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3:56:06
2023年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热门14篇)
时间:2023-12-13 13:56:06     小编:BW笔侠

哲学是一门深邃而又抽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如何在家庭中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呢?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二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理解诗意。

投影片。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生字书写。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书写。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四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8.学生交流。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0.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的介入,将繁琐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简单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五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六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八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下课。

登鹳雀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九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理解诗意。

投影片。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生字书写。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书写。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十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十二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课时。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十三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下课。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理解诗意。

投影片。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1、指名读,理解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生字书写。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书写。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846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