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案的分享和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支撑。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一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b.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c、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d.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四、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五、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二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璀璨()执拗()急躁()长吁短叹()夜阑人静()。
馈赠()憔悴()真谛()千山万壑()彻夜不寐()。
2.请将下列词语用到你所写的句子中去。
璀璨——。
镶嵌—-。
3.填空题。
(1)纪伯伦,________著名诗人,画家。著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2)在《浪之歌》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________的形象,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________的爱情,是对更广阔的________所怀的满腹的爱情。
(3)在散文诗《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________的形象,它装点________,它镶嵌________,它滋润________;这也是一个________的形象,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4.举例说明散文诗《雨之歌》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举例:
作用: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阅读理解。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1.请找出本文中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中表示韵脚的字(找出主要的几个即可)。’。
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本文的末尾一句的意思。
3.诗人为什么要在诗歌中塑造海浪这一形象?
4.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塑造的海浪形象?
6.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句式特点,写一段话。
曾有多少次,当________时,我________;曾有多少次,当________时,我________;曾有多少次,当________________时,我________________。
海岸世间万物(3)奉献者千山万壑绿野大地世间万物使者4.略5.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有了有灵性的人的存在,万物才显得有了灵性。正是有了人的出现,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
阅读理解。
1.略2.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与诗人的形象已经合为一体,海浪的倾诉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海浪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海浪的工作也就成了诗人的工作。所以,作者这么说。3.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海浪对海岸的忠贞与爱恋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用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4.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忠贞不二。他容忍海岸的“任性”,静静地守护着海岸;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他对爱情的信念,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5.这是一题开放题,可以认为恰当,也可以认为不恰当。如认为这里的连接词使用恰当,就要扣住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特点来回答问题。如果认为这里的连接词使用不够恰当,就要说这里的“纵使”应该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三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花五彩缤纷。
海春深似海春深似海。
人充满朝气。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会写字、4个会认字,能够用生字来组词。
2.学习课文,了解红黄蓝三色是色彩中的三元素,其他各种色彩都能够由他们配成。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喜爱之情。
3.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红黄蓝三色是色彩中的三元素。
教学准备:红黄蓝彩色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会写会认字,会写“彩、游、戏、相、绿、新、玩”7个生字。
2.初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正确地读出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用具: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述:老师来变个魔术你们看,好吗?(好)。
师演示:红黄两色相加看看成了什么颜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想办法记住他们。反馈交流(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够在课文里准确地认读出生字宝宝吗?努力把课文读正确。反馈交流(把你读得的、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3.三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反馈交流(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内容,并且质疑)。
4.小结学生字的情况,告诉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再来弄懂。
三、学习课文中的一节(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习)。
1.指名读所选的一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一节里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读懂的内容,启发学生明白红黄蓝三色是色彩中的三元素,其他各种色彩都能够由他们配成。
3.指导感情朗读。
4.尝试背诵。
5.拓展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所选小节中的两种颜色变出的色彩。
6.尝试用书中的格式也来写诗。
四、学写生字。
1.看看生字宝宝还记得吗?认读“彩、游、戏、相、绿、新、玩”
2.游戏给字宝宝找家(生字和读音合成一个房型)。
3.观察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型。
4.交流方法。
范写“游、绿”引导学生注意容易错的地方。
5.学生描红练写。
6.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写字。
7.小结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课下尝试用红黄蓝颜料调出更多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元素的用途,激发学生课下尝试积累认识经验以及对色彩的喜爱之情。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巩固会读会认的字,会写“穿、牵、界”这3个上下结构的字和独体字“世”。
教学重难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词。
教学准备:红黄蓝三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一节内容,说说学习方法是什么。
2.交流学习方法,师板书:读课文,想内容;再交流读懂的,有感情读出来;最后背诵。
小组中由小组长负责:读课文,想内容;再交流读懂的,有感情读出来;最后背诵。
4.指导感情朗读。
5.尝试背诵。
6.拓展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他们变出的色彩。
7.尝试再用书中的格式也来写诗。
三、课外延伸。
师叙:红黄蓝三色如果是水彩或水粉颜料,那么,当我们所添加的各种颜料的分量不相同,调出的色彩的颜色深浅就会有变化。
学生;尝试调色,然后想想生活中有什么是这种色,写诗。
四、学写生字。
1.看看生字宝宝还记得吗?认读“穿、牵、界、世”
游戏:将部件拼成生字。
2.观察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型。
3.交流方法。
4.范写“界、世”引导学生注意容易错的地方。
5.学生描红练写。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五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四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学习生字“衫”,注意是“衣字旁”。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1、按要求预习: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生字注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三、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
2、学生质疑。
四、联系课文释疑,理解句子含义。
1、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2、朗读指导: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
(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
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
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3、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五、了解写作特点,指导说话。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特点,包括品质特点,外貌特点等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六、全文总结。
2.三年级关于放风筝的作文。
5.放风筝的作文三年级。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六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七
课题近似数课型新授。
教材内容解读。
教材呈现的胡夫金字塔的石块数,太平洋的面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上面的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近似数相关知识的学习。然后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认识近似数以及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切数学与的生活联系。
教学目标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重点。
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法指导引领解疑合作探究观察实践。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约”字它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
我校有学生1300名。
我校有学生约1300名。
你能用这种表达方式描述生活中数据吗?
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11030大约是多少万?
(3)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完。
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句话理解“约”字的意思。
同桌互动,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地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近似数。
引导学生体会11030比一万多,比两万少的多,所以11030接近一万。
1、完成自主练习1,
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完成后,让学生把每一组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找找其中的规律,加深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小黑板出示)。
(4)讨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与数的改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自主练习二。
独立做集体订正。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有不同的方法后,再选择方法自行解决。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理。
对于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达标测评:
一、填一填。
1、省略794980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2、55020≈()万。
3、98243700读作(),这个数约是()万,约是()亿。
4、三百四十二万七千写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5、28□540≈29万,方框中最小能填()。
二、读一读,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1、天坛的总面积达2768000平方米。(四舍五入到万位)。
2、,上海常住人口为17524700人。(四舍五入到万位)。
3、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四舍五入到亿位)。
4、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0667470吨。(四舍五入到亿位)。
板书设计:近似数。
近似数的意义:“四舍五入法”的意义:
近似数的求法:
11030≈万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
178680000≈亿四舍五入到亿位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
教学反思。
亮点:不足:
改进措施: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莲”等7个生字,会写“玄”等9个生字,掌握“胳膊肘”等词语。
教学重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荷池美景,并让学生赞美荷花荷叶。
2.提示课题,解释莲、荷、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生字词的读音,重点学习“疮”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
四、学文探究。
(一)理解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段中险)以立振县帝与土学中区零的面旅方请聘。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2.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指名让学生读出自己画到的句子。在2~4自然段中有多个句子描写祖母爱荷,课堂上根据学生所读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指导朗读。
(二)理解感悟描写祖母送荷叶的句段。
1.学生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祖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体会重点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知和省商租。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低不见手正斌婷人六、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认读)。
二、学生读课文,并重点朗读描写祖母爱荷叶、送荷叶的句子。
三、结合本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爱荷叶:种守赏心地善良。
送荷叶:吸剪说关爱他人。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九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仿写:犹如……)。
改句:高原的秋雨,一条条,犹如明亮的琴弦,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绷紧。
2、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改句:刹那间,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浪吼。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改为陈述句)。
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就是鸟的天堂。
4、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写:……似乎……)。
改写:凤凰花开时,每一朵就象一团小火焰,一树凤凰花似乎要将黑夜照亮。
5、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改为感叹句。)。
改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多么好看呀﹗。
6、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仿写:……要是……就……)。
改写:庄稼要是没得到农民们的细心照料,就不可能长得茁壮。
7、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改为双重否定句)。
改句: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不能不感到惊奇。
8、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感叹句)。
改句: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是伟大的工程﹗。
9、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改为陈述句)。
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10、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改为感叹句)。
改句: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啊!
11、伐木人用斧子把那棵树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改为“被”字句)。
改句:那棵树被伐木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12、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扩写)。
改句:一棵挺拔的杨树和一只声音婉转悦耳的白灵鸟是互相关爱的好朋友。
13、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仿写:……像……)。
改句:丹顶鹤如雪的头上顶着鲜红的肉冠,像白金冠上嵌着一颗夺目的红宝石。
14、狗敏捷地跑上来,把大白鹅的饭吃完,扬长而去。(改为“被”字句)。
改句:大白鹅的饭被狗敏捷地跑上来吃完,扬长而去。
15、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改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它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1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改为陈述句)。
改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直到把老鼠等出来。
17、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改为感叹句)。
改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
18、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改为反问句)。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
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
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质疑激趣。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思考:从课题中,你想知道或了解哪些内容?
3、学生质疑,师归纳:那个人为什么要拔高禾苗?那个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学习课文生字词。
1、学习课文生字词。
学生自由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焦、喘。
学生讨论自己习字的和小诀窍。
2、学习生词。
学生找出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多记。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质疑激趣”中的思考题。
四、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分段读课文。
3、找出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学生说一说:从这个人的话语里你有哪些想法?
学生交流,师及时引导大家体会。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寓言所包含的意思。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浏览梗概,了解小说内容。(知识能力目标)。
2、品析“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知识能力目标)。
3、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
1、通过拟小标题,获得阅读初期的真实体验。
2、小组合作交流,感悟故事情节、语言的精彩;进而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老师请来几个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学习好吗?(课件出示:人物图像)打个招呼吧。还有一个人物(课件出示:汤姆索亚图像),知道他的名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男孩儿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2、发现课题有什么不同了吗?(引导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一本书)。
3、你觉得书名中的关键词是哪个?什么意思知道吗?
4、故事写了汤姆索亚几次历险经历?我们可以从哪儿寻找答案?
二、浏览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过度: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
1、现在请大家浏览故事梗概,试用小标题来概括汤姆索亚的几次历险经历。预设:学生如果说不全,教师引领:除了这4次冒险,还有1次冒险,最后汤姆和哈克又到山洞中去寻财宝,这个小标题,我们可以归纳为——挖金币。试胆量,当“海盗”,寻财宝,陷绝境,挖金币这就是汤姆。索亚的整个历险图。
2、(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话引出问题。)哪次次历险最吸引你?
3、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哪些认识?(淘气顽皮、孩子头儿、无所不能、爱冒险、胆大、向往自由……)。
三、品尝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读名著不仅要了解故事内容,还要品味其中的精彩,课文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精彩片段。(板书补充:了解,品味)。
2、请默读精彩片段部分,之后和同桌交流这个精彩片段大概在故事哪个位置?
3、全班交流后再读精彩片段,小组讨论哪儿最吸引你?教师小组跟进指导。(从情节、语言、写法等方面予以引导、感悟。适时想象、朗读)。
预设情节1:洞中困难重重。
预设情节2:大悲大喜。
预设情节3:悬念迭出的结尾。
预设语言1:夸张的语言。
预设语言2:大喜大悲的人物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
预设写法:反衬的手法。
4、(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话引出问题。)现在你对汤姆又有哪些认识?(乐观、关心同伴。.。.。.)。
5、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形象,作者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看看作者怎么说。(课件出示作者的话。)。
四、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一个片段就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们要感谢谁?
2、说说作者。(课件出示:对作者、作品的评价、不同版本的书面)。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梗概,品味了精彩,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4、学生交流。这是你的疑问,还有吗?你说……。
如果想知道,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到时候,我们再开个读书交流会好吗?下课。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十二
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等。
3、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4、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糖类和脂肪能变成热量、力气。提供我们活动的能量。食物在白纸上檫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糖类(淀粉)。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6、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出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
7、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多种搭配,粗细粮搭配,每日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8、影响霉菌生长速度的有潮湿、温度、空气有无、光照强弱等因素。
9、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0、储存食物的方法很多:冷冻法、曝晒法、腌制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
11、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写近义词。
破旧——()。
昔日——()。
追寻——()。
温热——()。
奥秘——()。
灿烂——()。
二、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春光。
()的燕子。
()的土炕。
()的小树。
()的阳光。
()的电器。
()的流水。
()的脊梁。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追寻()。
追寻(),追寻()。
追寻(),追寻()。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
像(),在追寻()。
3.诗的第二节中,连着用了四个“追寻你”,其中第一个“你”代表();第二个“你”代表();第三个“你”代表();第四个“你”代表()。
4.诗的第四节中,“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老牛破车”代表();“宝塔山”代表();也代表()。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首诗通过对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体事物的歌颂,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心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节选)。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1.“破旧的茅屋”代表____________,“延安温热的土炕”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和这个诗句表达同样内涵的句子,诗中还有一句,抄下来,并写出它的意思。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十四
1.《寄小读者》是一本_______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国时写的。
2.以《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显示了冰心的艺术造诣,为她获得了“_______”的美誉。
3.冰心原名_______,笔名冰心是取“_______”之意。
4.《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_______才能经历。
5.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_______年之久。
6.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_______。
7.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_______和_______。
8.(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_______而忏悔。
9.(通讯十)主要歌颂了_______。
10.“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_______。
二、判断题。
1.冰心有四个弟弟,最小的13岁。()。
2.冰季是冰心的弟弟()。
3.《寄小读者》中,作者在“沙穰”疗养院时,当收到家里的来信时,病友爱尔兰女孩很羡慕,是因为她得不到父爱。()。
4.“我”把自己在医院看到的很多同龄人的不幸写在通讯中,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太寂寞了。()。
5.“通讯七”选自其散文集《樱花赞》。()。
6.作者在威尔斯利的圣卜生疗养院有一段时间“心酸肠断”,是因为她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7.“我”去江南旅行,特意自己定一间房子,为的要自由一些,安静一些,好写些通讯。()。
8.作者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是因为她当时在慰冰湖畔,临水起了诗兴。()。
9.作者在信中告诉弟弟,在国外想念家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缺少一种生活,“就是我们每日一两小时傻顽痴笑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念和家人说笑、嬉戏的日子。()。
10.《寄小读者》中一共有二十九篇。()。
11.构成冰心“爱的哲学”是“自然、童真、民族”。()。
12.《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13.《寄小读者》是冰心1923年旅居英国时写的散文集。()。
14.戚叩落亚山因战役名称得名。()。
15.冰心把静美的月亮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父亲。()。
16.冰心的小说以抒情为主。()。
17.“悄然坐在湖岸上,伸开纸,拿起笔,抬起头来,四周江水中,四面水声里,我要开始写信给久违的朋友。小朋友,猜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此时的“我”是的满怀思念。()。
18.沙穰的小朋友给“我”起的徽号是waban。()。
19.《寄小读者》中,作者此次远行的目的是求学。()。
20.“通讯七”主要写离别祖国时的情景,尤其侧重写亲人的送别。()。
语文四年级同步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按要求做题。
1.给下面的字加上读音。
杰()。
鬼()。
雄()。
项()。
亦()。
2.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一个词。
正——()——()。
崔——()——()。
二、填空。
()时明月(),万里()人()。但使()飞将在,()胡马()。这首诗的题目是《》,诗句中“但”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大意是:()。
三、选择。
1.《出塞》是一首()。
a.山中田园诗b.赠友送别诗c.边塞诗。
2.王昌龄是()代诗人。
a.宋b.唐c.清。
3.下面的诗是王昌龄所作的是()。
a.《清明》b.《回乡偶书》c.《从军行》。
4.《凉州词》是一首()。
a.送别诗b.边塞诗c.赠友送别诗。
5.“度”的意思是()。
a.越过b.度过c.过度。
四、回答问题:《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五、课文整体梳理。
1.《古诗三首》其中《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这是一首的_____________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愿望。
2.《凉州词》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_____________,对死亡并不畏缩,_____________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3.《夏日绝句》_____________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_____________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全诗仅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1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