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方式和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化教学教案范文,帮助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童话的魅力。
2、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感知童话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媒体再现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读出文中情。
3、教师示例:朗读第一段。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气:震惊、感伤。
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因为第一段写旱灾爆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起因)。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给别人喝作了铺垫。
(五)我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情节、写法、语言等方面来谈)。
例如:小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章什么主题感染了你。
情节一波三折,特别吸引人。
文章有着丰富的想象。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
(六)布置作业:
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语速;快速、中速、缓慢。
语气:低沉、高亢。
语调:好奇、赞叹、震惊、激动。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教学难点:
说明顺序的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纷纷回答。
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
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教师总结略)。
2、给下列字注音:
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
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
三、合作探究:
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
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
2、讲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者才讲导游员。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教师明确:空间顺序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
四、难点探讨:
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教师明确:本段关于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总体特点: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体介绍:
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
石阶、碑亭。
平台、石阶、祭殿。
北祭堂。
墓室。
附补充资料: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列数据。
2、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
3、理解“巍巍”中所包含的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无处不在的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中山陵各建筑的分布情况。陵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往北依次为石坊、墓道、驻所、陵门,最后墓室。气势宏伟,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探讨陵园的建筑布局与先生的人格有何关系?本课说明方法和语言又有何特点?(学生回忆、学生讨论)。
二、合作探究: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
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特点:见文中第4段。
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举例略。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准备:
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
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
四.当堂背诵。
五.作业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四
当代作家梁衡的《夏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内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定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指导朗读,反复训练,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和朗读训练上,这也是散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品味文章富有魅力的语言,挖掘本文含蓄隽永的一面。怎样才会品味得透、怎样才会体味得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但重点赏析不等于不做整体把握。同时还要寻找到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
总的来说,这堂公开课还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全校教师的充分肯定。
1、本堂课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由简到难,由整体到局部,丝丝入扣,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规律。
2、教态亲切自然,课堂气氛活跃,能在课堂上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侃侃而谈,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活。整节课,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呈现出合作探究的浓浓学习氛围。3、本堂课的高潮和亮点部分是在语言的品味和朗读上。写景抒情散文的授课重点一般在于语言的品味积累。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写景抒情散文正是训练朗读能力的非常适合的文本材料。因此,在上《夏感》这课时,我尝试从文本出发,寻找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课堂有成功之处,但也有遗憾在心。
1、一堂课只有45分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充分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环节,因时间给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跟平时的指导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这些能力。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语言缺少趣味性和美感。在课堂教学时,我需要多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当然,锤炼语言应该从日常会话开始,我会在教学时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并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便于以后改进。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五
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创设丰富的生命课堂,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钓鱼竿:有的是钓浅水的小鱼,有的是钓深海的大鱼;有的是一竿一钓,有的是一竿多钓。并授以不同的钓鱼法,从不同方法中培育出不同个性,各有收获:有的能超越群体,有的能超越自我。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
又如在写作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比较,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去捕捉写作的灵感,去培养鲜明的个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不断创新的活动中磨练出良好的学习能力。
阳光是灿烂的,孩子是可爱的,课堂是美丽的,让孩子在课堂这块异彩的天地里放出绚丽的光芒吧!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六
一、创设情境,别有风味(在激情中确定教学对象。)。
在粗读课文后,提问:“假如你的好友要穿越时空隧道,浏览当年的三峡,你打算给些忠告或建议?”(要求:发言必须以课文为依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群情激昂,纷纷研读课文,片刻后发言。
(略)。
(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师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仔细想想学生的回答的确都是以课文为依据的,没有半点脱离课文。经历了这样一次探究后,相信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更熟悉,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深。只不过创设了“朋友游览三峡”这样一个情境,而境界全新,既能让人感到新奇快乐,又实在有用。)。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在学生协商中选择教学内容:
(生笑。)。
师:笑,可能是默认,那么《三峡》一文,我们主要学习什么东西呢?
(生先答,师可适当点拨,补充。)。
(略)。
(学生互相补充,纠正、完善、归纳)。
(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确定学习内容,能够多克服选择不当的缺点。)这是“生生互动”,是真正的“互动”学习。
2、在教师暗示中选择学习方法:
师:面对以上任务,是不是都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呢?
生(不合):不是,各有各的方法。
师:大家能具体说说吗?
(略)。
(教师正反问的形式,暗示学生选择的指南。教师有意识地问“先独立,后合作”的学习方法,以便穿刺合作的前提,以便突出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独立学习。)。
3、在个性爱好中选择学习过程:。
师:好,大家思考一下,要完成上述任务,你会怎样安排学习过程呢?
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学习方法。各抒己见。
师:看来,有点争执不下。大家就各自选择喜欢的学习过程吧!
(从新课程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出发,在学习过程和选择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教师让学生各自选择秘书的学习过程,似乎没给急诊一个结果,而这恰恰是对学生学生个性的尊重,对课堂民主的张扬,此时不仅要看过程,更要看结坚果,无论哪种学习过程,都必须完成上述任务。)。
4、在从操作中选择课堂学习: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衡量我们的学习结果呢?
生1:让老师评判。
师(或生2):让老师当堂评判,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恐怕时间上来不及又难以操作,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变通的方法。
生3:分四个组,进行比赛。
师:不仅比赛,还要进行课堂练习,是老师出题好呢,不是你们出题好?
生4:自己出题好,(如说老师出题好,则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出题。
师:你们自己出题?来得及吗?知道出什么啊!
生5:我们一人出一道题,出好后由组长收齐放到讲台上。然后依次来拈题,当场解答。出题的同学进行评判。
师:那么,老师干什么呢?
生(合):老师监督。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说,每人出一两道考题,让别人抽签答题。答题的人当场回答,并在班上朗读答案,命题的同学当场评题,当场亮分。
生(合):对。
师:那么,课后练习呢?是不是与过去一样,由老师解决?
……。
(有教学就有评价,有学习就有检测。采用这种“超市式检测”,让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当老师的,有意选择相关内容出题;当学生的,随机抽签。这样,“生生互动”与“合作学习”达到了新的层次。尽管这样做,课堂上可能有些混乱,但是学生趣味浓、兴致高、学得活、效果好。)。
5、在学习需求中选择教师行为:
师:你们学习,你们出题、答题,我干什么呀?
生(合):你就当我们比赛的主持人吧!
师:比赛主持人?
生1:我们分四个大组展示“读课文”、“译课文”、“品句子”、“析思路特点”的学习成果。老师当比赛主持人,和我们一起评判学习的结果,看一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生2:老师,还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
师:什么任务?可别太难喔!
生3:当我们有疑难时,你要为我们解答疑难。
师:看来,我可一点也不轻松,要当主持人,要当评委,还要当你们的帮手。不过,既然大家这样信任我,我一定努力做到,争取不让你们失望。
生(合):好哇!
……。
(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做主,还是学生做主?超市式课堂主要是学生做主。教师的教学行为也由学生选择就是一个重要标志。超市式课型把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转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请老师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解决了学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教学难题,同时,教师应进行适当调整。)。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还有《三峡》。三峡是是怎样描写夏水的......突出了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检查预习: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读课文。5。
师:读课文,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在听老师范读第一二自然段。鼓励三位同学读余下的三段。
1、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画面,假如你是一名摄影师,你想拍下夏天哪些精彩的瞬间?
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
2、这些画面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明确:夏季热烈、紧张、急促。
3、文中哪一段是写夏的热烈?明确:2、3段。
4、写夏的热烈,文中用了一个生动的词来表现,这个词是什么?
5、把夏天比喻成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特征已非常鲜明。)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够看到夏的沸腾?找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
明确:歌颂劳动,赞美辛勤的劳动者。
四、探究品味,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传神的动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老师老师给范例:
修辞方法的运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一个举字,又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动词运用: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色的大地,麦波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照射托)。
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不能表现温度高。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这里描写出来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
五、学以致用:
仿写: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六:总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悟,你会发现,原来美无处不在!
七、作业:描绘自己心中喜欢的季节!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八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九
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好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你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好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车黑的,但通过好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二、写作艺术。
作为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其中,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对于亿万国人影响巨大。《童年的朋友》是从第一部里节选出来的,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只是凭借着单纯的零碎的描写,这篇小文就把一位伟大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可谓“佳作天成”。
细细品来,它的成功之处其实也是所有此类文章的成功之道。
一、他有一颗热爱、感激外祖母的心。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颗心,你会发现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饱蘸了作者的深情。他把自己的由衷的爱和感恩通过文字纤细入微地表现了出来。梳头的外祖母,边唠叨边梳理自己浓密的头发,并不美甚至有点凶的样子,给小人儿的感觉却是可笑又可亲,在那细致而不罗嗦的描写里我们能够读到,连老人家的牢骚都有几分亲切的味道。不止这样,那些话语在小孙子的心目中,是那么动人。她微笑的样子,她被生活摧残的面孔,她弯得有点驼的背……都是那么美!
二、他有一双时刻追随外祖母的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我”——一个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来的。你瞧:从那个早晨开始,从“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开始,“我”就未曾把目光离开过外祖母片刻。“我”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梳头,目不转睛地和她说话,关心着她的每一举动……把她的一切尽收眼底。多么浓郁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份情意,一个孩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在了这位他钟爱的老人身上。那双须臾不曾经离开的眼睛,摄象机一样留住了生活中的一切。
三、他有一支灌注情感与灵感的巨笔。
假如只有心与眼,而缺乏了语言,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位可敬的外祖母。而高尔基,他恰恰有如此的才华。情与灵的结合成就了杰出的作家,也成就了我们的读者。
细而不腻的描写。写一位并不完美的人并不优雅的行为,怎样才能写得既不虚假又不让人读了心生不悦呢?在首段关于梳头的描写里,那多得出奇的头发,很是吓人,可“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却给予了它生气。接下来,作者细细密密地把祖母的一系列动作一一道来:把过多的头发“兜起来提着”,把木梳费劲地“梳进”去……挺麻烦的一件事,但后面,被“歪扭的嘴唇”、“气愤的光芒”、“又小又可笑的脸”一冲淡,刹那间真实质朴了。一连串的描写,细致而不腻味。
推陈出新的比喻。这是本文的亮点。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产生了难以言表的表达效果,也给了节选的短文极大的美感。他把外祖母说话的声音比做温柔、鲜艳、丰润的鲜花,这比喻又美妙又独特,一下子使得外祖母的形象变得格外地美丽,而且是一种超越容颜的不朽的美。他把外祖母的眼珠比做黑樱桃,红艳艳的樱桃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特别诱人。黑的,可以想象它的光彩与剔透。他把外祖母的腰比做驼背,写尽了外祖母的辛劳。他用五光十色的花边来比喻外祖母出现后“我”的光彩夺目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了外祖母对于我的重要与无可替代。
质朴深情的赞美。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诚恳地道尽满腔的感恩。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片深情。
佳作就这样慢慢地产生。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
这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课文。
一共选取七个典型事例。前五个事例写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后两个事例,写“我”对蔡老师的依恋。后两个事例是在前五个事例的基础上写的,是爱戴、依恋蔡老师感情的步步加深。
综合起来:作者通过回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感情步步加深,使文章有巨大的感染力。
二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阅读下边几个句子,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领会本文充满情趣和极其委婉的语言。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三联系上下文,比较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哪个好?说出点道理来。
引导学生领会本文朴实、生动、准确的语言。
1.(1)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2)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jb)〗。
第一句的词序是“接近”在先,“爱好”在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先接近,有了了解,才产生爱好。第二句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
2.(1)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2)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怎么会不”,加强了语气,抒发了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感情。第二句“并且”以下易发生歧义,表达效果不如第一句。
3.(1)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2)急于模仿她握铅笔的姿势。
第一句把宾语“她握铅笔的姿势”提到动词“模仿”前边,突出学生们急于模仿老师范围之广,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老师的爱及乐于接近。第二句则只表达了模仿执笔姿势,没有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
4.(1)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第一句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二句直接用“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来颂扬蔡老师当时的作法,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
5.(1)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
(2)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第二句感情深沉含蓄,第一句感情平直,联系课文前后的语气和感情,第二句表达效果更好。
四介绍你的一位老师,要有生动事例,写二三百字。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一
1、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对大海的艺术描写。
2、品味、感悟散文诗的优美的艺术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对大海的艺术描写。
2、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情怀。
三、教授新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者范读课文。
2、你从刚才的朗读中了解到了什么?
3、你有哪些疑难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蔚蓝的王国的?
1、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归纳。
3、共同交流。
4、再次质疑,共同解决。
明确:一(1)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二(2—6)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三(7—11)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写人写海,以写海为主。文章着力描写了一个海上的神仙世界。写海岛,写鸟,写花,写“女人的声音”,写眼睛会闪出亮光,脸上会现出笑容的他,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美,充满爱的世界写的真正如天堂一般。我们不能不陶醉于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语言魅力。
四(12)再次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三)精读课文,巩固理解。
1、“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他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他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的使唤。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现象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随着人的心意前进,人们的心灵在大海上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2、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流水——所有的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思考讨论后明确:连续写天空、海洋、风帆、潺潺流水等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在倾诉爱情,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得可爱,充满了青春的魅力,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和幸福,也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
(四)小结。
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觉得的那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要点。
1、奇特的想象。
2、优美的语言。
3、比较阅读。
二、新授。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思考:蔚蓝色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明确:
相同之处:两者都描写了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理想,都是把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作对比。
不同之处:《蔚蓝色的王国》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的确存在的事物;《天上的街市》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前者是以“虚”写“实”,后者是以“虚”写“虚”;《蔚蓝色的王国》所描写的想象比较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天上的街市》所描写的想象世界,只是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进行简笔勾勒,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二)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说这些词语运用得好,是因为作者运用这些词语充分描写了想象中的世界。
(三)继续朗读,理解主题。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4、表达岁月易逝的人生感慨。
(四)比较阅读。
老人。
阴暗艰难的日子来临了……。
自己的疾病,亲人的痛楚,老人的凄凉与暗淡……你所珍爱、你为之献身的一切,正在一去不复返的衰败和瓦解。生活已经走着下坡路。
怎么办呢?痛惜?悲伤?与己、与人,这都毫无用处。
在那枯萎、虬曲的树干上,树叶变小变稀了,可是依然那样翠绿。
你也收缩起来吧,走向内心,沉缅于自己的回忆之中吧——在那里,在凝神沉思的心灵深处,你往昔的、只有你一个人理解的生活,将会在你面前现出他那芳香的仍然新鲜的绿意,闪现出春之爱抚与活力!
但要警惕呀……可别朝前看,可怜的老人!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叙事简洁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商量确定本课的学习方式。
读译讲,以读为主。
三、熟读背诵课文。
1、自读,将自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例如:
寡阖箧薨龌龊循默奏牍补缀。
2、指名读,纠正误读处。
3、领读。
4、训练快速读。
师示范读,计时。生练习,自荐快速读比赛。
5、练习背诵。
师生比赛背诵,看谁错误少。
四、合作翻译课文。
1、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质疑。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中的重要点板书,精讲。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倒装句)。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注:有些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学生翻译全文。
五、简析、精讲课文。
1、概括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
3、比较三、四两次上奏与一、二两次上奏在写法上的不同。精讲细节描写的作用。
4、归纳赵普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中心。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阅读《狂生赵普》一文。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三
师:浩瀚的苍穹曾经引起我们古老的祖先多少联想,无穷的宇宙曾经带给我们睿智的先人多少想像,今天就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一起走进“奇思妙想”的世界。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出记忆的长河里的与天空有关系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名字来。
生:牛郎织女。
生:后羿射日。
生:夸父逐日。
生:嫦娥奔月。
师:奔月的嫦娥在天上幸福吗?
生:不!
师:是啊,在嫦娥的世界里,天空是寂寞的,寒冷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这样的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但是,在我国现代新诗的开创诗人郭沫若的诗篇《天上的街市》里,天上的景象却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小诗。(板书课题)。
师:谁给我们介绍一下郭沫若先生呢?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诗人郭沫若的代表作品,也是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诗集的名字吗?
生:(齐答)《女神》!
师:很好,如果我们想知道大诗人的另一部新诗集《女神》是如何开了一代诗风的话。就请同学们课后找来看看。
现在,请同学们闭起双眼,跟着老师一起登临天上的街市。(教师范读全诗)。
(请一名同学朗读)。
师:好极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一次诵读这首诗。(师生齐读全诗)。
生:我喜欢“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因为“缥渺”这个词写出了天空的特点,“定然”则让我感觉到这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
师:那么你能为我们解释一下“缥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缥渺”就是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说得好极了。还有其他的喜欢内容吗?
生:我喜欢“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灯光与星光辉映的美景。
生:我喜欢“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珍奇”给人以无边的遐想。
生:我也喜欢“远远的”这一段,句式整齐,相互比喻。
生:我喜欢“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它们提着灯笼在走”,好像是在和我们对话,感觉特别亲切。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因为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天上的流星比喻成是提着灯笼为牛郎织女引路的人。新颖而又奇特。
……………。
师:这的确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它是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天上真的有街市吗?当然没有。这是诗人从现实街灯的人间世界,联想到宇宙星空的天上街市。一切想象都要有生活做基础或者做投影的,诗人想象中的世界,实际上是他“心造”的人间乐园。联想与想像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双翼,失去联想与想像的诗歌是没有生命的。同学们能把诗歌当中的联想的诗句找出来吗?(板书:联想与想像)。
生: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师:从这一段诗句中,我们能发现联想有什么特点呢?
生: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
生:这两个事物之间还要有联系。
生:诗人是抓住街灯联想明星,又抓住明星联想街灯,连用两个“好像是”就把地上的街灯和天空的繁星连接起来了。
师:总结的很好。同学们,你们也能够运用这样的比喻造这样的联想的句子吗?
生:能!
(学生各自准备,教师巡视)。
师:准备好了吗?
生:夜空中弯弯的月亮,好像一艘两头尖尖的小船;停泊在岸边的小船,好像夜空中弯弯的月亮。
师:这是多么美丽的联想啊!
生:花园里的花儿开了,好像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教室里的孩子笑了,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师:啊,那就让我们绽开五十张灿烂的笑脸,盛开五十朵鲜艳的花儿吧!
生: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好像是地上孩子们眨动的眼睛;孩子们好奇的眼睛,好像是满天闪烁的星星。
师:这是从朱自清先生的《春》那里化用来的句子呀,多美!
生:东方升起的那轮火红的太阳,是正在升起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正是照耀世界东方的旭日。
师:妙啊!
生: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辛勤的老师,是一支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在暗夜里给你光明、给你温暖的红烛,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师:谢谢你的赞美,我还要继续努力。
生:隔开祖国亲人和台湾同胞的海峡,就好像那条划开有情人的银河啊;隔开牛郎织女的迢迢银河啊,就好像让骨肉不能相聚的台湾海峡。
师: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给你的灵感吗?
生:是的。
师:同学们,联想让我们品尝到了在两个相似的、或者有某种共同点的事物之间进行沟通的乐趣,那么丰富的想像则会让我们展开飞翔的翅膀。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看诗人的想像吧!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我想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师生齐读)。
师:聪明的你们,能够想像得出,牛郎织女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牛郎织女还会带着他们的孩子游戏,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会荡漾在银河两岸。
生:我想,我会到牛郎织女的家中做客,他们热情招待我这来自牛郎的故乡的朋友,请我吃天上的月饼,然后和我依依惜别。
生:我想,牛郎织女正在天街闲游的时候,忽然下起了小雨,他们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在桂花树下躲雨,嫦娥姐姐会用甜美的桂花来款待他们。
生:我想,牛郎也会思念地上的家乡,那时候织女就会与牛郎携手回到人间。看见人们的幸福生活,他们又会流连忘返。
………………。
生:因为那时候的诗人希望大家都能够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
师:这样的幸福生活在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只是一个期待实现的梦想,这个梦想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美好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幸福的热情。(小结)诗人的意图是明显的:天上的街市比人间美好,这也从侧面流露出他对人间现实的不满。我们现在可以看出:他以天上的美好光明,反衬人间的丑恶黑暗;他以天上的恬静富饶,反衬出人间的污浊贫穷;他以天上的自由幸福,反衬出人间的冷酷痛苦。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与诗人当年的想像一样。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一次重温诗人的这份梦想,再一次品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师生齐读全诗)。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四
在这个奇妙的自然界里,动物永远作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与人类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既有勇猛凶险的狮子,聪明机灵的猕猴;又有温文尔雅的企鹅,高贵典雅的长颈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动物深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可能回答:喜欢澳大利亚的树熊。喜欢南极的企鹅。我喜欢中国的大熊猫。)刚才同学讲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动物,其中李明同学特别喜爱大熊猫,那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大熊猫?(学生可能回答:活泼可爱的动物。大熊猫毛色黑白相间。它走路懒洋洋的。它最爱吃竹子。大熊猫会爬树。)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的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大熊猫,讲得都不错。老师这里有一张大熊猫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教师投影展示大熊猫的图片)(学生纷纷举手,结合图片谈对大熊猫新的认识)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那么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一文,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的神奇世界。(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研析新课。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对生僻字、词作适当标注。(学生阅读课文)。
好!请几位同学找找文中有哪些字、词的读音应尤为注意。
(学生可能回答:“憨态可掬”的“憨”。“笨拙”的“拙”。“濒危”的“濒”。“璀璨”二字和“繁衍”的“衍”。)大家听完后,你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吗?能否对刚才同学的发言评价一下?(学生发言)。
教师评价:这几位同学评价很准确,说明他们不仅听得认真,而且发言很有见解。下面,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标题中的“大熊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么你们能否从题目找出大熊猫的特点。(学生回答:是国宝。)国宝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大熊猫的珍贵。)。
很好!大熊猫是非常珍贵的。那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独立思考后,同桌间讨论。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讨论)。
(学生回答:课文17小节中“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生齐声朗读后,学生回答)。
对,是大熊猫“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的特点使大熊猫很珍贵。
(师边概括边板书)。
(二)同学们再思考思考,前文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这三个特点。
(学生快速在文中找,并作圈点,然后举手)。
(学生可能回答:课文第6小节“大熊猫……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可以看出它体态可爱。
课文第4小节“大熊猫……摇摇晃晃在草地上玩耍”,也可看出它体态可爱。)。
师:第4小节的确把大熊猫写得很可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这节中作者如何来写熊猫体态可爱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这节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很生动。拟人和排比。“有时……有时……有时……”是排比手法,“悠然自得”,“漫不经心”“摇摇晃晃”是拟人的动作。)。
(学生可能回答:课文第15小节,“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处突出了大熊猫数量稀少。)。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划相关语句,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回答:生: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它们的繁殖能力很低,这既是它的习性,也突出它的珍贵。生: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春季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少的山谷……夏季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生: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生:大熊猫成了最可爱的“贵宾”,但它不习惯这种生活。生: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地域十分狭窄……崇山峻岭。生:大熊猫是素食者。生:大熊猫食量很大。)。
(学生可能回答:生:“国宝”是指中国所特有的珍稀动物。而“宝贝”一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用。生:我国把大熊猫赠送给了外国友人。生:大熊猫是友好使者。)。
师:对。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友好使者。但是由于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和偷猎者的人为原因,使我们的“国宝”数量更稀少。下面我请每位同学都来做一回动物世界的保护人,为大熊猫设计一个安全、合理、舒适、快乐的家。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位代表作笔录。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回答:生:我打算建立一个生态圈、,里面种许多竹子,让大熊猫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我要改变大熊猫的饮食居住习惯,让它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生:我要把大熊猫送到太空去,让它作为友好使者访问宇宙。)。
师:同学们的设想很有创意,相信若干年后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国宝”大熊猫也一定会生活得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五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合作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扩展故事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
三、教学难点。
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来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四、课型:探究合作、课本剧表演课。
五、课时:两课时。
六、授课班级:初一(1)、(2)班。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悟,合作探究。
1、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2、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2)谁在骗?谁受骗了?
3、教师小结: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一个圆也不是,方也不是,三角更不是,扭曲的、不规则的怪圈!
三、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最精彩的是哪一种骗?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举例说明。
(2)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
(4)可见他们--。
(5)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教师小结:
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教师提示: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学生进行课本剧创作表演。
(1)两位导演上台抽签,决定表演次序。
(2)两个班级的学生表演小队依次进行表演。
(3)其余学生做为观众,边观看边填写表演评价表。
五、交流评价,总结提高。
1、学生讲评,发表自己的观感及对表演者的看法。
2、采访参加表演的学生,由他们谈一谈自己对此次表演的感想。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在这次课本剧表演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啊!今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兴趣盎然地在实践中真正提高了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会以这一次课本剧表演作为契机,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去面对新的挑战,尽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性地完成自己。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六
学习目标: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2、了解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体会亲情的概念。
2、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揣摩,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学质疑。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噗噗()发绺()惩罚()马鬃()诅咒()。
两颊()镶银()驼背()。
2、查找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二、整体感悟。
1、细读课文,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2、再读课文,你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三、探究质疑。
1、作者为什么把外祖母看作是童年的朋友?
3、从课文中找出你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三个太阳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七
梅花的品质是高贵的,接下来就请跟随查字典语文教案设计小编一起分享卜算子咏梅教案,来了解一下梅花背后的品质!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主席在词中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人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陆游先于毛主席填了《卜算子·咏梅》,虽有其成词技巧,但格调低沉,远远不及毛主席高雅。毛主席反其意后,使梅的高尚品格跃然纸上。“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梢。”毛主席仅用寥寥数语就将梅的勇气写了出来,令人对梅的勇敢精神肃然起敬!“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主席赞扬梅是报春的使者,春来了,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一年之计在于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寓意多深啊!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赞颂了梅花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品格;“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
词中恰当地使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方法,如:“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中,不是说真有百丈,这是夸张的写法;目的是突出天气非常寒冷。词中把梅花当作人来写;从“她在丛中笑”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学习梅花的品格。
3、理解这首词表达上的主要的特点:气魄宏大,文词俏丽,并且处处蕴含着强烈的对比。对毛泽东的词作有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词中的对比;。
2、在朗读中想象体会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的认识。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二、1、解题,介绍背景。
分别介绍两首《卜算子咏梅》的写作背景:毛泽东此词的创作,是对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的“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个酷爱梅花的人,在他的诗稿文集中,梅花诗、词不下百首。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高洁的品格,创造出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从词中找出关键字词,确定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
俏、笑;(朗读基调应是豪放的、乐观的)。
愁、香。(朗读基调应是深沉的、孤高的)。
3、学生用普通话表达每句词句的意思,可先自言自语,再与同桌交流。
这首词用普通话表达,大致是: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大雪又把春天接回来了,悬崖上已经结下百丈坚冰,仍然有梅花盛开,花枝俏丽。
俏丽的梅花不同桃李争春,只是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间报告。等到山花灿烂开满山野,那梅花早已隐在花丛中露出微笑。
4、找出词中描写梅生长环境的句子,请以“这是一株__的梅”为题,归纳出梅的特点。
5、合作探究。比较两首《卜算子咏梅》中梅的生长环境、形象的异同点,结合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分析象征意义。
两首词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一是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二都表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三是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
四是两位诗人都以梅花自居。
不同之处:一是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这里的梅花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她象征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共产党人,必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种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是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1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