方,让鸭子完全风干。吃时将表面浮灰冲掉,然后直接上锅蒸熟便可以了。鲜香,有嚼劲,别有风味,是春节招待客人的必备菜。

我们绍兴的传统人家最崇拜(也可以说是畏惧)灶神了。老一辈的人一代一代地给晚辈说,有个灶司菩萨,每年吃了腊月廿三的晚饭要上天去玉皇大帝处汇报工作。每户人家都要弄个七碗八碟的素菜供奉,不然,灶司菩萨到了玉皇大帝面前,就会说人们这一年来犯下的种.种过错,那么来年就可能收成不好了。

到了除夕,家里外出工作的人基本上也回来了,街上很少有人走动了。大家都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所谓“年三十的吃”,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其中必然有鱼。鱼不能全吃掉,需留一部分到明年再吃,寓意是“年年有余”。小孩子是最期盼除夕的到来,不光是为了丰盛的晚餐,更有丰厚的红包呢——长辈们往往是口袋里揣着给孩子的压岁钱吃年夜饭的。

过年了,要记得给列祖列宗道个好。正月初一一大早,就有人穿着新衣往附近的山上去“拜坟岁”。

近午间,大家开始做客串门。小孩子除了吃饭上桌,其它时间都交给鞭炮了吧。胆子大的直接放鞭炮,胆子小的在一边看。女孩子最怕那种红红的,长长的鞭炮,这种鞭炮一点火就“噼里啪啦”的响,吓得“哇啦哇啦”的大叫。虽说提心吊胆,但还是感到有趣好玩,不想离开这种热闹场面。炮仗扔一个响一个,不过偶尔也会有哑炮,但这并没能阻挡孩子们对炮仗的喜爱。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在圆圆的月亮下,吃着圆圆的汤圆,新的一年就悄悄地来值班了。

民俗七年级篇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民俗七年级篇三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家乡的端午节生在江南的我,独钟于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从农历五月初一便算开始了,初一一大早起来,把头天准备好的菖蒲艾叶,用红纸黑线一扎一扎扎好,一般为一棵菖蒲和一丛艾叶为一扎。每两扎为一对,摆放在门两边,放在大门两旁的会尤其大些、粗壮些。据说摆放这些菖蒲艾叶是为了驱邪,好平安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逐个门摆放好后,燃放一串鞭炮,端午节的气味就可以闻到了。

家里的主妇忙里偷闲地准备好粽叶,洗净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红豆,拿出一些细带来,请上邻居主妇们一起帮着扎起粽子,说说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来就是下锅煮,待五六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就飘满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总会不期然地闻到这种特有的香味,让人不禁想起端午节来到了。

民俗七年级篇四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民俗七年级篇五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说起端午节,让我想起了爷爷曾对我说的故事:据说,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罗江,死后被蛟龙所困,世人衰之,每于此日,人们都会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从此后来逐渐发展为龙舟比赛。由于现在水污染厉害,人们通常吃粽子来度过端午节。

粽子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我姥姥会包粽子,听奶奶说:包粽子非常复杂,要用各种材料,叶子。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两种:一种是甜粽子,另一种是咸粽子。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来是赤红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会觉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点糖吃,吃起来会更美味。而咸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咸蛋、黄豆、猪肉。所以吃起来会很美味,并且材料多,深受人们喜爱。我也爱吃咸粽子。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我最喜欢东莞的习俗!

民俗七年级篇六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超市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3、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4、端午艾叶可治病。

端午节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又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种疾病。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叶的习俗。因为艾叶具有芳香气味,可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因此古时也有人称端午是卫生节。正如《荆梦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民俗七年级篇七

过年喽,过年喽!烟花爆竹响起来了,火红的灯笼亮起来了,过年的气氛在一夜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年味,吃年饭、放鞭炮、发红包、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些都是我们华夏子孙过春节时的习俗。

过春节的时候还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放孔明灯。

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飘浮的灯笼,以前多用在军事方面,传递消息。现在,人们都喜欢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孔明灯上,把它放飞,然后双手合十,口中念着自己的心愿,希望孔明灯能带给自己好运,所以,孔明灯又被称作“许愿灯”或“祈祷”灯。

今年春节,我们买了一个红色的孔明灯,一路吹着寒冷的北风来到家门口的小公园。正准备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我们家楼下的那户人家手里提着一个蓝色的孔明灯走了过来,原来他们也要放孔明灯。

我们两家人一起在孔明灯上写下心愿,他们比我们写得快,爸爸还在支孔明灯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放了。只见那个阿姨提着孔明灯的顶端,频频在用打火机点燃挂在孔明灯上的白色正方形蜡烛,阿姨一松手,孔明灯就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

看着孔明灯渐渐飞入布满星星的夜空,阿姨很是高兴,刚要发出一声欢呼,突然刮过一阵风,孔明灯中的蜡烛被吹灭了,孔明灯掉了下来,挂在了一根离地面大约三、四米的树枝上。这下可把叔叔和阿姨给忙坏了,他们又蹦又跳,使劲地摇着树枝,好不容易才把孔明灯从树枝上拿下来。

蓝色的孔明灯再一次缓缓飞向夜空时,我们也写好自己的心愿,我们走到公园中央,刚准备点火,天空中忽然掉下来了一个红色的孔明灯,落在了离我们两、三米远的鹅卵石小路上,而且火竟然还没灭!

眼看着半个孔明灯都火吞没,火就要蔓延到草地上去,我吓了一大跳,这时,我看见有一个人快步顺着小路直到着火的孔明灯前,用脚使劲地踩着火焰,没过几十秒钟,火就被踩灭了,差一点点就酿成火灾!

放孔明灯是人们过春节的一大习俗,广场上空常常布满孔明灯,场面美丽而壮观,也不会像烟花爆竹那样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影响,可和放烟花爆竹一样挺注意安全,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火灾!

民俗七年级篇八

七月,京城夏日的阳光已经很盛了。桌前摆着那本褐色书皮的《长恨歌》。我翻开它,恍然又堕入旧时代的影像中。水乡精巧秀丽的阁楼上,一个女孩明眸皓齿,眼神中却似封锁着重重心事。那里该是乌镇。女孩缓缓而道:“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白露时的上海,凉沁的雨丝飘出一张细密的帘。梧桐叶尖上都滴着水,牵动着民国的愁韵。我有意走进窄小的弄堂。弄堂比胡同窄,比胡同暗,小气得多,若胡同是阳光下摇曳出光影的牡丹,那弄堂便是开在阴暗处的红芍药。

我抚弄着弄堂口的砖石,仿佛抚摸到时代残留下的文化,我原是站在时代的交界口上。夕阳的微光淡淡地散出云外,散在雪花膏的气息里。

那边墙上倚着一个女孩,女孩面容清丽,橘色的阳光软软地在她面上涂了一层,无由生出悲切之意。耳际又似乎响起短笛略显仓皇的调子。她面色中带几分不耐烦与傲气,我欲走近她,她却淡了影子,消了芬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出她是王琦瑶。

天上飘下枯黄的梧桐叶,如大鸟飘忽坠落。巷子深处,一位女子款款走来,双臂紧紧抱着一块手织的围巾,那么软,那么暖,她一身萧索,一身落寞,擦肩而过的幸福就如掉落的梧桐叶。她不曾慢下脚步,走着走着,瘦弱的身影也便淡出了我的视线。曼桢的痛却不曾从我心底消失半分。

接着走出的便有倾城佳人白流苏,悲恸放手的沈韶华,还有抱着一炉沉香屑的女孩,失意地垂下头,一人一人便都这样走过。无数故事与传奇便起承转合。上海文艺作品中的女子,一个赛一个美丽,一个赛一个坚韧。

再转回神来,已残月如钩。弄堂里的人家亮起灯火,昏黄的光落在巷子里。我孑然一人,一身潮气,旁人都看不见我看见的世界。我痴痴地站着。

当我在南京路上看见一家名叫上海故事的丝巾店,没有人懂我为什么兴奋地冲进去。我闭上眼,指尖轻触柔软的丝巾,滑过瑰丽沉暗的色泽,滑过无数悲欢离合。我感受到她们藏在我的身体里,和我共同呼吸尘世的空气,与我共享上海的夜雨。

我合上《长恨歌》,合上《半生缘》,合上《滚滚红尘》,从书柜里翻出一条丝巾,轻轻将脸埋在上面,于是北京炙热的阳光淡了,淅淅沥沥的雨滴落下来,可惜旁人却感受不到那种清凉,那是独属于我一人的“倾城之恋”。

我的世界,藏在那一册一册的书中。

民俗七年级篇九

今天中午,数学李老师要跟我们玩一个数学游戏,我们的目光都“嗖——”的一下转到李老师这边来,老师开始讲游戏规则:“我把一个磁块放进三个纸杯中的其中一个纸杯里,你们来猜磁块在那个杯子里,我问你们换不换,你们就回答,好不好!”

“好!”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老师让坐在三组第一排的我用讲台上的两个大本子帮他挡住,李老师就飞快地移动着三个纸杯,而且不让其他同学看见。当李老师移好了,我就把本子拿开。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猜哪个纸杯里有磁块?”同学们争先恐后,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嚷着。李老师随便点了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那同学说:“我选左边那个纸杯子。”“那我告诉你。”李老师拿起中间的一个纸杯:“这个杯子是空的,你换不换?”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又嚷嚷起来。“换······”“不换······”“换······”“不换······”“停!停!停!”李老师说了三声。“换!”那同学终于做下了决定,老师就把最后一个杯子掀开,从杯子里掉出来了一个黄色磁块。“耶!耶!”同学们开心的欢呼声响成一片。班长余昕彤就在黑板上的‘换’字下面打了个‘勾’。

后来,我们又玩了很多次,也都得出了结果。

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呢?为什么我们会一直玩这个游戏?那我就告诉你们吧:其实,这个游戏就是我们正在学着的一个单元的数学知识——统计与可能性。

民俗七年级篇十

提起语文教师,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知识渊博”这一词汇,没错,我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高燕教师。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

高教师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稍稍发胖的脸颊上长着一个平平的鼻子,鼻子的下头则是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在这平平凡凡的岗位上做着高尚的事情。

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多独特。

我以前接触到的教师,在教学方应对学生不是打就是骂。而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则是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在感动中成长。

我们班有一个叫罗蒙的同学,由于家里没有人管制他,所以他从来不完成作业,上课听讲也不认真。高教师明白后,就想尽办法鼓励他。只要他有一点点的提高,教师就会给他一个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拥抱。渐渐的他这块千年不化的寒冰被高教师这个炙热无比的大火球融化了,他提高了: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听讲认真了!

虽然我只举出一个小小的事例,大家被高教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折服了吗如果没有,待下次再和你一一道来。

民俗七年级篇十一

在陶渊的笔下,桃花源不仅代表着美丽,更代表着和平、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人梦想的地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是在21世纪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战争,而造成人类迟迟无法完全进入大同的社会,其根本是在于人性的黑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平等、博爱、热情、善良,一视同仁。有些人的心中却充斥着仇恨、虚伪、势利。如果要构成大同的社会,就必须和这些黑暗安全隔绝,但是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的劣根,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至善至美。这些劣根的影响下,即使真的能够出现所谓的大同,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只要有哪怕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存在,那么黑暗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很快又会滋生出邪恶,因此,到现在为止,大同社会不过是无数人心中一个美丽的梦。

正如《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桃花源人用善良和友爱来对待他,他却回报给他们背判与失信,所以,桃花源不见了。这样的人不会属于美丽的桃花源,而桃花源更是不会在这样的人面前展现她真正的美。

还记得渔夫走进桃花林的一刻,他看见的是的小溪,碧绿的小草和鲜艳的花朵,还有那一片片在微风吹抚下卷起了漫天花瓣的桃树,这些渔夫都看见了,他却仍然没能解读出桃花源真下在的密码。桃花固然美丽,但这并不是桃花源的魅力。

桃花源真正的魅力是在于大同社会和协与人们那颗至善至美的新。

愿我们能找到心中的那边桃花源,让桃花源永驻心间。

民俗七年级篇十二

这次愉快的暑假,每天我都很开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二胡了。

先来听听我是怎么安排的吧,我每天半个小时锻炼,消除脑中的疲劳,不再是那么无精打采。每天去两个小时的图书馆,让我学会更多知识。练字60个,让我的字写的更加漂亮。现在我的字已经写得工工整整,端端正正。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告诉你们,就是我每天上午,下午都各练半个小时的二胡,让我拉出来的音乐更美妙动听,让每个人听了都赏心悦目。这就是我每天都要做到的,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

下面就让我来和你们一起分享我的二胡吧。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把昂贵的二胡以来,我就加倍练习,不能让妈妈失望,在这个暑假我每个星期一、三、五都去老师那去学二胡,每次上课我都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课,把我在二胡的错误改过来,所以特别的珍惜那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回到家我刻苦练习,所以我现在拉的很好听,这次考级我一下子升到三级,还有令我很开心的一些事,就我来告诉你吧。

一次,我在拉《八月桂花遍地开》,我都投入在那个美妙音乐中了,而妈妈在烧饭,听到我拉得很好听,随着我的音乐妈妈已经陶醉在音乐中了,我拉完了一抬头看见妈妈在旁边,妈妈说很好听,表扬了我一番,当时心里可开心了,说着说着,我闻到了一股味道,妈妈一看,原来是冬瓜烧糊了,还有一次我在上课,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隔壁的老师进来了,一直在听我拉二胡,原来是被我的动听的音乐吸引过来了,说我拉的太棒了,这几件事情就证明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会继续努力的,现在你们信了吧。

这就是我这学期的暑假,你觉的怎么样?

民俗七年级篇十三

今天我和张博森和冯熙彤一起去平顶山玩,我们先和几个妈妈一起逛街,然后我们就去了河滨公园,我们玩了最刺激的疯狂转盘。

第一场就我们三个人,我感觉很好。他们两个一人一个地方,我自己在中间,我想站起来,可是它(转盘)会跳,还会转,我站不住,摔倒了。

第二场,一个小女孩来了。她一开始就站在中间,转盘转得飞快的时候,她还在那里站着,我对她真是刮目相看啊!转盘转得最快的时候,我控制不住自己,直接飞到了转盘的后边,等到我落地的时候,“嘭”的一下,我的门牙磕掉了。这一跟头栽的,牙掉了,真倒霉!其实,这颗牙早都该掉啦,它都活络(晃动)了好几个月啦!

今天,冯熙彤和张博森玩得也很过瘾,我觉得他们变得勇敢了。上次,他们玩大转盘的时候还“啊、啊、啊”的惨叫,脸都吓白了。

今天我们玩得太开心了!

民俗七年级篇十四

三天的蒙蒙细雨让一切都变得与往常不一样,看那墨绿色的山丘被朦胧的薄雾笼罩着,如仙界一般楚楚动人。

本事温暖的气候在一瞬间又变得寒冷;本事湛蓝的天空在一瞬间又变得昏暗;本事不懂事的我在转眼间渐渐成熟了。

春天的到来让我心中那棵早已枯萎的枝丫——种着希望的小树又重新发芽,我要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总发挥我的潜力,尽情地展现自我!

聆听树林间风吹过叶子的声音,清爽使我疲倦的身躯顿时精神起来。

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时刻,我又下了一个决心——

我要用朴实的文笔将大自然记录下来!

民俗七年级篇十五

突然,我看见爸爸在包饺子。一个个包的又快又好,然后在把那些饺子放到锅里,接着又包了起来。我也学着爸爸包了几个,可还没包上几个,饺子就一个个露馅了。我对爸爸说:“您是怎么学会的?”“只要认真点儿,就可以了。”爸爸说到。今天晚上我一直都没睡好,一直在想爸爸对我说的话。

第二天,我一早起来一看,爸爸已经走了。我早上吃了些东西,然后匆匆忙忙上学去了,我在学校里一直也没有听课,终于挨到了放学。妈妈接我回家之后,我做了会作业。到了七点左右,要吃饭了,我对妈妈说:“今天晚上我来做。”妈妈高兴地同意了。

我拿了一些面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用面杖擀面团,我再把肉抹用筷子夹到了面皮里,然后我又捏饺子的边边,使它煮的时候不露馅。然后我再把一个个饺子放到锅里煮。“唉呀!我没有看清楚爸爸倒了多少油和盐,怎么办呢?”我说。我就放了一大勺盐和一半碗油。大约煮了十五分钟,我就把火关了。然后我先偿了点,好咸。妈妈笑着对我说:“做饺子不用盐和油。”怎么办呢?我想了想。我把锅里的水倒掉,重新加了开水在里面。

我把饺子端到桌子上,用小碟子装了点调料给妈妈。妈妈偿了偿说:“你做的饺子真好吃。”我甜甜地笑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406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