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故乡散文(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08:37:12
欣赏故乡散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3 08:37:12     小编:字海

总结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总结的结构和要点有哪些?希望以下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写作总结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欣赏故乡散文篇一

我所在的玉溪,是滇中一个雨润物丰的好地方。在这里,雨是极为常见的,不过常是来得猛烈,也收束得及时。很有一番动人的情愫。早就有一种冲动,就是用笔来描摹这小城曼妙的雨丝,常常因为愚笨,要么提起笔写不下去,要么言微旨浅难尽其妙。于是会在历史的天空下去寻找验证,至少是去寻觅一份似曾相识的体味。想起苏东坡当年参加杭州太守梅公仪在有美堂设酒宴,遇到一场大雨,文思敏捷的他对雨的描绘也能体现出滇中雨的特点。《有美堂》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云吹海立,浙东风雨过江来。”其豪雄疏狂,玉溪也其形若是。

然而,也正是在这疏狂的雨中,我突然收到阔别的朋友从故乡的来信。来信很短,却不厌其烦的大谈特谈故乡的雨,字里行间满是抱怨,又提及高中时的一个漂亮的女同学在阴郁的雨中结束了生命的历程。我强烈地感受到令人窒息的沉重围绕在我的周围。我心里一颤,难道我对故乡的冷漠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了吗?而也就在昨晚更深人静时,我还伴着雨打芭蕉的声音读着周岂明先生的《苦雨》,仿佛带着一路的苦痛回到了故乡,邂逅了所有尘封的乡情,呼吸到了雨中熟悉而陌生土地的气味。

故乡的雨无玉溪的疏狂和肆无忌惮,她永远有一种萧杀的沉静。因而在故乡最怕的也就是下雨。大凡一开始下雨,到最后天放晴,总要持续很长时间,真算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了。在城市也许不太明显,因为无论是斜风细雨,还是疾风骤雨都不会在平坦光滑的柏油路上积水成潭的,所以偶有大雨,也不会有行路难的`苦楚,反觉得神清气爽,惬意不已。然而在农村,下雨若不是农事需要,就会成为一件大煞风景的事。只要一阵雨过后,定是一地稀泥,人一上去,极易陷住,间或不慎摔上一跤。对于靠土地为生的人们,呆在家里是不能维持生计的,不管雨如何折腾,总有许多人冒雨出去干活。其实在农村,才真正有“山中风物雨来佳”的景致,可农民不是诗人,他们永远超越不了现实主义的羁绊。如此好景也只得形同虚设了。

我二十多年前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山村。从七八岁起,下雨也总要出去的。有时是玩,更多的时候有事要做。那时家里养着一头大水牛,每天都要去放牛的,大雨天也未能幸免。这自然是一个苦差事,因而直至今天一想起故乡的雨总有种不好的印象,总觉得天很低,也很晦暗。于是在我心里,故乡的雨温柔中似乎飘荡着一种静默的生命缺憾。乐天《微雨夜行》:“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真是故乡雨的写照了。那时一旦下雨,我习惯发呆,直愣愣地看着无边的雨,或躺在床上,闭着眼听那含混不清的雨声,其心境很复杂,有“小楼刻竹听春雨,白昼重帘看落花”的凄清,也有“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的浪漫。

于是现在,我是多么怀念故乡的雨啊。

欣赏故乡散文篇二

我的故乡是一个无山却水秀的地方。其中,有条河,叫瓦埠河,我的故乡就位于瓦埠河的西岸,三面环水,故此,每到夏季汛期,自然而然,四面便被洪水包围了。因此,又得了个“小台湾”的称号。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听别人称自己故乡为小台湾无不感到自豪,骄傲万分。岂不知对于大人们来说,它就是讽刺,抑或戏虐,自嘲,甚至于非常的自卑。你想,单只涨水不说,人们千辛万苦、辛勤劳作的庄稼几乎在瞬间被洪水吞噬,淹没,只剩白茫茫一片洪水,是何等的痛心与难过呵。

其实,小时候的故乡并不是每年都涨水,那时候的故乡是个景色宜人、风景秀丽的故乡,尤其是家乡的瓦埠河甚是美丽无比。

因那时候河还不是很宽大,大家都称它为小河。小河南通炎刘,北到淮南中心渡直通淮河。距我们的斜对岸很遥远的地方,小河的边上隐隐约约有一个河岔口,听老人们说它是通往沿河的地方,我们只是听说,谁也没有亲自考察验证过。只是常常怀着无限的憧憬,极目远眺,愈是眺望愈感到它很神秘,仿佛它就是人们传说的神话地方。对于可望不可及的富有神秘的地方,我们小孩子们只能静静地坐在河边眺望了,内心是无限地渴望与向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不是也和我们居住的一模一样呢?心里恨不得马上飞过去看个究竟。直到现在,我也没到过那地方。

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飞翔盘旋于并不算宽敞的河面上。碧波盈盈的河水清澈见底。小河有时安静,安静地宛如羞答答的姑娘,静静地,能够看得见含羞的河床,白皙透亮的贝壳及河蚌像个熟睡的孩子安详的卧在河底清晰可见;有时小河则像一个爱撒娇的孩子,波涛翻滚,汹涌澎湃,拍打着层层铺满细沙的河岸以及停泊的船只,银色的浪花跳跃着,飞舞着,哗啦哗啦的响声又仿若快乐的孩子在歌唱。有无数的鱼莺或白鹭顽皮的飞跃在浪花之上,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展翅翱翔,优美的姿势在河的上空恣意的飞翔,画着漂亮的弧形,凸显着无比的`雄壮。鸟儿们一边快乐的飞舞,一边极其兴奋的引亢高歌,好似姑娘们一样载歌载舞,和着浪花的伴奏;金色的阳光照射着雪白的浪花反射出耀眼的七彩之光,这是一张多么美妙壮观的美图!

小河的中心常常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船只慢悠悠地行驶在平静的河面。扬着风帆的船儿随流漂浮。时而有人摇着双桨驾着小船哼着民歌从一只船上跳到另一只船上,他们是开始收网了,把活蹦乱跳的鱼虾倒进船舱里……。收完鱼以后,船儿们再不慌不忙,顺流而下,继续前进。

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喜欢光着脚丫徜徉在河水边,观赏美丽的景色,欣赏她的美丽,解读河的神秘。清澈的河水映照出黄色的河底被河水冲刷的光溜溜的,踩在上面就如踩在陆地一般。柔柔的河水漫过脚面,轻轻拍打着肌肤,亲吻着我们的脚丫,宛如母亲温柔的手掌,温婉地,一次又一次的亲抚。

有时候,在夕阳中,我们安静地坐在岸边长满碧绿的毛茸茸的草地上,看河中的船儿,数着船只,听鸟儿们欢快地歌声,远眺对面的村庄,村庄里的屋舍,以及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时候,我们跑到沙滩上,抓起黑黄相间的沙子,相互掷撒,嬉戏玩耍。要么,拾捡被河水冲上岸的贝壳。捧着许多洁白的贝壳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一遍又一遍的数着。夹着河水气息的微风吹过脸颊,炙热的阳光照射在身上。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就像是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仿佛小河就是我们的母亲,就这样我们和她心与心的贴近,又亲近着。

当我们趴在沙滩上,周围是多么美妙祥和,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河面上一片光芒四射,五彩缤纷,耀眼的光彩有点儿刺眼。美丽的鸟儿快乐地盘旋在我们的上空,动情地啾啾高歌。它们和我们一样,尽情享受小河带给我们的欢乐。

有时候,当我们真的热了,就干脆穿着衣服跳进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表面的河水也是热的,只有深处的河水才是凉的。我们站在河心,清凉的河水沁入肌肤。我们一边享受清凉河水带来的快意,一边打水仗。大家嬉闹着,尽情的玩耍着,溅起的水花弄湿了我们的头发。我们就像在母亲的怀里恣意的撒娇。

小河就好比我们的母亲,河水就是乳汁,像乳汁一样滋润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是她陪伴我们慢慢从童年走向成年。春夏秋冬,我们看她,爱她,拥抱过她。呵,母亲河,是你给了我绚丽美好的童年,将是我永生最美好的记忆!

欣赏故乡散文篇三

人生不总是开心快乐幸福,有时候也很无奈,灰心丧气,以至于绝望透顶,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也就是一个心灵驿站,让疲惫不堪的身心得以休憩。心灵驿站,就像母亲的怀抱,让孩子得到彻底放松,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倾诉可以撒娇;就像父亲有力的臂膀,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就像爱人的臂弯,累了倦了可以依偎美美地睡上一觉,不用担心天塌地陷;就像一把伞既可以遮阳也可以避雨。

人生路漫漫,累了困了找一个心灵驿站,适当地休息充电,把烦恼丢在身后,把疲倦抛向九天。树上的小鸟在向我们招手,路边的野花在向我们点头,天上的白云在为我们舞蹈,翱翔的雄鹰在为我们歌唱,潺潺流水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心灵驿站多么美好的语言,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拥有一个心灵驿站,我们就是上帝的宠儿,人间的`神仙。千山万水不算远,天涯咫尺顷刻间。我们不再有苦无处诉,夜半凭栏湿衣衫。明月千里照我还,阳光明媚伴我暖。心灵驿站,人间的仙苑,开心的乐园,云朵的蓝天,幸福的港湾。

欣赏故乡散文篇四

真快,十年啊,十年的记忆像光影一样又重新浮现,不能忘记,2008.5.12,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记忆。

记得那天,单位正搞科学发展观,局党委定于下午两点半各支部照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下午两点半,急匆匆的我来到单位,刚走到一楼走道时,突然,我感觉两条腿仿佛被什么东西牵绊,怎么也迈不出去,身子也左右摇晃,正在办公室等大家的高站长冲出门大喊;“快跑,地震了”。听到这一声喊,我马上掉头跌跌撞撞往外跑,此时,只听得楼上脚步凌乱,喊声四起。

此时,院子里已经站了很多同事,我们目睹着六层办公大楼左右摇摆,看的我不时惊心,正怕……。几秒钟后大地便停止了摇摆,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党员生活会也正常召开。会议结束后,招标办的柯彤打电话让我到她办公室去一下。过去她问我;“毕姐,你知道哪里发生大地震了吗?”我茫然的瑶瑶头,她一边指着电脑一边说是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大震。汶川,一个非常陌生的地名。此时,电脑上出现了一幕幕惨烈的画面,房屋倒塌,残垣断壁,现场一片狼藉,看的我触目惊心。那一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汶川,从那时起,汶川,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点,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紧接着传来消息,汶川强震,也波及到了陕西的汉中、宝鸡和我省大部分地区。

仅仅几秒钟的地震,就颠覆了整个汶川,恶魔般一下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家园坍塌,亲人离散,废墟里的呼救,失去亲人凄惨的哭声,声声撕裂着人们的心。相信,那段时间,人们的情感都维系在了汶川,汶川在流血,我们在流泪,正真体会到灾难面前,人类显的是那么羸弱、无助、彷徨。

汶川惨烈的地震,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阴阴是可想而知的。地震当晚,小城大部分人晚上都不敢在家住。那时候,华亭西部还未开发建设,鸿昊盛府也只是圈了一块地,以西全是空旷的田野。那晚,我和爱人,银川的马莉姐姐,还有瑞卿,我们六人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鸿昊以西。当晚,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但繁星布满了天空,璀璨着天宇,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过。五月的华亭,白天、晚上的气温相差十几度,虽然我们穿着御寒的棉衣,但是还是冷的发抖,侵扰的我们无法入眠,我们在一起聊天,聊汶川,聊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聊那些还深埋在废墟里的人,还有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深深牵挂着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那晚,我平生第一次在郊外过夜,感受到有家不能归的悲哀。

汶川地震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从地震灾区通过互联网传到了网上,每天,我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了解灾区的救助。看到军人在一片废墟里,顶着酷暑,在一片死亡之城的`废墟里救助伤员,我们热泪盈眶,真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才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爱。那时候,人们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汶川、救助、孤儿、灾民、还有那些在抗震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感动的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此时此刻,灾难面前,我们才正真体会到党的伟大,政府的英明,即使淫威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压垮人们的精神。

5.12后,我县的部分建筑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下转移到普查地震造成的损失。我和几位同事被抽调到普查全县乡镇教育系统的危房普查。白天,我们坐车一个个乡镇、村校普查,每个教室,围墙、厕所等都在普查范围,最后进行评估、汇总、上报。一天普查工作结束,当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不敢休息,眼睛一闭,惨烈的场景就浮现眼前,搞的人心恍惚,夜不能寐。

那段时间,余震不断。记得某晚八点多钟,刚收拾晚家务,余震袭来,我们撒腿就跑到了小广场。此时,小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们紧张的在小广场避震。突然,身边一位陕西口音的年轻说:“大姐,我今天出差到华亭,刚才地震,慌乱的没有带手机,请让我用您的手机给家里报个平安好吗?”我毫不犹豫拿出手机交到他的手里说:“快点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着急”。小伙报完平安,执意要给我五元钱,说是长话漫游。我拒绝了,我想,灾难面前,金钱算得了什么。

十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但那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大约是二十几号的日子,电视台滚动播放地震信息,让大家做好抗震防灾工作。那天,人们都在极度恐慌中度过。一中小广场、郊外空旷的地带,五颜六色的帐篷搭的满满的。那天,政府要求每个单位要有值班人员。那天,恰巧安排白局长和我值班。六点下班,单位上空无一人,我一人坐在电话旁边,紧张的等候命令,不时透过玻璃窗,观看街道的情景。只见街道上行人如潮水般匆匆而过,人的喧闹声、车的喇叭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人们神色紧张,背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向空旷的地方走去。那晚,我似乎在看一场现实版的逃难大片,我们都成为大片里的主角。

这时,白局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单位已经没人,我们也可以撤离,否则有生命危险”。我和白局长又从顶层到一楼细细检查一遍,确定每个房间没有工作人员,我们才锁上大门离开单位,此时已是晚九点。

那晚,我们全家带着被褥到一中小广场过夜。我躺在坚硬的地上思绪万千,仰望苍穹,宁静,星星很多,布满了天空,没有一点地震的预兆,我默念:“上帝呀,请你保佑我们躲过这一劫,让我们安详和谐、平安生活……”,早上眼睛一睁,嘿,和往常一样,世界一片宁静祥和,晨曦已染红了半边天,好美,和谐平安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橄榄绿,那些军人在废墟里救助伤员的情景历历在目,灾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那一刻,他们真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顶着烈日酷暑,用一个干粮,一瓶水的营养救助伤员,一个个伤员被救出,我们的心跟着欣慰。那段时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最温暖的场景是一位年轻的警官,在废墟中为几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喂奶,那情景,温暖了许多人,人们为这位警官投去了敬仰的目光。还有那个在废墟了埋了几天几夜的可乐男孩,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表现出了坚强、乐观和幽默,至今还能想你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一声我要喝可乐,那是对生命的渴望,被当年称谓:可乐男孩。

虽然汶川是用伤痛和泪水浸透着,但人们没有忘记在苦难中挣扎的汶川,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六月,华亭县举办了大型募捐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捐助活动在体育场拉开帷幕。募捐现场,异常热烈,县上各大企业,机关的干部职工、学生等几千人参加了募捐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是一位爬行的残疾人,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位主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人,虽然只有五十元钱,但对于一个吃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这是多么的不易,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到会的所有人,看到他卷缩爬行的身体,被感动的何其是一人,整个会场向它投去了热烈的掌声,那时我想:他身体虽然残疾了,却支撑起了一个闪光的灵魂,蕴含着浓浓的大爱。

而今,十年过去,人们的记忆在淡漠,汶川人心里的伤痛在慢慢抚平,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坚强、现代的汶川,已经矗立在四川大地。

流年已去,记忆之殇,都被岁月风干,将痛化为玉帛,且行且珍惜,快乐的面对美好。

5月23日凌晨完稿于俪景陋室。

欣赏故乡散文篇五

中国是诗的国度,月亮又在诗词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寄托着古人的情感,仿佛月亮一经行华夏大地便沾染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式的明媚忧伤,又或者寄予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式的良愿宽怀。离开了月亮,中国的夜晚不知该有多寂寞,多枯燥。

上小学起,还不懂离家的忧愁,就已经朗朗上口的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熟稔于心,而对她刻骨的解读,进入灵魂神魄的体会,却是历经数载的奔波求学习得的。每在月圆之夜仰视那浑圆皎洁的月亮,想象着老家的夜晚,似乎隐隐约约地看见,庭院里的杨树也在风中簌簌地痴想,双亲对坐,橘黄的电灯下默默地想着心事,牵挂着我。还想起那随风跑丢的童年时光,那些在月夜里捉过的迷藏,那些在月夜徘徊在树影里的张望,那些捉到又放生的萤火虫,那些偶尔鸣叫的蝉、清晰的狗吠和唱诗班似的阵阵蛙鸣、彻夜的秋虫声声。

现在,已经懂得了那点点滴滴的乡愁。似乎是从父亲去世的时候,那种朦朦胧胧如雾般萦绕在眼前的`哀伤,便似那轮圆圆缺缺的月亮,物是人非,心神已再也回不到老家的身旁。偌大的庭院,砌筑的只是浓浓的寂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尤其在经历了人情冷暖的折磨,见识了故人心易变,几番刻薄冷漠后,只有失望。月亮漏下杨树呼啸的影子,摇曳腾挪,却只是一种陌生的回望。那月下的故土,不再芬芳,不再叫人牵肠挂肚。

月色有一股沾染了忧愁与失望的情愫,还不失为月亮的本色。在城里居住又如何呢?

在城里含辛茹苦贷款买下楼房,脚却高高地离开土地,阳台窄窄,在楼宇的掩映之中再也无法触到月亮那份圆缺的细腻情思。就觉得这是一种无奈的遗憾。可叹的是遗憾眼睁睁地裸在你的面前,却无力更改。这时候再去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甚觉苦涩;再从书上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是神往;再品味“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只觉空有向往,遗憾颇多。

楼上的窗台也曾栖满婀娜的月色,总觉得不甚分明,不够酣畅。难道是脚离地太久了吗?

就在晚饭后,明月初起时分,去楼下走走,一直走到小区外新修的柏油路上。宽宽的路两边铺着一块块镂了花纹的地板砖,几乎不着泥沙;高高的行道树刚刚被移栽,弱弱地张开几只瘦弱的叶掌,仿佛想沿袭在乡村里那样与风的握手习惯,与风亲昵地周旋,激情地较量。看着那呆呆的树影,觉得这仿佛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再嗅着那远离了风尘的汽车尾气、工厂污浊气,总觉得月亮在这里经行也会皱眉。在这样的平坦路上走着,反觉得不如在仄斜的小路上行走。乡间的小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却不会轻易崴脚跌倒,尤其是在月下,即使跑跳。那里有槐花的芬芳,小草的淡淡香气,也有哗啦啦的叶子与风的交谈,都只让你觉得是在享受。可是在城里的柏油路上漫步,仰首看那九天上的明月,只觉得自己委屈,月亮也是阴晴不定,郁郁不得志。于是心里的话语倾诉不得,就只能郁郁地闷在心里。

城里的月光下,听不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惬意自在,也听不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静寂欢乐。只听到内心的寂寞,孤独的心跳,“扑通扑通”的叫人畏惧。更看不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丽洒脱,看不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珍贵可爱。因为,城里有高高的楼房,有不夜的霓虹。

红红绿绿的霓虹灯,或者炽白的路灯,不仅将城里的夜晚笼在一片枯寂之中,更让举首仰目之间尽是黑暗,更尽失明月柔媚皎洁的光彩。人的眼睛木钝了,心弦不再敏锐,再也经不得月色的轻撩慢捻,再也弹不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愫,甚至无法与古诗应和。城里的月光冰冷孤独地沦陷在一片无诗的囹圄,那份冰冷让人心伤,那种孤独让古人绝望。

父亲千辛万苦把我送出穷山沟,也以自己的永诀为屏障,将我和老家远远的隔开,也许他不能想到,我在城里会因为这恓惶的月光心生颓叹。又是月临西窗,我睡不着,看那朦胧的月光在肆意争夺位置的霓虹都市里彷徨,只觉得一些压抑暗暗地涌动,浓浓地哽在喉间,无法吟唱,无法入杯,也无法入梦。

大概因为我的梦也在月亮的熏晕中迷乱了吧。

欣赏故乡散文篇六

记忆中的父亲,高大、健壮,有一副好口才,有一股大度的君子气概。但凡事又太注重得失,以至于常常举杯浇愁,不省人事。说实话,我总认为父亲欠自己的太多,以至于五年以来,从不曾和他洽谈过几句话,这其中缘由,却不是我三言两语能解释清的。而后,我才发现,不是父亲欠自己的,而是自己欠父亲的太多太多。

小时候,父亲常常唤我的小名,一声一声,喊过了十七年。在父亲的眼里,我是个有出息的人,因为我现在的小成就,是同我那一辈的伙伴们没有的。我十五岁离家,来到长沙读大学。父亲一般不知道我在大学的生活,偶尔打过来一两个电话问候,加上几番叮嘱,其实那时候令他自豪的孩子正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抛洒汗水,努力赚些零花钱。但是在父亲的眼里,我必定是有出息的。于是,每逢过年,我都将额头扬起,顺其自然地接收来自亲朋好友们的称赞和鼓起的红包。

老家的规矩很多,儿时天真,我大多不懂,每次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父亲总说:不懂事,就不要乱说!而我的奶奶总会替我解围,当着我的面责备父亲对小孩的蛮横,我便心里洋洋得意起来。

进入大学,有了新的同学,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却还是惦记起儿时的玩伴来。那时还小,不懂得什么叫梦想,什么叫青春,便常常成群结队地在家乡的田野上任性撒野,钻进堆积成山的稻草里边,满脑子都是毛草,还惹来路过的阿姨讽刺的目光和讨厌的唇舌。那时候的我们,还很天真,总是叠起石头,试图爬进废弃的老学校,只为了偷摘一捧红透的杨梅,却被学校里边的木匠师傅抓到,恶狠狠的怒斥。但我们从来就不曾感到过一丝的沮丧或是悲伤,我们还常常围在一块儿跳皮筋、攻城堡、海陆兵,任凭稚嫩的年华在欢乐的水泥坪上抛洒,我们尽情欢乐。

而今,17年了,家乡变成了故乡,以至于每次回到老家时,一些老同学见面也觉得生疏了。聚会没得少,却再也挽救不了我们当年的风华正茂,和满载愁绪的激情岁月。回老家的机会少了,和家里人的联系也少了,越来越多的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要我说,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那个故乡,不会因为你的遗忘,而停下生息、繁衍。还有三年,甚至更久,我还要挣扎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眺望远方故乡的方向,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稻草依旧那样美好吧。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只是为了怀念,更为了前行。

欣赏故乡散文篇七

我的老家属于典型的盆地地形。四面都是山,远远的看去并不高。山上也光秃秃的。我的老家就坐落在盆地的中央。

我所在的村庄被两条河围着。一条是大沙河,在村子的前面,河水较浅;另一条在村子的后面,是泥河,河水很深。两条河在村子的西北部汇合,把我的家乡围成了半岛。上初中时我对伙伴们说这叫冯庄半岛。把小伙伴们搞的晕头转向。直夸我学问高。

沙河是我少年时光的乐园。

记得那时候,沙河水很浅,也就是到脚脖的位置吧。深的地方不过有齐腰那么深。只要说到沙河去玩,父亲是不拦挡的。

父亲绝不允许到后河去玩。后河太深了,两人那么深。听说后河淹死过好多人,既有成年人,也有小孩。后来我们就有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在后河洗澡,不能立即回去,要在太阳下暴晒,晒干后用手在全身挠一挠。装出没洗澡的样子。再大摇大摆的回去。这种办法骗过家长无数次,也练就了好水性:狗刨,仰浮,扎猛子,侧浮,踩水,都不在话下。在后河游泳两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手脚都泡白了。终于有一次,有一个刚学游泳小伙伴险些被水淹死。父亲于是知道我去后河洗澡,拎着破鞋撵,边撵边骂,撵了好几圈。我们就再也不敢去了。

于是就到沙河去。

沙河的水很浅,很清澈。水珠也是晶莹剔透的。河里的沙子很细,也很白。河里的鱼很多。泥鳅,黄鳝,白水链子,鲊蝊,螃蟹,鲫鱼,鲶鱼,火头,沙趴,还有一种鱼,跑得飞快,叫不上名字。河的岸边有水草,在水里摆来摆去的。

临近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到河里捉鱼是最舒服的事情。鱼非常好捉。靠近河边有遧棉的地方。用脚猛的一扫,水和遧棉飞溅到沙滩上,就等着拾鱼吧,通常会有两三条,鱼也不大。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心里那个美呀。想捉大一点的,要到水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去。岸边水草茂盛、水流缓慢的地方鱼最多。用一个篮子抄着水底慢慢的接近水草,而后,迅速的提起篮子,一篮子下来十条、八条是常有的事。不过这种办法很费篮子的。一般情况下捉半盆用不了多少时间。

我和小伙伴们捉鱼经常用的办法是徒手捉鱼。弯着腰,将两个手掌打开,四指并拢大拇指微翘,放入水中,手掌与水平面成60度,慢慢向中间靠拢。当两手快接近时迅即合围,紧接着用力把它们甩向岸边。经常会捉到白头链子,鲫鱼,黄鳝,鲶鱼。虾,螃蟹。有时会捉到大蟾蜍,它那红红的眼睛,一疙瘩一疙瘩的花皮,让人头皮发麻。最让人害怕的是冷不丁的捉到蛇,随着用力甩出,蛇会在空中扭着身子前进。蛇一落入水中,头便高高的竖起,迅速的游走了。时常惊出一身冷汗。

沙河的水很清澈,水底一览无余。在沙河里最好捉的鱼是鲊蝊。这种鱼就藏在沙粒里。个子很大,身子是四方形的。用脚在水里趟沙。碰到它它就会出来。游很短的距离,又扎进沙里。用两手一抓就抓到了。

我们抓到的鱼通常用柳树条穿起来,穿好几串子,这些战利品通常是向小朋友炫耀的资本。

沙河的两岸,在儿时记忆里树木非常多,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印象最深的是野槐树,树很低,也很粗,枝杈很多。经常躺在上面玩耍,或者捉迷藏。即使掉下来也会哈哈大笑。不会伤人。印象最好的是枣树。枣的种类很多:有酸枣,个不大,酸酸的,甜甜的。有马牙枣,长长的,味道想不起来了。石磙枣,这种枣个很大,又脆又酥又甜。枣树特多。枣也特多。一竿子下去会收获很多。至今想来那甜甜的感觉是绝无仅有的。

沙河的两岸,鸟语花香。经常会听到悦耳动听的鸟叫声,此起彼伏,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洪亮悠扬,有的婉转清脆,鸟儿尽情的欢唱着。林子中鸟窝很多,鸟窝中的鸟蛋谁先发现就归谁所有。但都不准带回家。我们就有了各自的牵挂。天天去看,天天去想小鸟什么时候孵出来。小鸟孵出来了,我们通常会把他们带回家养起来,给他们捉虫子吃,悉心照料。但结局往往很悲伤。

沙河里沙滩很多,沙层很厚。有的地方沙很粗,有的地方沙很细。还有很多鹅卵石,光光的滑滑的。形态各异,还有很多小鬼烟袋。在沙滩里,光着脚丫子跑。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躺在沙滩上伙伴们往身上堆沙子。都非常舒服。最有意思的是捉屯胡,看它逃跑。屯胡是一种虫子,它用屁股往沙里钻,速度极快。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不过你只要用手一扒,他就又露出来了。不能把它放在手里,它在手里爬会痒酥酥的。

时光如梭,星转斗移,几度春夏秋冬。几年前再回家乡,见到故乡的河,心里不禁一颤。哪还有儿时的影子!

后河,原来发蓝发青的水,变成了又黑又臭的水,水很浅,河床裸露着,哪里还能洗澡呢。

沙河呢,野槐树,枣树没了,河两岸光秃秃的。沙滩不见了踪迹。河水很小,很窄,跨一步就可以过去。

现在也许好些了吧。

每到故乡去,看着物非人非。平添几分惆怅。

美好的童年时光。无限遐思的梦。儿时的家乡的河啊!我梦绕魂牵的地方。

欣赏故乡散文篇八

一粒情花,盛开在青葱懵懂的心里,就这样芬芳了际遇……三生石上不知可有我美丽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你今生不变的记忆?一次邂逅,映照了缠绵的心事,浪花朵朵,低语缱绻了誓言,娓娓如诉。倾心的相见,灿烂的笑颜,波光粼粼中心曲婉转,相思蔓延。

如果我能够,我一定将毕生所有的眷恋向你倾诉;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舞尽霓裳羽衣,倾国倾城。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唱起那首《越人歌》,让你听懂我无法言传的心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若说没奇缘,为何得与王子同舟?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几座青山,终难望公子的身影,几湾碧水,泪眼凝眸。

西子湖畔。

欣赏故乡散文篇九

对于一个从小就离乡的人来说:故乡,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都早已忘却。然而,在记忆的深处有一股味道从未被抹去,那边是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烟,那混合着青草的干柴燃出的气味,在喧闹的都市是不会闻到的。缕缕的炊烟,淡淡的青草味,无一不让人回想起那幽静的树林,泥淖的小道,还有永不让人忘却的那带有青草味的空气。没有什么比乡烟更令我思乡的东西了。故乡的炊烟便是自己的故乡。

还记得,每当春节过年回姥姥家时,自己都会十分兴奋的边走边跳。那泥土和着麦壳砌成的大屋,那古式的灶房都在吸引着我去靠近。每次当姥姥准备做饭时,我总爱自告奋勇的去烧火,望着那火红的焰苗,便欢喜不止的加柴,边加边看着姥姥同亲人们忙碌做饭的身影。那家常的唠叨,那关心的询问,伴着火红的焰苗不断升温。直至当亲人们发现到我的新衣已被灶火烧出了几个洞来后,便再也不让我接近灶房了。然而,最后我带着一身的烟味和白灰高高兴兴的走出去。而那萦绕在身边的烟味更是令我开心不已。

我爱故乡,更爱那故乡的炊烟。那围绕在篝火边的火红脸庞,那令亲人们懊悔不应烤火而惹来一身的烟,都是我的最爱。那烟融合着故乡的情,故乡的人。颇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架势。

繁华的都市,热闹非凡的夜晚,都抵不住那类似与“孤魂野鬼”的游子心。每一个无眠的夜晚,每一个孤独袭身的时刻,唯一能为我驱寒的便是那故乡的炊烟,那已满温暖的炊烟便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曾几何时,每当自己望见窗外的黑烟时,便都会激动的跑过去看一看,闻一闻。可是到了最终还是抱着失望而归,因为那并不是我记忆中的炊烟。不断的希望,不断的失望,而故乡的炊烟在我心中却是越发的深切。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老屋由于姥姥的病情早已上了锁,那曾养育过的灶台,那曾温热的灶台,如今,也只怕寒冷刺骨了。而曾经欢聚一堂的亲人们也早已各奔东西了。那驻扎在我心中的乡烟亦越发模糊。故乡的炊烟,那吸引着我的乡烟,那载着我思乡之情的炊烟,到底是怎么模糊了呢?!

真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打开那或许早已生锈的'锁,重新燃起那混合着青草味的炊烟,再一次闻一闻那怀揣着故乡的炊烟。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

时间太快,自从高考离开故乡,已经第十八个年头了,一切都变得模糊,陌生。

由不得选择的,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岛,是长江里的沙洲,富庶美丽的鱼米之乡。勤劳的小岛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这桥连着桥、水连着水的一方土地孕育得生机盎然又甜美芬芳。

童年的回忆已不再清晰,却记得那感觉里欢快轻盈的上学路和色彩绚丽的溜冰场。不上学的日子,阡陌里撒野,晒场上游戏,陪我一天天长大的,是小岛翻天覆地的城市化。

如今偶尔回乡看望父母,更多的是回不去的感伤。之于小岛,我还是那个十八岁离开它的青涩姑娘,即使时光过去再久,我在小岛依然停留在那个地方,没有成长。我的同龄人,有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而我,在异地从无到有的奋斗至今,每每回到小岛还是手足无措,只因为在那里,我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就是个大龄的中学毕业生吧。小岛的亲人们没有尝试过去理解我们,依然用十八年前的眼光看着我,突然奇怪,你怎么也有皱纹了!

偶尔回到小岛,我的身份永远是谁家姑娘,我的存在感不在那里,就仿佛我的父母来到我的城市找不到归属感一样的迷茫。所以,每每回岛,我不厌其烦的蜷缩在父母的身边,我年幼时的家里,徜徉在自己的小窝,慵懒的等待再一次的出发继而找到自己。

往往有人分析往返北上广的心态,然而我想的是,真正回不去的,就是故乡,和我们在哪里,无关。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一

前几天,回老家吃侄孙娃生日酒。以往逢年过节回家祭祖扫墓,只到后岗遗地里,来去匆匆。多年没到村里去,正好趁此机会走走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以偿夙愿。

进村后,几经绕弯,找到堂哥院子,在树荫处停下车。堂哥迎进客厅,里面已座满五六桌吃酒席的人,一大半是陌生面孔。六十七岁以上的近门和邻居,凭着依稀印象,还能叫得上称谓,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垂垂老矣。大家互相虚寒问暖,有一两个远门老哥闪着混浊的泪花说,这次见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面了,说得自己心里也酸酸的。

简单用过餐后,在大侄儿陪同下,先到村里转转看看。本家二三十户,世代聚族而居,住在村北头。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候着家园。村里二层平屋、瓦房和一两座土坯房杂陈,一家一户宅院较大,相离较远。房屋四周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几户人家,大门常年铁将军把守,院墙半圮,院内长满大半人深的树苗和野蒿。

小时候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早已荡然无存。老宅基上,是远门建起的二层楼房。村北边的大水沟,干涸无水,变窄变浅,长满树苗和野草。村东北角的大堰塘,也已填平,种上蔬菜和花生,只剩下最东边的小干坑。只有塘南边现存的竹园和一棵老连树,见过我小时候,在堰塘洗澡,洗衣,摘菱角,捞猪草,逮鱼,摘藕叶身影。村中间东边的老井已填,成为宅院。乡亲们吃水用水,靠打几十米深的机井抽水。睹物思旧,感慨万千,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情涌上心头。

出村,沿着新修的u型渠和铺的碎石路北行,路东原来的大宽沟,同样干崩崩的,长满灌木杂草,靠沟边母亲的自留地菜园,也变成耕地,眼前闪现母亲当年辛勤操劳样子。路西边生产队的新打谷场,已成一片庄稼,社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拿着桑叉,挥汗如雨地打麦扬场的情景,晃若昨天。路边几棵的穿天杨,热风中,绿叶发出哗哗响声,枝头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似欢迎故人的归来。沟坎上,一丛丛,一窝窝白色莲篷状野胡萝卜花,开得蓬勃旺盛。花丛中,蝴蝶们飞来飞去,追寻着逝去的春天,犹如我此刻归来寻找旧时的时光。

从田地中间,沿抬水渠向河边东行。原来宽大的土渠,现在也被改造为窄小的u型渠。渠埂渠坡变成地和路,种上庄稼,和长着艾蒿野草。渠道两边当年的田地里,割麦,插稻,掰包谷,摘绿豆,挖红薯,送土家肥,留下过我小时候的辛勤汗水。来到东排子河边,原来河滩一大片柳树林,都已变成耕地,只有两头绿杨成林。既是原来芳草萋萋的河坡,现在也都种了庄稼。河水静静地流淌,泛着涟漪,不再清澈见底。水里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青黑色小鱼,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水中也不见浮萍红花和蜻蜓们徘徊的身影。河水失去当年清冽甘甜味儿。当年夏季的小河,两岸绿柳茂盛,水草丰美,使碧绿、明亮、清澈的小河,显得窄小。如今,既是盛夏,也显得空旷,甚至有点荒凉。这条承载了我小时候多少欢乐和幸福的小河,早已变了模样。

站在渠首远眺,一个个村庄掩隐在夏季的青纱帐和浓荫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都是不到膝盖高的玉米苗,在中午的烈日下,绿叶半卷,热风中,泛着碧辉银光。近处几行看起来茁壮的芝麻苗,耷拉着嫩尖和绿叶。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田地龟裂,庄稼干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蓝瓦抽水机房,却不见电杆电线。绿色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灰白色的笔直u型渠,干崩崩的,此刻分外剌眼。几千年来,中国多少人渴望能实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看来,还是一个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梦想。

少年时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朦胧的憧憬,外出求学。渴望有一天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创伤归来,寻找旧梦和慰藉与力量,心里不胜愧疚和仓皇。先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叮嘱,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西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透过迷茫的云雾,闪烁出几缕绚丽的霞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二

小时侯,我生活在陕西的南部,一个乡村小镇。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和童年的颜色。有许多年没有见过故乡容颜的我,今年夏天终于有机会回到了故乡。

千里迢迢的来,就是为了看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地方是故乡,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车行走在去故乡的途中,我焦急不安,渴望快快见到那水、那景、那人。又害怕见到。曾经的一切是否还安然无恙。带我长大的外婆、外公已经离开了我,在梦里我多少次呼唤着他们,那曾经的亲情至今都温暖着我,陪伴着我一路走来。

“是这里,又好像是那里。”一路上,我左顾右看始终寻不到童年曾经的记忆。小姨说这里就是你生活过的地方,不对,不对!外婆门前的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矗在那儿的是一栋栋的农家小院;小舅家门口的一个大猪圈,还有院中的鸡鸭怎么都不见了,猪圈变成了库房,过去的鸡舍、鸭舍,如今开满了鲜花。姹紫嫣红,五彩斑斓花园,怒放着醉人的熏香。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古宅也一一被现代化建筑取而代之。小时候,和伙伴们光着脚丫留在青石砖上脚印,早已被冰冷的水泥路覆盖。过去的老屋、古藤几代人的世界,记录着淳朴、墩厚的生活空间,已经重新改写了它的作用,它正在以青壮年的脚力,追赶着这个社会变化的步伐,书写着市场经济下劳动付出所带来的喜悦和收获。大大小小的商铺、商品玲琅满目。

外婆家门前那条常年流淌着清凌凌泉水的小河,再也看不到了洗衣的妇人,只有在记忆里寻访棒槌的铿锵声。我挽起裤脚,再次融入到这条小河中,却寻觅不到洗猪草的同伴。在晾晒谷物的操场上,我大声呼喊,那个曾经骑在大花猪背上的女孩回来了!可是?可是这里不再是我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没有一样东西提醒我自己曾与之身鬃厮磨过。

中国官员说:“中国,正在变成由一个个雷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它是有记忆和容颜的,有历史,有故事的。现在的`一切都在变,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我看了网上的一则贴子,说得是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对china一词的解释:北京到处都在拆,将china读做“拆哪儿”。很是滑稽。

如今的故乡小镇那原有的安详与宁静不见了,小镇的灵魂、脚步和炊烟不见了,全不见了!如不是这里还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我很难相信这就是我的故乡。我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我童年的梦、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色彩,全部被覆盖了,有的甚至被删除了。与其说故乡在整容不如说是在毁容。今天的故乡以其繁荣和时尚取代了惜日的祥和与宁静,我不知哪个更适合他们,可在我心里冥灭不了的是惜日的情与爱。

离开它的时候,我耳边还不断传来遥远的声音:“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一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里只有它……”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三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曾远行,便不知故乡为何物。时间将记忆堆砌,推搡着我们不断向前,后来,我终于明白故乡就是最远的远方。

梦里曾无数次回到那里,蓝天白云,依山傍水,没有高大的建筑,没有拥挤的道路,没有城市的喧嚣,连呼吸的节奏也是慢的,街道两旁树林阴翳,阳光从枝叶间倾泻下来投射到地上,有无数细小的光斑,重重叠叠,忽明忽暗,别有一番“佳木秀而繁阴”的韵味。小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你来我往,步伐里没有奔忙,只有一种闲适之感,慢节奏的悠悠闲闲。

老旧的音响店里张国荣的歌曲一遍一遍播放着,那种淡淡的迷离与感伤飘散在空气中。新开的美式咖啡馆前,熟睡的小猫躺在木制的长椅上,慵懒地享受着阳光的轻抚,妆容精致的咖啡店老板坐在一旁,道旁的树枝在微风的吹拂下有些微的声响,迷离的光影刚好将她笼罩起来,仿佛入了画,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梦开始恍惚。

离开故乡已一年之多,我甚至还能记得空气里那种好闻的阳光味道,仿佛能将一切的不快晾晒成幸福。怀想那时候抱着厚厚的书本奋战高考,时间越近,内心的弦崩得越紧,那种不安三言两语却是道不尽的。做梦似的想象,高考后,我们可以去一个新的城市,去一个更大的世界,好以此安置内心的苦痛与焦虑。于是,丝毫不能理解别人所谓的.乡愁,也无法体会异乡人不远万里提着厚重的行李箱赶赴故乡的急切心情,更是将这深沉的故乡抛之脑后。

有人说:“岁月太久”。

后来的我才明白,无处安放的安放才是安放,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我想,我该有太悠久的感情要诉与它听,我该是深沉地爱着这土地的,我曾在这里长大,曾从这里离开,我曾不顾一切逃离它的怀抱,又在远方思念着它的模样,我无法倾诉我的情感,正如我如今无法时常走在它青石板镶嵌的小路上,暖暖的情长,岁月彷徨,我才明白,只有它才能让我灵魂的安放。

淅淅沥沥的时光,我变了模样,却忘不掉村口的杏花香,我想这就是故乡就给我的味道,在记忆里一直历久弥香,而她的名字时时萦绕在我梦里——大理。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四

身未到家,心已惆怅。

路边的一草一木。

仍那样地亲切。

哪怕一滴露珠。

都仿佛童年的影子。

一闪一闪。

犹如好多好多忘不掉的故事。

仍在顽皮地等着我来。

捉迷藏。

走进村里。

便如同走进了熟悉的时光。

故乡的时光,总是甜甜的。

美美的。

在这样的时光里。

每一句简短的对话。

都会让你透彻心房。

又如同品到了久违的故乡的。

佳酿。

走进故乡。

走进了童年时光。

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一片片涌动的希望。

村头的古树还在。

村中的`老房已变楼房。

那正是童年的梦。

在成长。

收割了许多新的惆怅。

如今的故乡。

正是我当年画中憧憬的模样。

我正是画中那颗从故乡里飞出的种子。

纵使你想把故乡遗忘。

她也总会让风儿把梦托进你的心房。

游子身上千缠万绕的乡愁啊。

是永也纺不完线。

扯也好长。

不扯也好长。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五

月依旧不圆,但也足以满足视觉的享受。小时候,看着月亮,在门口的那个电线杆下,正好可以透过几个参差的枝桠,倒也平添几许闲愁,也无非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这种感觉在去年过年时已经荡然无存,迫于高考和很多事情,看着弯弯的月亮也是短叹一声,埋下头便告诉自己要坚强乐观,再抬头时,嘴角上也就硬生生的挤出了生涩的浅笑,还是那些斑驳的树影,心中却是满满的忐忑和不安。因为知道再回来也许就是高考之后了,到底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回来确实很值得思忖。毕竟几十年前,这个家门里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高考出了点严重的失误,还好,高考成绩不算是惨不忍睹,还算说得过去,也就很勉强的去了大学。而今,再看弯弯的月亮,没有了矫情,没有了忐忑,谈不上踌躇满志,有了点未来的打算,也只是这些而已。至于明年回来,或是以后会怎样,就随它吧。还是毛爷爷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胸怀宽广些,不囿于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就像那个很静很静的夜空,容得下月如钩,容得下星满天,容得下柳梢头,容得下几声惹人烦躁的犬吠。

顺着那条崎岖的小路往后走,是一片农田,每每到忙的时节,总是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不久后的收获也没让他们的努力白费,满眼是金黄的麦子,又过了一些时间便是金黄的玉米地。小时候回老家最大的欢愉便是和家里的兄弟在那里玩,特别是地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年,反正是很久以前,我们兄弟三个在田野里放风筝,真是一种纯粹的快乐啊。大哥说来年再放,以后的麦子由绿变黄了好多次,但那之后我们三个人便再也没有一起去过,何谈当日的那种高兴呢?如今兄弟们各奔东西,济南的,青岛的,一年到头在一起吃个饭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当然那片的田地里有很多的坟茔,其中有奶奶的一个。上一次去已经是去年清明节了,每次去都是怀着苍凉的心情去的,磕几个头,我知道虽然那不能代表什么,也只能是磕几个头。在坟茔上添过土之后往回走,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那感觉像极了当时踩在脚下的土,是农民们刚刚春耕后的土,松软又踏实。一脚一个脚印……现在家里只剩下爷爷一个老人,今年80岁了。每次回去,爷爷不会和我们说很多的`话,只是很高兴,也许会是拉着我的手,一直在笑。我不知道平时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过的,重复机械的生活,简简单单的三顿饭,每天按时听广播里的说书,出去和村里的老头闲聊一会,然后看一会电视,如此反复,冬天里坐在炉子边烤火,从他的静默中,我莫名其妙的读出了一种静笃,坚实淡定,富有穿透力,在过往嘈杂的尘嚣中熠熠生辉,在故事的全过程中静静流淌。这回临走的时候,在关上车门的那一刻,我听见大哥说爷爷你别哭,我不知道他是真流泪了,还是大哥看错了,总之心却微微的一颤,也许对于一个已经80岁老人来讲,已经不存在什么大是大非,正确的三观,重要的是一个团聚。

每年除夕,在这个黑乎乎的小屋里,一个不大的小圆桌子,围着一圈马扎,有十几个人开心的吃年夜饭,谈论着过去的一年,憧憬着新的一年,不论过去的一年如何,每个人的脸上没有失落,没有低沉,有的是信誓旦旦的愿望,和对不满现状的坚守,不妥协。像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词,每个人,都是一个崭新的希望,等待着春暖花开。我从中汲取力量,也很骄傲的说出我的梦想,并付诸实践。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才温暖如斯。在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火炉的小屋里,大家开怀畅饮,有的喝完昏昏睡去,有的在外面放鞭,有的包饺子,时不时抬起头来看两眼春晚,没有吐槽,有笑点就笑,没有就继续忙手中的事情。为什么大家要回老家过年,去挨冻,去受罪,原因只是这些单纯的精神享受而已。

春节悄悄的过完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很安静,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不乏乐趣。每个人盼望着来年除夕还是这样。生活也应当是这样吧。

听得月光枕水眠。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六

前几天,回老家吃侄孙娃生日酒。以往逢年过节回家祭祖扫墓,只到后岗遗地里,来去匆匆。多年没到村里去,正好趁此机会走走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以偿夙愿。

进村后,几经绕弯,找到堂哥院子,在树荫处停下车。堂哥迎进客厅,里面已座满五六桌吃酒席的人,一大半是陌生面孔。六十七岁以上的近门和邻居,凭着依稀印象,还能叫得上称谓,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垂垂老矣。大家互相虚寒问暖,有一两个远门老哥闪着混浊的泪花说,这次见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面了,说得自己心里也酸酸的。

简单用过餐后,在大侄儿陪同下,先到村里转转看看。本家二三十户,世代聚族而居,住在村北头。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候着家园。村里二层平屋、瓦房和一两座土坯房杂陈,一家一户宅院较大,相离较远。房屋四周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几户人家,大门常年铁将军把守,院墙半圮,院内长满大半人深的树苗和野蒿。

小时候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早已荡然无存。老宅基上,是远门建起的二层楼房。村北边的大水沟,干涸无水,变窄变浅,长满树苗和野草。村东北角的大堰塘,也已填平,种上蔬菜和花生,只剩下最东边的小干坑。只有塘南边现存的竹园和一棵老连树,见过我小时候,在堰塘洗澡,洗衣,摘菱角,捞猪草,逮鱼,摘藕叶身影。村中间东边的老井已填,成为宅院。乡亲们吃水用水,靠打几十米深的机井抽水。睹物思旧,感慨万千,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情涌上心头。

出村,沿着新修的u型渠和铺的碎石路北行,路东原来的大宽沟,同样干崩崩的,长满灌木杂草,靠沟边母亲的自留地菜园,也变成耕地,眼前闪现母亲当年辛勤操劳样子。路西边生产队的新打谷场,已成一片庄稼,社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拿着桑叉,挥汗如雨地打麦扬场的情景,晃若昨天。路边几棵的穿天杨,热风中,绿叶发出哗哗响声,枝头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似欢迎故人的归来。沟坎上,一丛丛,一窝窝白色莲篷状野胡萝卜花,开得蓬勃旺盛。花丛中,蝴蝶们飞来飞去,追寻着逝去的春天,犹如我此刻归来寻找旧时的时光。

从田地中间,沿抬水渠向河边东行。原来宽大的土渠,现在也被改造为窄小的u型渠。渠埂渠坡变成地和路,种上庄稼,和长着艾蒿野草。渠道两边当年的田地里,割麦,插稻,掰包谷,摘绿豆,挖红薯,送土家肥,留下过我小时候的辛勤汗水。来到东排子河边,原来河滩一大片柳树林,都已变成耕地,只有两头绿杨成林。既是原来芳草萋萋的河坡,现在也都种了庄稼。河水静静地流淌,泛着涟漪,不再清澈见底。水里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青黑色小鱼,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水中也不见浮萍红花和蜻蜓们徘徊的身影。河水失去当年清冽甘甜味儿。当年夏季的小河,两岸绿柳茂盛,水草丰美,使碧绿、明亮、清澈的小河,显得窄小。如今,既是盛夏,也显得空旷,甚至有点荒凉。这条承载了我小时候多少欢乐和幸福的小河,早已变了模样。

站在渠首远眺,一个个村庄掩隐在夏季的青纱帐和浓荫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都是不到膝盖高的玉米苗,在中午的烈日下,绿叶半卷,热风中,泛着碧辉银光。近处几行看起来茁壮的芝麻苗,耷拉着嫩尖和绿叶。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田地龟裂,庄稼干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蓝瓦抽水机房,却不见电杆电线。绿色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灰白色的笔直u型渠,干崩崩的,此刻分外剌眼。几千年来,中国多少人渴望能实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看来,还是一个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梦想。

少年时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朦胧的憧憬,外出求学。渴望有一天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创伤归来,寻找旧梦和慰藉与力量,心里不胜愧疚和仓皇。先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叮嘱,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西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透过迷茫的云雾,闪烁出几缕绚丽的霞光…….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七

33年前,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家从857农场搬迁到850农场。此后,我一直没有回过857农场。不久前,我利用休假的机会,回到了阔别33年的故乡—857农场。

车出密山市,过知一镇,水泥公路宛如一条漂浮在苍山翠海间的银带。来自田野的和风,吹拂着我从不曾间断过的故乡梦。过去需要几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40多分钟就到了我梦魂萦绕的故乡。

啊,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那满山的柞树和松柏,是那路边亭亭玉立的白杨,是那田间弥漫着的带点甜味的清香,是那沉稳不语一直向前的穆棱河水,是那水面上悠然自得的野鸭子,是那近在身边的蓝天和白云……。今天,故乡让我陌生的事物太多了。而这种陌生让我感到了一种振奋,让我对家乡人民的建设成就顿生敬意。我脑海中33年前的印记,已被家乡人民用辛勤劳动完全彻底地改变了,再也找不到一处旧时的模样。农场在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向前走着,并且已经走在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列。现在,家乡人民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目标。

友人首先把我带到了农场公园—翠园。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家乡人这么有福气,这么会生活。他们拥有一个比城市公园还漂亮的公园。翠园大气而清秀,处处透露着与大自然的友好和谐,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我想公园建设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吧。

我们还来到了朝阳小学。现在是一座三层大楼。而我此前的校园印象仍然是几排平房和路边的榆树墙。榆树墙好像很宽,学生们课间可以钻到里面玩。榆树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校门两侧水泥墙面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让我感到格外亲切。我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学会并记住了这8个字。

我小时候经常在雨后采蘑菇的果园也不见了,现在变成了一片林地。人工渠—北大河静静地流淌着。当年一过了小满,这条渠就热闹起来了。大人孩子都来游泳洗澡,打鱼或者摸鱼。如今为什么变得如此安静?答案也许就在居民楼星罗棋布的太阳能热水器上。

过了北大河,就是我儿时经常“混水摸鱼”的稻田。现在,这里仍然是稻田,所不同的是现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稻田,而是农场科技园。园门两侧的对联是:“科研科技科学发展满园秀,高产高效高新成果遍地辉”。现代农业科学和机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家乡人用彩稻在开阔的稻田里种出了大大的857字样,表现出如今857人的自豪和浪漫。据我的同学讲,他的外地朋友来到密山,往往都会提出去看看机械化国营大农场的请求。

按照行程计划,我们还要赶到850农场会同学。以前,857农场和850农场之间隔着一条穆棱河,两岸连队鸡犬相闻,往来却十分不便。现在家乡人民在穆棱河上建了桥,在泄洪区的沼泽地带修了一条水泥公路。两个农场之间的车程缩短到十几分钟。当天,因前几日集中降雨,洪水漫过了路面。我们的车在一辆轮式拖拉机的牵引下,驶过了路面。

我离开850农场到牡丹江学习、工作也已经27年了。前,我因工作原因,到过850农场。这次回来仍然感受到了农场的巨大变化。据说,省政协王主席不久前到虎林视察工作,返程中在850农场做短暂停留。他看过场部来到农场公园时,就不想走了。他打电话让虎林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立即赶到850农场见他。他对虎林的领导说:“什么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场给你们做出了榜样!”

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归程时,已是满天星斗。回到牡丹江后,我的脑际总是萦绕着故乡的新印象。看到故乡的巨变,我想起一位古代圣贤的一段话:“天不会因为有人害怕寒冷而没有冬天,地不会因为有人害怕遥远而不辽阔,君子不会因为总有小人在那里嘀嘀咕咕、说三道四而不做事。”联想到我公司的现状,我仿佛又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这也许是我这次故乡行的另一个收获吧。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八

我的童年在奶奶家的赤石山边度过,赤色如血的石头在千年的风雪中侵蚀成沙,有风吹过,便飞起阵阵红沙雨,洒落在头顶,滑过指尖。如梦似幻,轻轻扬扬。

常常在傍晚时分,迎着夕阳一个人进山,随手采摘路边的野花,编成花环,戴至头顶或者颈间,小心地提起裙角,在风中旋转,清香四溢。一个女孩儿的快乐,在记忆中筑成永恒。

奶奶的小楼,黛瓦黄墙,大的窗,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斓的光点,在各个房间晕散。爷爷的老藤椅,旧报纸,老花镜安静地躺在阳台上,每天傍晚,沏一壶好茶,在香气缭绕中安静地读完当天的晚报,清闽茶香,闭眼小憩,人世安美。

蔬菜、瓜果,自给自足,新鲜,可口。逢年过节,杀几只鸡,炖一锅香气扑鼻,营养丰富的老鸡汤;宰一头羊,全家人围在一起烤全羊。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家常趣事,工作烦忧,温馨,快乐。

每一次过完春节,小肚子都吃的鼓鼓的,回到自己的城市各自嚷着减肥,但是每一次想起家乡美味,还是馋的流口水。

入学以来,离开小村,除了寒暑假很少有时间回老家,每次想起家中的一切,花园、小院、羊群、果林、奶奶的小楼、绿油油的蔬菜、香甜的水果,莫名的苦楚便会布满心头,乡愁,相思。

毕业,步入职场,更是少有时间回老家,春节几天冒着天寒地冻匆忙赶回去,可是乡村小路一旦遇到雨雪,便泥泞难行,气温也是下降的吓人。也只得将自己关在家里吹暖气,看电视,毫无乐趣。当年的弟妹,也早已成人,失去了童年的欢声笑语。唯有的一个孩童,我的小小女儿,未满两岁,家人轮流着抱抱、亲亲。也是唯一的慰藉。

看着爷爷奶奶日益老去的容颜,渐渐破旧的小楼,心中无限苍凉。只是在回城的时候,奶奶把家中的土鸡蛋、土特产给儿孙们各自分一些,拿上车,依依不舍地挥手说再见,再见,明年早一些回家。

本可以跟着儿孙定居在城市安度晚年,可是一辈子适应了家乡的新鲜空气,及自由。便情愿留在老家守着小楼,小院。只是盼望着儿女多回家看看,唠唠家常,吃顿父母亲手包的饺子。哪怕只是坐着,看着,也是安慰。

有时候,梦中醒来,想起老家,便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那临乡间小路而筑的黛瓦黄墙,从何时开始,成了我梦里回不去的原乡。曾经那样仓促地背上行囊,想用年华,换取一段如水的过往。走过红尘陌上,品过浮世清欢,才知道,人生不过戏梦一场。而回不去的美好,才是最真最美的天堂。就许可以,我将用剩余的时光,重新和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檐,诉说衷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294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