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8:51:20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大全(14篇)
时间:2023-12-12 18:51:20     小编:琴心月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才能切实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的范例,供您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小星和同学们到植物园参观,农艺师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几种奇异的植物的事。通过本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设计理念】。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嚼、醉、蚌”等生字,会写“园、导”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植物奇异的地方各在哪里。

【重点难点】。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这几种植物奇异的地方是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同学们知道的奇异的东西有哪些呢?(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请农艺师李叔叔当向导,去植物园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什么有趣的、奇异的东西。

二、提出学习要求。

1、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2、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通顺。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从文中画出“会认字”和“会写字”。

3、同桌互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植物。

4、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5、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卡片认读)。

6、指导写好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上的范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难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写好?

(2)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参观完植物园后,能不能说说你的感想?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小组合作解疑。

五、课后交流,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奇异的植物的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交流评价。

把你搜集到的奇异的植物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互相交流,选出的向全班展示。

二、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奇异的植物。

2、从文中找出这几种植物,理解“奇异”的意思。

3、小组学习,思考:这几种植物奇异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来。

(1)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说,选出说得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

(2)师小结。

4、引导学生理解:同学们见到这些植物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体会这些植物的“奇异”。

5、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们按照什么路线去参观的。

6、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7、课堂拓展。

课文是按同学们参观植物园时行走路线的顺序来写的。在习作中,同学们应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事物。

三、指导朗读,积累词汇。

1、过渡:同学们见到不同的植物时感受是不一样的,课文分别用了什么词来描写的,请在文中找一找。

2、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如理解“奇怪”“惊叫”“好奇”等词的意思以及语气的变化。

3、自由说说你喜欢哪些词语,并记住了哪些词语。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参观完奇异的植物园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小组交流。

2、自然界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还有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课后找找课外读物,认真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3、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植物?说给大家听。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二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文章记录了“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我”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多么美丽的小鸟啊!”直抒胸臆的赞叹,勾画出了一个孩子爱自然的童心。

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文中用了四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接着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那只鸟叫“翠鸟”。文章结尾扣住了课题,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

写作特点。

本篇课文是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鸟会搭船,奇怪不奇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船的鸟》,看看会搭船的是什么鸟?(板书课题)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课件出示典型字,指名口头组词。

4、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5、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6、更换语境,出示含有生字的其它句子,让学生再认。

7、脱离语境,小组长检查组内识字情况。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以小组形式认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更换语境,强化生字的再认。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自由阅读课文,看看搭船的鸟是什么鸟?你喜欢这样的小鸟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四)深入品位,理解课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多么美丽的小鸟啊!”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作者对小鸟的赞美之情)。

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2、出示翠鸟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积累语言。

3、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

预设:它站在船头做什么呢?

它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4、引导学生读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的问句,体会“我”天真好奇的'童心。

5、读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透过“一下子”、“没一会儿”想像翠鸟的动作,体会小作者好奇欢快的心理。

引导学生一边想象小鸟的样子,一边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使学生进入情境,自由发散思维,有利于自由在读中品位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四)积累与扩展。

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五)识记生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然后进行小组间交流。

2、利用动作识记“搭”、“捕”。

3、指导书写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清每个字的占格位置,把字写匀称美观。强调:“船”这个字要注意舟字旁的横不能写出头;写“做”要注意右边是“攵”,四笔写成,不是三笔;“彩”的“彡”是从上到下竖着排列的,右端对齐;“亲”要引导学生观察哪一横最长。

在指导中注意老师的示范,便于学生模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掌握汉字结构规律和特点,写出美观的字。

(六)课外阅读。

《翠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四

1.认读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有哪位同学住过医院,谈谈你住院时的感受。

2.师:住院确实不是一件好事。谁也不愿意住院。一只老山羊因为有病,很不情愿地住进了医院,可是后来他却赞不绝口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读了32课,你就会知道的。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

提示:看看谁来考你了?

2.看投影认读生字并试着组词

引导:把课文再读一遍,看看谁能读通顺、流利。

3.试着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4.你认为哪一段不好读,请同学教教你。

自己指名请同学教难读句子。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你再读课文,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音乐医院时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是什么态度?划出有关句子。

2.汇报。

老师板书

很不情愿赞不绝口

4.提示:自己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汇报交流: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不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不绝口”呢?

汇报交流。

(1)百灵鸟护士态度好;

(2)只听音乐,没有痛苦;

(3)疗效好;

(4)百灵鸟让老山羊明白了音乐在医学上具有辅助疗效的道理。

6.分角色朗读全文。小组朗读后班内展示。

四、作业。

摘抄或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七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略读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人们对小燕子的关心,受到关爱生命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感受能力。

运用略读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ppt课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一共有几个角色?主要人物是谁?(田田和韩奶奶)你觉得她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关心燕子的人)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会出来呢?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找到呢?(略读,抓重点句、关键词)

二、精读感悟运用略读

1.学生自由读文,围绕“田田”,感悟内心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预设如下:

(1).“小燕子饿了,燕子妈妈出去找食,什么时候回来呀?”

(2).“如果谁把它关上,燕子妈妈衔食回来就进不来了,小燕子会饿死的。爷爷,我们想想办法吧。”

(3).“二楼韩奶奶家离燕子窝近,我们跟韩奶奶说一声,大家共同看着这扇窗户。”

指导朗读:想出办法的田田一定激动不已,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激动的语气。

(4).田田“抢先说”说明她很着急。

2.自由读文,围绕“韩奶奶”解读文本

学生汇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韩奶奶也很关心小燕子一家的?

(1).“韩奶奶正站在门口”可以看出她也十分担心和关心,担心的是窗户被关上,关心的是小燕子被饿坏了。

(2).“有一天窗户关上了,燕子妈妈的叫声跟哭声一样”,

追问:韩奶奶听到后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想?这叫什么?(将心比心)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将心比心”的含义。

4如果你是小燕子,听了他们的谈话和想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和教育】

三、回读课文积累背诵

1.是啊,人关心动物,动物也同样会回报人类,我们应该和睦相处,那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好,就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再次感受一下田田他们对小燕子的关爱吧!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背下来。

燕子回家的路

小燕子饿坏窗户关上

田田:焦急担心

关心

站在门口

韩奶奶:担心等待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八

认知:认识课本生字7个。

操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反映新型电影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情感:了解新型电影造型新,放映新的特点,知道科技的进步,新型电影的诞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根据课后练习,也可自设内容开展想象,为新型电影创设情节。

1.继续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作到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

2.用各种方法学习新型电影的特点,并找出有关句子感情朗读

根据练习,展开想象,说说哪些情景能拍成新型电影,注意用词准确,说话连贯、通顺。

一.结合旧知,引入新课

1、还记得电影是谁发明的吗?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新型电影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丁丁和小林一同到球幕电影院去了解一下。

3、出示课题

(1)指名读课题:辨析:型――形

(2)齐读课题,感知全文

二、学习字词,完成练习

1.用你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读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些什么?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雁:双人旁;隙:右上是变形“小”

说出“窄”的反义词。

3.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看看下面各组字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区分它们,然后组成词语:

板()形()飘()错()

扳()型()漂()措()

4.刚才,小朋友们都表现出色,现在请你们看课后练习2,注意形容词与名词的正确搭配。

红通通的天

蓝蓝的猴子

刺耳的苹果

调皮的叫声

三.学习课文

1.刚刚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新型电影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新型电影究竟新在哪儿?有何特点呢?请你默读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注意默读的要求。

2.交流

(常见的电影院是四四四方方的,而这个电影院却是半球形的,造型独特新颖。运用比喻:像一只巨大的碗反扣在地面上,语言生动形象。)

(2)大厅里亮堂堂的,地板像个巨大的盘子,中间低四面高。

(大厅的.设计与众不同。比喻:像个巨大的盘子。这个盘子中间低四面高。补充介绍:这个盘子的底下还有弹簧,根据剧情,这个大盘子还会动起来,让观众感觉置身于影片的场景之中。)

(3)天花板就像那蓝蓝的天空。

(比喻:像蓝蓝的天空。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这个电影院造型新颖,不同于一般的电影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句,使文章更加生动,让我们仿佛真的看见了一座新型的电影院。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巧用比喻,把事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板书:造型新耳目一新

(4)四周的银幕上出现了彩色的画面,连天花板上也出现了朵朵漂浮的白云,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

(这个电影院的放映形式也很新,有声有色,让观众感觉就在影片之中,真是――-身临其境)

(5)这时候,飘来一阵阵苹果的香味。

(更加逼真)

(6)嘿,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这句话概括出了新型电影的新颖之处)

(7)他向前一冲,头撞在透明的椅子背上了。

(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小林已经完全沉浸在影片当中,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说明其特点,并进行朗读,集体点评,老师指导感情朗读。

3.除了朗读法之外,请你用其他学习方法来说说新型电影的特点。

概括法:嘿!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板书法:(见板书)

图片观察法:(从图中找出新型电影的别具一格之处)

四、说话练习,课后练习

球幕电影院,即将开播新片,如果你是导演,想想哪些情景拍成新型电影,会令人新奇、惊险、有趣的感受,请你想一下,然后将你创作的情节告诉同学们。(注意,内容符合逻辑,说话连贯,用词正确,情节新颖)

五、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新型电影

造型新(耳目一新)放映新(身临其境)

半球形有声

地板中间低四周高有色

天花板蓝蓝的有香味

[练习设计]

1.请你画一画新型电影的外形。

2.照样子写词语

例:一阵阵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厅里亮堂堂的,地板像个巨大的盘子。

(1)新型电影像

(2)天花板像

5.你看过立体电影吗?假如看过,写一写你的感受。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九

1、你认为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做什么?(读书,把书读好)

2、学生自由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1、解题:题目中的“这”指___,“我”指___。

2、谁来介绍一下居里夫人。

(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波兰人,在德国工作,发现了镭元素,制造用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等)

3、谁来介绍一下老妇人。

(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上)

1、文中还有什么东西很重要?(板书:鲜花)

有多少鲜花?板书:一大束。

比较:一大束与一束、一朵

2、形成板书:把一大束鲜花献给。

3、练习: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是因为_______。

读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对居里夫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指导与练习。

4、练习: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是因为______。

读第3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居里夫人对老妇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

5、有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学习第1句“这位老妇人是谁?”

(1)这是什么句?

(2)应该怎么读?朗读练习。

(3)谁在问?

(4)人们为什么这样问?

板书:人们想:________________。

3、居里夫人怎么说?深情什么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居里夫人的话。

4、学习第3句

(1)重点词是哪一个?“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哪些地方说明“肃然起敬”?

(2)谁对谁肃然起敬?(人们对老妇人和居里夫人)

(3)练习: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

5、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1、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人,她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成名后仍不忘小学老师)

2、你能这样做吗?

3、练习:

(1)今天,你是我小学的老师。

(2)明天,你__是我的老师。

(3)10年后,你__是我的老师。

(4)不管何时何地,你__是我的老师。

完成作业本第4、5、6、7题。

板书: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老妇人 尊敬 居里夫人

鲜花

人们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你是我的老师。

明天,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10年后,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不管何时何地,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十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己的感受和想法。

3、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逐步达到善于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情境,发散思维。

出示配图和课本上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观察和朗读。

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小区的绿化工程。

二、适时引导,诱发思考。

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针对该话题,先让孩子们想一想怎样才算是对“空地”的合理利用?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再让同学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和同学合作商量。

在此环节中,教师一是要提出明确的说话要求,二是要巡视其间,进行适时引导。

三、创意发言,尝试交流。

其次,围绕“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和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说——即当你想说的内容很多时,要先确定好要讲的主要事情,然后围绕这件事把话说清楚。不能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一点。这样,大家反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了。二是可以借助合适的动作、表情。

四、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根据学生的画一画、讲一讲,最后集体评出“最佳设计”。

当交际过程完成之后,可以全班出一个图文并茂的集子,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也可以向社区提己合理化建议,这样也就更好地落实了“交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编排。

略。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课时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3.检查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他对小鸟的爱护.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帽”和“窝”:

1.板书:帽子

学习“帽”:怎样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字形,强调“帽”的右上是“曰”不是“日”;右下是“目”,也不是“日”。

2.板书:鸟窝

学习“窝”:引导学生思考:“窝”是什么偏旁(是穴宝盖,不是宝盖头。)

1.板书: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2.齐读课题:帽子和鸟窝。

3.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带着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会。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十二

1、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血迹斑斑等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即培养质疑习惯和释疑能力。

3、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揭示科学道路的崎岖,感悟奉献精神的可贵。

4、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最后一节。

学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提提问题。

搜集有关历年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小故事。

一课时。

一、设计话题,引入新课。

1、看,黑板上有两个词语:诺贝尔诺贝尔奖你能选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3、自由朗读这一节,并试着背一背。(随班生)。

4、告诉你的朋友,“诺贝尔奖金”是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

5、诺贝尔在科学的道路上历尽千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信,我们来学习第38课。读读课题。

6、这里的他指的就是诺贝尔。

二、学习课文,提提问题。

1、他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呢?自由读课文。

2、课文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4、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词语提提问题?

5、质疑。

三、通过释疑,感悟奉献。

1、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词句的训练。词句活动室2;注视,环视,巡视的区别补充描写“看”的词语(仰视,环顾,瞄,瞪,俯视)。

2、用“一边一边”说说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亲自,血迹斑斑,狂呼”等词,感悟诺贝尔的奉献精神。

四、谈谈体会、师生共勉。

1、确实“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2、读读这句话。

3、结合课文,或结合你所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小故事,谈谈体会。

(1)1901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

(2)1911年居里夫人又以镭和针的发现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迄今为止,居里夫人仍然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4、再读马克思的这句话鞭策自己。

五、小结。

诺贝尔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十三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长安附近的游览胜地。

[向晚]傍晚。向,将近,将要。

[意不适]心里不舒畅。

[驱车]赶车,驾车。

[古原]指乐游原。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文案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

2、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3、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写作,着力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上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很美的课文------《花瓣飘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顺句子。

2.出示自学要求,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新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4.再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5.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2.从小姑娘摘花的动作和神态中,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小心、飞快)。

3.指导感情朗读。

五.“我”见了,会有什么想法?这个小女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带着问题我们到资料城——课文理解读读。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再来读一遍,看看你们能读得让我闻到花瓣的香味吗?

3、请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二、精读课文3-10自然段。

1、哪里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呢?请你们好好看书,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小女孩想摘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同时在品读的过程中,除了要抓小女孩的语言,也要抓小女孩的神态,如惶恐)。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

句子:“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板书:舍不得)。

(2)你怎么知道花很美的?这是一朵怎样的花?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3、你们看,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难怪小女孩不忍心摘下整朵花。让我们来读一读,把这种舍不得的'情感读出来。(板书:爱花)。

4、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会破坏它的美吗?为什么她还要摘呢?

句子:“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自由读句子。

(1)她为什么要摘花瓣呢?

5、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小女孩就是这样想着,所以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怎样说的?请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板书:让妈妈高兴孝顺)。

句子:“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体会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660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