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13:09:08
2023年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1 13:09:08     小编:影墨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规划,它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份好的教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体的弹性》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尝试教学法。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弹性)。

一、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1、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二

1、理解故事,知道黑夜是不用讨厌和害怕的。

2、敢于面对陌生的事物,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重点:理解故事,知道黑夜是不用害怕和讨厌的。

难点:在故事阅读与操作玩耍中,明白事理(黑夜是不用害怕与讨厌的)、积累认知(各个房间的用具与用品)。

故事、操作卡片(物品具象:厨房用具;物品轮廓:卧室用品)。

一、席奶奶讨厌黑夜

1、这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样的夜晚,你会感到怎么样?

3、(教师讲述:小镇附近的山区里,住着一位老太太,大家都叫她席奶奶。)

(1)席奶奶怎么啦?

(2)席奶奶好像在躲着什么、害怕什么。是什么东西那么讨厌,让她想躲开呢?

4、(教师讲述:她讨厌猫头鹰、讨厌蝙蝠、田鼠、鼹鼠……)

这些都是夜间出现的动物,席奶奶讨厌,猜猜她还会讨厌哪些动物?

:原来,席奶奶讨厌夜行动物。

5、(教师讲述:她还讨厌黑影、讨厌月光、讨厌睡觉……和黑夜有关的东西,席奶奶都讨厌。

6、(故事名字)这是一个“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她准备赶走黑夜。

二、席奶奶赶走黑夜

1、(教师讲述:席奶奶想——要是我能把黑夜赶出小镇,太阳就能永远照着我的小茅屋,那该多好!)

席奶奶想赶走黑夜,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席奶奶呢?

2、看看席奶奶用了什么办法赶走讨厌的黑夜?

(教师讲述:她用小树枝扎了一把扫帚,要扫掉茅屋里和小镇上空的黑夜,她又扫又扒又拨又掸,但是每次向窗外一看,黑夜还是在那里。)

这是席奶奶想到的第一个办法。

3、(出示ppt7,教师讲述:席奶奶拿出针线,缝了一个大口袋。她想把黑夜装在里面,拿到小镇外面去倒掉。她又装又填又压又塞,蹑手蹑脚地连一个黑影也不放过,可还是没办法把黑夜全都塞进布袋里;她像剪羊毛似的去剪黑夜,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是一些云;她用蜡烛去烧黑夜,但是黑夜又溜到屋外去了;席奶奶用了最后一个办法,给黑夜哼催眠曲。可是讨厌的黑夜还在那里。)

席奶奶一共用了几个办法?(5个)

4、席奶奶把黑夜赶走了吗?

三、帮席奶奶想办法

1、席奶奶实在太讨厌、害怕黑夜了,连忙躲进了屋子,她一头冲进了她家的厨房。可是,她看见厨房里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

(1)这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帮席奶奶看一看。看!都有什么?(玩“练眼力”游戏)

(2)桌上有许多图片(物品具象的图片),把你觉得席奶奶家厨房里有的找出来。(幼儿找到后放到黑板上。)

(3)(师生共同逐一辨认、验证。)席奶奶家厨房里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原来是什么?

:原来是厨房用具。

2、你们的眼睛真亮!可是席奶奶不知道、看不清楚,她又躲进了卧室,看看这里黑乎乎的有些什么?(玩“练眼力”游戏)

(1)桌上有很多图片(物品轮廓的图片),我们帮席奶奶卧室里黑乎乎的东西找出来。(幼儿找到后放到黑板上。)

(2)(幼儿自己观察后辨认、验证。)你们刚刚看到了什么?你都找出来了吗?

:原来,卧室里黑乎乎的是卧室用品。

3、席奶奶还是没看清楚,又冲出卧室跑到了卫生间。这里可能会藏着什么呢?(幼儿自由猜测)

:对呀!黑夜里藏着的东西就是我们白天也能看见的东西,所以一点儿也不用害怕的!

5、知道了这个,你们想对席奶奶说些什么?

:原来,黑夜是赶不掉的,也没什么好讨厌的,香香地睡一觉,黑夜自己会离开的,白天到来了,那些夜行动物也会自己回家的。

四、活动延伸

1、(教师讲述:为了赶走讨厌的黑夜,席奶奶忙活了一整个晚上。她累坏了,准备去好好地睡一觉。这时候,太阳爬上了小山村的山顶,照亮了席奶奶家的小茅屋。席奶奶在铺着草垫子的床上睡着了,她对着窗外说了一声:“晚安!”)

(1)白天来了,席奶奶却去睡觉了。在美丽的白天里,你最想干嘛呢?

2、回去慢慢想想。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三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尝试教学法。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弹性)。

一、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1、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1.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四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活动反思:

2、认知上: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物体去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注重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特意提供了幼儿自由操作机会,使幼儿敢于、善于、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情感上: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极大兴趣。

3、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ppt,引入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的情景去设疑,发现玩具中秘密,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

4、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提出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第二次通过再次操作来记录,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5、记录: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的结果,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所谓求证。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五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3)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4、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2、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3、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见人;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玩游戏“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让幼儿猜猜会反射出什么。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组,一幼儿手持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用镜子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追逐、“轰炸”另一幼儿用平面镜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覆盖一次得1分,几分钟后幼儿互换镜子,游戏继续进行,覆盖次数多的为胜。

3、师幼一起玩游戏“捕光捉影”。

1、将手电筒、各种镜子投放到发现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光的反射现象。

2、家长、教师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现象。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随即生成的活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很好,圆满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六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尝试教学法。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弹性)。

一、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1、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七

设计意图: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了满足幼儿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探索身边科学的好奇心,因此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八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尝试教学法。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弹性)。

1、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3、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4、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5、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九

(1)能动脑筋尝试使用磁铁。大头针。糨糊。双面胶等不同材料,使小图片固定在不同质地的直立的板上。

(2)能分析比较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固定的特点。

双面胶。磁性板。动植物。人物的小图片若干。

2、幼儿动脑,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出几种方法进行尝试。

(1)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表述给大家听。(可以用糨糊贴,大头针钉)。

(2)幼儿自选图片尝试用几种方法来固定,并注意画面的安排。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尝试过程并与其适当交流。如教师问:“你用什么方法固定小图片的?”

(3)幼儿在集体中表述自己尝试使用的方法,并讨论在什么板上用什么方法最好,哪些方法不能用。

(4)幼儿再次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固定,并注意在不同质地的板上选用不同的较为合适的方法。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十

2、引导幼儿用各种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风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1、麦杆、卡纸、剪刀、纸杯、图钉等。

2、风扇、扇子、等。

1、发现小风车转动的原因,做个小风车玩一玩。

2、试试怎样让风车转的快。

(一)看一看。

出示一个大风车利用班级里面的自然风观察风车的转动(可以在班级开门产生对流风,或是用风扇使风车转动)。

提问看看风车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风使风车转动起来。

(二)做一做。

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纸杯,麦杆、剪刀和图钉,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制作风车。

方法略。

(三)玩一玩。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与发现怎么使自己的风车转动起来,

(四)比一比。

谁的风车转的快,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使风车转的更快。

(五)想一想。

想一想风车为什么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引导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十一

1.知道饮料是多样的,在自制饮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物品能溶于水。

2.尝试用常见的饮料粉自制饮料,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积极动手尝试自制饮料的快乐,懂得安全饮用饮料的常识。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1.课件。

2.饮用水、奶粉、橘子粉、可可粉、酸梅粉、糖、透明一次性杯、吸管、搅拌勺,教师用自制好的各种饮料布置的“饮料展览会”。

1. 参观“饮料展览会”,知道饮料是多种多样的。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很多美味的饮料,我们先来看一看,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饮料是什么口味的。

(2)幼儿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饮料的颜色,也可以让幼儿闻一闻饮料的气味,发现不同之处。

(3)品尝。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吸管尝一尝,说一说他们的味道,看看刚才猜得对不对。

2.幼儿动手自制饮料,观察物品的溶化过程。

(1)教师示范。

教师:小朋友,刚才这些美味的饮料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制作的?

a.出示自制饮料的材料,并进行介绍。

b.示范制作饮料的过程:盛1勺饮料粉放入杯中,加入半杯水,边用搅拌勺搅拌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饮料粉在水中的变化。教师:饮料粉去哪了?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了解溶解及水变色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糖。

(2)幼儿第一次调饮料:尝试用一种材料制作饮料。

请幼儿自主选择1种材料制作饮料。鼓励幼儿互相欣赏配制好的饮料,并互相比较它们的颜色、气味,然后各自品尝自己的饮料。说一说喝了自己制作的饮料有什么感觉。

(3)幼儿第二次调饮料:尝试用两种材料制作饮料。

a.和幼儿讨论:这些饮料粉可不可以混在一起制作饮料呢?哪两种混在一起能更好喝呢?

b.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用两种饮料粉配制饮料,探索发现两种饮料粉溶化的奇妙变化。

3.幼儿品尝饮料,知道应该安全饮用饮料。

(1)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自制的饮料,将配制好的饮料与小伙伴共同品尝,分享快乐。

(2)喝了这么多饮料,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共同讨论喝饮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幼儿懂得剧烈运动后不能喝饮料,喝饮料适应适量,少喝冷饮及碳酸饮料等。

4.课件学习。

出示课件,了解常见的、健康的饮品的制作方法,请感兴趣的幼儿回家制作。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十二

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

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

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

(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

(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

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

(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

(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思维,理解相反的含义。

2、体验游戏的愉悦感,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能准确找出意义相反的事物,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特征是相反的。

活动准备:

1、实物:箱子,皮球(大小)棍(粗细)线绳(长短)纯净水瓶(冷热)书(厚薄)秤砣和泡沫(重轻)橡皮泥和石头(软硬)装木珠的饮料瓶(多少)。

2、图片:白天黑夜胖瘦上下睁眼闭眼笑哭。

活动过程:

(一)、通过实物引导幼儿理解相反的含义。

1、出示奇妙的箱子引起幼儿兴趣。

2、通过箱子中的实物,幼儿观察发现其不同,并积极用语言表述。皮球(大小硬软粗糙光滑)。

小结:像这样大和小、硬和软、粗糙和光滑意思反着的就叫相反。

(二)、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从箱子中摸一件物品,通过看、摸、掂等比较方式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藏在其中的相反面,找出与自己手中所拿物品相反的另一幼儿成为好朋友,并大胆积极的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有一瓶热水,我有一瓶冷水,我的书薄,我的书厚……。

(三)、图片游戏“找相反”

启发幼儿观察大图片,自己思考选出哪两个是反着的,并用身体部位适当表现。

(四)说相反:

“请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反的?”(延伸----------你怎样把坏事情变成好事情呢?如把噪音变成好听的乐音,引导幼儿向积极方面进行换位思维)。

(五)师幼互动游戏“说相反”,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结束活动:

孩子们听音乐变换方式出活动室(如:脚步轻重、快慢、等等)。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十四

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4―5岁幼儿。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锅里的水比刚才更深了。

(2)洋葱皮水煮成咖啡色。

(3)红茶渣煮的水颜色变成了黄绿色。

(4)水的颜色变黑了。

试一试:给手绢染色。

介绍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还需要稀释过的明矾水。

(1)我们把锅里的染料水,过滤出来以后,再染手绢。

(2)先把手绢放进染料里浸湿,绞干水分后,浸入明矾水中。再从明矾水中捞出手绢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复三次。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的手绢变红了。

(2)我的手绢颜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绢颜色变了一点点。

(4)我的手绢变成黄颜色了。

讨论分析。

在染手绢的过程中,哪种材料最容易着色?

(1)洋葱皮煮的染料,最容易着色。

(2)茶叶渣煮的染料,能让手绢变黄。

(3)咖啡渣煮的染料,几乎看不出来。

1.材料使用时需要煮沸,因此,适合小组进行,以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2.教师在明矾水的配制时要注意,明矾重量约为织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物体的弹性篇十五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

1.认识夏日仙子——荷花,知道荷花是夏天盛开的。

2.观察荷花,并了解荷花的组成部分及用途。

3.通过认识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重:1.中班幼儿已经具备区分春夏秋冬的能力,让幼儿知道荷花是在夏天盛开的。2.区分莲藕和莲蓬,莲藕是茎,莲蓬是果实,莲子是种子。

难:知识类课程会有些枯燥,相比其他课程会缺乏一些趣味性,中途应该多次吸引幼儿,如:多提问,给予实物观察。

1.夏日仙子的传说。

2.荷花、莲藕、莲蓬、莲子、荷叶实物。

3.杭州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图)。

1.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夏日仙子的故事。从前天上有一位漂亮的仙女,她在天上看见杭州西湖很美,她就偷偷的从天上下来到西湖里面玩耍。在玩耍的途中她玩得太开心了,就忘记了时间,被天上的神仙发现后,就被惩罚到杭州西湖里面变成了一朵鲜花。这朵鲜花的名字叫:荷花。你们想看看荷花长什么样子吗?(播放杭州西湖荷花盛开图)。

师:这些荷花都开在哪儿呢?幼:池塘里。

师:池塘里面是干的泥土吗?(荷花喜湿不喜干)。

师:你们猜一猜荷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幼儿自由回答)。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婷婷水中伫,六月枝头香。师:六月是什么季节呢?(引导幼儿说出夏天)。

2.观察荷花结构,了解其用途。

师:今天老师把这位夏日仙子带来啦,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荷花、荷叶、莲蓬、莲藕自由观察。)。

师:你觉得哪个是它的花瓣,哪个是他的果实,哪个是它的种子,哪个是它的茎。(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荷花的叶子圆圆的,我们的雨伞就是根据荷叶的形状来发明的。荷花的果实叫做莲蓬,等荷花的花瓣都掉了之后,就会剩下一个莲蓬,这些小洞洞里面有莲子,是荷花的种子,可以拿来吃,也可以拿来播种,还可以作成药来治病。那这个莲藕是什么呢?(请幼儿各自猜测,给予幼儿肯定)。

师:莲藕是荷花的茎,我们来把莲藕切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哇!这里面有好多小洞洞呀,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3.说一说喜欢荷花的什么?为什么?

4.活动延伸。

欣赏关于荷花的诗词。

首先,三个目标都已经达成,在整个活动中先用“夏日仙子”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衬托出荷花的“仙气”,从而让幼儿对荷花感兴趣,产生好感,对下面的环节作铺垫。在了解荷花的组成部分时稍显枯燥,个别幼儿兴趣不高,在观察的时候个别好动幼儿进行破坏,现场稍混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155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