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4:18:54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2 04:18:54     小编:XY字客

教师编写教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希望这些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促进教学改革。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2.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和文字)。

【教学课时】。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是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马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材解读:

《秦兵马俑》,是状物类散文,采用总分总的思路。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以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料,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精读课文,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知道课文是如何将观察和联想结合起来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的。

四、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条理,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介绍的思路。

2、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列数据,作比较等形式描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秦兵马俑。

2、读题,质疑: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课题,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3、解题:“秦兵马俑”中的“秦”指的是秦代,“俑”指的是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和战马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把握要点。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秦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划出有关的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正音。(多媒体出示)。

拱形队伍军吏战靴铜戈擎着模拟或立或跪。

临潼鸟瞰铠甲发髻驭手弓弩颔首炯炯有神。

战车千乘翘起神态严峻所向披。

2、出示成语词语,指名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解释词语)。

举世无双所向披靡昂首挺胸若有所思惟妙惟肖南征北战。

神态自若跃跃欲试。

(举世无双:人世间没有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所向披靡:所向,指风所吹到的地方;披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清除。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形容坚定英勇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象在思考什么似的。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3、交流:

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秦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出示: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把这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一句)说一说。

(学生练说,通过练说,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

如:可以这么说:出土于我国西安临潼的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

五、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讨论:“宏大”是什么意思?他和那些词语意思比较相近?

(通过比较“宏大”“巨大”“恢弘”,感知“宏大”是巨大而有气势的意思。)。

3、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讨论:

幻灯出示:

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1)从三个佣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从兵马俑的阵势上体会兵马俑的气势恢弘。

4、师:当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请你说一说你的感受。

5、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六、课堂作业。

1、抄写默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利用媒体课件,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展示有关的图象资料,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发掘高超折服严峻神态庄重。

健壮珍品模拟雕塑殊死搏斗。

2、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秦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二、精讲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将军俑的个性特征。(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4、自由读课文第5~9自然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目光炯炯神态严峻。

骑兵俑勇猛善战。

车兵俑各尽其职。

弓弩手神情专注。

马俑跃跃欲试。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出示:

“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对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他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1)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一段话,进一步说明了秦兵马俑神态各异,制作精湛,每一件都是精巧的艺术珍品。)。

(2)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10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出示: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的。

1、这段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与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相呼应?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说明秦兵马俑的的珍贵历史价值。

“惟妙惟肖”、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谈谈读后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14、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惟妙惟肖”、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三

1.认识生字,理解词句,读通顺课文。

2.初步了解克隆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了解说明文中心突出、科学性强、条理清楚的特点,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克隆”,请同学们快速读一二自然段,说说什么是克隆?

再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意理解,说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说说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指名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说说哪些个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是科普文章,介绍了克隆的一般知识,说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指名说说:

本文中心是?

说明的顺序是?

5.朗读全文。

三、作业。

《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什么是克隆?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说什么是克隆?

出示: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师指出:这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一般句型:“……就是……”

指名说一句。

三、学习第二段。

1.小组合作阅读。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交流。

指名说说。

(1)从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个方面来介绍。

(2)归纳说明方法:

分类别:分几个类别来说明。

四、学习第三段。

1.小组合作阅读。

朗读后分析讨论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的?

2.交流归纳。

先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再分说:可以……可以……。

最后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总——分——总。

五、总结全文。

1.集体朗读全文。

2.指名交流:

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六、作业。

1.《补充习题》。

2.课外收集一二个克隆的事例。

板书:

7.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      神奇。

造福人类——培育、挽救、培植。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认读11个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崂)。

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体会森警战士对待艰苦,单调和寂寞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森警战士对待艰苦,单调和寂寞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引起你怎样的遐想(生发言)老师也想知道,在北方的那。

小木屋里到底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疙瘩寂寞过滤大锅胸膛。

瞎子唠嗑憋闷揣起栅栏。

理解文中的词语.

密密匝匝夯实千山万壑。

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课文,思考: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课文从哪几方面说明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

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按自学提纲学习.

组内交流自学结果.

班内交流:。

森警战士的生活是艰苦,单调和寂寞的.课文分别从饮水吃饭,居住条件和环境,业余生活等方面进行描写的.

艰苦,单调和寂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饮用水雪水,雨水食物单调无营养。

夜晚恐惧,恶劣娱乐仅一些报纸,杂志。

师: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办。

可是战士们是怎样排除这无比的单调和寂寞的。

师:一般的人,如果居住在这里,也许会疯掉,可森警战士呢有一声怨言吗。

有一点颓废吗没有!没有!他们这是为什么呀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读出来吧.

这么单调,乏味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段有滋味的日子。

质疑.

课堂练习。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班内交流.

试着给文章换个题目.

小结:。

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师:你们长大后就会理解,什么时候你的生活遇到了挫折,艰辛,越是对你意志的考。

走过这一关,你会变得更加坚强.

板书设计;北方有个小木屋。

饮用水雪水,雨水食物单调无营养。

夜晚恐惧,恶劣娱乐仅一些报纸,杂志。

艰苦单调寂寞。

乐观无私奉献。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12个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唠)。

能力目标: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情感目标:体会森警战士对待艰苦、单调和寂寞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北方林区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美国的森林警察,了解了他们的工作作风。在我国北方内蒙古原始森林中,有个独特的小木屋,那里生活着内蒙古一群特殊的的森警部队,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到文中去了解。

二、初步自学。

1.自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号,理解词语含义,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2.讨论交流自学成果:

同桌互相讨论不懂得词句。

提出仍然不懂得问题。

三、进一步自学。

1.出示思考题,边默读边思考:

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在文中标划出相关语句)。

把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试着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2.分组交流讨论:

课文时从那几方面说明森警战士在小木屋的生活状况的?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写结合,读中有感。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开拓思路。

2.试着动笔写一写,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

3.小组讨论评议。

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试着给课文再拟一个题目。

板书设计:

32北方有个小木屋饮水吃饭极其艰苦。

居住条件和环境充满恐惧乐观、奉献精神。

业余生活单调寂寞。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齐军取胜的原因。

重点: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军事谋略在战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以前学过《空城计》这个故事,知道你诸葛亮运用空城计,巧妙地躲过你一场灾难。其实,类似运用计谋作战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你什么计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出示:

韩国、田忌、怯懦、暮色、溃不成军、全歼、俘虏。

学生认读,自主学习。强调“韩、歼”韵母是前鼻音,“虏”生母是边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经过(3至6自然段)。

2.默读看课文,介绍梗概。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精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减灶示弱”,了解它对战争起读影响。

(2)合作交流。

出示:“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骄傲、轻敌)。

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条件可以战胜敌人?那个条件可以不要?(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弱”是关键条件)。

(3)画出庞涓都心里活动都句子,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都感觉?

(4)用导读法感悟孙膑地“料事如神”和庞涓地“轻敌傲慢”

师导:庞涓第一次在追赶齐军地途中,发现——。

生接:齐军遗下地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

师导:庞涓心里——。

生读:不免惴惴不安。

师导:到了第二天,庞涓却发现——。

生读:齐军地灶减去了一半,

师导:庞涓。

生读: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师导:第三天,庞涓高兴极了,因为——。

生接:齐军地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

师导:庞涓认为——。

生接: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师导:所以,庞涓骄傲地说——。

生接:万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

师导:庞涓再也顾不上多想,便——。

生读: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地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讨论后,教师点拨: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交代道路战事地地点(马陵道)、天时(日落后)、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不被遍地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孙膑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所起地决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么地人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

2.拓展延伸:找“孙膑和庞涓”地故事读读。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写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学发展占有重要位置。鲁迅先生给与它高度的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红楼梦》的《黛玉初进荣国府》。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红楼梦》创作过程。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四、理清情节,把握结构。

2、交流并归纳。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

第二部分(2~8)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以及《红楼梦》创作过程,理清了故事情节。下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贾府,了解环境,同时感知林黛玉和王熙凤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a、会写本单元的新词,并会运用。

b、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c、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知识链接: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a、认读字词,实记。

b、自由读课文。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勾画重点词句。

c、弄清“俑”的意思。

二、交流汇报(课内)。

1、分ab两组听写:学习委员报词语,对子间互改。

2、小组间比赛读记词语,看谁读得好,记得多。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久经沙场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殊死拼搏。

绝无仅有 鸟瞰 铠甲 惟妙惟肖。

3、理解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

4、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三、达标检测。

a、请你填字成词,再写一写。

南( )北( ) 所向( )()   久( )沙( )。

( )( )自若  成( )结( )   跃跃( )( )。

惟()惟()     鸟()     ()甲。

………………     ……………    …………….

b、填空(结合生活)。

规模宏大的(       )       (       )地进入梦乡。

(       )的微风           (       )地走来走去。

c、我能从词语中选两个词分别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本单元后我的收获。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quo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quo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是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抄写词语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过渡句在文中的运用。

3、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2、预习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讲述秦兵马俑是怎么发现的,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探究。(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秦兵马俑的有关资料。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2、交流反馈,引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过渡:“第八奇迹”,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称呼,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是否名副其实。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

(2)交流反馈。

句子1:“以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xx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a、自由度,你从哪里体会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初步感知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c、指导朗读。

句子2、“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a、出示一号坑的视频,直观感受。

b、师生合作读,体会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宏伟,体会规模宏大。

师:秦兵马俑的规模如此宏大,怪不得全国政协主席胡绳参观后题词: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2、感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快速默读课文第4-7小节,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2)这么多类型的兵马俑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兵马俑的个性。

生读课文。

(3)交流感悟:你想向大家介绍哪种兵马俑?为什么?

将军俑:威武、神态自若。

a、威武的将军你从课文的那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能读出将军的威武吗?

b、神态自若的将军神态自若什么意思?想一下,这位将军会有怎样的经历?

武士佣:高大威猛骑兵俑:能骑善射马佣:惟妙惟肖跃跃欲试。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各种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4)补充资料:兵马俑的其他类型。

3、学习“神态各异”

(1)师引读:“仔细端详,神态各异:……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2)为什么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学生自由表达。

(3)这是一个个或颔首低眉,或目光炯炯,或紧握双拳,或凝视远方的兵马俑,好像从我们面前一一闪过。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象兵马俑的各种神态,选择一种你感受最深的神态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5)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兵马俑。(出示视频)。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师:秦兵马俑,这国之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世界。走进秦兵马俑博物馆,人们无不为它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许多杰出人物纷纷题词。

(1)出示各国元首、杰出人物的题词,生读题词,并交流感想。

(2)总结:课下搜集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有关资料,感受它的魅力。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7个,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课前准备:

兵马俑资料的搜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预习展示。

1、词语展示。

学生展示预习时搜集的四字词语。

(那么,哪些积累了这些词语呢?出示课件)。

指名读词语。

2、文章结构:总分总。

3、过渡句。

学生展示:过渡句及作用。

你不仅研究了过渡句,还说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过渡:作者又怎样写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标画出能够说明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句。

(1)生交流带有数字的句子。

课件出示:带有数字的句子。

(2)生交流后两句。

生交流---观看课件图片激情---指名读---齐读---读整段(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自学时,你们已经研究了过渡句,让我们齐读这个句子,跟作者一起总结上文,走进下文的内容。

3、学习4—9自然段。

过渡: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哪些兵马俑的类型,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突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标画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1)我们先来说一说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a、生回答。

b、师总结:作者就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具体说明的。板书:举例子。

(2)下面,让我们走近它们,你刚才研究了哪些个性鲜明的兵马俑,谁先来说?

生展示自学成果---师总结方法---再指名读。

(3)谁想运用积累的词语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兵马俑?(出示图片)。

4、学习第10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句。

仔细观察兵马俑,它们神态各异,谁来读这一句话?

指名读---总结方法---再指名读---齐读。

(2)仿写。

你能学着作者的样子,继续往下写吗?(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仿写---展示---修改。

(3)谈感受。

总结读(本段最后一句话、本段第一句话)---谈感受---读全段。

5、让我们带着感受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6、总结读第一段,感受总分总的写法。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那么,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四、总结。

很高兴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兵马俑,我们通过一个个数字、一个个例子,细致的形态、神态描写及合理的联想,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课下,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秦朝的资料,可以搜集关于秦始皇的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朝代的历史文物资料。

2、把你这节课积累的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14、秦兵马俑积累。

规模宏大列数字形态。

类型众多举例子联想。

个性鲜明神态。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二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乡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智慧的结晶。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要求: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板书课题:

1、自由读文,找一找,我家门前的海有怎样的特点?

2、汇报。

二、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使你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

1、第一段:说明事物都被染蓝了,指导朗读。排比句,强调海蓝。

2、第二段:引导想象还有哪些事物也变蓝了,指导朗读。

3、第三段:暗喻,交代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结群洄游”,体会蓝天中事物和大海中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指导朗读,读出有趣。

4、第六、七自然段:学生再自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大海给予作者的乐趣、遐思的翅膀、童心,再次体会排比句。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还能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

四、总结:大海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乐观的态度,大海陶冶了我的情操,又机会也希望同学们再去看看大海,体会大海的美好。课后自评(李广贤)作为三年级的阅读课文,我想重点应该落实在品词析句、理解感悟内容。运用的形式就是通过朗读、想象,在交流与合作中巩固知识。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会初步地概括大海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概括大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理解特点。在学生找到概括出大海的几个特点之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语句理解特点,从而体会大海的美。

三、汇报交流,品味特点。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大海的美,体会大海给予作者以及对作者的影响。

四、质疑问难,感悟特点。通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当然,我的预设和生成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过车观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生生交流的机会少,有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痕迹。

第二,教师调控不够及时,缺少教育的灵活性。

第三,教师的评价有些滞后,评价之后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四,努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发现,但教师放手还不够。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六

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西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重难点: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1.自主阅读。

2.自读想象。

3.体验情感。

二.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书读流利。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1)自读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神奇迷人。

(2)学生讨论交流。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语文实践。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点的建筑。

四.作业:自选。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七

《望月》这篇课文描写了“月下江景”的美丽景色,文章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美文。文章本身的语言美,文中谈到的对月亮的有关联想更是有着无限的朦胧美。执教这篇课文时,首先注意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景。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景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头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画面:月亮升起,吐洒清辉,一切都沐浴在淡雅清纯的月色里,此时一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而在月光下,江面沙锅内流水不停,微波漾起,跳动着千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此时江两岸芦荡、树林、山峰的黑色剪影若隐若现……在这样的文字感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文章的美。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电子版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三、作业。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集中,手段简化,致力于朗读、写字两大语文素养的,由于教者课前布置预习,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作为起点,节约了课堂时间,为下面的初步感受性朗读争取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课时伊始的朗读比赛,巩固了第一课时的朗读,也为下面的“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奠定了基础。三个咀嚼要点则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涵咏其中,悟情明理,体会表达特点,不亦乐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497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