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教案的设计要充分融入课程标准和评价要求,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一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发学习兴趣,观看《话说长江》视频,导入新课。
1.板书“长江”,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2.简单介绍《长江之歌》。随机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三、快速浏览诗歌,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个别交流,你的发现是什么?
2.问题导读:诗歌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把长江比作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交流)。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在文中作者的话——。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你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展示,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课堂检测。
七、知识拓展,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长江。
八、总结,聆听歌曲结束课堂。
九、作业:背诵课文。预习《三峡之秋》。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反动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学生提出问题。
3发新帖。
请大家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发到“自由论坛”里,供大家浏览。
二自主探究。
今天我们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研究,请大家浏览网站上的内容,两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对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去研究一番,看哪些同学解决的问题多,学到的知识多。
1研究学习。
(1)查找。
小组围绕主题,分工合作,自主学习。
(2)上传。
根据研究主题把小组研究的结果上传到“自由论坛”里。
(3)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习成果。
(1)研究主题是什么?研究结果怎样?
(2)关于这方面内容,有没有补充?
(3)你觉得郑成功具有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四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附板书]再见了,亲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对老吕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学习反复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比较点设计】。
1、通过变换相应的标点符号,改变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出老吕虽是一个在朝鲜战场负过重伤的功臣,可他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没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过人物一问一答所表现出的不同语气,突显出老吕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3、通过老吕先后两次话语语气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通过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吕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5、本课与《在炮兵阵地上》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此,进一步体会在刻画人物时不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展现人物的品质,以及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深山风雪路》。
2、在这条深山风雪路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老吕清晰的脚印。
3、明确:文章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
4、出示: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问: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放着光彩?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条深山风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二、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深入阅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深入地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一)重点引导感悟“谈伤疤”部分,体会老吕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1)指名读11—16自然段,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评读也可以谈出或读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
“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此处的“?”表明什么?(想不起来了)。
重点感悟“炮弹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平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放在心上、不当回事)。
(3)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激动地说。
(4)比较:“我好奇地问”“老吕平静地说”
“我”好奇,是因为老吕脖子上的深深的伤疤的来历让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险的经历吧!
老吕平静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5)齐读这句话。“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师:对于这样一位谈起自己的辉煌过去却如此平静的战斗英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我的心理活动):
出示:
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板书:不居功自傲。
过渡:文中的我和老吕在这深山风雪路上巧遇,通过谈起老吕脖子上的伤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围绕谈工作,体会老吕是一个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1、出示:
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1)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字说明,体会到时间长、路途远。
(2)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深山风雪路上,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那深山风雪路上。
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齐读这惊人的数字):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2、引导感悟“谈换工作”部分,体会老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现在钦佩老吕的我,后来更被他深深的感动了。来读读换工作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吕的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吕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3)轻声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回想谈伤疤时老吕的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
指名两位同学对读。(通过老吕两段话语气语调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男女生对读.,通过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让我们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5)师:在抓人物语言时,还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总结:我们从文中对老吕神态及语言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可以了解到老吕做邮递员工作时间之长,行程之远以及他对工作的热爱,表现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过渡:说话间,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啸的寒风中、在迷茫的雪雾里、在险峻的小路上,老吕继续艰难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现(齐说):一串清晰的脚印。
(三)体会三次“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老吕这一串串的脚印,不仅仅印在险峻的小路上,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同时也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将文章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出示:
第一次:“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脚印沿着险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雾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着,朝我摆摆手。于是,去冷风口的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1、三次出现是不是重复了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每次出现各有怎样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次数不同点。
第一次表现老吕工作环境的艰险。
第二次表现老吕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现老吕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教师总结反复的写法:同样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又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叫做反复。
“清新的脚印”三次出现,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对老吕的了解。
(四)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默默无闻又放着光彩?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也是为了衬托老吕的品质。
(这是老吕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个曾经战斗在朝鲜战场的英雄,在这深山风雪路上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万里路,是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放着光彩。)。
三、与第五课《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描写彭总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深山风雪路》: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写作内容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深山风雪路》:主要是通过写两个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谈话,表现人物的品质。
第三、文章结构:
《在炮兵阵地上》: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深山风雪路》: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
总结:
由此看来:1、我们在练习写人的文章时,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同时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深山风雪路。
老吕。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脚印放光彩。
无私奉献。
【作业布置:】。
1、说说老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体会出老吕这些品质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七
《读书要有选择》是苏教板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其中,第一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了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和方法;第九自然段写了掌握这种本领的益处。本文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读能力的好材料。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初步懂得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是为了不教。”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本文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决定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运用知识。
(一)、谈话导入布鲁纳认为,“兴趣是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谈话式的导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读的书,然后出示有关读书的名言,如“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最后让学生读读,谈感受。老师总结:读书要有选择。(同时板书课题)。
(三)、解决问题。
1、自学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在自学过程中,同桌讨论,准备汇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汇报、交流在学生自学课文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有必要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首先,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错字;接着,就自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交流,最后小结,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四)、知识迁移“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八
1、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
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数学好玩。
1、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2、用“数对”确定位置: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例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2、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上(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九
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课本第115页总复习第1题-6题。
复习目标。
经历回顾、梳理、反思所学知识的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加深对“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再现所学的知识。
复习所学的方法及策略。
提出疑难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得指导。
点明课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指导复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们学会了解决哪些类型的百分数问题?你能举例说明吗?
解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
解决有关问题。
百分数的解决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
问题数的实际问题。
能列方程解决问题。
能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总复习的第1-6题。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最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再编一道与此题相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再组织较对。
2、第2题。
本题解法不是唯一,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算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第3--6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比的认识(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课本第116页至第117页总复习第7题-12题。
复习目标。
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熟悉比与除尘、分数的关系。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比的认识”这个单元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能举例说明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求比值。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二、指导练习。
完成复习中的第7题至12题。
1、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2、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有5枝钢笔),接着,让学生独立填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发现如下规律:
(1)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相等。
(2)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与这两个正方形边长的平方比相等。
4、第10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5、第11、1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四、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空间与图形(一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能正确辩认度画出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正方体的个数不超过5个);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视图)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平面图形,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复习过程。
一、引入。
板书课题:圆、图形的变换、观察物体。
二、指导复习。
1、通过圆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半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
概念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圆周率:加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d=2r或r=。
公式c=2r或c=d。
s=r2。
(3)操作技能:学会用圆规画圆。
2、我们将结合解决总复习中的相关题目,复习“图形的变换”和“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完成总复习中的第13题至第22题。
1、第13~1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2、第17题。
先让学生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接着,让学生计算出涂色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时行再次交流。
3、第18~2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统计(一课时)。
复习内容。
统计,课本第121页至第122页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13题至20题。
复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能正确辩认度画出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正方体的个数不超过5个);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视图)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平面图形,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统计。
二、指导复习。
在统计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整理知识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根据要求把复式统计图补画完整。
能根据复式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总复习的第21题、22题。
第2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指名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高瞻远瞩观察统计表下面的四幅复式条形统计图,指名说一说从每一幅图中分别获得哪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2、第22题。
(1)画图、展示和交流。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b、根据图中所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十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要点: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十一
1、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十三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一课时。
一、聊长江,激发情趣。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
5、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慢慢把音量放小,随着话语的结束伴奏旋律逐渐消失)。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2、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好。
3、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一定有满满的收获。
三、检查交流。
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幻灯片)。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四、带着问题学习探究。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在文中作者说——(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5)指导朗读第2节。
(6)指导背诵第2节。
五、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引读: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朗读交流,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总结背诵。
1、全诗饱蘸赞美之情,讴歌了长江的外在特点和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思,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背诵《长江之歌》。
2、作业: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背诵《长江之歌》。
广泛阅读,了解长江的变化,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
16、长江之歌。
雪山东海。
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未来。
哺育挽起。
有母亲的情怀。
灌溉推动。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9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