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5:38:00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2 05:38:00     小编:JQ文豪

天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和物理学、数学、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性,不要陷入情感和个人观点的主观判断。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笑。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觉诗歌音韵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利用听读、拼音等多种途径,认识生字10个,正确书写生字6个。3.初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云、初步感受云。

师:愿意把你们见到的云画下来吗?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画。

(二)画云,进一步感受云1.师生作画(师版画)。2.(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品。3.能把你的画讲给大家听吗?4.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

(三)读云,有感情地赞美云。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朵非常可爱的云(出示课文插图),她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小朋友你们知道她的愿望是什么吗?对了,她呀,想到地上来玩,想听山泉唱歌,想看海上的白帆。小朋友,你们能替她想个办法吗?(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2.这朵聪明的云研究用什么办法到地上来玩呢?你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或问同学,也可根据上下文猜测)。

4.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指读)。5.学生小声地跟着录音读(指读)。

6.哪位小朋友会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呢?指名读,全班评议。7.男、女生朗读比赛。8.全班齐读。

(四)演云,深入感悟云。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朵云是用什么办法到地上来玩的吗?生:云请风儿帮忙,变成千万雨点。

师:雨点落在哪些地方呢?那些地方有哪些变化?

生:落到江河大海,随着浪花翻卷,落到田野高原,染绿大地群山(多媒体演示此情景)。

1.你们喜欢这朵云吗?为什么?(学生答)。

2.你们这么喜欢这朵云,能不能带着高兴、喜欢的心情来表演一下这朵云呢?(1)小组排练。

(2)指名上台表演读、全班评议。(3)全班齐读、齐演。

(五)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现在又到了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时间了,你们想怎么学呢?(各组派代表说)。

2.各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3.反馈学习效果,你刚才学会了什么字?怎么学会的?

4.归纳识字法,识字有哪些办法呢?(学生:读拼音、问同学、听读、看图识字……)。

5.(出示字卡)谁有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学生热烈发言)。

(六)进行识字游戏1.现在我们来做识字游戏。

(1)开火车识字(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好)。(2)小组自主游戏(翻牌、摆字卡,找朋友等)。

2.认识了这些生字,你们现在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棒(齐读课文)。

(七)指导书写:云、听、雨、点、万、田。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测力计、木块、玻璃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2、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3、学生用铅笔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4、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可以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9、提问:我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睡觉时有力存在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四)、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下节课我们要详细的研究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

2、练习用弹簧称测量。(木块的重力和拉力)。

3、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总结、评价。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2、、小游戏。

双方各伸出一只脚,顶在一起;都伸出一只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将对方拉向自己。(课外延伸)。

板书:

无处不在。

力(在哪里)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

有大小、方向。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三

1学会8个字,会认3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少年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风貌。

4通过阅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指导学生理解“红通通”、“万仞高山”、“翱翔”、“乳虎、“刀刃”,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感悟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齐唱。

2谈话“作为一名少年,当你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

2同位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有哪些不懂的,大胆地说出,虚心求教。

4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

一、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3分组合作学习,思考:

我们少年与这些事物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写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比较句子:

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

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

少年像刀刃。

二、练习朗读。

1领读,请一名学生读每节的第一行,其他学生齐读后两行。

2分男女生读课文。

3分小组比赛朗读。

4读诵后评议。

5表演朗诵。

6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自豪地读课文。

三、拓展训练。

1仿写诗句。

2阅读作者后五节诗,进一步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3学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四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和能够饲养蜗牛。

能够观察、比较、描述蜗牛。

能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蜗牛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蜗牛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知道蜗牛是怎么运动的。

知道蜗牛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知道一些有关蜗牛的品种、繁殖等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在探究蜗牛特征方面的兴趣。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第一阶段:捉蜗牛,观察蜗牛。

(一)、导入:

1、请大家猜个谜:说牛不是牛,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2、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

【评析】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题既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下面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捉蜗牛,你认为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1)需要一些什么工具?(教师提供每组一只饲养盒)。

(2)估计什么地方能捉到?(校园的花坛、草坪等处)。

(3)捉蜗牛时,要注意什么?(安全、爱护绿化)。

4、分组、落实任务。

4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去捉蜗牛,至少4只。

5、捉蜗牛。

6、回来后汇报交流,你是在什么地方捉到的?捉到时它是怎样的?想想这是为什么?

【评析】在捉蜗牛前,让学生对活动的准备工作进行研讨和准备,为以后类似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7、仔细观察蜗牛长的什么样?老师这里有放大镜和玻璃片,如果你们需要可以上来拿。如果蜗牛躲在壳里可以放到水里浸一会儿,再拿出来。

(1)蜗牛的背上有什么?它软硬如何?像什么?(螺旋)。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触角有几对?这两对触角一样吗?

(3)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

(4)让蜗牛在玻璃片上爬行,观察它是用什么爬行的?(告诉学生,这叫腹足)。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蜗牛的外形,编成儿歌或顺口溜。

蜗牛身体软绵绵,背上硬壳像螺旋,两对触角在头上,它的腹足扁又宽。

9、让学生在纸上用水彩笔画一只蜗牛。(画出主要外形特征,并适当加以修饰)。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蜗牛进行描述,并用简笔画将蜗牛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能使学生掌握蜗牛的外形特点。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

1、提问:我们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蜗牛,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3、提问:在这些问题中,你想研究哪个问题?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自由组成研究小组,选出研究组长。

5、要研究这些内容,应该做哪些准备?怎样去做?你们需要哪些帮助?

6、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

【评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学生相同的研究兴趣分组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充分发挥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开阔的天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开展研究。

各组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作好记录。教师适时了解各组的研究情况,并提供材料和必要的帮助。各组可以根据研究情况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研究结束后各组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指定人员做好汇报准备(包括文字、图表、实验、照片、碟片或录象资料等)。

第四阶段:汇报。

各组按照自己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小论文、图片、实验、研究日记等都可以。其它小组可以对汇报小组提问或作出自己的评价。

第五阶段:总结和延伸活动。

1、从同学们的研究汇报中,你发现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1)是潮湿的还是干燥的?

(2)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

(3)喜欢阳光还是阴暗?

(4)喜欢单独生活还是群居?

2、蜗牛喜欢吃什么呢?我们怎样来喂养它?

3、谈话:请同学们根据目前你对蜗牛的了解,给蜗牛设计一个舒适的家,并喂给它可口的食物,争取把它养的肥肥大大的。在饲养过程中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和活动情况,作好记录。

【评析】通过学生对在捉蜗牛、观察蜗牛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有整体的感知,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小动物的爱心。

4、谈话:如果你还想对蜗牛作更多的了解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5、谈话:同学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办成“小蜗牛”手抄报到展示栏展示。

【评析】力求使学生知道了除观察外,还能够到图书馆、因特网上查阅有关蜗牛的一些信息资料,初步体会网络的博大,学会使用搜索工具在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能对收集到的信息作简单的处理(摘录、保存等)。

教学片段赏析:

1、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师: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要经常给蜗牛喂食,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呢?生:我想,蜗牛可能是吃菜叶的。因为我是在青菜叶上捉到蜗牛的,我发现青菜也上还有蜗牛的屎呢?(全班学生大笑)。

生:蜗牛喜欢吃草、树叶等绿色的东西,因为我发现草丛里的蜗牛最多,树上也有。

生:我觉得如果给蜗牛喝牛奶更好,它一定也跟王杰(学生名)一样养的白白胖胖的。(学生哄笑)。

生:我在书上看到蜗牛有很多牙齿,那它会不会啃萝卜呢?

生:我觉得蜗牛饿了什么都吃,我就是这样。??【评析】教师巧妙地用了“估计”两字,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许多“有根有据”的见解,为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和饲养蜗牛奠定了基础。

生:我们只要准备各种食物给蜗牛吃就行了,还剩下什么,就证明它不吃这种食物。生:我反对,要是蜗牛不饿,一样也不吃怎么办?你也能说这些食物蜗牛都不喜欢吃吗?生:我有办法,可以先把蜗牛饿几天再给它食物,它就会吃要吃的食物了。

师: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试一试,蜗牛饿几天是不会死的。

生:我觉得一起喂给蜗牛比较科学,因为如果你给了它树叶,它吃饱了就不会吃其它东西了。生:我认为一样一样地喂比较好观察,我们能直接观察到蜗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生:我想,我们可以把食物一起放在蜗牛周围,看它往哪种食物上爬,吃哪种食物。

生:那不一定,我们吃饭时,在桌子上放一大堆菜,你肯定是吃你最喜欢吃的,你平常也喜欢吃的菜可能现在就不吃了,因为,这里有更好吃的菜。我想,这样试的话,蜗牛也可能像我们人一样挑食,不能正确看出蜗牛平常吃什么???师:那就不好判定了是不是,这没关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办法先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改进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食物,同学们可以选择,你们也可以自己准备。请你们观察后做好记录,下次交流。

学生课后实验研究。

【评析】教师在让学生设计验证方法的过程中,巧妙地用了运用“头脑风暴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设计方法的同时从多角度来“评估”方法的效度和信度,为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了“轨道”。

2、研究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的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播放《蜗牛与黄鹂鸟》音乐)。

生:我猜蜗牛大约能爬8厘米。

生:它爬不到那么快,最多3厘米。??师:你们想研究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先挑选两只蜗牛想办法让它们出来活动活动吧。学生挑选蜗牛,把它们放在桌上。

师:你们准备怎样来测试蜗牛的爬行速度呢?生:我们先让蜗牛在桌上爬,再用直尺测量一下爬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要是蜗牛爬得弯弯曲曲的,我们怎么测量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有办法解决?

生:我想可以用一根细线,按照蜗牛爬行的线路放好,再量一下细线的长度就知道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了。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其他的设计吗?

生:我们可以把蜗牛夹在两个直尺中间让它爬。

生:把蜗牛全部放在线上让它们爬。

生:我反对,这样蜗牛行动不自由,要是摔下来怎么办?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好?怎样使蜗牛爬过的线路更清楚一点呢?

生:我们可以把蜗牛放在白纸上让它爬,一边爬我们一边用铅笔在后面画线。

生:我认为可以把蜗牛放在玻璃上爬,这样,我们既可以将直尺放在玻璃下量长度,也可以看一看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

师:这个办法好。那请你们分一下工,哪个同学记时,哪个同学画蜗牛爬过的路线,哪个同学用线测量,哪个同学记录。

学生讨论分工,分组活动。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研究的情境,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如何测量,为学生搭好“梯子”,培养了学生估算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蜗牛一分钟爬的路程是多少?哪只最快?哪只最慢?

生:我们小组爬得最快的是6厘米,爬得慢的的4厘米。

生:我们小组的蜗牛有点懒,有一只一点也不肯爬,有一只只爬了2厘米。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试一试,蜗牛在铅笔上一分钟能爬多远?

学生课后实验研究。

泉州师院09级特殊教育专业郭亚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2,通过观察蜗牛使孩子们体验到原来认为熟悉的事物,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意识到科学观察可以使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3,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了解蜗牛喜欢的食物。教学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关于蜗牛的谜语:(1)背着包袱不肯走,表面坚强内里柔,行动迟缓很拖拉,碰到困难就缩头。让学生猜猜它是什么?猜中后老师就利用课件出示蜗牛的图片和实物。(板书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20分钟)。

师:春天,嫩叶都长出来了,蜗牛也从洞里面爬出来了,他拼命地往上爬,因为他肚子饿了,要吃树上的嫩叶。

放蜗牛与黄鹂鸟动画视频。(用动画视频来揭示蜗牛的结构)。

师:我们刚才看到什么啊。一只蜗牛背着很重的壳很慢很慢的往树上爬,用什么爬啊,肚子。他一直伸着头,头上有四个触角触角上面有两只眼睛,爬上去要吃葡萄。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蜗牛的身体结构。(出示课件,叫学生上来将结果填入观察表格)介绍蜗牛的壳: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距离、有目的地观察和描述蜗牛,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

了解蜗牛是通过腹足进行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以及操作蜗牛在水中的反应实验等活动来了解蜗牛。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整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每组两只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食物,记录表、老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了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呀?大家来猜一猜,“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它是什么?生:蜗牛(齐声回答)。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

(板书,并且打开课件)。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师:大家有没有见过蜗牛?

生:有。

师:大家来说一说你们对于蜗牛的了解,以及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生:我知道蜗牛口中有两千多颗牙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电视上说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拉便便的?

师:大家原来有这么多问题想研究呀,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么几个问题: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

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

合作讨论如下问题,老师划分任务: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1、2合作组)。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4合作组)。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

5、6合作组)。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

7、8合作组)。

老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蜗牛要轻轻的拿,要轻轻的碰触,要爱护小动物。

2、要积极参与实验。

3、实验完后,举手示意,上交实验器材后洗手,注意卫生。

(老师分发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实验器材)。

注意:

1、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为10分钟。

2、老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并用一定的时间到各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讨论,通过积极鼓励,促使他们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

3、老师在来回巡视中不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只需引导他们观察。

四、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同学上台展示,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五、抽测达标、拓展延伸。

你们知道吗?

板书设计。

壳--------------保护自己。

蜗牛腹--------------腹足蠕动。

口--------进食。

触角-------探路。

《蜗牛的教学反思》。

蜗牛这堂课是以实物观察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同学们一直拥有极大的积极性,这边是我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众所周知,猜谜语、脑经急转弯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的部分,让大家来聊一聊,你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对蜗牛有哪些了解呢?你们想在这堂课上研究什么呢?大家都兴奋异常,想法都千奇百怪、异彩丰呈。你不要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想法,因为那可能都是无穷的想像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每一个问题都研究到,所以老师总结发言,挑出最有价值、最能符合本堂课内容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这一步便起到收的效果。研究和观察开始后,老师只是引导和鼓励,最关键的还是让他们自己自由的讨论。在展示环节,老师也非常重视趣味性:蜗牛是怎样运动的?你能模仿一下吗?上台的同学通过自己夸张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在拓展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幻灯片的形式介绍蜗牛的种类,鲜艳的颜色,清晰的图片,各种形状各异的蜗牛。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很快新课便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结束了。

科学课如果能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这边是一堂成功的课。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五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学以致用中区别概念。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着这样一种理念,我在练习的第二个环节中设计了三个选择题,这三个选择题分别是:

1、当我们需要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关注同一种物品的不同品牌的销售量最多是什么品牌,也就是利用众数来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哪种品牌的物品质量比较可靠;这个选择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确定。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数和偏小数的时候,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主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大小特征来确定。

3、要确定一名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什么位置,要用中位数来判断,要比较两个班的成绩,要关注的他们的平均水平。由此让学生理解: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他们既有联系,即都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有区别,即众数反映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大小排序有关,所以它们描述的角度各不相同。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处理方法有的不是很妥当;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到位,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艺术。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六

虽然成数与折扣解题策略都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百分数来解决,但在教学中发现:成数错误率比折扣要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在以往的百分数中对于“发展变化”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却又不爱主动画图分析题意,在还未真正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盲目做题导致错误。于是这节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将成数的`问题转化成百分数,同时要重点理解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要求的是什么?能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个题目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列式解答。新学期以来,前几节课都很轻松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比较轻松,作业准备率也极高。直到这节课,问题呈现: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太多比较量时仍然有一些同学不能准确找到单位“1”,不理解题目间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纠其根本,还是以前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单位“1”,另一个数比单位“1”多(或)减少百分之几,求多或少的部分是多少?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几,求这个数的这类问题没有真正掌握,于是这单元的学习中,尤其是在“成数”的学习时,露出弊端。

二、不足之处。

在习题讲解时,虽然我提醒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同时确定要求的是什么?在课堂上也总是这样示范与引导,但真正遇到较复杂的或是他们不太确定的问题时,多数同学还是选择盲目猜测,凭感觉去解题。学习习惯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也不佳。对于学困生关注不够,习题层次不够清晰。

三、改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但在成数、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上,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学个的字宝宝。两个字宝宝见面了,合成一个词,读“称赞”。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称,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尔,咱们在曹冲《称象》一课见过“称”字。赞,上面有两个先,第一就得蜷起腿来让让地方,懂得礼让,就会受到称赞。来,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称赞是什么意思?想知道是谁称赞了谁吗?让我们去读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字,

2、故事中是谁称赞了谁呢?(学生答)认识刺猬和獾。

三、抓称赞句,体会生词,重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一)、学习清晨部分。

1、小刺猬为什么要称赞小獾呢?又是怎么称赞的呢,让咱们用心地来读一读第一到第四自然段,把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找出来吧!(生自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2、清晨,空气清新,森林里静悄悄的。小刺猬去森林采果子。在小路边,他看见一只小獾正在学做木工。让我们来看看,出示:

指名读,板凳做得很粗糙是说板凳做得怎么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图,想一想,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的呢?(生看图,回答)。

师:对,不光滑,不好看,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是――(学生答)做得不好看刺猬为什么要称赞小獾呢?他发现了什么?(做得很认真)谁能读出小獾的认真呢?指名读。

3、多认真的小獾啦,让我们来称赞称赞它。谁先来?出示。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1)、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2)、练习“一比一”

(二)、学习“傍晚”部分。

1:得到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干得更起劲了。一晃,太阳快要下山了,这个时间就叫。

3:那小獾是怎么回答的呢?它在说话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清大家读――读这段话,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来表达出来,开始吧!(生自读课文中小獾回答的话)指名读!指导读好”儿”再表演读(分别扮演刺猬和小獾)。

4、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这种办法,结合着插图,自己来读读第八、九、十自然段吧!(生自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哇,这么多同学!那这样吧,我请咱们班的女同学来扮演小刺猬,男同学来扮演小獾,王老师来读旁白。我们不用看书,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读第八、九、十自然段)。

师:原来称赞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可以消除小刺猬一天的疲劳,还能让泄气的小獾拥有了自信。而同学们,你们朗读的声音和样子也让王老师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三、迁移,经典诵读,表赞美的古诗。

四、学习生字。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八

整体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为电阻概念的建立及对其影响因素的探究,这些内容是学习第四节“变阻器”的理论基础。作为电学中三大基本概念之一,“电阻”处于枢纽和核心的位置。因为电学知识的应用离不开电阻,各种用电器的功能实现决定于所用电阻的性质和特点,人类对电学规律的探索、各类用电器的发明,都离不开对电阻的研究。仅就初中所学电学知识来说,电学中所考查的难点问题也离不开电阻,因电路中电阻的变化会引起电流的改变,电流的改变会引起电功率的改变。所以本节内容在为学习“变阻器”作准备的同时也为后续电学知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导入新课”可依据教材提示,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或教师的课堂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导线多用“铜”和“铝”来制作这一事实,引出问题,从而展开探究。

“演示实验”通过把长短、粗细相同的不同导体(铜丝和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中,观察灯泡明亮程度的变化,来获得不同导体(相同条件下)对电路中电流的阻碍作用的信息。电阻概念的引出是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教师进行演示时可以多选取几种材料进行比较。本实验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二是表明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等因素有关。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硬性地将其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后得出,即要把电阻概念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具体,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电阻”概念的教学,教材是以电阻的定义、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换算关系。教材没有给出电阻率的概念,而是在后面的小资料中给出几种“长度为1、横截面积为12金属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这样处理既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向学生渗透电阻的本质特征是表征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可从生活中的高压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又细又长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条件好的学校可设计成分组实验完全由学生进行探究,而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学校实验室中镍铬合金丝较少或不易买到,也可用电炉丝(主要成分为镍铬合金,买来后将其拉直即可)来替代进行实验。

“科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利用电阻的知识,进一步说明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升华。由于半导体的应用已很广泛,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对启发学生思维,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都大有好处。

教学重点:

1.电阻概念的建立。

2.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法。

2.难点是: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课前准备:

示教电路板,多媒体,电流表,小灯泡,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镍铬合金丝及铜丝各一段,相同横截面积(0.162)、不同长度(10c和20c)的镍铬合金丝各一段,相同横截面积(0.162)、不同长度(10c和20c)的康铜丝各一段。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九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三、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

四、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过程。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课件,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都是按给定的器材,老师讲解规定的操作方法,然后学生实施操作得出一些验证性结论。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千篇一律。这样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基于上述现状,我设想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探索一种以实验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法,即在教师给定一个实验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主动发现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实现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教学案例主题。

我对这种探究教学法作了初步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种教学法以《电阻的测量》为例,向大家展示这种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案例事件。

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基础上,我提出实验问题:现有如下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阻箱、变阻器、单刀双掷开关、导线。请你在上述主要实验器材(还可自选其他器材)基础上,设计一个物理实验,测出一被测电阻的阻值,并画出你的实验电路,下节到实验室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的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课下拿给我看的方案有十几种,对于较好,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集中,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案例问题解决。

一、情景,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然后复习《伏安法测电阻》,自然引入这节课的实验目的。

二延展情景,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这节课由同学们自己当一回老师,把你课下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拿到前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台,给大家进行讲解。”

比较典型的方案有如下几种:

1、学生一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等效法的思想,方法比较简单,未知电阻可由电阻箱直接读出。老师的肯定鼓励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很高。

2、学生二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半偏法,我指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实验桌上最大输出电压只有16伏,而这种方法要求r2rx,所以电路中电流很小,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即使实验条件允许,测量结果也是rx与电流表串联的电阻,rx较小,所以误差较大。不宜采用。但思路不错。

3、学生三设计电路。

该生讲解他的电路之前,先指出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在实验室条件下,不能测大电阻,适合测小电阻。而他的电路适合测大电阻。教师肯定,给予表扬。

4、学生四设计电路。

5、学生五设计电路。

未知电阻,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不论是否考虑电源内阻都不影响结果”。

6、学生六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是否考虑内阻都不影响测得电阻,这个方案是老师没想到的,方法简单直观,很好。(学生反应热烈,鼓掌)。

7、学生七设计电路。

教师评价:类似第二种方法,但它的优点是选择了一块电压表,克服了用电流表示数太小的问题,并且也不用计算,方法简单。

图1、图3、图4、图5、图6、图7的设计者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三、学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完成后,分组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总结。(略)。

五、教师总结(略)。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严谨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了解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认识电阻的概念和知道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是电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是初中电学学习的核心之一。教学重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说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资源准备。

电源,小灯泡一只,演示电流表一只,开关一个,金属丝若干,导线若干,废白炽灯的灯丝,酒精灯一个。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4到9小节,领会他们的创意,并学着他们的样子写写自己的创意.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一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4分)。

1、开火车读生字,句子.

(1)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15课,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让我们一起先来和他们打个招呼。

(2)读得真棒,那你们能不能读这个。先请同桌二人先读一读,指名读二人,齐读.

二.理解课文,感情朗读.(16分)。

1、那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后来究竟谁能画风呀!(生答)请你们到课文的4到8小节中找一找他们是怎么来画风的?请你划一划相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老师出示.谁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4.反馈.

三.读文感悟,相互交流赵小艺。

让我们先来学一学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

(一)出示:赵小艺——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体会飘,板书.

2.赵小艺画出风来了,那你能用朗读把风表现出来吗?

赵小艺除了用飘着的旗子来画风,他还怎么来画风了.

(二)出示:赵小艺―――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1.请你读一读句子,说说他还怎么来画风的,你从哪里看到有风了?圈出来。

2.又是一阵风,你能用朗读把这阵风表现出来吗?可以边读边做做。

四.学习陈丹和宋涛怎么画风的.

你知道别的二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1.出示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1)说说陈丹是怎样画风的,从哪里看出有风?板书.

(2)谁能试着读一读,把你体会到的风带给大家,你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2.出示宋涛——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1)说说宋涛是怎样画风的,从哪里看出了有风?板书。

(2)教师在这里发现了二个优美的短语,你能不能照着样子写几个。

(3)宋涛带给大家的是斜斜的雨丝,你能不能用读来让大家感受一下那阵清凉的风?

指名读,齐读整一段。

3.齐读4-8小节.

4.三位小朋友用不同的好办法画出了风,你想不想夸夸他们?

五、联系生活,拓展练习(10分)。

1.读了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你是不是也已经有了自己画风的好办法.你想怎么画?

2.出示课件,请同桌间先说一说,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想怎么来画风。学生说画风二人..

3.老师相信下面还有更多画风的好办法,那就请你赶紧写下来吧,学生写画风,老师巡视.

4.学生展示作品.老师表扬好的同学.

六.学习第九节.(5分)。

1.小朋友们不仅有了画风的好办法而且能把自己的好办法写出来,真是了不起。风娃娃听说我们正在这里说他,画它,他也赶来凑热闹了,他这一吹,画中的景物――接读.

2.请你再读一读这一小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1)好像说明没有动,只是感觉在动.困为他们画得太像了。

(2)显得更美了.说明画本来就美,很像.现在风有了,画中的景物就像真的有风在吹动他们,就更加好看,美丽了.

(3)风来了,画更美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夸夸文中的小朋友,也夸夸我们。齐读.

七.书写(5分)。

1.引:赵小艺他们很聪明画出了风,我们小朋友比他们更聪明,不仅读懂了他们画的风,而且啊还会自己动脑筋来写画风呢.

2.接下来老师想请聪明的你们来写写字,看谁还很能干。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生字.并想一想,今天写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同时也想一想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

(1)交流注意的地方:丝,斜,艺,涛,

(2)老师范写难写的字,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3)学生作品展示.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在猜想阶段,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性质的动画对他们正确的猜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电阻一定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电脑动态画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五

1.板书:风,这是什么?齐读“风”

我们知道风听得见,感受得到,可以唱一唱、写一写,那么风能画吗?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画风》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怎么画风的?)。

三、识字、写字。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请了3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他们的名字。自读,当小老师领读。

2.出示没有拼音的名字:没有拼音的帮助,还能叫准他们的名字吗?男女赛读。

3.出示单独的生字: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

(1)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的相互请教。

(2)想办法记生字。

4.个别指导书写。

四、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勾出3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

指名说,顺序可乱。

3.喜欢这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三位小朋友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画风》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理解。

学生回答。

师粘贴:---------旗子。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风车。

师小结:哇!同学们好棒啊,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而这些词语能让“风”生动地展现出来,以后学习写作的时候能够帮助你的!

二、表演朗读见其义。

(1)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当有趣,而形式也很有趣的,2-8自然段都运用了人物的“对话”,你看,“明日之星”电影公司希望找到出色的导演和演员,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同学们想参加么?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轮表演的内容是什么?(出示内容)。

如果你是导演,你能从神态、动作、对话的语气语调教教演员该如何演,请你先仔细思考一下。看来,做个导演可真是不容易啊!

同学们,刚刚导演们给我们分析了如何表演角色,现在请刚刚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表演一下,

(两轮,挑战轮换)。

(2)看来同学们越来越有当导演当演员的感觉了,好!我们马上进入第二轮的表演,这一次就由你们四人小组先做导演的工作,讨论如何演,再成为演员练习,等一下展示给大家看。(学生讨论,再上台展示,老师加以评点)。

三、拓展积累,完成“你如何画风?”

哇!同学们好厉害啊,我觉得全班同学都要为自己鼓鼓掌!你们表演得那样出色,相信你一定也能画风,你会怎样画风呢?请同学思考一下,等一下我要开火车询问哦,加油!

(学生开火车,积累词语)。

沪教版高山流水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714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