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经验的梳理,让我们少走弯路。在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归纳、提炼和概括的方法。这些总结范文涉及各个领域的经验和感悟,对于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六年级下册。
课题。
《统计与概率》备课教师杨红霞。
执教 。
杨红霞 。
备课。
日期
3、11。
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2、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5分。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页第4题图,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2、可以画条形统计图,并提出一些问题。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2)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你还学了哪些统计图?举例说明集中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9900010203。
人数(万人)34688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
出示统计图。
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了解些什么。
指名回答。
出示讨论题: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2、学好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想自己试一试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1)课前分小组调查本组同学体育达标合格情况。
(2)各组汇报本组合格情况,其余组记录。
(3)各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4)展示统计表,核对数据是否正确一致。
(5)统计表的数据应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6)每一项数据应画在哪里。
(7)纵轴上一个单位表示多少怎样区别男,女生。
(8)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1)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
(2)你会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吗。
(3)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4)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
统计图应该怎样画。
独立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出示3个问题,小组讨论。
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却别呢。
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在哪里呢。
独立完成计算,指名说说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向大家介绍一下。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一、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寻找信息:每条船限乘4人。
3、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4、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a.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坐一船。4×5+2=22。
b.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各坐3人。
4×4+3×2=22。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四、课堂练习。
1、练习:p11“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30÷9=3(时)……3(元)。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2、巩固练习:p11~12“练一练”的第1~6题。
其中,要求学生回答。
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为什么而不是只能做8套衣服,而不是9套衣服。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81÷9=916+12=2825+15=409-9=028÷7=4。
(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
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并展示:
29+25÷9(29+25)÷9。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现在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
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
出示: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8-9×2(18-9)×2。
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
3.我帮妈妈算一算。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射击水上举重球类体操重技类其他。
数量(枚)。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通过与青蛙有关的问题练习乘法口诀。
创设动物参与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活动准备头饰,小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蝌蚪找妈妈。
1、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片段。
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
2、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小蝌蚪找妈妈,比一比,谁最先找到妈妈?
师扮演青蛙妈妈,头饰写着“12”,几个学生扮演小蝌蚪,脖子上挂着写有乘法算式的卡片,随着音乐找青蛙妈妈。乘法算式的得数要与12相同。
3集体交流:谁找到了妈妈,找到对了吗?
4、互换角色,再次进行游戏。
活动二:比一比。
小蝌蚪们都长大了,变成了青蛙了,他们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游到对岸?
1、活动规则:两个小组同时比赛,每组四人,每人做两题,先排队,做完的同学后退,后面的同学接上。
2、比赛开始。
3、评选取优胜小组。
活动三:练一练。
1、青蛙最喜欢吃什么?
2、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注意3x9=27与3x9=12的比较。
同桌讨论:“这座大楼高多少米?”
主要解决共有几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作业:找一个生活中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一练”的地1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的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试卷。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桌互相背2、3、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老师说口诀的上半句,学生说口诀的下半句。
(二)基本练习。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8页的“连一连”。
(1)说图意。
(2)独立在小试卷上连线。
(3)汇报结果。大屏幕显示。
(4)看者这幅图,你知道什么?
2、多媒体出示含有两只小青蛙的两组题,即教材第18页“比一比”的画面。
老师:青蛙兄弟想过河去捉害虫,河里的每片荷片上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于是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谁先到对岸。
说明:做完一组题就是到了对岸。
男生做左边的一组题。女生做右边的一组题。(学生做,老师巡视)。
汇报、订正,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说口诀。
3、出示教材地18页的“算一算”。
老师:现在,我们帮青蛙妈妈算一算: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1)读题。
(2)独立做。
(3)汇报、订正。全作对的学生,老师可在大屏幕上出示微笑的青蛙妈妈以示鼓励。
4、小青蛙找家。
“有只小青蛙呀,去呀去找家,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发,小青蛙找到了家!”
多媒体随声音出示:
(三)思维练习。
(四)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年级:小学二年级。
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在重点的突破上我设计选“最喜欢的小羊”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的题材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熟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预设问题,学生用我所发的统计图统计时用1格表示1单位不够,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想出办法。通过预设问题,学生不但回忆了旧知,更重要的是亲自感觉到统计的数据比较大时,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从而理解和掌握了为什么要1格表示2个单位,同时,为以后学习1格表示更大的单位打下了伏笔。
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设计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统计(选取“最喜欢的小羊”,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投影仪和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票单,统计表,方格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互相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如果有学生说到《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师顺势就说自己也比较喜欢这部动画片,便又提问:你们都喜欢他们当中的哪一个角色呢?(指名回答)一听到你们的回答呀,有那么三只羊就发生了争吵,为什么呢?(课件出示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的图片)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那只羊,于是他们又找到了村长来帮忙解决,你们说村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于是村长就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这个忙,在这三只羊中,请你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羊。
2、这三只当中,到底哪一只才是你们最喜欢的那只小羊呢?我们应想个什么办法呢?(学生出主意)。
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统计的方法。
板书:统计。
(二)确定方案,收集数据。
1、投票环节每人领到一张选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羊。(注意,每人只能选一只羊)。
2、让小组长收集选票。
3、计票选票收集好了,现在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得票数吗?要知道每只羊的得票数还要把选票进行整理。
(三)整理数据,分析结果。
1、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记录他们的票数?
2、教师进行唱票。
3、下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可小组合作(抱票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仔细听,认真地听报出来的结果,不要计错,同时到学生中间去看看,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接下来的分析反馈)。
4、记录好后,总结每只羊的得票数。
5、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到课前所发的统计表中。
6、学生填完后,投影展示一两位同学的统计情况。
预设:学生可能有画勾,画圈,写数字。
教师可以用板演的方式,适时介绍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哪种计票方法最合适。最后让学生得出哪种方法最好。介绍正字方法的好处:为什么要选择“正”字呢,因为正字有5笔,我们五,十,十五,二十的算比较方便。“正”字的笔画不是横就是竖,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
7、师:在生活中为了更清楚,更美观地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
8、学生拿出课前所发空白统计图,同时投影空白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1)这张统计图上有多少格?(10格)。
2)可是如果他们有的票数超过了10票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想出办法)。
9、讨论完后,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10、师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提问:如果统计的数据更大一些我们可以怎么办?
11、师生共同把空白统计图的数据填上。
1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统计图作好。
13、展示学生所画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进行评判,(特别是单数票时怎样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4、说一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15、师小结:经过学生们收集票数、整理票数、统计票数,××羊得的票数最多,它当然也就成了最受小朋友喜欢的羊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1、让学生想办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选择举手表决,班长点数,老师记录)。
2、学生翻开课本95页,根据整理得统计表完成“做一做”
3、展示学生所填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订正)。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布置作业:97页第二题。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的:通过与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以学过口诀的综合练习,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找到对应的乘法和加法的算式。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连一连。
让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组织练习。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强调加法算式。
二、比一比。
先让学生观察,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比赛,后男女互报答案。
三、算一算。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总结。
布置作业:p191。
板书设计:
情景图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3个9。
3×9=27(只)。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
让学生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
2、第二题。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学生完成后,再组织交流。
3、第三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题意,学生解答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
1、第四题。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p192。
板书设计:
练习。
问题。
乘法算式。
课后小结: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1.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你们说世上谁最好?
生:妈妈。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很爱妈妈。有一群小蝌蚪(出示许多带有算式的小蝌蚪图片)也很爱它们的妈妈,但是妈妈去捉害虫了,它们找不着,怎么办?(出示贴有6,18,12的青蛙图片的小黑板)。
生:(纷纷说)我去送它,我去送它。
师将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大家按座位的顺序将写有算式的小蝌蚪送到妈妈身边。(这时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贴完卡片,学生争着发表意见。
师:咱们一起检查吧。要求看算式,说口诀。
在“3×9”这张卡片处,学生互相对视,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都说找不对,却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从课桌里抽出一张写有数字27的青蛙图片,学生高兴地说:“就是它,就是它。”
师:(指着算式请全体学生把“三九二十七”的口诀说出来)“妈妈找到了,你们知道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小蝌蚪吗?”(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板书:乘法口诀)。
(二)接力赛(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的算式全部算完。以速度和正确率决出优胜组。
随着一声“开始”,各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师生共同检查每组所写的算式,同时说出口诀。老师给优胜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头上。
(三)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1:我想知道有多少扇窗户。
生2:我想知道这座楼有多高。
生3:我想知道楼里有多少学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谁能用口诀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我能”,许多小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图上画了五层楼房,每层有8扇窗户,“五八四十”,就知道有40扇窗户。
老师进行引导,用手指大门。
生1:(大声说)三十九扇窗户。(老师对他翘起大拇指,奖励他一颗大星星,全班同学一起夸他。)。
生2:我觉得“有多少同学”这个问题好像不能用口诀来解决。
师:如果每班的人数都一样时。(拖长调)。
生:可以用乘法。
师:怎样用乘法?
生:还要数数有几个班。
师:每班人数都一样吗?
生:每班人数不一样时要用加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每班的人数(指着黑板旁的问题库),怎么办?
生:放在问题库里。
生3:你如果告诉我每层楼有几米,我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楼房的高度。
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层楼房高约3米。生齐呼:“三五十五,楼房高15米。”师指着“约”,学生们又说楼高约15米。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吗?(学生们拿出本子来做,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19页第3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谁在干什么?
生1:小熊买玩具汽车。
生2:小象是售货员。
(课件显示小熊和小象的对话。小熊:“3张5元,1张10元。”小象:“正好。”)。
师:你们仔细观察图以后,同桌分别扮演小象、小熊进行对话。
师: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熊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25元。
生2:我知道这辆车的价钱是25元。
生3:小象不用给小熊找钱。
生4:每辆这样的玩具汽车价钱都是25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用到了乘法口诀。现在快快把这个过程写在本子上吧。
师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3×5=15+10=25(元),随即把它写在黑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3×5≠25。应分步列式:3×5=15,15+10=25。)。
(这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稍作休息。老师将写有教材第24页练习一第1题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从中提出哪些乘法问题?能解决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1)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2)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3)买玩具花了多少钱?
师:把你的计算口诀告诉同桌。(同桌交流后,用课件显示计算过程和口诀。)。
(四)师生共同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能用乘法口诀算出我家住的楼有多高。
生2:我买东西能用乘法口诀算账了。
生3:我能很快地算题了。
……。
师:这节课你们学的东西真多,把2,3,5的乘法口诀运用得又快又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9页第4题。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案例点评〗。
执教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设出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使枯燥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编者点评〗。
这是一节巩固和应用前面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本课的主题情境与练习第1题,是熟练乘法口诀的口算练习,练习第2题至第5题是解决问题。教材中口算题一共34道,在本课中每个学生独立口算了其中几道呢?是不是太少了点?这节课用在“蝌蚪找妈妈”与“接力赛”的时间不少,但每个学生的有效练习却很少,这类练习的组织方式不宜提倡。
至于解决问题的练习,是否应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呢?如果对练习题中的问题解决,都采取班级讨论、集体解答的方式,就会掩盖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障碍,课堂表面上可能很顺利,但真正有成功感的学生恐怕不多。所以,应该让学生先做,碰碰钉子也无妨,然后再针对学生遇到的障碍或提出的问题,进行全班或小组交流。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8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