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8:32:05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时间:2023-12-12 18:32:05     小编:GZ才子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并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资源,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完美的总结,是指对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和精确的归纳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趣事,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一

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

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

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

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6.再读中心句。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

理解:欣喜若狂。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用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用处呢?

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把实验经过和同桌讲一讲,指名讲。

师: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2.出示资料读。

3.你有什么想说的?

雷暴之谜。

富兰克林。

实验揭秘。

放电现象。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二

1、教师总结:现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电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方便时,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富兰克林),不要忘记他为科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2、延伸: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科学家,才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学生自由说说)。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三

1、出示: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到才体会句子含义。

富兰克林认为雷暴是什么呢?(生答: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富兰克林凭什么作出如此大胆的推测?读读文中相关句子。

(1)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回应:大胆的推测来源于对自然想象的观察)。

(2)学生回答的同时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指名读一读(2人即可)。

(3)(根据读的情况让学生注意到这个早),从早字你读懂了什么?

(富兰克林一直在观察,观察了好久,只有长期的观察,才会有所发现。真是勤勉啊!)。

(早就开始观察,长期的观察,日积月累后才会作出了如此大胆的推测,可见他多么勤奋、勇于探索!)。

(当时人们都已对雷暴是上帝的怒火深信不疑,而富兰克林却没有盲从,这就是对待科学的诚实,实事求是!)。

(所有人,包括有学问的人都认为是上帝的怒火,而他却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权威,可见他多么了不起的探索的精神!)。

(4)你看一个早字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对待科学如此的诚实,而又勤勉、勇于探索。

2、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引读:雷暴就是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种推论公布于世后不仅()就连()也()。

(1)富兰克林可能会听到哪些冷嘲热讽?(提醒学生联系相关句子说说,教师根据回答补话,切不可喧兵夺主)。

(2)难怪,有人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教师导语(渲染情感):这样的狂人面对人们的取笑,他妥协了吗?他停止探索的脚步了吗?他放弃研究了吗?(学生答:没有没有没有)。

3、出示句子: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指名读,多读)。

(1)决定一词让你想到什么?

(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不容易,是顶着压力的,)。

(作出这个决定就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

(2)这样的一个决定背后让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科学探索路上克服了多少的艰辛,排除多少的险阻,为了一个科学事实,而不懈地努力。

(3)齐读这句话。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四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干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公开课教案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和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假如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身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身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置能力。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发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抵触:“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局部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获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身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加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胜利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布置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置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防止雷击从而维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妙。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1、《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

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

(交流重点: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场面恐怖进行朗读。

上帝的怒火雷神是不可触碰的神明,非凡间凡间所有。)。

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播放雷暴的声音)。

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齐读第一小节)。

(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二)、观察和推测。

过渡:同学们,看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真不容易,有没有同学要放弃这次体验的?很好,都很勇敢,有科学家的一点风范。做科学研究,可不是光靠勇敢无畏的心,其实,我们的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的一些秘密,并且已经有了研究的方向。

1、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好怎么说了吗?别急,老师这里还又一段补充资料,也请你去读一读,看看自己有聆听到更多的冷嘲热讽。(出示补充材料)。

5、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6、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三)、实验探究。

1、终于到了实验的这一步了,真是步履维艰。实验探究是整个科学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最精彩的一步,最让人紧张的一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啊?接下来,就让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走进那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小节,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这是一次的实验。注意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预设一: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2、补充材料,感悟危险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也能看出这次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3、谈感受。为了科学,不畏生死,再次为他喝彩。

4、配乐朗读。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亲身感受一下这个紧张、危险的场面。准备齐读。

预设二: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又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2、精心准备,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过渡: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这是一次精心准备,惊心动魄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倾注了富兰克林的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它理所当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还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2、指导朗读。

3、我们共同见证了富兰克林的成功,这一刻,我们一样欣喜若狂,让我们一起来为富兰克林欢呼。

(四)、问题解决。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敢于实验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永不言弃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

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谈迁、李时珍、诺贝尔、张海迪、爱迪生……。

五、作业。

阅读其他名人“百折不挠”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六

一、导入:

生2: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1)出示第一类词:(难读字)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2)出示第二类词:(需理解词)。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交流以上词的意思:(提示理解词义的方法:a、理解关键字的意思,理解词义。b、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指名试读课文,相机纠正。

4、交流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三、根据课后习题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读课后习题四的要求。

2、说说概括段意得要领。

3、默读课文独立完成。

4、交流。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4、感情朗读这部分课文。

五、总结过度。

齐读第二小节。述:富兰克林是怎样解开这了谜团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六、结合预习导航指导书写:

暴:注意下面是。

揭:左窄右宽,里面是。

颠:左右同等。

毙:中间一横不要过长。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2、听写词语。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普普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指导,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让学生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交流时可以先读一读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其他同学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补充。[设计意图: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预设:前后联系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生: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大叔劈成两半。

生: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树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你想说什么?

生:富兰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实上,他应该知道风筝实验十分危险,但为了自己的推测,为了真理,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实验。

预设二:推敲词句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师: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生:我从一直这个词语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因为一直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的。

生:一直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说明18世纪以前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认可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生:我还从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中的才字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生:我从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中的震惊感受到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三:放飞想象(一)。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文前面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想象雷暴的可怕。)(二)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生:什么是冷嘲热讽?

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预设四:虚心涵咏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几句话,从这里能感受到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吗?

生:我丛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感受到天气十分恶劣,让人感到可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风筝实验的确不容易。

生:一只风筝、一根铁丝、

麻绳、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这些材料看似平常,但每一个都发挥各自的作用,看来富兰克林在实验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考虑得十分周密。由此可以看出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很不容易。

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3、教师适时讲解: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比如:等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4、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七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风筝实验过程,引导复述。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我将老师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最后老师送学生三句相关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更需要太多的灵动!第一次借班上公开课,对学生读得不够透,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体悟时,我有措手不及的奥恼的情绪增生,促使课堂灵变不够,以上有些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渗透没能如愿实行。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6、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练习3中的10个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

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讨论交流。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什么?有哪些相似之处,抓住“都”、“相同”、“相似”等词语。

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熟知:很熟悉,很了解)。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为什么不能接受?

这一段中用了“推测”和“推论”这两个词,它们有何区别。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进行风筝实验)。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继续细读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义?

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指名读。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板书设计:

(起因) 雷暴是个谜。

19、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1、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

2、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3、抄写。

富兰克林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认真实验,勇于实验,用风筝实验解开了雷暴之谜,震惊了世界。

教后记: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

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

(交流重点:*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场面恐怖进行朗读。

*上帝的怒火雷神是不可触碰的神明,非凡间凡间所有。)。

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播放雷暴的声音)。

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齐读第一小节)。

(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二)、观察和推测。

过渡:同学们,看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真不容易,有没有同学要放弃这次体验的?很好,都很勇敢,有科学家的一点风范。做科学研究,可不是光靠勇敢无畏的心,其实,我们的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的一些秘密,并且已经有了研究的方向。

1、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好怎么说了吗?别急,老师这里还又一段补充资料,也请你去读一读,看看自己有聆听到更多的冷嘲热讽。(出示补充材料)。

5、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6、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三)、实验探究。

1、终于到了实验的这一步了,真是步履维艰。实验探究是整个科学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最精彩的一步,最让人紧张的一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啊?接下来,就让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走进那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小节,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这是一次的实验。注意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预设一: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2、补充材料,感悟危险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也能看出这次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3、谈感受。为了科学,不畏生死,再次为他喝彩。

4、配乐朗读。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亲身感受一下这个紧张、危险的场面。准备齐读。

预设二: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又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2、精心准备,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过渡: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这是一次精心准备,惊心动魄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倾注了富兰克林的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它理所当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还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2、指导朗读。

3、我们共同见证了富兰克林的成功,这一刻,我们一样欣喜若狂,让我们一起来为富兰克林欢呼。

(四)、问题解决。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敢于实验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永不言弃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

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谈迁、李时珍、诺贝尔、张海迪、爱迪生……。

五、作业。

阅读其他名人“百折不挠”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风筝实验的原理,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理解并积累词语:冷嘲热讽、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生质疑。

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爆炸冷嘲热讽毙伤揭开拴住钥匙颠簸(1)学生读。

2、出示词语:不足为奇难以置信混为一谈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读正确:指名读,齐读。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品质。

1、课文的重点是第二段,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2、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指导朗读。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勇于探索。

(预设1)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预设2)他的推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么取笑他。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点出为什么写人们的取笑,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

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3自然段。

四、小结。

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他决定——。

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来揭开了人们的心目中可怕一雷暴。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直到了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克兰林解开了这个谜团。

他决定用实验证明。

在做“风筝实验”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后来,富兰克林还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读过这篇文章后,最使我感动的是,富兰克林那不怕危险,敢于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西方人则把它看做“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我们四年级时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被他那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学习课文——《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齐读。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出示:

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这组词语特别难读,谁来试试看?

齐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自由读——指名读。

5、有些词语,理解了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来来说说“安然无恙”的意思呢?(现在形容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四。

7、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第四自然段。

2、交流课件出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3、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组合这些东西,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动词?

出示:拴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课件出示: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丝带是防止触电的。

6、你能根据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知识丰富或考虑周到)。

7、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预设1: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出示对比句: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

从这个“!”你读出了什么?(激动、惊喜、兴奋)。

那你能读出这份危险和福兰克林的激动吗?

朗读指导: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激动的样子了!

预设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是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富兰克林不怕牺牲。(板书:不怕牺牲)。

此时此刻,福兰克林已经完全不顾这份危险,完全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了,想一想除了“欣喜若狂”,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那能不能把“欣喜若狂”换成这些词语呢?

是啊,“欣喜若狂”更能表达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

想象一下,富兰克林当时会高兴得怎么样?

朗读指导:你欣喜了,可是还没有到“狂”。可以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

8、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面对科学的真理,那些曾经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当我们在学第十九课《天火之谜》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雷暴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他又通过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那么,避雷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课文中没有介绍,我决定去查一查,一段时间后,我查到了一段与避雷针有关的,上面介绍说避雷针其实就是一根针,它通过“针头”吸引雷电,再通过与地下连接的导线把雷电引到地下,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我真佩服富兰克林,他太勇敢了,竟然不顾危险做了这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实验,要知道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轻则把他电成残废,重则让他失去生命,我想富兰克林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这个实验,由此可见,他多么有献身精神啊,其实在科学的道路上时刻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幸好,他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周到,幸好他只是用手指慢慢靠近铜钥匙,幸好当时的`雷电强度很弱,才使他逃过一劫,但是现在有几人能这么认真呢?谁对科学这么严谨呢?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能力是一届不如一届了,比如说体育方面前一届的学生跳长绳最少也能跳二百八十几个,而我们这一届最多只能跳二百五十几个,这是很大的差距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好自己的能力,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607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