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它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来形成鲜明的形象。教育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下是科学界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关注环保事业。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一
学参考中的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将心比心》一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这样要求更具体,重点更明确。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一套。所以我将第二条教学目标改为“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针对我们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已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别人回答中的长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将第三条教学目标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落实手段。
为了达成第一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1、自由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向别人请教。检查朗读时请学生提醒难读之处,有重点地进行领读。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重点句,相机指导朗读。3、三次引读结尾段,希望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了达成第二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时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_______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朗读指导,进行说话训练。
3、抓住结尾的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4、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为了达成第三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读文关。2、自己感悟文中感动之处。3、交流时以自己站起来发言为主,老师点名发言为辅的形式进行。
三、教学困惑。
困惑一。
“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困惑二: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虽然意识到应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帮助人求回报”这种印象,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还是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有学生说自己没钱坐车,有同学主动借钱给他。这时我追问他:“你帮助过他吗?假如他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回答是“他曾经帮助过我,我也会帮助他。”还是有钻入课前所担心的圈子之感。假如当时我能换一个追问对象,问问借钱给他的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看来,教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第四课时。
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
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教学过程。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乘积是1。
2/3*3/2=12*1/2=1。
8/11*11/8=11/10*10=1`。
7/9*9/7=17*1/7=1。
6/5*5/6=1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二,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p24。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填一填,想一想。
2,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四
一读: 大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查字典或向家长请教。
三读: 品读课文,要求记录自己读文后的感悟。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了预习卡的作用。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的设计是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然后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研读、交流。课前,为了便于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预习,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卡:
一读: 大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查字典或向家长请教。
三读: 品读课文,要求记录自己读文后的感悟。
目的是让学生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独立阅读课文。说真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可是真的到讲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容量太大,学生读书时间多了,教学中所预设的一些内容就进行不完了。这次教学中,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我给学生设计这个预习卡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让学生熟悉文本,课堂上节省一些时间。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所以,在学生作批注谈体会的时候,学生的发言还不是那么深刻,也不精彩。这是这节课我所遗憾的!因为我的这帮孩子不是不会,而是我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时间太少!不过,这节课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当我看到学生在品读谈感悟时不太会,我就改变了我课前的预设教案思路,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学生怎么抓住关键词去想去谈,效果还不错,说真的,那时我看到了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另外,让我感到更欣慰的是学生的预习汇报非常好,特别是学生的感言很是精彩!课后,我反思自己,同时我也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再次思考,觉得略读课要上的精彩需要注意这几点:
1、略读课教学应关注阅读提示,让提示成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2、略读课文的自读自悟的“度”要把握好,教师应在关键之处做有效引导。
3、简简单单上略读课,能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收集文本中关键信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字字句句去品析没有必要!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五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4)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10-6.9=4.2÷0.6=1.3×0.4+0.3×13=。
58+36=1.08×0.5=0.8÷0.1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七
这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记叙了1947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教科书,张指导员在取书的路上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歌颂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中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课文真挚感人,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教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了解战争中坚持学习的困难,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困难,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3、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搜集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读一读,哪些词语的语气要加强?
(2)画一画,从哪看出来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3)议一议,“没有书”是“最困难的”,这和“珍贵”有什么联系吗?
(4)小结。
2、自学第二至六段,分角色朗读体会心情。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省略号的意思。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
炮火连天盼
情况紧急取
敌机轰炸护
生命垂危望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科书第59~61页,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
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录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课件播放: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填空。
1分=()秒()秒=3分。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每天要睡眠9()系红领巾大约要用20()。
用电饭锅煮饭要用25()刘翔110米跨栏大约用13()。
3、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课后使用钟表统计。
4、全课总结。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九
这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记叙了1947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渴望得到教科书,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教科书,张指导员在取书的路上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歌颂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他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中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远离战争,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课文真挚感人,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教学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了解战争中坚持学习的困难,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设想。
教学时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要以“情”贯穿始终,初读课文时,可设置情境,通过播放战争场面的课件、教师动情的背景介绍,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情,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与人物的情感发生共鸣。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编儿歌、办小报,调动学生自身体验来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困难,体会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3、认识省略号及其用法。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cai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教科书”?
生:就是课本。
生:“教科书”前加了“珍贵的”三个字,说明这教科书是很贵重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宝贵的。
生:说明这教科书是很有价值的。
师:课文里讲到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二、读中悟情。
1、简介背景,
[课件播放:战争场面]。
2、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在这些语句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学习小组同学分角色再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
2、汇报交流:哪些地方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看法。
(1)生:这是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所以珍贵。
师:1947年,炮火连天的岁月,条件艰苦吗?
生:艰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读第2自然段)。
师:有哪些困难?有桌椅吗?
生: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
师:有黑板吗?
生: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刷一块。
师:还没有什么?
生: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
师:这些困难都能克服,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生: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师:再读一读,读出渴望之情。
(生带着渴望之情再读第二自然段)。
(2)生: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师:党中央的文件是用来指导革命的,这书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多么珍贵啊,再读一读。
(生慷慨激昂地朗读第4自然段)。
(3)生:(读第10自然段)这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师:这一段非常感动人,我们一起读读。
(师范读,指导读“快卧倒”)。
后面是一个省略号,说明喊了几次?
生:很多次。
师:但文章中没能写出来,就用了省略号。
师:这本书连一页也没缺少,叫什么?
生:完整无缺!
生接读:指导员,书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
师: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
生接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这是指导员流尽最后一滴血,用尽全身力量留给大家的一句话,我们再来读读。
生齐读: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将来干什么?没说呀,指导员这时候——。
生:牺牲了。
师:话还没说完,他要说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打败敌人,为我报仇,为国争光。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就只能靠你们了。
生: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
师:让我们把指导员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感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全文)。
(三)表达感受,深化情感。
生: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可以编课本剧表演。
生:可以画出这感人的情景。
生:可以编成诗歌。
生: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办一期以“战争中的延安小学”为主题的小报,
……。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准备,师巡视并帮助、辅导。
生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一起推荐一起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如:《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别忘记一起交流感受。
教后反思。
备课时很担心,怕学生无法真正领会革命先辈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演、一起感动,自己也像置身炮火连天的小山村,脑海中是活生生的张指导员,不用再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切水到渠成,让我深深地感到用真情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始巧画“?”
课始,通过“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中逐层画“!”
首先,做好铺垫,进入情境。
以课件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学生跃跃欲试,放开胆子自己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因为这时候,他们也被感染着,读起来很投入。
其次,抓住重点,想象体会。
不需太多理性的分析,只要反复吟诵,在想象中、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中,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立体的形象,使文章内涵与学生感悟融为一体。
第三,表达感受,进入高潮。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方式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演课本剧、编儿歌、画画、办报等实践活动将理解运用巧妙整合,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智慧。
三、课尾画个“……”
点评。
1、想象中朗读。
硝烟弥漫的战争是我们的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如何把这样的生活用朗读展示出来呢?这就需凭借想象来实现,于是,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2、积淀中创造。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鼓励学生放飞思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方式是多元的、鲜活的,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3、自主与合作。
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活动时间。学生读懂的,不讲;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不讲;解决不了的,教师精要地讲。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
4、课内到课外。
教师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前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课后没有用“哈达式”的长长的习题卷将学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而是指导学生扩展阅读相关名著名篇,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世界,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拓展了学习的领域。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十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略读课文《赵州桥》。从内容上看,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描写祖国的山河景观的秀美壮丽,表达了赞美祖国的情怀。阅读这些文章令人赏心悦目,获得美得感受。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认识37个生字,会写40个字。
2、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背诵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第2自然段,《赵州桥》第二自然段。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5、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
6、通过辨析形近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练习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读读背背古诗《鹿柴》。阅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练习介绍家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1、重视词语的学习积累好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大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3、运用本单元景物描写的方法,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写作当中。
2、从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句子有先后顺序。
3、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指导,让学生逐步做到正确、美观。
4、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5、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1
一方面,继续发扬以往形成的良好习惯,并做到常抓不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小黑板、录音机
检查第13课、第14课预习1课时。
学习第13课1课时
学习第14课1课时
检查第15课、第16课预习
学习第15课
学习第16课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磁带、有关延安战役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理解“珍贵”的意思。
2、提问: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课文磁带)。
2、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刷(shua)、抄(chao)、嗓(sang)、睁(zheng)、弹(dan、tan)。
2、认清字形:
炮、炸、爆、印、凳、隆、轰、嗓。
3、理解词义:
轰隆、爆炸、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兴高采烈。
〈四〉、巩固练习:
1、认度生字、词,试听写。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思路:
1、分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盼书):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怎么样?找出相关的词句。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3)、讨论理解:同学们渴望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找出表现同学们渴望的心情的词句。
这些书是怎么来的?说明了什么?
4)、理解“渴望”、“兴高采烈”、“振奋人心”的意思。
5)、指导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取书);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取书的过程。
3)、找出表现指导员和同学们取书时的心情的词语。
4)、理解“争先恐后”的意思。
2、学习课文8-10自然段(护书):
1)、齐读课文。
2)、讨论理解:指导员是怎样保护书的?
“我”醒来时看到指导员怎样了?
“一动不动”说明什么?
为什么这捆书能“完整无缺”?
指导员为什么拒绝“我”背他回村?
他看着那捆书,他在想些什么?
指导员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理解“完整无缺”的意思。
4)、拌角色朗读,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盼书-护书-取书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教科书”的“珍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1、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1)、敌人投下炸弹以后,指导员喊:“快卧倒……”--表示:话没说完。
2)、“我两耳一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的头部受了伤。”--表示:省略(昏迷之后到醒来之前的事)。
3)、“指导员,指导员……”--表示:省略(呼唤的话)。
4)、“书……书……”--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5)、“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表示:说话吃力、断续。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思考讨论:这捆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多少年来”、“一直”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1、分段、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教科书的“珍贵”。
3、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科书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渴望、俯冲、轰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
2、理解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出示一组词语.
渴望激励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炮火连天完整无缺兴高采烈。
根据课文内容,以上哪些词语你觉得最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为什么?并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讨论练说:将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轻声读每个自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并完成提纲。
教科书和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激励”我”前进.
3、课文围绕着“珍贵”写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同学们能从提纲中筛选出最重要的词语来作为每个大段的小标题吗?请上黑板板书.
盼书。
取书。
护书。
激励”我”前进。
三、细读课文,理解“珍贵”.
1、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写教科书的“珍贵”.你最感到的是哪个部分?
2、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部分最令人感动.默读自然段.
3、四人小组中一名同学大声读课文,其余三名边听边用“_____”画出张指导员说的话,用”*”画出描写张指导员护书时动作的词语.
4汇报成果,投影出示句子.
“快卧倒……”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5、交流讨论:这三处话张指导员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各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不同用法?并进行朗读指导.
(1)敌机突然轰炸,情况紧急,张指导员说的话被打断.朗读时语速要稍快.
(2)张指导员伤势太重,生命垂危,说话断断续续.
(3)最后张指导员嘱咐下一代要好好学习,话没说完就牺牲了.
6、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8、讨论.
(1)“趴”能改成“倒”吗?
(2)为什么要用“压”
(3)结合“完整无缺”体会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
9、分角色朗读.
10、总结:张指导员牺牲了,这浸染着他鲜血的教科书成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学习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张指导员未说完就牺牲了,请你想象他想说写什么.请写下来.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理清叙述顺序。
1、这篇课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理清叙述顺序。
二、谈谈议以,精读课文。
1、同学们,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了,他临终前惦记的是什么?
2、交流了上节课作业。
3、同学们决不会辜负张指导员的期望,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群在战争中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的孩子。《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还表现在“盼时”、“取书”和“激励”等情节中。
4、小组合作探究。
5、反馈交流,研读课文。
(1)孩子们为什么“盼书”?简介历史背景。
(2)出示题板,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
(3)怀着渴望教科书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取书”片段用小剧本表演,配合感情朗读完成,并在其中体验“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的语气,读出张指导员的激动和孩子们的急切。
6.总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三、课外延伸,进行小练笔。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盼书保护。
来之不易珍贵寄托先烈的期望。
激励“我”前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3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