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以下是几篇经典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了解教案的编写和优化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一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二
我省进入新课改,使用新课标教材刚好一轮,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的参入者。在新课改中,如何协调探究与有效课堂之间的关系,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近几年的教研教学活动中,我也亲身经历了不少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协调有效课堂与探究性学习,我有些许体会,想就“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堂课谈谈我的体会。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中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验电器等知识和概念初中都已学过,因而我把重点放在静电感应中,静电感应对学生是个全新的东西,不能想象,理解上有难度,更别说把它和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归于一类。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做好静电感应实验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
一定要做好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受太多天气及空气湿度的影响,考虑到这些,我对这个实验条件进行了一些控制:实验开始前我就用两台取暖器把室内空气烤热,达到干燥的目的;接着我又在枕形导体两端贴上小且轻的金铂纸作为两个指针,这样若枕形体带上少量电也能检验出来。通过改进这个实验效果很好。
如何探究这个实验,得到它并不创造电荷,只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这个坡度也很大,可以进行猜测,但是猜测并不是盲目的,科学家的猜测也是基于其科学常识的认识和拓展的,因而我事先也做了一些必有的知识储备:如导体的微观结构、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这些早已熟知的知识。可是,没有一个按钮按动它,学生仍旧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时候,如何提问就很关键了。
二、在不断追问中发散学生思维。
我在本版块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2.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什么?
3.如果按这种猜想,那么各部分电性、电量会如何?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从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开始了思维的碰撞,讨论变得激烈,学生有各种想法,通过互相辩论,最后都能认同导体带电有可能是因为电荷移动的`结果,而内部的异种电荷有可能被吸引到近端,远端就带上同种电荷。
这时再抛出第三个问题,也就能深入下去了:(1)如何验证不是创造的电荷而是转移的电荷?(2)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导体两端带的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基本都能作答。
在成功的实验基础上,带着猜测的问题去寻找、去探究,这样才符合物理这门建立在实验上的学科。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科学的严谨性。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找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将小球摆动一定的角度,并靠近同学的鼻尖,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并不会碰到鼻子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动能与势能饿相互转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通过自由落体得出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的关系。
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还有哪些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并找同学分享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上述例子能够看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弹性势能属于势能,并提问学生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从而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结合教材中给出的自由落体例子,提示学生在ab两点的机械能是多少?从a-b动能怎么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并组织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并提问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结论总结出规律后在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师强调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巩固
学生判断以下几种情况机械能是否守恒?( )
a、竖直上抛运动
b、做平抛运动的小球
c、沿光滑的斜面下滑的物体
d、竖直方向匀速下降的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书后的练习题。
(略)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
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g硫和5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克;5g硫和8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可能有()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五
碳原子守恒为,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碳元的损失,全部转移到某一化合物中,所以可以利用该化合物的量来计算碳原子的量,举个例子:
这道题解可以根据碳原子守恒来算。反应前有xmol的一氧化碳,所以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为xmol,由于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到二氧化碳中,所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mol,在由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这些碳元素全部转移到碳酸钙中,所以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xmol。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就为xmol。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六
时间:.1。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课题。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释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释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释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七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习的唯一的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认为这节课虽然上得有点磕磕碰碰,但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不过由于在课前没有充分地进行准备,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失误。
一、宏观上学生能根据几个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设计一套装置用于验证产生气体的反应的质量守恒,结果学生的反馈情况较差。课后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因素:
1、学生对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增大或减小会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形成概念。学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到气体压强,但在化学中虽然已几次提到,但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导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产生气体的实验。
2、问题设置时没有一个铺垫,显得较为唐突。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难点,但在问题的预设时没有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卡壳”现象,虽然经过我的引导,最终得出了答案,但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的问题,实验设计应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设计,可惜顾此失彼,也许失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二、当学生通过一个课件能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后,自认为将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拓展和归纳是应该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预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反馈。
其中根据生成物判断石蜡的元素组成这道题没想到学生理解情况不好,只有十五名学生做对该题。说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还不能马上理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书写这个反应的表达式出现错误,导致判断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立刻进行了弥补,并在课后再一次进行补充,学生才理解如何来解这类题。这也反映出在前面的教学中由原子种类不变推导出元素种类不变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以及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包括元素概念和燃烧需要氧气还没有完全掌握。
学生的知识是在原有认知水平上逐渐建构起来的。这节课的两次失误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也许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八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误差分析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们首先采复习一下什么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生: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生: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
师: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是不是守恒?
生: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是守恒的。
生1: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推导。
生2: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进行推导。
(投影展示与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题目,从题目中知道有关的物理量,让学生分别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再一次熟悉这个定律,并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eb=。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写成。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
生:最容易想到的器材是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九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2、教师展示实验引入定律。
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注重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三)动手实验、增强体验。
(活动一)。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bacl2溶液、na2co3溶液。
第二大组:cuso4溶液、naoh溶液。
第三大组:cuso4溶液和铁钉。
第四大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及相应的仪器(引导启发学生设计用简单的方法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
(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
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并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1.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2.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实验相同吗?是质量守恒定律以外的特例吗?为什么?
3.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不偏移,那要如何改进实验?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通过没有气体参与和气体产生的实验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进直观得出结论,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也不是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也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
第一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目标[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演示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__克。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激疑、探索[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第1小组做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第2小组做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第3小组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投影]课堂练习练习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做课堂练习一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板书]2。几点说明:(1)是指参加化学瓜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投影]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图片制作方法可参考教科书30页图2-5和课本49页图3-4),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瓜的微观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守恒的原因。[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在观察投影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投影]课堂练习2(见附2)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二 做课堂练习二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做随堂检测题。了解学生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附1:课堂练习一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a)44克(b)32克(c)22克(d)12克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a)[a+b-c]克(b)[a-b-c]克(c)[a+b+c]克(d)[a-c]克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a)12克(b)44克(c)56克(d)100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附2:课堂练习二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xhy来表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和。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若将8克氧化铜全部还原成6.4克铜时,实际消耗氢气的质量是()(a)大于0.2克(b)小于0.2克(c)等于0.2克(d)等于0.1克8.要完全燃烧12克碳,得到44克二氧化碳,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是(a)大于32克(b)小于22克(c)等于32克(d)等于16克9.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a)ab2(b)ab3(c)a2b3(d)a3b2附3:课堂练习答案1.a.2.d.3.c4.碳氢5.二氧化碳水7.a8.a9.b10.b附4:随堂检测1.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克。2.已知a与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用a+b=c+d表示),现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2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克。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co2,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事实上含有元素。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所以质量守恒。课后记: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一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二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三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一、汽油机
方法
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 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1、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
2、柴油机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四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五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六
各位考官上午好(午时好):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xxx》。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注意一个环节间的衔接用语要流畅)。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仅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到达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明白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人文素养,综合本事的重要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研究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我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本事,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当经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进取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本事,从而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经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本事、思维本事、活动组织本事。
3.团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资料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能够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异常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终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进取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景,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能够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构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七、说小结。
1.对教材资料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资料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必须的生活体验,可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所以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本事,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构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本事,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本事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本事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不仅仅“懂”了,并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构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进取、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我的认识水平,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多谢!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守恒定律篇十七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b、小于(m+n)g。
c、大于(m+n)g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684632.html】