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包括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活动的选择。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和使用需要与教学实施相结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感知一分钟的长短,知道一分钟就是60秒。
2、体验一分钟的魔力,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可以做很多事。
3、知道时间的宝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看时间。
2、材料准备:大时钟1个;豆子、雪花片、回形针若干;球;课件;磁带。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一分钟。
1、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
师幼共同玩游戏:山连山,水连水。
我们都是木头人。
木木木,木头人。
一不许说话,二不许动。
一边念儿歌一边进行游戏,游戏进行3遍,时间分别为5秒左右、20秒左右、一分钟。
预备:(儿歌游戏)之后再来一次时间为一分钟。
2、感知一分钟。
师:刚才我们最后一次扮演木头人定在那里时,你觉得时间长不长?
幼儿自由说一说。
师出示大时钟。
师:看,大钟上有三个针宝宝,分别是时针宝宝、分针宝宝和秒针宝宝,一分钟就是这根又细又长的秒针宝宝转了一圈,那它走一圈要走多少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师幼同数。
师:好了,原来秒针宝宝转一圈60下就是一分钟。看,在我们的地上也有一个大钟,我们请小朋友来扮演秒针宝宝,体验一下一分钟。
师幼共同:秒针蹦蹦蹦。
二、体验一分钟的魔力,知道时间的宝贵。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分钟,那小朋友想一想一分钟里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幼儿自由说一说。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内容。
2、幼儿选择玩具。
3、计时开始,幼儿操作,播放音乐。
4、交流结果。
师:小朋友真能干,在一分钟里做了这么多的事,老师刚才仔细地观察了你们都很认真,抓住了这一分钟,其实一分钟还可以做很多事呢,打字员一分钟能打300个字,火车、飞机如果晚了一分钟就会发生不可估计的事故,看来一分钟在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可有一个小朋友却没有抓住,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播放课件,幼儿观看。
提问:元元为什么上课迟到了呢?
幼儿交流。
师:是啊,因为元元晚起了一分钟,遇到了红灯,没赶上汽车,步行到学校所以迟到了二十分钟,我们可不能像元元那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钟吧,给自己做个时间计划表,可以请爸妈帮忙,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从小要学会珍惜时间。
小朋友,今天你们开心吗?幸福吗?让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二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目标: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活动反思:
绳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东西,取材方便,玩起来花样可以不断翻新,对于大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很适宜,通过对绳子不同用途的认识、探索,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玩耍、探索,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和绳子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玩绳的乐趣。在活动准备方面,不管是幼儿的知识准备,课前的操作材料准备,我觉得都挺充分的,特别是我为了这次活动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绳子的图片,制作了两个ppt,分别是《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绳子的用途》,帮助幼儿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绳子以及相应的用途。
在活动中我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陷:
一、家长方面。虽然是我请父母帮助其完成亲子单,但是有部分是父母独立完成的,幼儿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案设计得不够科学,我在活动前虽然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的绳子及用绳子做成的东西,并在活动中还布置了展览台,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是每组提供每种绳子一份,那么让幼儿通过触摸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绳子的不同材质。
三、活动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玩的绳子这一环节,假如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成果(特别是扎礼物)呈现在集体面前,并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那么能更好的加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但是要将活动设计的既严谨又生动有趣,却是是很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图片)、木制实物。
活动过程:
1、提问幼儿知道每年的3月份有一个关于树的节日吗?(3月12日植树节)为什么要种树呢?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树的作用》。
2.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3.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ppt,引导幼儿讨论树的作用。
教师小结:
(1)净化空气:树木多的地方空气清新。
(2)美化环境:树木可以把环境打扮得很漂亮。
(3)减少噪音:树木可以让噪音减少。
(4)挡风固土:树木可以为我们遮挡风雨,树的根可以稳住泥土松弛。
4.认识常见的木制品。
教师出示木制品实物(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
它们叫什么名字?
它们是用什么制作的?
教师小结: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木制品,都是用树木制成的,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5.了解保护树木的方法(幼儿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给树浇水、给树施肥、给树修剪枝丫、给树防蛀防冻等等……)。
6.教师评价总结。
7.活动延伸:
观察周边的环境,与同伴、爸妈、老师分享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四
1、利用各种物品有目的地制造声音,体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2、能分辨声音的差别。
3、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美妙的声音。
1.将报纸、木珠、纸箱、塑料袋、不锈钢杯、玻璃瓶、瓶盖、易拉罐等各种材料置于活动室四周,并用布遮盖。
2.《郊游》《假如你要快乐就拍拍手》的音乐磁带。拉拉公主讲话磁带录音。
3.拉拉公主的形象(用木偶代替)。
4.打击乐器人手一份,打击乐器敲击的声音录音。
1、启发幼儿能大胆创造、制作出各种声音。
2、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讲述操作结果。
一、引起兴趣。
1、“听声音猜一猜”游戏,放打击乐声音让幼儿猜,说出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自由选择一样小乐器合奏乐曲《郊游》。
2、听听好象有人来了。(放录音带)“大家好!我是拉拉王国的公主,你们美妙的声音吸引了我。以前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乐器,也可以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可恶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乐器和大自然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变成了废旧物品,从此王国里再也没有美妙的音乐了。请你们帮帮我们,让音乐与欢乐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吧!”
二、制造声音。
2、启发幼儿使用各种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
3、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像哪种乐器的声音。(如摩擦纸可发出沙球般的声音、敲玻璃瓶声像雨点打玻璃窗声)。
三、展示交流。
1、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的。(如敲、拍、打、吹、揉.搓.捏等)。
2、请幼儿展示自己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分析声音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两类。
3、分别请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制造声音,看看声音是否和谐。
四、模拟音响效果。
1、儿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来表现拉拉公主喜欢的鸟呜声、流水声?
2、请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得用这些材料表现鸟呜声和流水声。
3、请幼儿用手上已经解除魔法的物品来伴奏好吗?播放《郊游》音乐,引导幼儿用自己选的材料伴奏。
五、活动小结。
1、以拉拉公主的口吻感谢幼儿:你们解除了巫婆的魔法,我们拉拉王国的人民感谢你们。
2、幼儿欢呼庆祝胜利,放《假如你要快乐就拍拍手》歌曲,幼儿边唱边用手上的废旧材料创造出有节奏的声音.
一节科学领域的课。此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学习操作而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从而能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今天的一堂随堂课,让我感触多多。
本活动幼儿操作兴趣浓厚,探索欲望高,可在控制幼儿方面还有些欠缺,上课时没做到能放能收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五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六
一、活动目标: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3、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小朋友想认识一下他吗?(教师出示课件),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
(二)基本部分: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教师:你能告诉老师机器人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幼儿观察自由回答(由。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看来咱们大班的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2、那么你能数一数,每一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注意数完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好吗?
师:谁能说说圆形有多少个?(那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吗?)分别指出各种图形的个数。(圆形6个,正方形2个,长方形7个,梯形2个,三角形5个。)。
教师小结,并记录幼儿点数情况。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观察的非常仔细,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你们自己的座位上吧!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封(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里面是什么?(各种图形)我们的图形还会变魔术呢?我们一起变一变吧!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5分钟左右)。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其实它还有更好玩的方法呢,只要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你们想试试吗?(想)。
1、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2、好的,小朋友,把你的作品送给你们喜欢的客人老师好吗?
老师: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认识的图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四、活动延伸: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七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活动,敢于大胆想象,体验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绳子若干;纸、笔、剪子若干;磁带;范画一幅;背景胶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趣:歌曲《变、变、变、》二:想象探索学习1:教师以魔术师身份来变魔术幼儿看教师变出一根绳,引导幼儿想象像什么?(先是一小段,后是整根绳,两根绳,再将绳子变换形式。同时简介绳子种类。)2:为幼儿准备纸、笔,绳子,幼儿自由摆绳,将摆出的形状做记录。3:幼儿将自己的作品送往展台,同伴间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三:合作粘贴,大胆做画。1:教师出示粘贴好的作品,让幼儿观察教师作品与幼儿作品的不同,激发幼儿合作粘贴的学习欲望。
2:幼儿讨论粘贴主题,进行分工。3:幼儿合作完成作品。四:幼儿针对作品编故事、讲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八
通过活动,感知扣子的弹性势能、动能、惯性、旋转时与空气的摩擦力。让幼儿探索扣子会响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
[活动准备]。
棉线、扣子、取掉尖的牙签(与幼儿人数一样多)。
[活动过程]。
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一根棉线穿过扣子的两个孔,使扣子穿在线上。
幼儿讨论。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把线的一头穿在一个小孔中,把线的另一头穿在另一个小孔中。
做一做。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幼儿把穿好的扣子两头打上结。
(3)用牙签套在线的两边,扣子在中间。
试一试:怎样使扣子发出声音?
(1)用手拉在线的两边,使扣子在中间。用嘴吹。
(2)两手作顺时针旋转,把两线绞起来,再用力向两边拉。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用嘴吹不响扣子。
(2)用两只手一同旋转扣子,线都拧在了一起,把手向外一拉,扣子欢快地唱起歌。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也能发出声音,但是不安全。
比一比:听听谁的扣子最响?
(1)扣子旋转的圈数越多,声音越大。
(2)越使劲向外拉绳子,声音就越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九
1、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瓶子区材料:玻璃瓶、塑料瓶等。纸区材料:白纸、皱纹纸、餐巾纸等。杯子区材料:金属杯、塑料杯、纸杯、玻璃杯等。
2、不同种类的豆子、叉子、勺子等辅助材料。
1、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制造。
(1)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放到空瓶子里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2)将豆子放进瓶子里,盖上瓶盖摇一摇,请幼儿听听发出的“沙沙沙”声音。
(3)分别请个别幼儿挑选几种不同的材料试一试、说一说制造声音的方法,如敲瓶子、搓纸等。
2、请幼儿主动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1)教师介绍三个不同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一次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
(2)幼儿自由分组探索,教师分别进入不同区域进行指导。如:“瓶子区”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的瓶子装不同种类的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纸区”引导幼儿挥动、揉搓、敲击不同的`纸,探索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
男:顺着短边卷。
女:顺着长边卷。
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在师生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的内容。
2、培养孩子认真聆听的习惯,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
3、图文结合,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4、引导孩子体会一个个阻止太阳掉下来的动物就像一个个天然的、稚嫩的孩童,而这个傻傻的故事背后正是孩童式的本能和无畏。
二、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引导孩子理解故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体会一个个阻止太阳掉下来的动物就像一个个天然的、稚嫩的孩童,而这个傻傻的故事背后正是孩童式的本能和无畏。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堂: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绘本是《别让太阳掉下来》。
(二)听故事,讲故事。
1、一群小动物在山上玩耍,他们都有谁呢,小牛、小猫、大熊猫母子、小皮猴、还有小鸟、小松鼠、袋鼠母子,他们每个人都穿着古朴的小花衣,非常可爱。
小牛本来是个黑牛,但是他的角、尾巴和背上装点了花样。
小皮猴是黄颜色的,他有红眼圈,额头、手脚都有花纹。
还有小猫,哎呀,差点看成了小老虎,没有“王”字,嗯,确定是小猫呢。(小朋友们看着是不是觉得眼熟呢?因为啊,这些小动物的形象都来自于民间,牛是陕西泥玩具,猴子、小猫、鸟则是河南的民间玩具。再看整本书的色彩,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这也是有来由的。同时以方、圆、半圆来分割画面,这些都具有漆器的特点,也让这本书更有“中国味”。)。
2、发现了太阳,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3、“太阳怎么往下掉”,怎么办呢?(小动物们非常着急!)。
(1)小鸟用藤条把太阳捆住。
(2)小猴子想用竹竿撬起太阳。
(3)松鼠们用松果堆起了松塔,想托住太阳。
(4)我们的小黑牛倒立,想用脚顶住太阳。
(5)最终太阳还是掉进了地里。大家又开始挖太阳。挖着挖着,大家又困又累,都躺在地上睡着了。黎明时分,大家惊喜的发现,太阳终于又被他们“挖”出来啦。
(三)、总结。
把太阳下山想象成“掉”下来,而小动物们想尽办法不让太阳掉下来,正是孩子们天真无畏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孩子们所做的一些看似冒险的事情,会不约而同地去严厉阻止,往往会阻断孩子探索世界的劲头。我们不妨适当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和他们一起体会童真和童趣。
(四)、认识作者。
(1)郭振媛/文一个喜欢孩子,热爱写童话书的人。
(2)朱成梁/图1948年出生于上海,学生时代在苏州度过。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主要作品有:代表中国参与《地球的一天》的创作,以及《火焰》《团圆》《棉婆婆睡不着》《老糖夫妇去旅行》等。曾获丰子恺图画书首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书、野间儿童图画书插图佳作奖、博洛尼亚插画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作家奖等奖项。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二
师幼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生活中体验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小朋友,刚才儿歌中的各种声音好听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幼儿讨论声音的产生。
(3)幼儿自主玩耍为他们提供的器材,感知声音的产生。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发出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
3师幼一起听声音,感知声音的多种多样。
(1)他们是什么声音呢?好听吗?
(2)小朋友喜欢哪种声音?
小结:自然界的声音各种各样,有些声音听起来很好听,也很美妙,它会使我们心情舒畅精神好。但有些声音听起来不好听,会使人烦躁,那就是噪音,我们小朋友应少听噪音,更不要去制造噪音。
4幼儿用能发音的器材为歌曲打节奏。
师:好听的声音能为我们的歌曲伴奏,我们来试试吧。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三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二、认识声音。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三、幼儿操作,感知震动产生声音。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
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四、游戏:听一听。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
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知道了什么事情。
2、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四
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
准备:
玻璃缸,纸花,各种纸片,白纸两张;记录纸每人一份,水、布、箩筐每组一份。
过程:
(一)发现纸吸水的现象。
1、出示纸花,现在把纸花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花打开了,花瓣湿了)。
2、为什么纸花会在水中开放呢?
3、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会开放了。
(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4、小结:生活中的各种纸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
(三)发现纸的吸水速度不同。
1、设疑纸的吸水速度一样吗?
3、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材料不一样,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纸绉纸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纸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延伸: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要求: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这与美国nsf提出的staeam科学教育精神:“培养儿童科学探究方法、技巧并且能够建立科学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大班幼儿带有好奇心的特点,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能由比较与分析,逐渐构建自己的经验。再根据大班幼儿通过游戏发现声音是听得到的.---直接感知(听觉);通过用手触摸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实际动手参与实验---实际操作(触觉);通过用眼睛看到物体的跳动发现声音是可以看得见的--亲身体验(视觉)。因此,本着科学领域的生活化、探究化、游戏化的原则设计出本次大班科学活动《看得见的声音》。
1、认知目标:知道声音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到,声音是有力量的。
2、技能目标:使用看得见的声音实验。
3、情感目标:由探索声音力量,体验到自我学习的满足感和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抽象的、无形的,通过科学游戏把看得见的声音变得具体且直观。
难点:把抽象无形的声音,通过材料及教具变成直观的具体科学实验。
1、活动ppt、音乐、小音响。
2、若干泡沫小球、纸屑、剪好的吸管圈、透明塑料盒。
3、猜测记录表、铅笔。
一、通过科学游戏知道声音是听得见的
1.教师和幼儿一起进入活动室。
2.玩听音乐找凳子游戏。
游戏规则:小音箱发出声音,幼儿用耳朵听声音,声音停止就要快速的坐下来。幼儿用眼睛看,小男生找蓝色的凳子,小女生找黄色的凳子。
3.得出结论声音是用耳朵听到的。
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猜想声音是否看得见
1.幼儿猜想声音是否看得见,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声音是能用小耳朵听得到的,那能用小眼睛看到吗?
2.教师展示猜想表,幼儿观察猜想表。
3.幼儿完成猜想表。
师:请小朋友们把猜想结果用铅笔画在猜想表上。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且完成记录表
1.教师介绍材料启发幼儿,幼儿触摸操作材料。
师:这里有音响,扭动这个按钮就可以发出声音。这是透明的塑料盒里面装有泡沫小球、纸屑、剪成小圈的吸管。
2.分组幼儿自主探究。幼儿透过亲身操作体验到声音的力量,能够观察、比较、分析操作材料(泡沫小球、纸屑、吸管)发生跳动。(有声音和没有声音造成材料跳舞)。
师:请小朋友们把音响打开,找找声音能不能看到。
3.幼儿完成记录表。
师:小朋友们要是把声音找到了,请用笔把记录表填好吧。
4.分享观察结果及记录。
四、求证声音是看得见的,比较猜想与实验
1.师幼共同完成看得见的声音实验。教师此时播放音乐,至使透明塑料盒里的操作材料跳舞。
2.对比猜想与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师:通过小朋友的不断探索感知学习,我们发现声音不仅能用小耳朵听得到还能用小眼睛看得到。
(过渡语)师:生活之中还有许多看得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五、活动延伸:看得见的声音-生活化的具体呈现
播放呐喊喷泉,声音沙画等小视频。
师: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不仅听得见还能看得见的声音,那请小朋友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好听看得见的声音吧。
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生活化,探索化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声音的力量。幼儿实际尝试音响发出的声音让不同材料的碎物品跳动,进而培养幼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精神和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情感,并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索所带来的乐趣,也让大班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日常生活或周围事物中,时时隐藏着不同的科学主题,需要自己观察及探索。
5-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我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发展幼儿的初步探究能力,幼儿通过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发现声音是看得见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七
1、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2、指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让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教师: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二、小实验。
1、观察桌上的材料。
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2、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打电话。
1、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四、幼儿讨论:动听的声音和烦人的噪音。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出声音的绳子篇十八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含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能够根据物体发声的原理设计制作乐器,具有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1、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各种乐器和盘子、碗、小勺等任何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空瓶子、木糖醇瓶子、米、豆子、空盒子、皮筋等各种可以制作乐器的物品;
3、教学课件、背景音乐等。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寻找各种声音,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交流自己在声音王国中的发现,引导幼儿熟悉各种声音及物体发声的具体方法。
3、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锣,敲击产生声音,用手将小锣固定住就不会有声音了,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震动而产生的。
4、结合课件,了解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搜集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懂得不同的声音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
5、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通过聆听两段不同的音乐,让幼儿来区分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育幼儿要学会轻声说话。
6、自我尝试制作乐器,参加声音王国演奏会。
请幼儿结合所学物体发声的原理,尝试制作各种乐器,在音乐的伴奏下集体演奏,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做好现场录制。
7、播放录像,满足成就感。(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将录制的影像以礼物的形式现场播放,让幼儿在自我欣赏中获得满足。
在科学发现区投放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更多关于声音的秘密。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08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