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5:57:12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4 05:57:12     小编:灵魂曲

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编写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课堂实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逻辑性。这些教案不仅涵盖了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不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一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对乐器缺乏了解,《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并通过故事情节尝试让幼儿来运用打击乐配音。

活动目标:

1.认识并区分大鼓、串铃和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音色。

2.尝试使用乐器,并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大鼓、蛙鸣筒、串铃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敲打乐器,引起兴趣。

教师敲大鼓“咚—咚—咚—”,请幼儿闭上眼睛听,猜猜是什么动物走来了,引出《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2.欣赏故事,师幼交流。

(2)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3.引导幼儿发现故事情节,打击乐器的配合。

(1)认识几种乐器,玩一玩,听听它们的声音。

(2)教师讲述故事,在有声响的地方暂停,请幼儿选择一种合适的乐器配音。

(3)教师分别用三种乐器为故事配音,请幼儿感受三种乐器的不同特点: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连续刮蛙鸣筒表示大象赶蚊子,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跺脚。

4.请幼儿为故事配乐演奏。

请幼儿分组,进行演奏。教师用故事情节提示幼儿,在合适的地方为故事配乐。

5.教师和幼儿共同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玩玩乐器,说说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还像什么。

(2)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说说自己还认识什么乐器。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二

1、通过游戏,幼儿尝试用鼓点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节奏。

2、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让幼儿体验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腰鼓及鼓棒幼儿人手份,多媒体课件《音乐小屋》。

1、导入激趣--回声游戏。

幼儿随音乐边敲腰鼓边进入活动室。

幼1:教师敲,我们做回声。

幼2:我来敲,大家来做我的回声……。

师:好的,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试一试。

教师合理采纳幼儿的方法,带领幼儿玩回声游戏,鼓励幼儿敲出不同的节奏型,丰富幼儿的节奏经验。

评析教师以前曾带领幼儿用唱歌的形式玩过回声游戏,此时,鼓励幼儿把以前的经验迁移到这里,用敲腰鼓的形式来玩,既激发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又巧妙地练习了多种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好经验准备。

2、音乐游戏:开城门。

(1)开第一扇门。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段无规律的鼓点把画面内容表现出来)来,我们一起演奏音乐。(门打开了)评析第一扇门上的内容是许多无序的小手,所以表示的是一段无规律的节奏。看似非常简单,却让幼儿明白了看图的方法,循序渐进,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2)开第二扇门。

幼l:大手的地方敲鼓面,小手的地方敲鼓身。

幼2:大手的地方大家一起敲,小手的地方只要一半人敲。

幼3:和老师合作敲,大手的地方老师敲,小手的地方小朋友敲。

幼4:大手的地方站着敲,小手的地方蹲下来敲……老师带领幼儿逐一尝试。

师:我们用了这么多的办法来表现这幅画的节奏,看,门打开了吗?(演示画面:开第二扇门)(3)开第三扇门。

幼:可能是让我们停下来吧。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幼:只要敲一下。

师:那我们来试试看。

(幼儿集体拍一下,声音参差不齐)师:奇怪,门怎么不开呢?

幼:鼓声不整齐。

师:有道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的鼓声整齐呢?

幼儿自由讨论,集体交流。

幼1:老师喊1--2--3,然后大家一起敲。

幼2:可以说预备--起,大家一起敲。

幼3:我们看老师指挥,统一敲。

幼4:敲错的小朋友就站在旁边不要敲。

幼:那让他看好老师的指挥,就不会错了。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对儿童发展最具有价值的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和游戏伙伴开展真正的儿童游戏,获得游戏的体验和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各种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内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民间游戏的玩法有很浓厚的趣味性,而且容易理解。根据中班幼儿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中乐、乐中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消除生疏拘束,一开始我与一位幼儿玩,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游戏的具体玩法,并且对这个游戏也非常感兴趣,“城门城门几丈高”这个活动,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也玩的都很不错。但是,随着游戏的越来越熟练,问题也接踵而至。“不算不算,儿歌还没念完,你就套住了我”“老师,我套住了他他还在跑……。”越来越多的孩子反映着相同的问题,我仔细琢磨了游戏的全过程,发现是游戏的规则出现了漏洞,让机灵的孩子钻了空子。

2.过程安排灵活。要根据幼儿实际,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过程。何时探索,何时休息,视幼儿的需要而定,不作统一安排。如灵活地用情景来调控幼儿的活动量。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了起来……“儿歌完后,套住的小朋友就不能再钻了,就表演节目”“遵守规则的才是好宝宝……”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同时活动密度加大,避免等待的现象,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更能调动孩子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兴趣。

3.制定好游戏规则、玩法。到了活动实践阶段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意识到由于游戏规则制定的不够细化,没有制定违规惩罚措施,让机灵的孩子钻了空子。再次游戏前规定幼儿在游戏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促使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发现问题后,我决定将游戏的规则进行细化。最后,我们决定违反游戏规则的幼儿将失去继续参加游戏的资格,同时在游戏结束后评选出“最佳游戏宝宝”。游戏又继续运转起来了,这次,再也没有孩子耍小聪明了,游戏迅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4.民间游戏有其相对固定的规则和玩法,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游戏规则的意义之后,重要的是鼓励幼儿对游戏的创新。在组织民间游戏时,教师不应让幼儿呆板地遵守规则,按照固定的玩法,一成不变地使用材料,而是要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根据自己参与游戏的体验和需要,制订出适宜的规则。幼儿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他们更容易去遵守。

5.不断变化,更新。老是一种玩法,有的孩子开始坐不住了,“老师,这个游戏太简单了”有的直嚷着要换个新游戏。“再教给我们一个好玩的吧……”于是,我提出新的游戏玩法及规则:“苹果”和“香蕉”站在场地的一个圆圈内,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对方挤出圆圈外,看圆圈外“苹果”多还是“香蕉”多就哪队胜。赢了小朋友就会忍不住“嘿嘿嘿”的笑,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欢乐的笑声充满整个教室。整个活动,老师没有进行任何的说教,每一个孩子就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滚球的基本技能,并且充分感受着花样玩球的快乐!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我班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孩子们都玩儿的特别开心。

不足之处是在游戏环节和短暂的休息时,幼儿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有相互碰撞现象发生。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游戏准备上和安全预防设计上更细致一些。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三

1.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体验乐器演奏带来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根据故事情节与乐器进行匹配。

3.引导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乐意参与游戏。

大鼓.摇铃.盘。

1.重点:能根据股市情节与与乐器进行匹配,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难点: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能控制自己的乐器。

(一)导入:师生问好。

1.教师打击乐器发出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刚才听到什么声音了?(鼓声.铃声)还有什么声音呢?(幼儿讨论)。

2.教师出示乐器,进行演奏,幼儿熟悉乐器。

师:今天老师请这三样乐器宝宝来和小朋友作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师:1.器宝宝来当大象和小蚊子,一起来听一听什么乐器声音像大象走路的声音?为什么?(幼儿讨论)。

2.边摇摇铃边提问:摇铃像谁的声音?

(二)开始部分。

1.教师边讲述故事边表演乐器,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提问:

(1).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幼儿表演)教师用大鼓配合。

(2).大象打起了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蚊子看见了什么?它们要干什么了?(我们去叮叮吧)它们怎么叮的?(教师用摇铃配合小蚊子飞的声音)。

(3).大象醒来了用尾巴赶蚊子,它是怎么赶的?(教师用盘子刷刷的声音表示赶蚊子的声音)(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了)2.教师指导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共同表演。

3.幼儿分角色用乐器表演故事,教师讲述幼儿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表现的真棒,小乐器累了,想回去休息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整理乐器。

为幼儿提供更多不同的乐器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究还有哪些事物发出的声音像大象和小蚊子。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四

1、认识并区分串铃、大鼓和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音色。

2、会使用串铃,并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乐器。

1、大鼓、蛙鸣筒各一个,串铃每人一个。

1、教师敲大鼓“咚——咚——咚——”,请幼儿闭上眼睛听,猜猜是什么动物走来了,引出《大象和蚊子》的.故事。

2、幼儿欣赏故事,师幼交流。

(1)大象和小蚊子之间发生了什么?

(2)你听到了那些声音?

3、引导幼儿发现故事情节和打击乐器的配合。

4、请幼儿为故事配器。

(1)请幼儿人手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在飞。

(2)教师用故事情节提示幼儿,再合适的地方为故事配器。

5、教师和幼儿共同用越骑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1)请幼儿玩玩乐器,说说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还像什么。

(2)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说说自己还认识什么乐器。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五

在《小小蛋儿把门开》歌曲的伴奏下胆想象,创作游戏动作,感受一起活动的快乐。

鸡蛋1个,小鸡蛋15个,配班教师扮演鸡妈妈,班幼儿1名。(已辅导好部分教学内容),录音磁带,录音机。

(一)找鸡蛋。

1、以《小小蛋儿把门开》为背景音乐,幼儿跟着教师拍手律动。

2、鸡妈妈出现,家一起找鸡蛋。

(二)小小蛋儿把门开。

1、一起找到鸡蛋,猜猜鸡蛋里有什么?

2、小小蛋儿把门开,小鸡进行边唱边表演。

3、教师扮演小鸡进行歌表演。

4、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请幼儿上来一起躲在鸡蛋里,请小鸡来敲敲。

(三)集体游戏。

1、幼儿扮演小鸡,教师来敲蛋壳,小鸡出壳游戏。

2、让幼儿猜猜小鸡长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六

1、以《小小蛋儿把门开》为背景音乐,幼儿跟着教师拍手律动。

2、鸡妈妈出现,家一起找鸡蛋。

(二)小小蛋儿把门??

1、一起找到鸡蛋,猜猜鸡蛋里有什么?

2、小小蛋儿把门开,小鸡进行边唱边表演。

3、教师扮演小鸡进行歌表演。

4、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请幼儿上来一起躲在鸡蛋里,请小鸡来敲敲。

(三)集体游戏。

1、幼儿扮演小鸡,教师来敲蛋壳,小鸡出壳游戏。

2、让幼儿猜猜小鸡长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七

1、初步学习撕、贴的技能,对色彩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表现力。

几盆色彩、造型不同的花,盆景图片若干、挂历纸、图画纸和剪好的小花盆每人一张、糨糊、抹布。

1、引起兴趣。

2、陈列出盆景图片让幼儿欣赏,请幼儿从色彩和造型两方面来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图片。

3、学习撕贴的`方法。

教师介绍材料与操作方法:先将自己选好的小花盆贴在图画纸适当的位置,在小花盆周围需要粘贴的地方均匀地抹上糨糊,然后选出挂历纸用食指、拇指捏住纸撕成一小块一小块地粘在抹上糨糊的地方,用干抹布盖住用手掌使劲往下压,拿开抹布再继续往下粘贴。

4、幼儿操作。

教师辅导能力较差的幼儿学习撕纸技能,指导能力强的幼儿选用恰当颜色的挂历纸粘贴出一定的造型。

5、将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小花园”。

对幼儿胆撕纸粘贴,选用色彩鲜艳给予表扬、鼓励。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八

1、认识并区分串铃、大鼓和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音色。

2、会使用串铃,并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乐器。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1、大鼓、蛙鸣筒各一个,串铃每人一个。

1、教师敲大鼓“咚——咚——咚——”,请幼儿闭上眼睛听,猜猜是什么动物走来了,引出《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2、幼儿欣赏故事,师幼交流。

(2)你听到了那些声音?

3、引导幼儿发现故事情节和打击乐器的配合。

(1)认识几种乐器,玩一玩,听听它们的声音。

(2)教师讲述故事,在有声响的地方暂停,请幼儿选择一种合适的乐器配音。

(3)教师分别用三种乐器为故事配音,请幼儿感受三种乐器的不同特点:慢敲大鼓表示大象走路,连续刮蛙鸣筒表示大象赶蚊子,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跺脚。

4、请幼儿为故事配器。

(1)请幼儿人手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在飞。

(2)教师用故事情节提示幼儿,再合适的地方为故事配器。

5、教师和幼儿共同用越骑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6、活动延伸。

(1)请幼儿玩玩乐器,说说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还像什么。

(2)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说说自己还认识什么乐器。

在次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善于表现自己,也很投入音乐游戏,使幼儿充分体验了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的逗乐情趣。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在有些环节的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还需要加强。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九

1、感受音乐段落、图谱与故事情节的对应,初步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情节。

2、能运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赶蚊子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学玩音乐游戏。

3、感受和体验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的逗乐情趣。

完整音乐,图谱。

2、师:你听了觉得大象和小蚊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请幼儿回答)。

边讲述故事边引导幼儿创编大象走、跳、赶蚊子、踩的动作和蚊子飞、叮的动作。

师: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大象和小蚊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前啊,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象,这只小象长得肥嘟嘟胖乎乎的。有一天,小象刚吃完午饭,妈妈就对它说:小象啊,你看你吃的那么胖,赶快到森林里去走一走跳一跳,锻炼锻炼减减肥吧!小象说:好的,我这就去。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哎,哎太胖了,走一会就累了。这只小象一累,它就想偷懒。它看看妈妈没有看它,就偷偷的躲起来睡觉了。小象刚刚睡着,这个时候突然飞来一群小蚊子。嗯~停,嗯~停,嗯~停,嗯~停,啊好肥的大屁股啊,小蚊子一见最肥的肉就想去叮它。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哎呀!这是谁呀?好痒,好痒!小象醒了,一看,哇,这么多的蚊子,赶、赶、赶蚊子、赶、赶、赶蚊子。小象把蚊子都赶走了,再看看妈妈还没有来,于是又睡觉了。可是小象不知道,这群蚊子就躲在小象旁边的草地里,小蚊子看见小象又睡觉了,嗯~停,嗯~停,嗯~停,嗯~停,看见肥肥的大屁股,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看见了,叮!。这次啊,小象实在是太生气了,小象大声的说:我生气啦!说着抬起自己的大脚,就要把蚊子踩扁。我踩,我踩,我踩,我踩,我踩蚊子。踩扁啦!

1、出示图谱,明确图谱上的角色。

(1)师:这个故事叫大象和小蚊子,你们觉得好不好玩?祁老师这里有一张这个故事的图片。请你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图片你能看出哪个部分是大象,哪个部分是小蚊子,仔细看哦!

(2)师:看好的就可以举手了。你觉得哪个部分讲的是大象,哪个部分讲的是小蚊子。

2、教师指图,幼儿尝试说一说、做一做。

这次我们根据图谱,用动作来做做刚才那个好玩的故事,试试看好不好!大象准备,肥嘟嘟胖乎乎的样子。好,我们一起试试看。

3、教师指图,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完整做一遍身体动作。

4、教师与幼儿分角色表演。

师:刚刚我们是跟音乐来玩了次,这次我想和你们来玩一玩。祁老师来当大象,你们都来演小蚊子。这次我来当大象,我就没有办法提醒你们,你们要自己提醒自己哦。现在大象要出去散步了,小蚊子要准备好哦。小椅子就是你们的家,小蚊子要在家里表演,不能离开小椅子哦。

5、幼儿分角色表演。

师:好不好玩,下面请小朋友自己来玩一次,幼儿分成两部分,一半演大象,一半演小蚊子。记住了小椅子就是你们的家,要在家里表演,不能离开小椅子哦。

师:这次我们要交换着玩,交换之前要说清楚,小蚊子的家还是小椅子,这次大象要到森林里散步了,森林就是这块地方。小象出来到中间找个空地方,小蚊子出来的时候要小心哦,也要找空地方哦。

(1)第一次集体玩。

(2)第二次分成两个圆,大象在里面一个圆,小蚊子在外面一个圆。

(3)小朋友找好朋友两两扮演不同的角色玩。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大象和小蚊子的游戏,今天就玩到这里。和客人老师再见!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

1、初步观赏乐曲,感受其中的诙谐趣味。

2、通过联系故事线索、角色表演、动作仿照等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3、体验与同伴相互嬉戏所带来的欢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与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愿意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欢乐。

活动重点:幼儿能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活动难点:幼儿能随图谱,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挨次,玩音乐嬉戏。

完整音乐、图谱、多媒体课件。

一、开头部分。

1、播放课件,老师讲解并描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儿依据故事创编动作。

二、基本部分。

2、听音乐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表演一遍。

(1)、老师带幼儿听音乐完整做一遍身体动作。

(2)、听音乐。

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表演一遍。

3、出示图谱,老师指图,幼儿看图谱表演完整的身体动作。

(1)、出示图谱,明确图谱上的角色。

(2)、老师指图,幼儿尝试说一说,做一做。

(3)、老师指图,幼儿跟着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4、分角表演。

(1)、老师与幼儿分角色表演。

(2)、幼儿分角色表演。

(3)、我们玩得真快乐!请客人老师跟小伴侣一起玩嬉戏。

三、结束部分。

请小伴侣听着音乐,做动作表演故事走出活动室。

在次活动中,幼儿爱好很高,擅长表现自己,也很投入音乐嬉戏,使幼儿充分体验了嬉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的逗乐情趣。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我在有些环节的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还需要加强。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一

1、认识串铃,学习用手臂部肌肉带动手腕摇动的方法。熟悉串铃和蛙鸣筒的音色。

2、引导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

3、在教师的眼神和动作的助下,在重重敲鼓时,能不动并控制自己的乐器不发出声音。

1、乐器:鼓、串铃(幼儿人手一个)。

2、ppt、视频。

3、象头饰、尾巴。

引导幼儿了解乐器发出的声音,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

在教师的眼神和动作的助下,在重重敲鼓时,能不动并控制自己的乐器不发出声音。

1、导入活动,认手器朋友。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

教师逐一出示乐器:鼓、蛙鸣筒和串铃。引导幼儿认识,通过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其音色。

2、教师结合乐器讲述故事。

(1)教师放视频,展示鼓、蛙鸣筒和串铃在故事中所体现的关系。

(2)根据故事进行提问,巩固故事。

故事里讲了谁和谁发生的事情?(象和小蚊子)。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

象走路的声音像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鼓轻轻地、慢慢地敲,就像象走路的声音)。

小蚊子飞来的声音像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串铃摇一摇,就像好多小蚊子飞来了)。

象甩尾巴赶蚊子的声音像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呢?(蛙鸣筒刮一刮,好像象甩尾巴呢)。

最后象生气了,重重的跺脚,是用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鼓重重的敲!)小蚊子都吓死了。

鼓励幼儿胆做小蚊子吓死的样子。

4、教师和幼儿用乐器进行表演。

(1)请幼儿拿出串铃,引导幼儿拿串铃轻轻摇动,尝试摇串铃,表示蚊子飞。

(2)教师扮演象,幼儿扮演小蚊子,共同用乐器配合故事情节进行讲述。

(3)教师再次和幼儿用乐器进行游戏。

5、结束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出去表演游戏。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二

3、通过用法打击乐器,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欢乐。

4、愿意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欢乐。

5、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一)、导入:律动嬉戏拍蚊子入场–刚才我看到你们都在拍蚊子,那你们拍到了吗?

哦~有的还没有拍到。蚊子真厌烦,始终叫个不停,(播放蚊子叫音效)。

有一只小动物也遇到了烦人的蚊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是怎么拍蚊子的?

(二)、基本部分。

1.老师讲解并描述完整故事,师幼表演。

2.分段放音乐,回忆故事,做出相应的仿照。

(1)是谁遇到了小蚊子?(幼:大象)你认为大象是怎样走路的呢?(请小伴侣仿照,老师给伴鼓声)那刚才你们看到的大象是怎样散步的呢?哦~,是这样散步的。

(幼儿仿照)哦~有用耳朵赶的(我赶,我赶,我赶。

赶),还有用鼻子赶的(我赶。

我赶。

赶)我们一起把蚊子赶跑(播放第四段音乐)我赶,我赶,我赶。

赶哇,真厉害!蚊子全被你们赶跑了!

可是,大象又睡着了,蚊子又飞来了(播放第五段段音乐)嗡…嗡…。

…观察了叮,观察了叮…。

….

嗡…嗡…。

哼~,蚊子真厌烦,还在大象的身边飞来飞去,大象要生气了!(播放第六段音乐)我(手叉腰皱眉)!要(手叉腰皱眉)!生(手叉腰皱眉)!气(手叉腰皱眉)!了(手叉腰皱眉)!(跺脚3下…)老师装出蚊子死的样子……(幼儿装出各种”死”的样子)哇~小伴侣们表演的真形象。

3.分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象,小伴侣们扮演小蚊子(播放《大象和小蚊子》)。

小伴侣们表演的特别棒!老师还想带你们做一次演奏家!可是想要做好演奏家,我们需要先熟悉图谱。(出示图谱)第一部分是大象在散步,我们用圆舞板演奏,这一部分是蚊子飞来了,我们用串铃演奏,这是蚊子叮大象的部分,我们用铃鼓演奏;还有大象赶蚊子时,用蛙鸣筒演奏;最终大象生气了用大鼓演奏!

5.老师指挥,幼儿演奏。

(1)小伴侣们表现特殊棒,今日老师给你们做指挥家,你们来做演奏家!预备好了吗?(老师给手势)示意(播放音乐《大象和小蚊子》)。

(2)老师也想当一次演奏家,你们谁情愿做指挥家呢?

(请幼儿做指挥家,老师打鼓)。

(三)、结束部分:

老师示意全部幼儿起立,鞠躬,退场。

故事: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走~。

走~。

跳!跳!跳!

走~。

走~。

跳!跳!跳!”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小蚊子”嗡–嗡–嗡–“飞来了,它们发觉了正在睡觉的大象,就去叮它。”观察了叮,观察了叮”。哎呀!大象发觉了,就用尾巴来赶蚊子,”我赶,我赶,我赶赶赶”。小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

大象刚睡着,小蚊子又飞回来了,”嗡–嗡–嗡–“,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我赶,我赶,我赶赶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最终生气了,”我!要!生!气!了!””咚–咚–咚”这一次,全部的小蚊子都被震得晕死过去了!

反思。

在次活动中,幼儿爱好很高,擅长表现自己,也很投入音乐嬉戏,使幼儿充分体验了嬉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的逗乐情趣。孩子们很快乐,活动后孩子们都给我说,老师我们还想玩这个嬉戏呢,我听了后很欣慰。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不足,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我在有些环节的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还需要加强。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三

随着我爱小动物主题的开展,作为班的孩子已不是简单地对动物可爱形象感到有趣了,他们更多交流的是动物有什么本领,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等。在经过几次活动后我有意将动物的特性融于讲述活动之中,在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时,同样注意有重点讲述的要求。

讲述活动久已有之,班讲述的目标之一,是助幼儿学会有重点地把握图片、实物或情景的突出内容,有趣地讲出某个图片、实物或情景的突出特征和关键情节。本活动运用听、视觉相互影响的'策略,助幼儿更准确、生动、有重点地去观察理解图片,促使幼儿详略得当地进行叙述是有益处的。

同时我在设计此活动时思了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通常是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常由教师一问到底,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提问方式,以开放性语言为主,还增加了孩子质疑提问的机会,让孩子在猜测、验证中增加说的兴趣。更好体现《纲要》中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围绕“象如何救兔子”的过程完整、连贯地进行讲述,

2.通过比较性的“听音”“看图”,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象救小兔”(四幅),及几个凶猛动物形象:虎、狼、熊、鹰等。

2.表现故事的情绪、情节的音乐磁带《兔子和虎》。

(三)活动过程:

1.运用“听”“看”,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出示四幅挂图:1、4正面;2、3面。

(2)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词汇、句式表述出兔子的表情、情绪,并引起了解“空白图”所要表现的故事重点部分的兴趣。

(3)放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表述故事“发展”部分情节的兴趣。

(4)完整地出示图片(将2、3两图翻过来)。

a、教师引导幼儿紧紧地围绕“谁救兔子?怎么救?”进行感知理解。

b、引导幼儿运用准确的描述角色动态、神态的词汇进行表述。

2、幼儿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结伴讲述。

(1)、幼儿自由结伴,根据挂图的内容讲述“象救小兔”的故事。教师在幼儿身边倾听幼儿的讲述。

幼儿取桌上的角色图片自由组合,分组分角色的进行讲述练习,以补充集体教学不能充分满足每位幼儿想说充分说的不足。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四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差很,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于是,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1.引发小班幼儿倾听的兴趣,培养倾听习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

2.引导幼儿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鼓若干,沙发靠垫若干;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1.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呱呱筒。

老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孩子们有的说像汽车,有的说像小鸭,还有的说像青蛙。老师趁势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呱呱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呱呱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手腕上戴的是什么?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呱呱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进入活动,锻炼幼儿倾听的能力,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纸偶象,注意突出象胖胖的形象。

出示提线纸偶象,伴随着三种乐器讲故事:有一腕象,长得可啦!脑袋的,身体的',屁股也好好。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出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它们发现了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象的屁股叮了起来,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呱呱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代表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象又打起了瞌睡,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呱呱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儿,蚊子又来了,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好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地敲击两下)声音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伴随着乐器进行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淮和谁的事情?”(是象和小蚊子)。

师:“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是一群小蚊子)。

(小铃的声音与一群蚊子的形象非常吻合,木偶演示助幼儿理解什么是“一群”。)。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边答“小蚊子被震晕倒在地上了”边表现晕倒的样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的侧身躺在地上,还有的小手小脚都朝上,吐着小舌头)。

(咚咚咚、呱呱呱、咚!咚!三种不同的声音起到了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记忆故事的作用。)。

4.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蚊子,请张老师表演象好吗?

师:象要带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助张老师将沙发靠垫加一根松紧带套在腰上,代表象的屁股)。

孩子们戴上小手铃表演小蚊子。(小小的手铃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5.再次表演,象、小蚊子的形象都由孩子扮演。

(从认手器到自选角色的表演,总有新内容、新要求,幼儿始终有最近发展区。由老师带领、引导,到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表演,幼儿的倾听、理解、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木偶和靠垫,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五

1、熟悉大鼓、串铃、铝板琴的声音,初步学习使用串铃(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

2、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作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铃鼓、串铃人手一个,大鼓一面,铝板琴一个、大象屁股。

一、带幼儿入活动室:游戏:大狗熊与小老鼠。

大狗熊来了小老鼠来了——模仿游戏。

(出示小铃)大狗熊来了(幼儿做狗熊动作)小老鼠来了(幼儿做小老鼠动作)——听小铃指挥做动作。

二、讲故事:《大象和小蚊子》,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一)提问:

1、故事里有谁?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拳头敲手、敲腿表现节奏。

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吐舌头,手放腿上。

(二)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游戏(用大象的图片)。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三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听听这是谁的声音:……。——了解乐器和角色的对应关系。

2、你们来做小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初步学习使用串铃。

3、在老师的提示下请幼儿表演蚊子的节奏。(结合大象图片)。

4、用乐器来表演故事。

四、结束:今天我们和小铃、大鼓、铝板琴作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休息。——整理乐器。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六

1、让幼儿初步感受3/4拍和6/8拍节奏的不同特点,创编水牛走、小蚊子叮咬等动作。

2、通过故事内容以及体态律动,助幼儿感受乐曲ababa曲式的变化特点,以及音乐力度和强度的变化。

3、体验乐曲带来的`恢的气氛。

音乐:《铁匠的徒弟》。

一、导入。

在森林的一个池塘里住着一只动物,它是谁?看图片。

二、配乐讲述段落一。

1、描述水牛的体质特征,并画出图谱,同时,让幼儿创编水牛的动。

作。(感受3/4拍节奏特点)。

水牛长着一对弯弯角,弯弯角,弯弯角,弯弯角,还有一张嘴巴,嘴巴,嘴巴,还有一个屁股,屁股,屁股,屁股,走路怎么走?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

2、请幼儿复述并表演。

谁来说说水牛的样子?

3、配乐练习。

你们想再表演一次水牛吗?

配乐讲述段落二。

1、根据音乐情节,创编蚊子动作。(飞叮,感受6/8拍乐曲节奏。

的特点)。

2、请幼儿复述并表演。

3、配乐练习。

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蚊子。

三、重复第一、第二段,巩固表演。(感受乐曲中两种不同的节奏变化)。

水牛又来了,它有……。

四、配乐讲述段落三。

1、用故事情节助幼儿感受音乐段落三的节奏特点。

2、幼儿表演。

六猜一猜小蚊子怎么了?

讲述表演小蚊子。

七、结局。

表现水牛和小蚊子成为好朋友的快乐情景。

与幼儿一起提林曲结构:第一、第三、第五段是相同的,第二、第四段。

是相同的(让幼儿感受乐曲ababa的结构特点)。

八、幼儿自选角色打扮表演。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七

1.在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中,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用串铃表现小蚊子的快乐。

2.乐意唱唱动物的歌,模仿动物的动作。

1.活动重点:要求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使用乐器进行演奏。

2.活动难点是:能在了解大鼓所表现的声音形象,在能控制自己的串铃的基础上合作游戏。

2.大象、小蚊子叫声的录音。

3.打击乐器:串铃幼儿人手一个;鼓一个。

4.大象头饰一个。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演示ppt,出示草地的背景画面。

这是什么地方?谁来了?大大的动物走路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

2.出示大象的背影,请幼儿猜猜讲讲,做做大象的动作。

谁来到了草地上?你为什么觉得是大象?

3.边讲边演示ppt,引入故事情境。

今天,天气真好呀!大象在草地上散步,走着走着走累了,就在大树底下睡着了…。

二、听辨蚊子的叫声,感受串铃的声音。

1.播放蚊子的叫声,请幼儿听听猜猜。

听!可能是谁?

2.听声音,分辨乐器。

哪个音乐魔盒的声音像小蚊子飞来的声音呢?

3.幼儿玩串铃,教师哼唱改编歌曲。

《许多小鱼游来了》改编的歌曲《我是一只小蚊子》我是一只小蚊子,飞呀飞,飞呀飞!我是一只小蚊子,快快飞呀。

三、深入故事情境,体验玩串铃的快乐。

1.请幼儿想一想、做一做。

小蚊子看到了大象了心里可能怎么想、怎么做?

2.根据幼儿的想象配乐器。

师:小蚊子飞到大象身上,大象会怎样?

3.教师和幼儿拿着乐器玩游戏。

老师扮大象,请幼儿扮小蚊子进行游戏。

4.播放蚊子的叫声,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是什么声音?这么多小蚊子飞来,大象又会怎样?

5.反复游戏。

四、活动延伸。

出的声音像大象甩尾巴,继续听音乐用乐器进行演奏。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八

1.引导幼儿了解串铃发出的声音,会用臂部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并能在了解鼓和蛙鸣筒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要求幼儿通过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要求幼儿学习倾听,能在倾听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演奏乐器。

1.每人一个串铃,

2.一面鼓。

3.一个蛙鸣捅(可用其它能连续敲响的乐器代替)。

1.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知道象一睡着,小蚊子就可以去叮象,象甩尾巴时,小蚊子就要躲远点,不能让象尾巴碰着,当象尾巴不动时,小蚊子又可以去叮象,象使劲跺脚时,小蚊子就要“死掉”。幼儿模仿练习。

2.幼儿听老师用打击乐表现故事内容,先缓缓敲鼓,再连续刮蛙鸣筒,接着轻轻摇响串铃,最后使劲敲鼓。这样,让幼儿知道:轻而慢敲打鼓表示象走路;刮蛙鸣筒表示象甩尾巴;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鼓表示象生气使劲跺脚。

3.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

4.幼儿在老师敲击乐器声中和讲故事清洁的提示下做游戏。扮蚊子的幼儿练习先听着蛙鸣筒声往后退,当什么也声都没有时,就边摇串铃,边走到象(由另一老师或高幼儿扮演)身边,当听到重纵的敲鼓声时,“蚊子”就躺下“死掉”。

5.不用故事提示,幼儿随鼓声,蛙鸣筒声玩游戏。

附:故事:有一腕象,长得可拉!脑袋的,身体的,屁股也好好(用夸张的声音念),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用较慢的`、不太强的声音念)。

有一天,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象的屁股叮了起来,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蚊子被赶走了,象又打起了瞌睡,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好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大班音乐课故事大象和小蚊子教案篇十九

大狗熊来了xxxx小老鼠来了——模仿游戏。

(出示小铃)大狗熊来了xxxx(幼儿做狗熊动作)小老鼠来了xxxxxxxx(幼儿做小老鼠动作)——听小铃指挥做动作。

二、讲故事:《大象和小蚊子》,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知游戏。

(一)提问:

1、故事里有谁?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拳头敲手、敲腿表现节奏xxxx。

4、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吐舌头,手放腿上。

(二)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师幼游戏(用大象的图片)。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三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听听这是谁的声音:……。——了解乐器和角色的对应关系。

2、你们来做小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初步学习使用串铃。

3、在老师的提示下请幼儿表演蚊子的节奏。(结合大象图片)。

4、用乐器来表演故事。

四、结束:今天我们和小铃、大鼓、铝板琴作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休息。——整理乐器。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托班教案|托班教学计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574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