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1:32:08
最新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时间:2023-12-12 11:32:08     小编:雨中梧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与我们学习和工作无关的琐事。写总结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2、了解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感受他的科学精神。

感悟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天火之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天火就是我们夏天常见的雷电,它常常伴随着轰鸣的声音、耀眼的闪光来到世间,这不,它来了。(播放图片、雷声)。

3、大家都见过雷电,你对雷电了解有多少。

5、人们认为雷暴跟神灵有关,他是神灵发怒的表现。但偏偏有人不这么看。他认为——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学生齐读句子)。

持这个观点的是——富兰克林(板书:富兰克林)。

雷暴到底是放电现象,还是上帝的怒火?这可真是个谜。最终这个谜解开了吗?结果是——课件完善句子,学生朗读。——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出示“无稽之谈”什么叫“无稽之谈”

人们心头的问号变成了感叹号,而把问号变成感叹号的正是——富兰克林。

二、深入探究。

1、问号源于富兰克林的推测,而把它改成感叹号的方法是(实验)板书。

2、交流富兰克林的推测。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学生找到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大家能读好这句句子吗?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

(方案a)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3、交流风筝实验。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证实自己的推论。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的这个实验。大家了解这个实验,那也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

a、这是个能揭开天火之谜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说要准备的东西。(课件出示词语)。

(4)老师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这个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实验做到这里,你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学生说自己的感悟——科学严谨)。

b、现在就让咱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752年7月的那个雷电交加的一天,跟富兰克林一起把风筝放上去。当我们做完这个实验,你会发现,你对富兰克林的认识又深了一层。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们到了……(课件播放雷声,教师叙述)。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这时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

实验完成了,请大家回到课堂。

刚才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经历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这一个试验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回忆难忘的场景。

a、讨论靠近铜钥匙,说说怎么看出勇于献身的(板书“勇于献身”后问同学你会不会把手指接近钥匙?)。

b、讨论“欣喜若狂”。出示词语,说说意思,(照理他应该难受才对呀)讲讲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联系“捉住天雷”以及前文人们对他的取笑。读好这句句子。

c、还从那里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勇于献身?“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解释科学原理,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读好这句句子,读出喜悦。(或教师引导:刚才老师跟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出示句子——“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想想看,当老师看到麻绳“怒发冲冠”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电流离我如此之近,害怕是人之常情。富兰克林是什么心情呢?)。

建议复述前先把这个片断再好好读一遍。

教师针对要点模仿无知者提问。

三、结语。

1、这个实验震惊了世界,人们被什么震惊了?

2、对呀,这个实验不光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相,还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宣言。

3、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出示“安然无恙”解释。

四、学习本课生字,布置作业。

1、学习生字。

2、作业:

(1)复述课文。

(2)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课文段意。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雷电()加不()为奇()为一谈冷嘲()讽。

怒发冲()欣喜若()无()之谈()然无恙。

2、雷暴到底是什么呢?

齐读第2自然段: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填空。

()国科学家()在()的天气里进行()实验,揭开了()的秘密。

二、探究“风筝实验”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是如何做实验的?填表(在课文中标注符号,画出关键词句)。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时间。

天气情况。

人物。

实验器材及用途。

观察现象。

1、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颠簸着,()着。

2、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般地竖了起来。这是()的信号!

3、突然,一道闪电()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麻绳淋湿后就成了()。

动手实验。

富兰克林用手指()铜钥匙,听到(),看到(),他的手臂感到()。

先自己说一说实验过程,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a、实验条件:天气、器材。

b、“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你理解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吗?

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c、“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勇于献身。

从中你体会到富兰克林他……?

d、“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这时候,富兰克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用“欣喜若狂”造句。

3、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录像,随着录像一起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三、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做实验?

1、找一找,写富兰克林“观察”到的,用“——”画出。

写富兰克林“推测”的语句,用“~~~~~”画出。

交流。

用“不足为奇”造句。

2、思考:他观察到的静电放电和雷暴放电有什么区别?

3、出示别人取笑的那段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填空。

()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对他冷嘲热讽。

不仅……就连……也……;

4、想象:冷嘲热讽;取笑。

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四、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交流:

“风筝实验”()了世界。它向世人(),雷暴只是()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之谈。破除了()。

“无稽之谈”什么意思?

2、我们还记得在实验前,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他们会。

怎么样?

想象说一说。

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3、后来,富兰克林根据(),发明了()。这样,雷电轰鸣时,()就安然无恙了。

你见过避雷针吗?

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此时此刻,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吗?

说话练习:

我想对富兰克林说——。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后来他又根据放电原理进行了发明创造,这是多么让人敬佩啊!

2、老师启发:

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1)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2)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3)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3、拓展:富兰克林名言。

1、经常使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2、你热受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句子练习。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改为“被”字句。)。

(2)避雷针的发明者是富兰克林发明的。(修改病句。)。

(3)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

这种推论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富兰克林如果不大胆地进行实验,怎么能解开天火之谜呢?(改为陈述句。)。

2、复述课文。

3、搜集科学家小故事,准备在班会上讲一讲。

19。

观察推测实验创造。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1、《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

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

(交流重点: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场面恐怖进行朗读。

上帝的怒火雷神是不可触碰的神明,非凡间凡间所有。)。

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播放雷暴的声音)。

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齐读第一小节)。

(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二)、观察和推测。

过渡:同学们,看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真不容易,有没有同学要放弃这次体验的?很好,都很勇敢,有科学家的一点风范。做科学研究,可不是光靠勇敢无畏的心,其实,我们的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的一些秘密,并且已经有了研究的方向。

1、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好怎么说了吗?别急,老师这里还又一段补充资料,也请你去读一读,看看自己有聆听到更多的冷嘲热讽。(出示补充材料)。

5、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6、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三)、实验探究。

1、终于到了实验的这一步了,真是步履维艰。实验探究是整个科学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最精彩的一步,最让人紧张的一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啊?接下来,就让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走进那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小节,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这是一次的实验。注意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预设一: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2、补充材料,感悟危险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也能看出这次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3、谈感受。为了科学,不畏生死,再次为他喝彩。

4、配乐朗读。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亲身感受一下这个紧张、危险的场面。准备齐读。

预设二: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又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2、精心准备,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过渡: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这是一次精心准备,惊心动魄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倾注了富兰克林的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它理所当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还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2、指导朗读。

3、我们共同见证了富兰克林的成功,这一刻,我们一样欣喜若狂,让我们一起来为富兰克林欢呼。

(四)、问题解决。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敢于实验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永不言弃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

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谈迁、李时珍、诺贝尔、张海迪、爱迪生……。

五、作业。

阅读其他名人“百折不挠”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风筝实验的原理,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理解并积累词语:冷嘲热讽、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生质疑。

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爆炸冷嘲热讽   毙伤揭开拴住钥匙颠簸(1)学生读。

2、出示词语: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读正确:指名读,齐读。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品质。

1、课文的重点是第二段,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2、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指导朗读。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勇于探索。

(预设1)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预设2)他的推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么取笑他。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点出为什么写人们的取笑,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

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3自然段。

四、小结。

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他决定——。

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五

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

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

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

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6.再读中心句。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

理解:欣喜若狂。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用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用处呢?

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把实验经过和同桌讲一讲,指名讲。

师: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2.出示资料读。

3.你有什么想说的?

雷暴之谜。

富兰克林。

实验揭秘。

放电现象。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六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难句的理解,感受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小推车、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词语。

雷暴爆炸揭开钥匙不足为奇。

上帝推测毙杀骤然欣喜若狂。

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可用哪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人们把他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读这段时应用怎样的语气?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5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介绍富兰克林。

这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作用?介绍过渡段。

第3自然段:

富兰克林观察到雷暴与静电有哪些相似之处?得出的大胆推测是什么?“人们熟知”指什么?人们的态度怎样?什么叫“冷嘲热讽”?指导朗读。

第4自然段:

自读讨论富兰克林做了个怎样的实验?这个风筝特殊在哪里,怎样放的,发现什么,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复述内容。

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讲什么?“震惊了世界”?(使世界上人们大吃一惊)“宣告”?(公开告诉人们)“无稽之谈”?(没有依据的话。)“天火之谜”已被富兰克林解开,与第2自然段设问自答的内容互相照应,“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指导朗读。

(3)你觉得富兰克林是怎样的人?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指导朗读。

3.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4.练习用“推测”和“不足为奇”造句。

(1)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指名口头造句,集体评议。

(3)书面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5.布置作业:

凭借段落大意复述课文。

早就观察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放风筝--震惊世界。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前置性学习要求。

一、读熟课文。

二、找: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查:课后第3题中词语意思和自己不理解的词意。

四、思:1、课后第4题。

2、富兰克林是个人?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五、搜:富兰克林人物简介资料、防雷小常识、雷电形成的原因及最佳感兴趣的知识。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板书课题,指导齐读《天火之谜》。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内交流易错字、音及词语的理解。。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4、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个具有什麽精神的人?(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精神。

2、讨论交流: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大胆推测)。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定一人当作富兰克林,其他同学用各种话来取笑、讽刺他),体会富兰克林面临的巨大压力。

过渡:富兰克林面对人们的取笑是怎样做的呢?(做实验)是的,事实胜于雄辩。

思考为什么要写其他人的看法,让学生明确烘托写法的作用。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敢于试验)。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3、风筝实验的过程能读懂吗?用画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怎么样?

(学生四人一组,自主交流)。

读悟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献身精神。

4、读悟第五自然段。

补白: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5、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巩固小结:

1、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2、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还怕吗?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你有哪些防雷小常识与大家分享吗?(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来揭开了人们的心目中可怕一雷暴。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直到了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克兰林解开了这个谜团。

他决定用实验证明。

在做“风筝实验”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后来,富兰克林还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读过这篇文章后,最使我感动的是,富兰克林那不怕危险,敢于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我们四年级时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被他那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学习课文——《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齐读。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出示:

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这组词语特别难读,谁来试试看?

齐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自由读——指名读。

5、有些词语,理解了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来来说说“安然无恙”的意思呢?(现在形容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四。

7、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第四自然段。

2、交流课件出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3、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组合这些东西,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动词?

出示:拴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课件出示: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丝带是防止触电的。

6、你能根据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知识丰富或考虑周到)。

7、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预设1: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出示对比句: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

从这个“!”你读出了什么?(激动、惊喜、兴奋)。

那你能读出这份危险和福兰克林的激动吗?

朗读指导: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激动的样子了!

预设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是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富兰克林不怕牺牲。(板书:不怕牺牲)。

此时此刻,福兰克林已经完全不顾这份危险,完全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了,想一想除了“欣喜若狂”,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那能不能把“欣喜若狂”换成这些词语呢?

是啊,“欣喜若狂”更能表达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

想象一下,富兰克林当时会高兴得怎么样?

朗读指导:你欣喜了,可是还没有到“狂”。可以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

8、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面对科学的真理,那些曾经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风筝实验的原理,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理解并积累词语:冷嘲热讽、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生质疑。

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爆炸冷嘲热讽毙伤揭开拴住钥匙颠簸(1)学生读。

2、出示词语:不足为奇难以置信混为一谈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读正确:指名读,齐读。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品质。

1、课文的重点是第二段,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2、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指导朗读。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勇于探索。

(预设1)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预设2)他的推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么取笑他。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点出为什么写人们的取笑,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

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3自然段。

四、小结。

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他决定——。

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572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