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包含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启发和帮助。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教案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应用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
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一、认识毫升。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
【设计意图】。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
想想做做3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
同学们总结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补充与反思。
教案首页。
课题练习二教学课时5课时第4课时。
应用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
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1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2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理清竖式计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回顾。
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你还记得方法吗?
生1:在口算的时候可以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一。
生2:在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可以拆成简单的口算题。
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师:那笔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笔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计算加法时每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还一起认识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一定非得需要准确数,知道约数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时候要注意找这个数的近似数。
生3:在估算时,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列竖式计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请你先估一估,再连一连。这三位同学应该上哪辆车呢?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这两位同学的家相距多少米?
3.我来当医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竖式计算的主要事项,会分析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率。
1.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当妈妈50岁时,你多大。
2.电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识记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理解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应用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
技能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行。
6、5、4行。
10、6、4不行。
10、5、4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
三、认识三角形的高。
出示图,要求: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学生练习画高。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四、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要求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画上直角标志。
第5题。
要求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剪。全班交流,重点要从"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特征去思考。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学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补充与反思。
教案首页。
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课时5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
理解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应用会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技能能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重点。
三角形的分类。
难点三角形的分类。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
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style="color:#125b86">
教案示例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
彩笔、白纸、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一: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图片:飞行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飞行员在表演,有红色队和黄色队;。
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黄色队多多少人?
黄色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人?
红色队和黄色队共有多少人?
我还想到了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学习飞行表演.
……。
二、探究解题策略.
(一)活动二: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二)活动三: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1.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出示图片:圆片。
从11个当中去掉7个,从图中看出结果是4.
方法2:出示图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从11根当中减去7根,还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连续减.
11-1-6=10-6=4。
方法5:把减数7凑成10,多减后再加.
方法6: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
因为:4+7=11。
所以:11-7=4。
课间游戏:小朋友们,累了吧?咱们一起说个歌谣吧.
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三)活动四:培养思维有序性。
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1-2=911-9=2。
11-3=811-8=3。
11-4=711-7=4。
11-5=611-6=5。
11-6=511-5=6。
11-7=411-4=7。
11-8=311-3=8。
11-9=211-2=9。
三、培养数学技能.
(一)看图列式(出示图片:小鸟和小鸭子)。
(二)看图列式(出示图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教师谈话:周末了,小猫欢欢和笑笑到池塘去钓鱼,它们俩在为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争吵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呀!
(四)出示图片:小熊射门。
教师谈话:森林运动会上,其中一项比赛是足球射门.看图回答问题,看谁填的数最多,时间3分钟.
教案点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探究活动。
接力赛。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过程。
1.以班级为单位活动.
2.教师任意说一个20以内的数,第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加号或减号)第二个学生再说一个数,第三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计算出结果.
3.以第三个学生所说的结果作为加数或者被减数,第四个学生再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第五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第六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的计算出结果.
4.后面的学生照此继续进行游戏.
游戏说明。
1.学生计算错误或者出的题目超出目前所学范围(例如出现19+9或者6-7这个错误)都要为同学表演节目.
2.要灵活使用这个游戏,变化着练习.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渗透学习方法。
练习小篇子。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实践体会。
合作交流。
东、南、西、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本单元教学一位小数。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进行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全单元编写了四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三次“想想做做”和一个练习,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和一篇“你知道吗”。
通过第100页的两道例题教学一位小数的意义。这两道例题先引起学生的回忆:5分米是5/10米、4分米是4/10米、2角是2/10元,然后告诉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2/10元还可以写成0.2元。上面的一道例题写成零点几这样的小数,下面的一道例题写成几点几这样的小数。通过把十分之几写成小数,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位小数的意义。教学时要突出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改写出来的,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道例题之后,列举了以前学过的数1、2、3……以及0,指出它们都是整数。又列举了0.5、0.4……指出它们都是小数。引导学生在数的外部形态上认识小数,但这不是小数的本质意义,教学小数的意义不能局限在数中间有个小数点上。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想想做做”第1题把1分米、3分米、7分米、9分米先分别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第3题的图中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涂色部分,再写出相应的小数。这两题都让学生从十分之几写出一位小数,学生能再次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想想做做”第5题在数轴上写相应的小数,有序地整理一位小数。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写出分数,但学生在看数轴上的点写数时,都需要先想到相应的分数,又一次体会了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
例题从比较两种冷饮的价钱的实际问题引出比较0.8和0.5这两个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教材让学生应用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自己想办法进行。无论是转化成8角与5角再比较,还是转化成十分之八和十分之五比较,都没有离开小数的意义。教材统筹安排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试一试”里比较零点几和几点几的大小,“想想做做”里还有比较两个几点几这样的小数的大小。教材不用文字语言总结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意图是通过大小比较加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只要学生能联系小数意义进行思考,怎样想都可以。
“想想做做”第1题要把9厘米、6厘米分别写成以分米为单位的数,最好能既写成分数,又写成小数,可以又一次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第4题的.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联系数轴上的点理解0.7、1.3、1.9和2.4这四个小数的意义。
第二,比较数轴下面的三组小数的大小。
第三,看一看这四个数在数轴上的排列顺序。
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了算。教材没有把法则作为“规定”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这是“需要”,就“应该”这样算。例题计算0.5加0.7的和,先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5元和0.7元分别化成5角和7角相加,由此推理得到0.5加0.7的和是1.2。然后思考,如果列竖式计算,应该便于5角和7角相加,即把0.5和0.7中的“5”与“7”上下对齐,这样就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了。由于5角加7角的和超过1元,所以0.5加0.7要向表示“元”的那位上进1,也就是向小数点左边那一位上进1。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向小数减法迁移是很容易的。教材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基本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想想做做”第5题估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结果比1大还是比1小,是在能进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估计又促进对笔算的掌握。
练习十是对全单元内容的回忆、整理与实际应用。第1~4题再现小数的意义,其中第4题要求略有提高。第5题练习计算,四组题里都含有加法与减法的比较。第6、7题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第7题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第8、9题中含有找规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八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有对准0刻度的。(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你的笔盒长()厘米。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九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200×7=700×2=。
21×4=23×2=32×3=。
2.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9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