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改进的方法。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心得体会分享,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一
每当我看到餐桌上一道道的美味佳肴------有素、有荤,各式各样的菜,都会让我想起弯着腰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伯伯------他们的锄头在田地里忽上忽下,时不时用手擦一下额头上那把豆大的汗珠。看到这番情形,我才知道农民伯伯的艰辛。
农民伯伯的手是一双粗糙的手。他们的手被草刺过,被锄头伤害过,被农药刺激过。那是一双长满茧子的手,一双皱巴巴的手。可他们未曾仔细地看看自己那双粗糙的手,我想,一定是劳作把时间剥夺了。
农民伯伯的手是一双不怕脏的手。田地里的一切农作物之所以那么茁壮,是因为农民伯伯那双不怕脏的手。他们抓过粪,撒过农药,碰过所有恶心的东西。可他们并不叫苦,因为最后换来的是一筐又一筐的蔬果和甜蜜的笑容------有付出才有收获嘛!
农民伯伯的手是一双“根本停不下来”的手。他们用手拔草,用手播种,用手施肥,用手摘果实……他们的手动得是那样匆忙,那样精准,让城市人惊叹不已------原来,他们天天吃的果蔬是从那双手得来的!
农民伯伯的手是一双让人过目不忘的手,即使它粗糙,即使它肮脏,即使它像火箭般。但,那是一双伟大的手!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二
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一个农民工捡到了一个弃婴,这弃婴已脸色苍白,再没人管她,她就快不行了。农民工见她可怜,便收养了她。
原来这个弃婴是天生的兔唇,父母付不起那巨额的医药费,把才出生几个月的她丢弃在了路边。然而,医药费对于这个农民工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
农民工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这个孩子的病。他向亲人朋友们借了几千元,可这远远不够。无奈之下,农民工跪在马路边,边哭边喊:“各位好心人,救救这可怜的孩子吧!她是天生的兔唇,被她的亲人遗弃了,大家都不希望一个小生命就这样离开这世界吧!我死了都没关系,这个孩子才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啊!
大家被他感动了,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元,20元,甚至100元,有的掏光了衣兜,摸出几元钱放进农民工乞讨的箱子里。农民工道谢道:“你们的恩,我永世难忘啊!好人有好报啊!”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正是社会各界的关爱,让农民工在短短的时间里筹齐了女婴做手术的钱。很快,女婴的手术成功了,为了表示感谢,农民工把剩下的钱捐给了更需要帮助的人。
你一定会为我们中国有这样的农民工感到骄傲吧!虽然他的身份地位卑微,但他的爱却是那么的伟大!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三
不要以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角落里尘土,默默的,寂静的呆在那里。其实他们是一团火,一团热情的火,走到哪儿就会照亮哪儿!
他们个个都是虎背熊腰的壮汉,宽厚、结实的肩膀能够负起生命中的一切重荷。他们的两条粗壮的腿犹如高粱的根一样坚忍不拔,任你狂风暴雨都不能使他摇晃丝毫。他们那黝黑的面庞,坚毅的表情,都能让人感到朴实的农民本色。
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地粗犷、豪爽、热情,虽然“一饮而尽”一碗老白干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是他们在酒席上高谈阔论、爽口大笑的风度仍存。他们没有坏心眼,没有私心,他们的心是纯洁的,他们的愿望是童的,他们的梦想是美好的。挣钱养家是他们唯一的愿望,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美好的梦想。
尽管他们爱财,但仍坚持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带着全家的希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田地间来回穿梭,用心血播种,用汗水浇灌,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活儿,最后用笑脸去迎接丰收。但他们渐渐觉得,农民的本行,不只是种地他们还可以干更多!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四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用党的建设工作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证,跑出人才赋能“加速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通过抓村一级书记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月度“支书论坛”+季度观摩调研的形式,开拓“领头雁”发展思维、理顺工作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微党课”、“田间党课”、“小院党课”等多种创新生动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延伸党组织的辐射触角,保障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重视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注重将发展资源向村一级倾斜,给予返乡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创造事业发展优良环境土壤,吸引更多人才流入“筑巢”。
“党建+”深耕乡村振兴产业潜能,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推动农村工作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组建产业发展领导专班,邀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找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相符合的生产方式,形成“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推动从“一业”上发力,在“一品”上深耕。专班重点对村级业态进行分析,对相似业态村进行支部联建,构建“支部+产业圈”模式,依托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打造“红色+产业”示范点,强化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打造纪念馆+产业基地+直播基地+创客论坛四位一体小切口创新建设立体式乡村振兴示范点,将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为闭环示范内容,以点带面有力推广“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巩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器”作用。
“党建+”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跑出乡村善治“加速度”。
“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将创新群众社会自治作为党建书记项目全面推广。建设“微信+”村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党支部广泛组织引导当地乡贤、退伍军人、老党员、文明户等群体作为“乡贤小法庭”与“文明积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乡贤小法庭”加强基层群众自我解决矛盾纠纷能力,提升群众法制意识水平,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村民“文明积分”自治活动,切实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村居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扮靓家园、绿色生活的同时促进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服务在基层拓展,全面改善提升村情民风,推动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五
金秋的农业科技园,五颜六色、果实累累,真美啊!
一株株玉米长得跟我差不多高了,每一株上都结出了三四个硕大的玉米棒子。有的玉米壳抱得紧紧地,像只结实的牛角。有的裂开了嘴,露出了白白的牙齿,真惹人喜爱。
那挂在藤上的丝瓜,犹如条条青龙,腾云驾雾。丝瓜虽引人注目,但我更喜欢那长满叶子的丝瓜藤,那么婀娜多姿,弯弯绕绕的都藏着无限生机。
不过,这些美丽的风景中,我觉得最美的是那满地满地的南瓜了。一缕缕像龙须一般地藤蔓儿,顺着木棍爬到树上,向里面探头探脑。那些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南瓜叶喜爱,一个一个的“胖娃娃”睡满了地。
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啊,农业科技园里那绿色的丝瓜,青色的玉米,黄色的南瓜,紫色的茄子,红色的石榴……哦,秋天的农业科技实践园是五彩缤纷的,它丝毫不比桃红柳绿的春天差。
这美丽的农业科技实践园啊,真让人难忘!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六
我的爸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不休边幅,很不注意照料自己的生活。他的头发总是乱蓬蓬的,鼻尖上还沾着几点污灰什么的,衣服也总是脏兮兮的,有时衣服上还沾点泥,袜子上、鞋上同样也沾着一点泥巴,浑身上下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脏。
爸爸整天干活,也难怪他脏了。早上,每当我刚起床,爸爸已经从地里回来了,吃完早饭就又去上班了。中午他还常常不回家吃饭,傍晚,他一回家就又急忙到地里给菜浇水去了。一天从早忙到晚,他那双粗糙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天气一转冷,手上还有许多裂缝呢。
爸爸虽然又忙又累,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除了菜还种了许多瓜果,春天有草莓、黄瓜、西红柿,夏天有西瓜、香瓜,秋天有葡萄、橘子。爸爸还常说:“咱们家买不起营养品,这些自己种的东西就多吃点。”家里的瓜果、好菜,他总要留给我们,自己却总舍不得吃。记得有一次,妈妈心疼爸爸那么辛苦,就给他杀了一只鸡,让爸爸补补身子,可爸爸却只吃了一点就让给我和姐姐吃了。不管家里是买鱼或买肉,爸爸总是让给我们姐妹吃,自己只吃蔬菜,他总说:“看你们姐妹俩,长得这么瘦,鱼、肉营养好,多吃点,吃饱了才能有精神读书。”
爸爸不光关心我们的生活,还关心我们的学习,他不愿我们像他那样没文化。每天晚上,他总要过问一下我们的作业;每次考试前后,他总要再三叮嘱我们,认真答卷,考完后还要询问我们的成绩。记得我三年级那年数学考试由于不认真,考砸了,爸爸气得几天没跟我说话。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七
结合5年来的驻村工作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善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
作为第一书记,必须把宣传党的政策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脚沾泥土,口说方言,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宣传员”。进小组、进农户、到田间地头,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村情实际。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第一书记有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孟家山村作拥有陕果集团和海升集团两大矮化苹果基地,近几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苹果产业初具规模,矮化苹果种植势头正旺,但是苹果产业技术管理和销售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支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解决群众缺技术、苹果缺销路的难题;一是组织群众到苹果基地务工,边务工边学习苹果管理技术;二是邀请基地和县上的苹果专家,给群众进行现场培训;三是支部组织“土专家”、“田秀才”成立果业技术服务队,为群众实地指导,提供技术服务,确保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专家,助力苹果产业发展;四是成立苹果销售服务中心,为群众销售苹果牵线搭桥;五是筹措资金,建设果库,为果商和群众苹果存储提供便利,助推产业兴旺。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敢做村容整治的“排头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第一书记,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党委政府做好“污染源防治”、“秸秆还田”、“耕地非农化”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
5年的第一书记工作经历让我感触颇深,让我看到基层广大农村落后的局面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美好青春的体现,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八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深入了解了社会,其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和眼界,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去亲身感受社会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地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去做什么什么样的事,什么事是不该做的。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在本次的调研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深入了解到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政策落实情况,大部分落实到位,但还是出现漏选落选的情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将顶层设计贯彻到基层实处,要针对农户的实际情况“对症用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行我汲取了超出于书中的丰富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更懂得了政策工作要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到位才能发挥作用,要深入去了解人民是否享受到国家政策福利,要不忘“为了人民服务”这一初心使命。
最后感谢两位老师在整个调研活动中对我们在工作中的耐心教导、生活上的细心爱护,还有九位队友们的精诚合作、互相关爱,在长达五天的调研活动,我们整个团队都如同家人一般,结下了不解之缘,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感谢遇到你们!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九
“瞧瞧,这晚稻,穗大,籽粒饱,看来今年秋粮又要丰收了。”湖南省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大户陈世丹忙得很,一边忙着“三秋”生产,一边还忙着把承包果园里的优质黄桃通过电商卖到各地。
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个节日能够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更多热爱农业、关注农业的人投身农业发展的事业之中,为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注入更多的力量。今年,从农民丰收节中我们看到的是丰收的喜悦,也感悟到了高质量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为新时代的农业赋予了新的。
绿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新”力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吃是生活中的大事,而随着物质生活不断的满足,大家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对农业的需求也呼唤“绿色化”,在农业的生产上也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今年以来,我国实施轮作休耕试点3000万亩,继续调优农业投入品结构,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这样的绿色农业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是新时代农业改革的一个大迈步。
现代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新”渠道。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今农业生产已经走上了现代化,不管是播种、施肥还是收割都能够看到机械式的生产,让我们看到“科技+农业”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主流,也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新”渠道,更能够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丰收节是农民晒丰收、庆丰收的节日,让我们看到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更让我们看到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不遗余力,也看到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还有一段路程,需要凝聚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十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天,一位农民正在煮萝卜,突然,一个幽灵出现在他面前,骄傲的问:“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好啊,我正闲着呢!”
“我们先比谁力气大。”说着,幽灵拿起一块石头,使劲一捏,石头碎了。农民不紧不慢地拿出煮熟的萝卜,轻轻一挤,萝卜里的汁便快速的流了出来。
幽灵怒了,厉声说道:“我们比跑步,嘿嘿,这次保证我赢”农民想了想,说:“我没力气,你去找我女儿吧,她在树林。”幽灵走到了树林,看见的原来是只小兔子。小兔子见了幽灵,撒腿就跑,幽灵赶都赶不上。
幽灵满头大汗的回到农民身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女儿……跑得还……真快,再来比摔跤吧。”农民又说:“去找我儿子吧,他在山上。”幽灵来到山上,看见的竟是老虎。老虎用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瞄到了幽灵,于是他扑上去就咬,把幽灵顶了个嘴啃泥。幽灵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
他来到农民身边,有气无力地说:“我们这次比谁纽扣扔得高。”他把纽扣往上一扔,扔过了房顶,笔直地掉了下来,农民见没有办法取胜,于是对幽灵说道:“你信不信我把纽扣扔到云朵上,让它掉不下来。”然后做出一个准备扔的动作,幽灵一听,连忙抢过纽扣,灰溜溜地逃走了。
三农人物荣誉盛典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契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农民收入明显增多,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业生产明显改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腰包鼓了、群众的笑脸多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担子也就轻了。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我们广大农民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农村是我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我们生长繁衍的根据地。记得住乡土乡愁,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才能处理好经济同环保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中华大地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人民也会更加幸福。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农业也就强了。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而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古今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们体味到了丰收的喜悦。不同地域会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庆祝丰收的独特方式,可是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却是相同的。
“平凡的丰收,不平凡的喜悦”。金秋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喜悦的季节,而农民是丰收的主体,更是丰收的关键。我们每餐食用的五谷杂粮无不出自朴实的农民之手,正如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面写的:“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而丰收节给农民那像土地一样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阳一般的光辉。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除了党和国家惠农为农的好政策以外,我们广大农民群众也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也为早日建成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入新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69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