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对书籍内容的比较和对比,突出自己对书中观点和主题的独特见解。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难忘的读后感摘抄,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一
6月8日读完《摆渡人》,6月9日开始在空间连载。说是连载不尽准确,我没有原封不动的把作品照搬过来,一本200多页的书,几十万字,我在短短的1二篇日志里呈现出来的是我挑拣出来的脉络,其中的细节没有全部展开。
我决定做个连载,一是因为我想重温这本书,二是应朋友的分享要求,三是想把这本我喜欢的书传播给更多喜欢它的人,四是想在喜欢它的人当中寻找到一些共鸣。
喜欢它的原因之一觉得书中的女主角迪伦和自己那么多相似之处,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所思所想所做和她在各个环境里的表现。也能够理解她对崔斯坦产生的深刻感情。
小说的前半段,迪伦遭遇火车事故后遇到崔斯坦,真相在她眼前一步步展开。当她得知自己已经死了这个事实之后,她没有崔斯坦想象中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怨天尤人,而是淡然的接受了这个命运。在之后的相处中,更让崔斯坦觉得她与众不同的是她会考虑他的感受,他的处境,让崔斯坦心中升起一定要保护迪伦的强烈愿望。
小说前半段故事的起伏最高点出现在迪伦和崔斯坦身陷险境,遭遇恶魔猛烈袭击,崔斯坦为了保护迪伦,不惜献出自己给恶魔,被恶魔拖入地下深处险些丧命的绝境。这时的迪伦两夜一天中从惊恐,害怕,怀抱希望到失望,绝望再到惊喜,心理的各种变化描写得精细入微。
再次见到崔斯坦,迪伦心里的激动难以言表。她感觉到崔斯坦在她心中的意义和位置那么重要。
后面有个小片段我觉得崔斯坦好可爱:天黑下来,为了躲避恶魔的袭击他们只能待在安全屋里。迪伦换下脏衣服时,崔斯坦他走到房间的一端转身向外,玻璃的反射让他仍然可以在玻璃里看到迪伦,即使他偷看了迪伦也不会知道。他仍然闭上眼睛数了30下才睁开。这段里有迪伦——一个少女的羞涩,也有崔斯坦——一个看似很年轻实际很老的灵魂对她的尊重。
迪伦对崔斯坦的情意,崔斯坦看在眼里。他也喜欢,而且越来越喜欢迪伦。他不是小孩子,他考虑得更多,他身为摆渡人,他的职责是护送灵魂穿过这片荒原,她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灵魂一样,对于荒原只是个过客。而他则走不出去,他只能从荒原的此端到彼端循环往复的完成他的工作,他们注定走不到一起去。
完成这次穿越的最后一段乘舟湖上本来是段坦途,因为迪伦得知很快就将与崔斯坦分别心情低落而天气大变,两人都跌落湖中,崔斯坦又救了迪伦一命。
最后一夜,崔斯坦不忍面对迪伦的失望承诺一直陪着她,最终在交界线时他仍然无法通过让迪伦伤心不已。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就和崔斯坦护送的其他灵魂没有太大的两样,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因为某种法则必须分开,接受命运,就此结束。
迪伦这样做了吗,她没有。她做了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重走一遍荒原路,在没有摆渡人保护的情况下,一路经历比来时还要凶险的境况,最终与崔斯坦重逢。
这还不算,尽管崔斯坦担心他这么做会不会遭到天谴,在迪伦坚定的意志意愿下,两个人回到事故发生地,重回了人间。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在剧透。不写过程没法带出我的感受,再次回想这个过程我仍然心惊胆战,迪伦从一个害羞的不爱运动的讨厌爬山的女孩,到一个只身一人返还荒原,为了和心爱的人(应该是灵魂)在一起的无畏灵魂,我受到了震撼。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二
最近看了一本叫《摆渡人》的书,因为书中的内容简介有趣有意义。这本书的作者是克莱尔。麦克福尔是美国人,这本书是从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书中的每一章都很短,结构也很简单,但却有一种哲学感。从一个女孩的第一人称的角度来看,女孩死了,她试图穿越未知的土地去天堂。在渡轮人的帮助下,她成功地到达了天堂,但女孩不高兴,因为她爱渡轮人,所以她离开天堂去找她的爱人。
是迪伦和崔斯坦终于相遇了,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碍,回到了世界,在一起。当我们看到最后,你在这里和我在这里的感动和幸福,似乎经历了所有的幸福和不幸,我们仍然握着手,从未松开,幸运的是,你一直在我所能及的地方,这就足够了。
读了很多书,这是第一次特别强烈想写书评,渡轮是一本很好的书,读完后,你会想很多,相反,说勇敢,但我知道我从来没有勇敢,说会坚持他们喜欢的东西,但每次我害怕回来,找各种借口回来,忘记初衷,我知道,在这之后我想成为一个叫迪伦的女孩,喜欢人和事,勇敢地走到尽头。我要大成功。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当我读它的时候,我不能放下它,因为它真的很漂亮。我也喜欢这本书的神秘感,这让我想知道书中会发生什么。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三
很久没有看到一本让自己捧着就放不下的书,我也很久没有与书籍有那么强烈地共鸣。9月我遇到了《摆渡人》这本书,像是许久等待着我,一种约定吧。之前我在好友在家看到过这本书,好友说这本书挺不错的,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似乎就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记:我有机会也要看看。
的确,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一直要读下去的书。看完《摆渡人》这本书关于迪伦、崔斯坦之间的故事,我被爱情的伟大、真诚的善良而感到,同时迪伦的勇气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有时一些事情我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周围的`人的建议去做,只因为担心失去,安然接受当下,可是想到迪伦寻找自己爱的人义无反顾,并且离开了所谓的最终摆渡的地方,她本该像所有顺利到达目的地灵魂一样归宿,但她没有,她冒着被恶魔抓住的危险找到了自己深爱的崔斯坦,并且她和她爱的人回到了现实生活,一切都在往好的、他们俩内心向往的方向发展。多不可思议,似乎给了我对生活奋斗一个莫大地鼓舞,我也可以在未知的情况下,多多去尝试,哪怕结果不是所想象的,但是尽全力尝试一下,没准就遇见那个奇迹。
我刚读这本书时,跟着故事一直读到了他们快要到达最终摆渡地,才迟迟放下了书,感觉这个故事或许已经快结束了,然而,当我再读下去的时候,故事情节开始转变,没有和爱的人在一起,这样的生活不是想要的,内心的挣扎过后,抱着忐忑的心,迪伦的那勇气使得她无论回去会发生什么都要去试试,她真的回到了那段之前的旅途—荒野,开始找最后一间安全屋,寻找到她的摆渡人崔斯坦。从崔斯坦送迪伦到达目的地似乎只是一个单程旅行,但是勇敢的迪伦坚强完成了返程,造就一个美好的结局。似乎是两个故事的融合,一个是享受着爱恋,另一个是对幸福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是一个月前了,故事虽然是那么简单,但是又是那么的耐人寻味,久久不能忘怀,或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四
三年前看了第一部,“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作者自问自答:每一个携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命中的摆渡人。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感悟与启发。愿我们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中,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摆渡人。
如果说第一部是关于高质量的寓意丰富的故事,用主人公迪伦的坚强与勇敢,一步步感动着读者。我满怀期待等来了第二部,读完,更像是看完了一个科幻动作片。回到现实的女主人公任性、霸道,一点也不可爱,更没有一种叫做人性的东西在闪耀。面对母亲,她恶言恶语,面对同学,她并不友好善良,面对男朋友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她更是霸道无理。我简直不知崔斯坦爱上她哪一点?有点不讨喜,却足够真实,还有点似曾相识。
苏珊娜和崔斯坦的结局不同,虽然可以从法律角度分析下(行为相同,动机不同,审判官不同的裁判),其中的道理过于浅显,在此懒得分析赘述。
总之,《摆渡人2》并不值得一看,与第一部差太远。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五
心绪到现在还悸动不定,好像自己和书中的迪伦·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恶魔追杀,一起到达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伦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诚,快到达边界时,决定在一起,却因现实而不得分开,本以为故事在这里就遗憾的戛然而止了,却不曾想到勇敢的迪伦因为爱,重新踏上恐怖至极的返回之路,寻找崔斯坦。每当迪伦到达一个小屋,我心里都默默的劝阻迪伦就在这个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险了,崔斯坦肯定会过来的,可是迪伦每次都无畏的往下一个安全屋赶,去找寻崔斯坦,这让我既害怕又特别期望崔斯坦赶紧出现,激动的是迪伦和崔斯坦终于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碍,返回人间,在一起。当看到最后,“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时的那种感动与幸福,那种好像经历了所有的幸与不幸,我们依然双手紧握,不曾松开,还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处,这已足够。
看过了很多本书了,这是第一次特别强烈的想写书评吧,《摆渡人》是一本非常棒的书,看完之后,你会思考很多,反观自己,说是勇敢,但是我知道我从来没有勇敢过,说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下去,但是每次到半路我都会恐惧的返回,找各种借口返回,忘记初衷,我知道,这以后我想成为叫迪伦的这个女孩,为喜欢的人与事,勇敢的走到终点。我要大圆满。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六
刚拿起这本书,我曾设想过这会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摆度人——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我觉得它会是一本很励志的小说。摆度人——应该是对主人公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人吧。但是我错了。这本小说是我从来都没有触及过的类型小说。我所说的没有触及过是指内容,是指主人公。这是一本描灵魂的书,也是写给灵魂的书。而摆度人就是摆度灵魂的人。确切的说,是引导死后的灵魂走出荒原并走向他们应该去的地方的使者。读完这本小说真的会有一种灵魂被震撼的感觉。
单亲家庭长大的迪伦去看她几乎没有印象的父亲。在途中火车遭遇事故。她是从火车里唯一爬出来的人,因为她死了。她的摆度人崔斯坦在山坡上等她。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我想像中的他笑起来还会有坏坏的感觉,但是不讨厌,很可爱。他已摆度过上万个灵魂。摆度人会因为不同的灵魂而变换成不同的人物。
一声巨响后,迪伦从事故的火车中醒来,那种场面让人恐惧,我不想在这里描写,我希望我一辈子都不要看到。当她发现只有她一个人走出来的时候,她以为她走错了方向,以为她应该爬向相反的方向,忘记说了火车是在隧道里。当她正要重新走回黑暗时她看见了崔斯坦,她以为他也是一个死里逃生的人。于是她向山坡上他的方向走去。
他不爱表达,用命令的口吻让她跟他走。也许是害怕,也许是慌乱,虽然她很奇怪他为什么一点都不谈起这次事故,但还是一路跟着他走着。一路上,她怀疑,她生气,她犹豫,但是已没有回头路可走,回头已望不到边际。天上下着小雨,道路也非平坦,一路泥泞崎岖。还好,他们趁天黑前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勉强让他们可以遮风挡雨。第二天早上他又开始命令她起床开始赶路。他们需要翻过一座山。她很累,脚很疼,腿很酸。她太想休息一下。可是他却不停的催促她快一点,再快一点,否则。他没有说下去。他怎会不知道她的痛苦,怎会不了解她的疲惫,可是他又能做什么呢?因为她已经死了,也许她自己还不知道。他能做的就是引导她走出这个荒原,安全的走出这个荒原。因为荒原就是死去灵魂的心像所至。起风了,天上还有像魔鬼一样恐怖的乌云。山路越来越不好走了。已是傍晚,他们还没有走到下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忽然,他停下了,她感觉到了从他后背发出的警惕。她问他山上是不是有野兽或者是狼。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她跟紧他。忽然,她感觉到有无数利爪向她袭来,划到他的脸上,很疼,还有什么东西仿佛从她的胸口穿透。她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流血。但是她没有力气,她被那些利爪向下拖,仿佛进到了水里。这时有人拽着她的胳膊向上拉,她知道一定是崔斯坦,他把她举了起来,然后拼命的往前跑,周围都是那些野兽的吼叫声。很快他们来到了又一个破旧的小屋。把门关上,把那些野兽关到了门外。他生起了火,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伤。无法相信她所刚刚经历的一切。她问他那些是什么?他告诉她那些是魔鬼。我忘了是他告诉她她已经死了,还是她明白了自己已经死了,总之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她接受得让崔斯坦都很意外。后来她知道这些破旧的屋子被称作安全屋。在里面是安全的。一到晚上这些魔鬼就会出现。如果她被抓了,那她就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她知道他就是她的摆度人,他的任务就是安全的护送她去她想要去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已经死了的事实好像就是他们俩打破僵局的钥匙。他们开始聊天,他对于她有太多的秘密,她有好多的问题要问。第二天早上,迪伦吃惊的看着自己已经恢复好的身体。虽然还有点疲惫,但是昨天晚上的伤一点也看不出来。崔斯坦还是让迪伦快一点出发,这样可以在天黑前到达下一个安全屋。就这样他们一次次的与魔鬼周旋,一次次的跑进安全屋。崔斯坦曾为了救她而受伤,她知道那些魔鬼杀不了他,但她不知道他也会受伤,而且没有她恢复的那么快。她感谢他,慢慢的依赖他,悄悄的爱上了他。她同情他,他觉得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他总是不停的重复着他的工作,而且永远都不可以辞职,因为他没有权利。他给她讲一些他曾经摆度过的灵魂。她听的很认真。
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他摆度了太多的灵魂,所以他麻木了。但是直到遇见了她,一个开始让他头疼的女孩。她有脾气,但是她真实,一点也不虚伪,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他当然知道她对他的感情。因为他完全有能力知道她心里所想的一切。但是那个地方他去不了。虽然他已跟她说得很清楚,到了目的地,就得她一个人往前走了。但是后来崔斯坦撒了谎,因为在最后一个安全屋时,迪伦决定不去那个她想要去的地方,他要留下来,留下来陪他。崔斯坦知道,这样的话她会很危险,总有一天会被那些魔鬼抓去。所以他骗了她,他说他会陪她一起走下去。荒原与另一个世界的交汇处就像是一个镜面式的屏幕,迪伦刚刚踏进来,那个屏幕就消失了。没有崔斯坦,她知道他骗了她,她痛哭,她无助,一切崔斯坦都看在眼里,他又能比她好受到哪去呢?可是她看不他。虽然她努力大声着喊着他的名字。
到了另一个世界,有人会接待迪伦,她可以找到她曾经死去的亲人或朋友的灵魂。但是她没有,她去找了崔斯坦曾经摆度过的一个灵魂。她想了解更多有关他的事,但是又有什么用呢?那是一个二战期间的一个德国士兵,一个善良的人。她向他说起她想回到崔斯坦的身边,他们共同的摆度人的身边。士兵很感动,把她带到了更老的一个灵魂那里,因为她听说过有人可以回去的事情。那个很老的灵魂告诉她这完全取决于她的心。但是她也只是听说而已。老妇告诉她找到一个门,用自己的心去想像那个想回去的地方。然后打开门,或许真的可以回去,或许便这样死去,灵魂的死去就是灰飞烟灭了。也许有很多人都想回去,但是他们都没有再死一次的勇气。这种回去当然也可以是回到自己的肉身。但是那需要很大的勇气。是否能回到肉身,迪伦不是很在意,他只想回到有崔斯坦的地方。
她回去了,她真的回到了最后的那个安全屋,但是此时的崔斯坦正在去摆度另一个灵魂的路上。她也不知道她能不能一眼就认出他,因为他说过,摆度人的样子是由被摆度的灵魂决定的。但是她不想想这些,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他。因为与其让她留在那个没有他的世界里,她情愿去搏一搏。于是她开始踏上了一条相反的路,与这里的命运安排完全相反的路线。而且这次是她一个人。一路上她必须与那些魔鬼斗争。她几次都是死里逃生,因为每次都是快要被那些魔鬼拖下去的时候,她就会想到崔斯坦,是他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她又到了一个安全屋,这个安全屋是她第一次看到崔斯坦为了救她身受重伤的小屋。他听到了周围魔鬼的吼叫声,越来越大。忽然他看到了崔斯坦,他竟然没有变,还是原来的样子,他手拉着他摆度的灵魂,正在与那些魔鬼搏斗。迪伦喊着崔斯坦的名字,这让崔斯坦也看到了她。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瞬间,他松开了手,那个灵魂被魔鬼拖了下去,等崔斯坦回过神后已为时已晚。迪伦目睹着一切。她内疚,是她害死了这个灵魂。她看到崔斯坦被魔鬼包围,她想都没想的冲出去,后来他们一起艰难的跑进安全屋。崔斯坦气愤,他很生气,生气她为什么又回来,为什么又跑出来。她跟他说,她想和他在一起。他心里是感动的,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迪伦跟崔斯坦说,她想和她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既然她现在已不想回头,所以她劝崔斯坦一起向回走,走向他们见面的地方,走向那个火车,走向她的身体。因为在荒原的这些天对于她来说时间是静止的。他们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呢?崔斯坦知道,他不属于她想去的那个世界,但是更不属于她原来的那个世界。他爱她,虽然他想尽全力的说服她回到那个她应该去的地方,因为这样对她才是最安全的。如果回到火车去,那就得再一次和魔鬼斗争。她还是会有危险。他不希望她再有危险,但是他又不想拒绝她。这次他听她的。哪怕他去不了那个地方,但是这样做可以增加他们相处的时间。哪怕他又一次从头摆度她到她想去的那个世界。因为一路上他会保护她。
后来他们回到了火车出事的地方,迪伦拉着崔斯坦的手去寻找自己的身体。迪伦想她一定不会放开他的手,她想把他带到她的世界,这样他们就可以真的永远在一起了。可是在火车上,在那些粘稠的液体上行走,她脚下一滑,她松开了他的手。等她醒来的时候,有人不停的在摇晃着她,问她是否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她在火车上,有人来救她,有医生,有消防员,但是没有他。迪伦被抬到一个担架上。她被抬出隧道口,就在此时,她看见了他。他成功了,不,是他们成功了。崔斯坦向她走来,她说“原来你在这里”。他说“我在这里”......
这就是小说的结尾。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时我也会问自己,命运对每个人真的是公平的吗?我觉得不是。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半个月前我也经历了一场车祸,虽然只是轻伤,但是我不敢去想最坏的结果。虽然跟朋友谈时觉得一切都过去了,但是那种恐惧会长时间陪伴着我。感谢那天给过我帮助的人。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七
“渡己先渡心”,真正的强者,是内心强大。
“境由心生”,一个人活得是好是坏,其实是一种感悟,和物质有关,但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乞丐晒太阳,得到的温暖,和晒太阳的富人一样多;真正饱读诗书的人,不一定是专家学者,也许是流浪汉。
一个人,拥有了强大的内心,才能扛住所有的苦难,才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朋友阿李一直在东莞打工,但是他最近回家了。
我以为,他是衣锦还乡了,兴冲冲地打电话给他:“阿李,回家了也不说一声,大家一起吃顿饭,庆祝你凯旋归来。”
阿李说:“你别取笑我了,请吃饭,也免了吧。”
原来,阿李在东莞打工,因为赌博,把所有的钱都输掉了,还欠了几万块赌债。欠债了,不是悲伤的事情,但是阿李的心态,很悲观。他在家里一个星期都不出门,也不和别人联系,真的令人担忧。
真正强大的人,把过去的苦难,当成人生的磨砺,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真正有大作为的人,越挫越勇,屡败屡战。输赢都没有关系,关键不能输掉了心情。
做自己的摆渡人,首先在心态上不能输,在精神上不能输。不管人生遭遇了什么,都可以谈笑风生。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八
在二手书店淘到的这本书,吸引我的也是封面的这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看到了一个书评,让我感触颇深“摆渡人是人吗?”“不是,是光”“那为什么叫做摆渡人呢?”“因为他为爱变成了人”。
摆渡人不是人,是光团,他是护着灵魂到达天堂的光,只有摆渡人保护着的那个灵魂才可以看到摆渡人的样子,而在其他的灵魂看来,摆渡人就是一团守护在灵魂上方的光。
我原本是要留在这人间与天堂的交界,去渡众灵魂的船,直到遇见你,你和别的灵魂不一样,我第一次生出了这种奇怪的感觉,可我见过的灵魂太多了,我知道你只是我的工作,是我漫漫摆渡生涯中数不清的灵魂里的一个。我知道我喜欢你,我知道你喜欢我。而我能做的`就是带你去天堂,所以我拼死都要护着你。
我骗你说要和你一起去天堂,你可知摆渡人不能跨过那道结界,你可知结界这头,我看到你痛哭时那种无力,我走了,去接我的下一个灵魂。
哪曾想你忤逆了天神来找我,在荒野上,在恶魔充斥的山谷里,我不知道你那么不堪一击的灵魂为了找我经历了多么残忍的事情。那一刻你见到了真正的荒野,真正的恶魔,没有我的庇护的你,就像是他们的猎物。
我终于明白,我爱你。
我爱你。
你说"和我走吧,这里容不下我们,我们就去我的那边"。
我们违背了这里的法则,但终于我还是送你回到了你的身体里。
你挣扎着睁开眼的那一刻,我就在你身边。
我为你,变成了人。
如果我真的存在,那一定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九
故事大致讲述了女孩迪伦在遭遇火车事故后变成灵魂在荒原与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一起经历的一系列事件。
小说中最吸引我或者说我感到最为期待的部分大概就是在进入荒原一段时间后,当荒原中的夜晚来临,迪伦与崔斯坦好不容易才摆脱荒原中的恶魔进入安全屋,崔斯坦不得不告诉迪伦只有她没能从列车逃离时。
当迪伦不得不面临她已经离开人世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时,她甚至没有哭,但对于她来说,接受仍然是一件有些困难或者说让人感觉不太轻松的事。
事实上,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而迪伦也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当摆渡人作为一个职业时,是崔斯坦担任这个职业,作为迪伦的摆渡人。但将摆渡人理解为将自己的灵魂引领至正确的地方,将自己的灵魂真正升华,那么迪伦和崔斯坦是彼此的摆渡人。
崔斯坦的外形是以迪伦更愿意相信的形象而塑造的,但在小说后部分,在崔斯坦摆渡完迪伦到下一位时,崔斯坦却没有因此改变外在形象,同时被“生”世界的人看见。在迪伦重返荒原与崔斯坦相遇时,崔斯坦身上为迪伦受的伤也没有消失,而最后,崔斯坦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这种机会和崔斯坦成为真正的人的念头,都是迪伦赋予他的。
迪伦重返生世界的勇气、念头也是崔斯坦对于她的重视、感情来赋予她的。崔斯坦是本不应该爱的,但迪伦使他感觉他自己是一位“人”,使他想成为一个人,并且在迪伦在到底彼岸时,崔斯坦最后选择了袒露心意,吻了迪伦。
文章最后,迪伦找寻到了崔斯坦,对于迪伦和崔斯坦来说,都是摆渡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摆渡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本书一个世界,第一次阅读《摆渡人》这本书是在上学期末,今天我又重拿起这本书,依然被里面的精彩情节深深的吸引。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所著,书的封面上这样写着: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
书中讲述了15岁的迪伦,在一团糟的氛围中,满怀期待的去见素未谋面的爸爸,然而,火车出了事故,迪伦死了,灵魂的引路人崔斯坦带着迪伦,确切的说,是迪伦的灵魂,行走在荒原,最终又返回了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就只有迪伦和崔斯坦,在这长达十几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们两人相伴。书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来的荒原,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书本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还隐藏着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会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当每个人不清楚自我状况的时候,都是被引领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时候,都只能被动而无奈的接受被引领。所幸,迪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带着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终她成功了。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这个神秘的摆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明了自我的摆渡人来引领自己,在将要溺水时获救,在身陷泥泞时被扯出来,在不知道方向时被指引。其实,这个摆渡人,和荒原一样,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与其说两人相伴,还不如直接说,每个人的荒原最终只有自己陪伴着自己,孤独而坚定的走过。摆渡人引领的是人的灵魂,而指引摆渡人来引领自己的,却是自己。其实,摆渡人就是你自己!给了我们希望的是摆渡人,其实,就是自己给了自己希望。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一
书的封面有这样的介绍:畅销欧美33个国家的心灵治愈小说。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标题应该是在《解忧杂货铺》封面上。出于它的名气以及我的好奇,某个下午我在言几又全文翻阅了这本书。意料之外,我并没有被故事吸引,更谈不上被治愈。再一次印证了阿塞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这份治愈不在我心,因此没有共鸣。
最初吸引我并让我下决心买下这本书的是封面上的这句话: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一直很认同生命是一趟孤独的旅行这一论点。人的天性就是寻求认同,孤独的人更会下意识的寻求依靠,看起来这个摆渡人一定让人感觉温暖幸福。
书的开篇铺垫部分有一些单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迪伦的家庭背景、生活状态:父母离异并分居两地。迪伦死于开往父亲所在地的火车事故上。随着迪伦的灵魂前往荒原与崔斯坦相遇,故事逐渐精彩起来。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仓皇逃亡,躲避恶魔的吞噬。在崔斯坦履行护送迪伦职责的过程中两人渐生情愫,难舍难分。所以,当崔斯坦顺利将迪伦送达彼岸后,两人伤心欲绝。迪伦心有不甘,于是在一位前辈的帮助下了解到可以返回荒原的可能性。最终,对崔斯坦的浓浓爱意和思念战胜了恐惧和犹豫,迪伦重新回到荒原。她只身一人四处闯荡,抵抗恶魔,并发现了躲避他们的方法:专注,不对视。最终,以牺牲崔斯坦引领的新一个灵魂为代价,迪伦成功找到崔斯坦,开启了两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旅。
在迪伦的鼓励下,两人逆流而上穿越荒原,回到了迪伦火车事故发生地,并重新回到了人类世界。
全文最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八成的篇幅都在写相似的逃亡情节,却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单调重复,次次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故事中两人互诉衷肠的情感让人感觉甜蜜又美好,最终,都顺利重返人间更是先让人松了一口气,然后心满意足。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二
01、《摆渡人》吸引我的,首先是它封面上的两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很有疗愈效果。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不后悔。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这个男孩就是摆渡人崔斯坦。
02、这是一个有关心灵成长的故事。迪伦糟糕的原生家庭,给她的感受也是糟糕的。
父母离异,青春期没有父亲的陪伴认同,有的只是与母亲的争吵与抗争,在学校受到的伤害无人可诉说,无人能懂得。她的成长,缺少支持,缺少爱。
她有对过往的后悔与抑郁,也有对未来的焦虑与担心。
崔斯坦说,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荒原也是。迪伦面前的荒原阴雨绵绵,雾霭沉沉,沼泽泥泞,群山重叠,正像她去赴父亲之约的忐忑不安,她面对荒原的手足无措。
而崔斯坦,像一束光,像一盏灯,给她温暖,给她陪伴,给她指引。崔斯坦对迪伦的关注是积极地,无条件的。
在属于迪伦的荒原,崔斯坦让迪伦接纳她已经死去的事实,带领她勇敢地穿越荒原。每当迪伦追悔过去,或者焦虑未来,崔斯坦都会及时地鼓励她,无声无息地拉她回到现在,没有偏见,没有嘲讽,只有尊重。
所以,毫无悬念地说,崔斯坦是迪伦从人间到天堂的灵魂摆渡人。他让迪伦学会了接纳和宽容,学会面对挫折和困境,学会如何战胜荒原恶魔,也学会了对别人的感同身受和感恩。
而在接受崔斯坦的指引时,迪伦也开始了解摆渡人的人生。迪伦痛苦着崔斯坦的痛苦,忧伤着崔斯坦的忧伤,崔斯坦是一道光芒,温暖了迪伦那颗缺爱的心灵。
而迪伦的纯洁善良,勇敢坚定,也安顿了崔斯坦日渐淡漠的心,重新激发了他摆渡人的工作热情,对他是一种唤醒。
03、所谓的高山流水,不过是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灵魂深处的自己。他们在穿越荒原的过程中,给予了对方生命最丰厚的滋养,他们爱上了对方。他们互相懂得对方的想法和困惑,他们留恋在荒原的每一天每一晚。所以在荒原和天堂的界线,他们互相表白,崔斯坦谎称自己会陪伴迪伦跨过界线,内心却怅然若失。而迪伦在崔斯坦的承诺下,勇敢地跨入天堂。才发现崔斯坦的谎言,原来崔斯坦永远无法跨过那道界线。迪伦开始恐惧,焦躁,不安,然后开始独立思考。在天堂的几个小时,是她自我分析,自我觉察,叩问心灵的开始。
她一次次叩问自己,到底是在天堂等待亲人到来,却永远等不到自己的爱人崔斯坦?还是重返荒原去寻觅自己的爱人——灵魂摆渡人崔斯坦。
这是迪伦独立思考的开始,也是她完成成长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纠结痛苦,又刻骨铭心。这时的迪伦,成长为自己的摆渡人。
04、重返荒原,没有了摆渡人的灵魂,随时会被恶魔吞噬,而内心坚定的迪伦,一次次战胜恶魔,终于与崔斯坦重逢。
而崔斯坦,再次面对迪伦,惊愕,欢喜之后,面对失而复得的爱情,他开始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和重新定位。
面对迪伦重返人间的建议,面对所有的未知,崔斯坦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追随迪伦难得的懂得,追随两人的爱情,这是对真爱,对生命,对梦想的执着,那份信念支撑着他们,终于从荒原返回人间。
迪伦也成为崔斯坦从荒原到人间的摆渡人。
05、可以说,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他们都为彼此而生,成为彼此的灵魂摆渡人,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这部小说,打破了我们从小对生死的认知。
它真正要表达的或许不是超越生死的爱情,而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摆渡人,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别人的摆渡人,而最终,自己才是自己的摆渡人。
面对生命中的荒原,挫折,逆境,要心存善意,内心坚定,才会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我似乎明白了封面上的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三
《摆渡人》吸引我的,首先是它封面上的两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很有疗愈效果。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不后悔。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我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这个男孩就是摆渡人崔斯坦。
迪伦也成为崔斯坦从荒原到人间的摆渡人。
能够说,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他们都为彼此而生,成为彼此的灵魂摆渡人,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这部小说,打破了我们从小对生死的认知。
它真正要表达的或许不是超越生死的感情,而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摆渡人,每个人也都能够成为别人的摆渡人,而最终,自我才是自我的摆渡人。
应对生命中的荒原,挫折,逆境,要心存善意,内心坚定,才会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我似乎明白了封面上的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四
11、天亮之前有一个时间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茅盾《子夜》。
14、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
17、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梁实秋《送行》。
24、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28、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29、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太宰治《人间失格》。
31、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简爱》。
32、生活中即使有更多的恶,也要相信有更多的善。——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
34、一个人如果遭到大家嫌弃,多半是自己不好。——萨克雷《名利场》。
40、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悲惨世界》。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五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同学的嘲讽、好友的离开、母亲的不理解,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所以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却不料在途中遭遇事故,她以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事实却与之相反。迪伦在一片荒原之中,她遇到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崔斯坦引领着迪伦,带她穿越茫茫荒原,将她带到了灵魂的归处。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最后的依赖,变得密不可分,迪伦最终尊重了自己内心的想法,重返荒原,与崔斯坦一起回到了人间。
在我看来,迪伦比其他的任何一个被摆渡灵魂都要高贵。当她得知自己已经死亡的时候,她的内心并不是没有波澜,但她更多的是接受,是面对;当她安全抵达自己灵魂的归宿,她仍愿意遵从内心,义无反顾地跨越结界,回到荒原,寻找她的灵魂摆渡人,即便前途困难重重,即便有着灰飞烟灭的危险。至少,我没有像她一样的坦然与勇气。这是一场豪赌,赢了,或许还会有活的希望;输了呢,便一无所有。
“为了再次拥有这份感受,值得冒永远沉沦的风险吗?”
“值得。”
用勇敢去摆渡,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在这趟奇幻的旅途中,迪伦和崔斯坦完成了涅槃重生般的蜕变。
“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所谓的黑暗,其实均源自于内心,勇敢地做自己,或许就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六
其实,若说是摆渡人摆渡自己,不如说是自己在境遇中摆渡了自己。
在穿越一趟荒原后迪伦从一个犹豫要不要带熊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敢于挑战充满勇气的女孩。善良、爱和勇敢便是她的武器,从一个需要被摆渡的灵魂摆渡了她的灵魂摆渡人。
只可惜从没人知道死亡以后的世界,所以我们不断探寻。如果有机会去死亡的世界看一看,代价是十年的现实世界的生命,你愿意去吗?我不知道。
在这本书中,爱情有着超越一切的力量,大概也是因为人设,迪伦父母离异,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女孩,因为现实世界的无可留恋,残酷世界的微光温暖的爱情便成了重要的一切。是啊,但愿有一处安静的坟墓可供我们谈论爱情。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有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孤魂野鬼。”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七
从昨日早上翻开书以后,就一向看到停不下来,这本书描述画面细致真实,代入感极强我如同主人公一般经历了整个动人的故事。
这不是灵魂鬼怪魔幻之事,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都是正待摆渡的灵魂,各色各样,也许像迪伦一样人世间过得并不开心,也许是乔纳斯,是一个个战争的牺牲品,也许是重病过早离开人世的小男孩……但当生命中摆渡人出现,ta可能是你的爱人,亲人,朋友,或许根本不是一个人,就是一束光,是你内心中一个梦想……ta幻化你喜欢的样貌带你击退魔鬼的追赶,走进一所所安全屋,最终走出一生的荒原,得到重生。
当然我们也是保护灵魂的摆渡人,在爱一个人的时,我们强大,担负职责,安慰着爱人的灵魂,引导ta做一个全新的自我。那时的我们如同崔斯坦般,是温柔的模样,却有宽大的臂膀。
也许我们还是荒原中湖水里漂浮的魔鬼,侵蚀那些不够坚强脆弱的灵魂,我们伸手去抓ta,让ta也堕进这深紫色的荒原。
人性是多么的富于变化,看书时我时而恐惧,恐惧被魔鬼吃掉一不细心就堕落;时而温暖,因为我明白总有我的摆渡人会保护我;也时而激奋,因为我就是引导爱人的摆渡人,是他生命中的一束光。
当然,书的结局就正如初阳一般晴朗,引导无数的摆渡人,也是被灵魂们渡化,感知着完美人世间的情感,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八
第一部情节独特,场景独特,句子优美,无一不体现出唯美感,我们对作者期望值很高,到第二部出现的时候,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情节没有那么精彩,文笔也变了:就像平时习惯用滤镜自拍,一不小心切换成前置镜头一样。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我们是个体,会孤独,期待事事顺心如意。我们上学,参加考试,毕业以后会面对上司,面对工作,我们会生病,我们也会愤怒嫉妒,会犯错,还好会进步。而如果有个人陪伴着我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寻找生活的真谛,生活不那么唯美也无妨。毕竟我们已经做到“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
如果你遇到了那个让你觉得他/她独特,自己也觉得自己独特的人,就值得冒着永远沉沦的风险。如果没有遇到,请继续保持自己灵魂独特的美德。
不是第二部写得不够好了,就像我们定好机票跑到传说中的与世隔绝的最美村庄决定一睹风采,而现实往往令人有些失望一样。因为看到了,才知道能做到,思考了,才学会去承认事实也是一种进步。
作者在第一部说过“对于一个思考和感知保持永恒状态的灵魂来说,年龄又算什么?”我想说,对于作者笔耕不缀,写出的第二部,他也在突破自己,想保持思考吧,没有超越自己的第一部,那又怎样呢?至少第二部也是一直围绕着那句: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你在这里,我就在这里。”这也是另一种温暖读者的方式。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十九
篇幅不算长,外加本人“刷书如神”,所以没用太长时间,就轻轻松松的把它看完了,真的是轻轻松松,是那种心中格外平静温暖的轻松感,不用去思考什么,去总结什么。
情节简单而流畅,即使主人公穿梭在两界之间时也有波折,却毫不虐心;即使当你看到开头就能知道结局,但心情依然会随着情节的走向慢慢舒展,并且为故事那看似毫无悬念结局的而感到一丝欣慰,不会想弃之,不会想快进,就这样跟着作者的思路,平静地徜徉在那唯美且荒凉的荒原之上,去体味那单纯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挺喜欢作者对于故事中,各种不同场景的描写手法的,虽然篇幅并不算多,但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很大:
雾中的荒原,夕阳下的山丘,阴霾下的沼泽地,深邃悠长的峡谷,破旧的小屋……每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总不禁浮想联翩,想象着拉长镜头里,男女主人公在清晨的阳光下携手在小山丘上前行的画面,满满的阳光,两个温暖的影儿;想象在晦暗的镜头下,他们在沼泽地里艰难前行的画面,被水打湿的头发和衣服,满眼的泥泞,满天的灰;想象黑暗中,被炉火勾勒出的脸庞与表情,仿佛一幅幅中世纪的油画,唯美,圣洁……..这些想象中的画面与构图,使自己仿佛也有种正在穿越荒原的感觉,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体验。
不过,如果想在这本书中读出什么所谓“震撼”或者什么所谓“荡气回肠”,那十有八九估计你会失望。在我看来,这只是一本更像是童话的故事书,对于童话来说,当你看完它,然后沉静再那温暖里进入梦乡的意义,会远远大于什么收获总结的意义,“我爱你,所以要和你永远在一起”就是故事的全部,当看到类似“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也就是最美的结尾,看童话就别想那么多,否则我觉得那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而,根据我国传统文化来推算,类似职业的从业者角色造型基本如下:
a.牛头。
b.马面。
c.黑白无常。
d.其他类似恐怖生物。
……。
摆渡人的读后感篇二十
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忙碌又絮叨的母亲琼并没有给到她多少温暖,她内向,自卑,胆小,不自信,同学们也嘲讽她,唯一能够倾诉的朋友凯蒂也搬家了。
于是她期待着与素昧谋面父亲的见面,那天的冷风,那天的暴雨,那天的火车——却隔绝了与她父亲见面的期望。似乎期待在那一瞬间破灭。
她死了,那趟火车唯一的遇难者,然而她并不明白。
迪伦一路跌跌撞撞挣脱着逃出火车,她期待着警察救护车能在这一刻出现,然而什么都没有,周围仅有空荡荡的山跟空气。绝望在心中弥漫。
在抬头仰望苍穹的那一刻,她看见一个少年坐在山上,迪伦心想最终有人来分担她的恐惧了,她一步一步的走上他。
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
灵魂摆渡人:他们的职责跟使命是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让他们到达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灵魂心里的映射,天气的好坏取决于灵魂的心境。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险,而安全屋却像是休息的驿站。
应对阴晴不定的荒原天气,黑暗沼泽,应对成千上万的随时能够吞噬迪伦灵魂的恶魔,崔斯坦引导并帮忙着迪伦,使迪伦在艰难危险的环境中敢于应对自我的恐惧,脆弱,迷茫的内心世界,最终摆渡到彼岸。
崔斯坦带着迪伦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崔斯坦便是迪伦的摆渡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彼此温暖,互生情愫,崔斯坦有自我的职责跟使命,他的任务仅限于把灵魂摆渡到彼岸,似乎也注定了与迪伦的分别。
当其他灵魂摆渡到边界,穿越边界便能看到心中想要的家,可是当迪伦穿越过来,却还是一片荒原,因为在迪伦心中,崔斯坦才是一个让她感到温暖的人,而崔斯坦在荒原。显然他们在的不是同一个荒原,这个荒原没有崔斯坦,没有迪伦想要的温暖。
之后的之后,尽管害怕应对荒原,应对魔鬼,迪伦为了能够再见到崔斯坦,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重返荒原之旅。迪伦战胜了不可能攻克的困难,因为心中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此时的她不在胆小懦弱,而是变得勇敢,不在畏惧。最终迪伦带着崔斯坦,打破命运的牢笼一起回到现实世界中。这一次迪伦便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完成对崔斯坦生命的救赎。
在现实中,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亦都有可能是我们的摆渡人,在我们心中难免有迷茫有困境,他们亦有可能在那一刻成为我们的摆渡人,带我们走过迷惘,跨过困境,感激在那些时刻为你摆渡的人儿。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陪我们度过一生,唯有自我才能做自我一生的摆渡人,最好的状态是你——心中有爱,无惧,在那一刻你便是自我的摆渡人,亦能摆渡别人。
嗯嗯,故事的结局很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
迪伦——“原先你在那里”,崔斯坦——“我在那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5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